给我们,永不失联哦!
“千万经典,孝义为先”。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中国古代更是把孝看作百善之首。
然而,前段时间一则新闻看后让人内心久久不能平静!
上海一对老教授夫妻晚年凄凉,最后病死在养老院里,就连身后事都是由养老院代为处理。
人们好奇老教授夫妻难道没有儿女吗?然而,事情真相凄凉又让人无比愤恨!
老教授夫妻育有两女一儿,上世纪那个物欲还不丰富的八九十年代,夫妻俩不惜耗尽积蓄,将三个孩子一一送往美国留学。
儿女也如夫妻二人所想,一个比一个出息,这让夫妻两人感到无比自豪,认为自己为孩子们创造了更好的生活条件。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子女们选择定居在美国,这对曾经风光无限的老教授夫妻被子女们抛在脑后,逐渐与国内的他们失去了联系。
退休后的老教授夫妻,虽然有着丰厚的退休金和补贴,但身体逐渐衰老,频繁出入医院。
养老院也多次联系他们的子女,然而,每个人都以“忙”为由拒绝,只是提供金钱上的支持。
最终老人病死在医院,致死都没等来,他们拼尽全部力气推举到高峰的儿女!
令人心寒的是,养老院通知老教授夫妻的儿女回国办理葬礼,可他们依然冷漠的回应拒绝回国。
并让养老院代为办理,甚至还离谱的要求养老院拍照作为“线上葬礼”的纪念!
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如此凉薄的儿女再优秀也无用!
然而可悲的,是这样的事情并不是偶发事件!
浙江一女孩因手机踢打父亲,破口大骂父亲是“畜生”的新闻让人看的牙痒痒!
视频一开始就是,女孩对着父亲破口大骂,“你动我手机,你怎么敢的?”
女孩边骂边上去抢夺父亲手中的手机!
一旁的父亲看上去五六十岁的样子,尽管知道女儿过分,但因为太过担心女儿,并没有让女儿得逞。
父亲躲避的动作让女孩更加愤怒,对着父亲拳打脚踢、怒骂声更是不绝于耳.....
“特么你个畜生,你怎么敢的呀。”
女儿的骂骂咧咧终于惹怒了父亲,对着女儿就是一巴掌!
女孩被打蒙,没想到父亲会打她。
发疯般怒骂诅咒父亲:
“你这个老不死的畜生,你敢打我,打呀,打.......”
林则徐曾说:“存心不好,风水无益;父母不敬,奉神无益。”
一个孩子如果不懂得感恩,哪怕其他方面再优秀,对于家庭、对于社会也全无益处。
养出一个懂得感恩的孩子,远胜过养出千千万万个优秀的“白眼狼”。
然而,一个扎心的事实:
“不少中国的父母自以为他们是世界上最好的家庭教育家,但是他们却无法阻止他们在孩子心目中地位的不断下降。”
很多父母就很疑惑,自己明明付出所有爱和精力去抚养孩子;
可,为什么孩子如此让人心寒,一点都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还一点都不懂尊重自己?
人们不禁反思,到底是人性本就如此凉薄,还是我们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问题。
父母越卑微,孩子越作威作福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让人感慨万千。
14岁男生回到家拿起手机就玩游戏,一旁父亲看着儿子的做派,忍不住提醒儿子别忘记写作业。
儿子听到父亲的话无动于衷,依然低着头玩着自己的游戏。
父亲,忍不住再次提醒儿子去写作业。
坐在那里就像大爷似的儿子,十分不忿的冲父亲怒吼道:
“做了!”
听着儿子不善的语气,父亲有些生气。
儿子反驳道:我这样说话怎么了,我让你说我了吗?
父亲十分无奈的解释道:你这一回来就是玩游戏,天天都这样,我担心你的学习....
儿子再次怼道:我让你说我了吗?我什么身份,你什么地位,你配管教我?
父亲被儿子怼的没有任何脾气,只能在一旁干笑!
视频看得人火冒三丈,这哪是养儿子,简直就是养了个祖宗。
越是卑微的父母,越会养出对父母毫无尊敬之心的孩子。
父母不像父母,孩子不像孩子!
岂不知,上天赋予我们“父母”这项权利,是为了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好的“教”“授”者。
如果你在日常生活中,放弃了自己为人父母的权利,把自己的位置放得特别低。
就不能怪孩子把自己当成家中的老大,不把你当父母。
想要孩子尊你、敬你,你首先要把握好父母的权利,让孩子有敬和畏的东西。
该管的时候必须管,不能妥协的必须坚持!
父母做得越多,孩子越不知足
一位清洁工大叔,走进手机店,面色羞赧地表示自己要买最新款的苹果手机。
店员见大叔衣着普通,不像是需要名牌手机的样子,于是,好心询问大叔。
“给儿子买的,为了这事我们吵了很多次,实在没办法了!”
大叔当着店员的面,无奈地掏钱。
颤颤巍巍地从怀里掏出来一些百元大钞,剩下的则全是零钱,甚至连硬币都掏出来了。
店员于心不忍,打电话跟大叔的孩子沟通,想让他换一台实惠一点的旧机型。
然而,孩子一口咬定,一定要苹果最新款。
沙拉在《特别狠心特别爱》中,犀利地指出:
“中国父母给予孩子的爱,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父母做得过多,便剥夺了孩子锻炼自己能力的机会,还让孩子学会期待父母为他们服务。
久而久之,便“理应”享受父母的服侍。
很多时候,孩子不尊重父母,是因为父母给了孩子不尊重自己的成本。
父母说的越多,越没有权威
综艺节目《放学后》有一对印象深刻的母女;
即将小升初的女儿吴欢芮和盼女成凤的妈妈。
每次女儿写作业,妈妈就在旁边不停地唠叨:
“B+,你还好意思给我说B+,这个加号跟B放在一起一点用都没有!”
女儿听到妈妈的唠叨也翻起了白眼;
“你回到家,就不能好好得和我说会话吗?”
话音刚落,妈妈立马开启了唠叨模式:
“妈妈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你身上,就希望你能出人头地。
我不希望你能改变我们的生活,我就希望你能把你自己的生活改变。”
“你不希望像妈妈一样干活吧!”
女儿听着妈妈的唠叨,带着哭腔尝试着和妈妈沟通;
“我既然有自己的目标,我就肯定会努力,这事你不用管。”
但妈妈依旧不依不饶:
“妈妈现在管你这么严,也是为了让你早日实现你的目标。”
“我帮不了你,你只能靠你自己的努力,改变你的人生。”
妈妈像个复读机一样,没完没了。
被激怒的女儿,彻底失去了沟通欲望,拍着桌子怒吼:
“如果你再这样逼我,我还真的会反!”
父母的碎碎念,通常起不到教育作用,只会损耗父母在孩子心中的权威。
权威削弱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敬重,自然也会随之不见。
心理学家曾仕强先生曾说:
“最好的教育,不是让孩子成为天才,而是让他心中有父母!”
的确,一个心中有父母的孩子,他们必然会恪守尊重父母的底线。
一个懂得尊重父母的孩子,通常懂得感恩,这不仅是一种优良品德,更是一种生活态度。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