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自:扬子晚报
苏州市立医院肾内科 刘蕾 靳政玺
尿路感染是常见的健康问题,尤其在女性中高发。据研究,约50%的女性一生中至少经历一次尿路感染,部分人可能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孕产妇由于生理变化,更是尿路感染的高危人群。
什么是尿路感染?
尿路感染指病原体在尿路中生长、繁殖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根据感染部位可分为:
下尿路感染:膀胱炎(临床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尿色浑浊、血尿、下腹坠胀感)。
上尿路感染:肾盂肾炎(除尿频、尿急、尿痛等泌尿系统症状外可伴随全身症状如发热、腰痛、恶心、呕吐,部分病人的尿频尿急尿痛症状不典型或缺如),可能引发败血症。
约75%~90%的单纯性膀胱炎由大肠杆菌引起,该菌一般通过尿道逆行感染。老年患者可能仅表现为意识模糊或乏力,易被忽视,耽误病情。
高危人群:谁更容易中招?
女性:尿道短且邻近肛门,细菌易侵入(女性发病率是男性的30倍);避孕药的主要成分壬苯烯醇可能破坏阴道正常微生物环境而增加细菌尿的发生。
老年人:免疫力下降,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导致排尿不畅。
糖尿病患者:尿液中的高糖环境促进细菌繁殖。
孕妇:孕期免疫系统相对抑制,易受细菌侵袭。
医源性因素:导尿管、膀胱镜等检查导致尿路黏膜损伤,如果将细菌带入尿道,容易引发感染。
约2%~8%的孕妇会发生无症状菌尿,若不及时治疗,20%~40%可能发展为急性肾盂肾炎。
孕产妇尿路感染的危害
孕产妇的尿路感染主要表现为无症状菌尿、急性膀胱炎和急性肾盂肾炎。若妊娠期间发生妊娠期尿路感染,尤其是急性肾盂肾炎,未及时彻底治疗可能导致其发展为菌血症,甚至造成全身感染休克等严重后果。病情严重时可导致胎儿出现低出生体重儿、呼吸窘迫综合征、胎膜早破、早产,甚至可导致先天畸形和死亡。
高龄、有尿路感染病史、有流产史、贫血、糖尿病、尿路结石、孕中后期、妊娠期间性生活为妊娠期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
孕产妇尿路感染的临床诊断应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并评估胎儿健康状况。与非妊娠妇女相同,清洁中段尿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疑似存在尿路结构和功能异常的患者,为避免辐射对胎儿的影响,应选择超声或MRI诊断尿路的复杂因素。
一般来说,孕产妇尿路感染治疗方法有以下一些:
无症状菌尿:需积极治疗,常用药物包括:头孢类(如头孢克洛)、磷霉素、阿莫西林。急性膀胱炎:疗程通常为3—7天,需根据药敏结果选择安全药物。急性肾盂肾炎:需住院治疗,静脉注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疗程10—14天。
应当根据尿液细菌培养和敏感性试验选用抗生素,同时需要考虑母体和胎儿的用药安全及有效性。
从生活习惯入手预防尿路感
饮水:每日≥1500毫升,排尿间隔<3小时(冲刷细菌)。
卫生习惯:女性排便后从前向后擦拭;性行为后立即排尿(减少细菌迁移);避免阴道冲洗(破坏菌群平衡)。
衣物选择:纯棉透气内裤,避免紧身裤(减少局部潮湿)。
体位方面:怀孕中晚期,增大的子宫在仰卧位压迫双侧输尿管,使尿液滞留,容易感染。睡觉时应采取侧卧位,以减轻对输尿管的压拍,使尿流通畅。
定期产检:孕期尿常规检查是发现无症状菌尿的关键。
孕产妇尿路感染的常见误区
“没有症状就不用治疗”的观点是错误,无症状菌尿也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多喝糖水能杀菌”无科学依据,高糖反助长细菌繁殖。
“抗生素对胎儿有害,能不用就不用”的认知错误,不及时治疗的风险远大于药物副作用。
尿路感染是孕产妇常见的健康问题,但通过科学的预防和规范的治疗,完全可以有效控制。孕期定期产检、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及时就医是关键。若出现疑似症状,切勿拖延,尽早诊治,守护母婴健康!
校对 陶善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