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涛 在生命里种下艺术|艺术栗子

人物

潘涛的作品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简练、朴实,却又具有强烈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在讲求策略、观念的当代绘画领域,她的绘画却回归到了最单纯的“手感”,最简单的生活里去。这份笃定与自信从何而来,她画中的力量源自何处?

用爱和焦虑调节艺术

在南京逸空间的潘涛个展中,可以看到她作品中的色彩明亮了许多。潘涛向来是个随性的人,这种转变自然也跟她生活状态的改变有关。于是,展览就有了一个惬意的名字“水边自处”。

策展人杨天歌在前言中写道:“水边自处是一种自然舒适的状态:在一片安静的水边静坐,或是在缓缓流淌的小溪边浸着双脚,是一个人的冥想或放空的时刻。自然的意象,山川与流水,总出现在潘涛的画里,或因为她在自然中流连的时间不算少。”这是潘涛近期的状态,如果回看她的艺术历程,并非沉浸在自然之美的、岁月静好的女性画家。

潘涛《春天的河水》

布面油画 220×180cm 2025

潘涛《金色骏马》

布面油画 180×220cm 2024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实际上,看到她创作于1999年的毕业创作《天使》,或许会感到惊讶。这幅长2.2米、宽1.8米的表现主义大作,全画几乎只用黑白两种颜色完成。在这件作品中,几乎没有任何明亮的、清晰的事物,画面那薄薄的色层中透露出阵阵寒意。没有太多需要辨识的对象,有的只是一种总体的印象、氛围和心态。

这件作品或许称不上成熟,但是具有一种强劲的感染力。更为重要的是,它或许奠定了潘涛此后创作的方向:描绘的对象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在画面中传达的情绪和氛围。

潘涛《诞生》

布面油画 170×130cm 2006

潘涛《16 岁》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8

尽管这一时期的作品很少在外界展示,但是从一幅创作于2004年的作品《草莓》中,依然可以看出变化的端倪。在黑色的背景中,两只略显苍白的手捧出一小堆草莓,草莓的红色分外醒目,观众似乎能感受到生命的跃动和酸甜。

两只手的形状构成了一个心形,草莓令人联想到细胞胚胎的形态。正是在这一年,潘涛怀孕了,这一绘画方法在之后的作品中得以延续。这一阶段的创作不再如毕业创作那般遗世孤绝,而是使用更为现实的画面,并在其中注入更多温情。

潘涛早期陪伴孩子时的水彩作品

孩子出生后,潘涛的生活重心慢慢倾斜,从对自己心灵状态的关注转向对儿子的抚养。这一时期,她的创作时间大幅缩短,而且更为琐碎。这种生活作息直接影响到创作——作品尺幅都不大,创作更为便捷的水彩画增多。新生命的诞生所带来的惊奇感以及由此所唤醒的母爱,带给潘涛很多新的灵感,在这批新画中,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面向。

其中一些是明显根据照片画成的,带有明显的现实主义倾向。其中,采取何种视角取决于孩子的状态:如果孩子是醒着的,需要陪伴和照顾的,采取的都是第三方的视角;如果孩子是睡着的,便都是潘涛的主观视角——熟睡的孩子被母亲温柔的目光笼罩。

潘涛《我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了吗?》

潘涛《和小树在植物园》

布面油画 210×165cm 2023

无论是哪一种视角,“母与子”或“沉睡的孩子”成为潘涛作为母亲的“镜像”。作为母亲的爱的焦虑,这是一种审视。在小画稿《我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了吗?》中,她着重表现了自己旋转的脖颈以及低垂而专注的视线,孩童鼓起腮帮子用力吮吸。两颗头颅之间的几笔蓝灰色的阴影,加强了二者之间的联系。

只有在他者的视角中,母与子的关系才能被如此客观地看到,而艺术家在重新审视这一关系的时候,将更多温情注入这幅暖色调的作品之中。

放大被忽视的“肌肉”

为了更加全面地了解潘涛的创作心路,逸空间的二层特意展示了此一时期创作的水彩画。它们有着截然不同的面向,并不是温情,而是充满幻想和不安。《2005-14》这幅不同寻常的作品中,父亲被描绘成黄绿色,他在湖边用一只手拎起一双孩童的双脚,带有游戏/虐待般的双重性。“他”并非某个特指的人,而是那些过去曾引发她愤怒的、如今令她担心会伤害无辜孩子的一切危险事物。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由这些创作可以看出,这个时期的潘涛几乎将全部注意力和爱都集中到了孩子身上。尽管在同一时期出现了两种全然不同的创作倾向,它们却是出自同样的关切,因为朴素而显得弥足珍贵。在创作时间被大量占用的不利情况下,愈加凸显了她的艺术品质——在有限的笔触中,尽可能地捕捉对象的特征,由此形成一种特定的氛围和情感。它们展示了一位女性和母亲特有的视野和本能。

