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在《邪不压正》中刻画了一个荒诞的场景:李天然质问亨大夫为何倒卖城墙古砖,得到的回答是轻飘飘的 "自由市场嘛 "。这段黑色幽默的背后,是反映了近代中国文物保护史上最黑暗的一页。当我们将历史的长焦镜头对准不同时代的文物命运,会发现一个残酷的真相:越是" 自由放任 " 的时代,文物的劫难越深重。
从清末到民国,中国文物经历了三次毁灭性打击。第一次是1860年10月18日,英国公使额尔金下令焚烧圆明园,300名英军纵火队点燃这座 "万园之园"。法国作家雨果在《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给巴特勒上尉的信》中写道:"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一个洗劫,另一个放火。" 据清室善后委员会1923年统计,圆明园被劫文物达150万件,其中包括《女史箴图》《中秋帖》等稀世珍宝。
第二次是20世纪初西方 "探险家" 的公然掠夺,斯文・赫定、斯坦因等 "探险家" 组成的劫掠队伍络绎不绝。美国人普艾伦勾结奸商岳彬,用凿子整块剥离龙门石窟《帝后礼佛图》浮雕,日本人在敦煌莫高窟撕走26方壁画,斯坦因用400两银子骗走7000卷文书。
1907年斯坦因用500两白银骗取敦煌道士王圆箓信任,运走 24 箱写本、5箱绢画。法国汉学家伯希和更在1908年用500两白银挑走6000卷精品,其中包括世界上最早的雕版印刷品《金刚经》,这些文物现存于大英博物馆、法国国立图书馆等机构,成为西方盗窃中国文物的实物罪证。
第三次则是军阀混战时期的系统性破坏,国民党大佬张静江的书童卢芹斋凿碎昭陵六骏中的 "飒露紫"" 拳毛騧 ",通过运通公司走私美国;1928年,孙殿英盗掘清东陵,用炸药炸开慈禧墓,士兵用刺刀划开慈禧口中夜明珠,将乾隆颈项上的朝珠扯断。
据《孙殿英投敌经过》记载,此次盗墓所得装了30辆卡车,其中翡翠西瓜估值2000万两白银。更令人痛心的是,为便于运输,大量大件文物被野蛮破坏,九龙宝剑被劈成数段。
据统计,1840-1949年间,超过1700万件文物流失海外,仅日本就掠走800万件。当时的海关被外国人把持,1928 年上海海关查获的文物走私案中,80%涉及外国机构。正如历史学家陈垣所言:"民国之世,文物之厄,甚于秦火。"
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当天,军管会立即接管故宫。据故宫博物院档案记载,解放军战士在城墙上用身体组成人墙,阻止国民党败兵抢掠。1950年颁布的《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首次以法律形式确立文物出境标准,当年就在广州海关查获准备运往香港的青铜器1200余件,打响文物保护第一枪。1950年《禁止珍贵文物图书出口暂行办法》出台,1951年开始对龙门石窟、云冈石窟等进行系统性修复。
最具震撼力的是1952年的“三反”“五反”运动,堪称文物保护的 "淮海战役"。在河南辉县,人民政府枪毙了盗掘殷墟的惯犯尚振山,缴获甲骨2000余片。据《新中国文物保护纪事》记载,运动期间全国逮捕文物贩子3200余人,追缴文物58万件。这些雷霆手段迅速扭转了 "村村点火,处处冒烟" 的盗墓乱象。
改革开放后,文物保护进入法治化轨道。1982年《文物保护法》颁布,1987年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通知》,明确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方针。2025年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将罚款额度提高到单位1000万元,建立文物数字化保护体系。数据显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56年的144处增至 2023 年的5058处,备案博物馆达6565家。
针对 "破四旧" 的争议,需要还原历史语境。1966-1967年间,确实有孔府牌匾被砸、名人墓碑被毁的情况,但破坏主要集中在地面可见的 "旧文化符号"。
1967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联合发出《关于保护国家财产,节约闹革命的通知》,明确要求 "对文物、图书要加强管理和保护"。5月14日的《关于保护文物图书的几点意见》更具里程碑意义,首次以中央文件形式确立 "地下文物概归国有" 原则,要求各地成立文物清理小组,从炼钢厂、造纸厂抢救被当作废品处理的文物。据国家文物局统计,全国馆藏文物在 "破四旧" 中受损率仅 1.8%,而 1949年前的文物流失率每年高达 5%。北京市文物商店在1967年5-7月间,从废品中拣选出 66 吨古籍和 5万余件文物。
周恩来总理在文物保护中发挥了关键作用。1966年8月,他紧急调派一个团的解放军进驻故宫,使其成为极少数未遭冲击的大型文保单位。当杭州灵隐寺面临红卫兵冲击时,总理亲自批示 "不能砸",并派部队守护。这种 "特事特办" 的保护模式,在全国重点文物单位普遍推行。敦煌莫高窟、西安碑林等均实行军管,确保了核心文物的安全。
1970年5月,国务院成立图博口领导小组,标志着文物工作的系统性恢复。1973年,外贸部、商业部与文物局联合出台《关于加强从杂铜中拣选文物的通知》,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抢救网络。
1974 年国务院《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工作的通知》,确立了 "保护为主、抢救第一" 的原则。这一时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1961年的180处增至1982年的612处,建立起覆盖全国的文物保护网络。1972年尼克松访华期间,故宫珍宝馆的重新开放,成为展示新中国文物保护成就的重要窗口。
对比不同时代的文物命运,我们会发现两个关键规律:文物保护水平与国家治理能力成正比,与 "市场自由" 程度成反比。民国时期所谓的 "文物自由交易",实质是殖民者与买办阶级的饕餮盛宴;改革开放后的文物市场规范,建立在严格的法律监管之上。
当有人再提 " 文物放在大英博物馆更好 " 时,不妨看看历史账本:被掠走的天龙山佛首,2021 年经国家文物局追索回到太原;流失海外的 796 件文物,在 "2020全球追索返还中国文物精品展" 上集体亮相。这些回家的文物无声诉说着:只有站起来的民族,才有能力守护自己的文明;只有挺直腰杆的国家,才能让文物真正 "活起来"。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