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文明天津)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近日,深圳有家长在人民网留言板发帖,建议小学延时至18:30放学,以解决职工家长下班时间与孩子放学时间冲突的问题。对此,宝安区教育局回应称,根据《深圳市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实施意见》,课后服务原则上至18:00止,特殊情况由学校妥善安排。这一政策旨在平衡家长需求与学校管理实际,同时强调课后服务应遵循自愿原则。
双职工家庭的焦虑显而易见。通勤时间叠加下班延迟,让接娃成为“不可能任务”。无人看护的孩子在校外游荡,安全隐患重重,学校托管成为最安全的选择。但现有18:00的托管时限,仍无法覆盖企业普遍18:00下班的现实,家长对更灵活安排的呼声越来越高。然而,教师的困境同样刺痛人心。有教师吐槽自己的孩子也面临无人接送的困境,只能花钱请人接娃。这种“拆东墙补西墙”加剧教师的负担,家长将接送难题转嫁给学校,模糊了家校责任分工。
况且,在校时间延长可能压缩孩子的自由活动时间,影响其天性与兴趣发展。长期高强度在校可能引发疲劳与厌学,与教育减负政策背道而驰。那么,放学后,花钱把孩子交给托管机构如何?市场化托管看似解药,实则加剧焦虑。如深圳等大城市合规托管机构普遍成本高、收费低,导致师资薄弱、空间拥挤。家长抱怨作业辅导稀里糊涂,最终仍需自己检查。
教师不是超人,家长也非恶人。或许,需要跳出既有的思维,互相参照借鉴。如山东潍坊的“分层托管”模式、安徽肥西的“放学驿站”、上海引入社会机构参与服务。而参照天津“5+2”课后服务模式(每周5天、每天至少2小时),将课后服务分为基础托管(至17:30)与特殊延时(至18:30),可缓解家长接送压力。同时建立“育儿友好企业认证”,对提供弹性接送假、托管补贴的企业给予税收减免。但基层教师反映特长师资不足、农村学校活动空间受限等问题仍待突破。说明任何模式移植都需因地制宜且难言完美,都需继续探索改进。
教育不是零和博弈。当我们在争论放学时间时,是如何构建一个儿童权益优先的支持网络——企业提供弹性工时,社区开设公益托管,政策明晰家校责任清单。唯有家校社三方协同,才能让“幼有所育”,走向可持续的未来。家长不必在职场与亲情间疲于奔命,教师无需在他人子女与自家孩子间艰难抉择,儿童的天性与自由才能真正得到尊重和保护。(评论员 宋学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