“在那个情绪里面,才能画出那个画;生完孩子后,现实让你没有时间去考虑情绪,面临的都是具体的问题。比如孩子睡着了,我想画画,但是又脑子空白,不知道要画啥。我很疲惫,那就会用素描画一点他睡着的样子。有了对于生活的关注,把情绪宣泄放掉了,就开始面对现实。”

潘涛《石榴》

布面油画 220×180cm 2024

潘涛《夏天》

布面油画 220×150cm 2024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或许,正是这段经历促成了潘涛在艺术上的蜕变:成为母亲意味着坦然面对和接受现实。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现在看潘涛的作品,总是有这样的一种魅力的原因——她只需不多的笔触,甚至画面上大面积都是稀薄的颜料,就能捕捉一种姿态、一种氛围。画面中那种坚实的现实感,正是源于母亲的责任和爱。

看潘涛的新作,可以发现视角愈发关注生活中平凡的角落,表现的内容也更加“琐碎”。以2024年的《漂亮的前锯肌》为例,用这个视角来表现女性的身体,根本称不上美丽。这块位于胸腔侧翼的锯齿状小肌肉,可能是最容易被人忽视的肌肉之一,尤其在不以力量著称的女性身上。

潘涛《漂亮的前锯肌》

布面油画 40×30cm 2024

潘涛《女孩力量》

布面油画 30×40cm 2024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对于常年坚持修炼瑜伽的潘涛而言,这块肌肉或许对肩膀的运动而言有着特殊的重要意义。更为重要的是,这种关切体现出一种强烈的自由意志和自我意识。无论是对于瑜伽训练还是面对绘画,她都是投入的,这是属于她自己的空间,属于“现实”的一部分。因此,这块常为人所忽视的肌肉,被她冠以“美丽的”:女性、母亲,她们的美并非来自外部认定。

在画面中,她使用了紫灰、蓝灰和黄灰等并不讨喜的色彩,用粗而放松的黑色轮廓,勾勒出手的纤细灵巧,肩膀的厚实有力。在直面现实之后,潘涛不仅变得勇敢,也收获了自信。

超越性别的生命体验

2015年,潘涛与同为画家的丈夫一起搬到河南登封,在这里过上了相对稳定的生活。在远离喧嚣、靠近自然的环境中,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她有了更多的独立时间进行创作。在日常的琐碎中、在自然的徜徉中,她可以更为集中地关注自然的形态和个体的心境。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潘涛《在嵩山》

布面油画 100×80cm 2018

这种放松的状态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历了许多迷茫、挫败和挣扎。在照顾孩子与家庭的重担中,如何还能兼顾真实的自我,这是一个存在主义的命题:抛除了母亲、妻子的身份和责任,自己生活的意义何在?创作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这些问题最终在潘涛那里得到了一个理想的解答,还是生活中的那些琐碎:一盘水果、几件衣服、角落的桌子、家人的肖像……然而,不应当用世俗的,或者妻子的、母亲的角度去审视,而应以艺术家的视角去看待。这让潘涛从母亲和妻子的宿命中获得了力量,让日常之物获得了陌生感。

潘涛《冰岛》

布面油画 80×100cm 2023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潘涛的作品中总是具有超越日常生活之上的抽象感,全都得益于这种崭新的认识。我们在她的绘画中同时获得了两种视角:女性的视角,以及超越这一视角的生命体验。

在莫妮卡·德玛黛为潘涛作品所做的精辟的分析中,她敏锐地观察到:“……她2024年最新画作中所有元素(所具有)的同质性——斑斓笔触交融成团块,边界处氤氲的过渡恍若三维世界的褶皱。”

潘涛《温泉》

布面油画 160×130cm 2023

潘涛《秋天的河水》

布面油画 180×220cm 2025

潘涛个展“水边自处”

2025.3.22-5.4 南京逸空间

创作于2025年的作品《秋天的河水》便是一例,在这幅画中,交错着岩石、浅滩与河水,在秋日明媚阳光的照耀下,似乎一切都闪闪发光。岩石的形状在厚实饱满中透露着宛如身体般的柔软,水流在天光云影的折射与反射中产生了坚固的错觉。在这强烈的色彩的冲击中,我们体认到自然万物与人的身体之间的联系,一切都在流动,互相渗透之中,互相慰藉,产生共鸣。

艺术家潘涛

从艺术学习者到妻子到母亲,再轮转着回到艺术,相比起很多艺术家,潘涛的艺术之路显得并不那么平坦。她曾笑言自己是一个现实主义者,这句话中也许包含着多层的深意。她将自己的生命置于现实之中,进行动态的、持续的考察,从不自怨自艾,而是从容面对,并从逆境与挑战中寻得自我的机会和出路,视之为生命体验和修行。

文字|雷鸣

图片|逸空间、潘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
安全提示
系统出于安全考虑,在点击“发送语音验证码”后,您将会收到一条来自950开头号码的语音验证码,请注意接听。
暂不发送发送语音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