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备战中考、高考,家长们又开始“抢药”了吗?

今天早上看36kr早点速闻的时候,结尾的一则标题为「哪来什么聪明药?」的视频吸引了我。

因为不知道什么是“聪明药”,还特意去查了一下,结果更是让我震惊。

2025的中考、高考马上又要来了,一些家长为提高孩子的考试成绩,不惜花重金购买所谓的“聪明药”。

他们坚信,这些药能提升专注力和学习效率,让孩子考出好成绩。

然而,它真能提高成绩吗?

01

“聪明药”是什么?

所谓“聪明药”,通常指专注达利他林等药物,本是用于治疗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或嗜睡症的处方药。其主要结构成分跟冰毒相似,能刺激中枢神经系统,提升注意力,降低疲劳感。

虽然不能真的提高智商,但在一些需要集中注意力学习、工作的人看来,就是哆啦A梦的记忆面包。

国家多次宣传,管制类精神药物的贩卖和赠送都是犯法的,但是还有很多人不择手段想要搞到它,其中不乏一些家长。

他们误以为吃了它,孩子就能“开挂”学习。

然而,这是一种误解。

“聪明药”对健康人的认知能力影响极小,甚至可能降低创造力和深度思考能力。

对病人,它是药。但对正常人,它就是毒。

服用“聪明药”,并不是简单的“提神”或“增强专注力”,而是直接干预大脑神经递质的平衡。

这带来的后果,可能比家长想象的更可怕。

首先,长期服用,会影响睡眠,导致疲劳的恶性循环。

其次,它就像嗑药,容易形成心理依赖。

同时,还容易引发焦虑、心悸和抑郁等心理疾病。

一位服用聪明药的高三学生曾在采访中表示:“刚开始感觉很好,后面总是头痛,情绪低落,复习越来越吃力,最后成绩不升反降。”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但不应拿孩子的健康去“赌”一场考试。

02

为什么会有“聪明药”焦虑?

其实,背后是两种教育焦虑。

一、急功近利的教育观。

认为“分数决定一切”,短视地追求短期成绩,而忽视长期成长。

二、自己焦虑的转移。

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把自己的焦虑转嫁到孩子身上,而不是去优化学习方法。

“别人家孩子都在补习、吃聪明药,我家孩子不吃就落后了!”

这种焦虑,正在让家长误入歧途。

与其乱磕“聪明药”,不如找到科学学习方法。

优化作息,保证睡眠:研究表明,良好睡眠比药物更能提高专注力。

尝试多个学习方法论,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高效方法,合理提升效率。比如费曼学习法、间隔重复记忆法、番茄学习法等。

借助运动而非借助药物提高大脑活力

有氧运动能够促进多巴胺分泌,提高专注力。不仅如此,长期坚持还有助于缓解压力,不得抑郁。

做好心理建设,避免过度焦虑,培养孩子的内驱力。

这些才是提升学习效率的“良性药”,还是长期的。

写在最后

亲爱的朋友们,聪明药不是救命稻草,而是孩子成长的“陷阱”!

在教育这条路上,没有捷径,只有耐心和陪伴

与其押宝“聪明药”,不如给孩子一个健康的身体、一颗坚韧的心、一个科学的学习方法

这才是他们学习真正的“底气”!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