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突如其来的 "变卦"
2025 年 3 月底,李嘉诚旗下长和集团的一则声明震惊了舆论:原本铁了心要将巴拿马运河港口打包卖给美国贝莱德财团的计划,突然按下 "暂停键"——"下周不会签约"。
要知道,就在几天前,李嘉诚还对港澳办的劝告、《大公报》的警示置若罔闻,甚至被曝光已与美方谈妥 1700 亿港元的交易细节。但随着中国反垄断机构介入、国企暂缓合作等一系列 "组合拳" 落地,这位商业大亨的态度在 24 小时内来了个 180 度大转弯。
巴拿马港口:中国的 "海上生命线" 有多重要?
为什么一个港口的买卖能牵动全国神经?看看这组数据:
- 中国 21% 的商船运输量
- 依赖巴拿马运河,每年超 8000 亿美元货物(占对拉美贸易的 42%)经此往返;
- 巴西大豆、智利铜矿等关键资源运输成本,经运河可降低 280 美元 / 吨,一旦绕道将激增 30%;
- 这里更是 "一带一路" 连接拉美的核心枢纽,2023 年人民币结算占比已达 28%。
说白了,巴拿马运河就是中国通向美洲的 "海上咽喉",而李嘉诚要卖的,正是运河两端的巴尔博亚港和克里斯托瓦尔港—— 相当于把自家大门的钥匙交给了竞争对手。
从 "在商言商" 到 "国家利益":资本不能没了底线
事件发酵后,不少人替李嘉诚辩解:"商人追求利益最大化无可厚非。" 但翻开账本算笔总账:
- 2015 年,国家曾出价 1500 亿港元收购其港口 40% 股份,被拒;如今却以 1700 亿港元出售 80% 股份给美企,价格翻倍、股份却多卖了一倍,这真的是 "商业理性"?
- 美国一旦控制港口,可能随时对中国货轮加征 30% 通行费,甚至在战时封锁航道,直接威胁能源安全(中国 85% 的进口液化天然气依赖此通道)。
正如《大公报》所言:"资本无国界,但企业家有祖国。"当个人利益与国家战略发生冲突时,一味 "向钱看" 只会沦为历史的短视者。
全球港口博弈:德国的教训与中国的破局
这场风波并非孤立事件。同期,德国正上演着相似的剧情:
- 中国中远海运拟收购德国最大港口汉堡港35% 股份,却因亲美势力阻挠一拖再拖,德情报机构甚至声称 "中资会威胁国家安全";
- 但德国企业看得明白:汉堡港 1/3 吞吐量来自中国,若拒绝合作,不仅损失 6500 万欧元投资,更会切断中欧班列的重要枢纽。
对比之下,中国的应对更加果断:
- 反垄断机构明确审查交易,防止关键资产外流;
- 中远海运等国企释放信号,有意接盘战略港口,筑牢全球物流网络;
- 外交部罕见表态,反对 "经济胁迫",为中企撑腰。
李嘉诚的这次 "变卦",看似是商业决策,实则是一堂鲜活的国情课:
- 战略资产不是普通商品
- ,它关系到国家的能源安全、贸易命脉,容不得半点马虎;
- 资本逐利要有边界
- ,当个人选择可能影响 14 亿人的利益时,必须把 "家国情怀" 摆在前头;
- 中国市场容得下合法致富,但绝不容许 "吃里扒外"
- —— 看看瑞士银行的下场,就该明白背弃国家的资本终将失去根基。
来源:黄金行情站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