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大变局,这种变化要求学校探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
图片来源:界面图库
“中国已建成世界最大规模且有质量的教育体系,但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特别是唯分数、唯升学等倾向,仍困扰着教育发展。随着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教育又面临新的严峻挑战。”
日前,在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第十一届年会上,北京师范大学国家高端智库教育国情调查中心主任张志勇发表上述观点。
“过度同质化是当前学校教育面临的最大危机。”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项贤明也提到当前教育存在的问题。
在他看来,国家发展和人类进步需要各种类型的人才,教育应该是多样化的,而现实情况是,人才的培养和评价往往依赖于简单的考试制度,这限制了人才的多样性和全面性,将人的发展限制在有限的考试科目中。
“我们声称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却又使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所有的学生,将他们纳入统一的教育模式。”项贤明称。
历史上,大工业生产方式催生了以班级授课制为核心的现代学校教育,而如今,随着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和新质生产力的出现,教育也面临着一场大变局,这种变化要求学校探讨多样化的教育模式。项贤明认为,不能依赖先知,应该鼓励各种教育创新。
在当天的活动上,十所学校(学习中心)的校长(创办人)用他们全新的教育实践模式,展现了当下中国民间探索教育多样化的样本。
毕业于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肖诗坚,这些年的精力主要灌注在乡村教育上。2017年,她带着团队来到贵州正安县,发起了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这所学校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本村,另外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本县县城,他们要坐车到这里读书,还有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外省,通常是举家搬迁来到这里。
肖诗坚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打破校墙、让自然进来”。校园里有几个原则:孩子可玩可娱乐,还要充满泥土,沙坑、农场是必备的。
第二件事情是按照五步教学法,让课堂充满乐趣,孩子在课堂有体验、有学习、有创作。学校有五大课程:基础课、日修课、轴心课(特色课程)、共同生活课、自主学习课。第三件事情是师生共同建设学校,包括共建、共学、共创、共同生活、共同商议。
学校注重制度建设,以激发人性向善,反对竞争,提倡合作。学校没有班长,而是轮流担任礼仪官,学生会通过选举产生。学校通过集体表决处理事务,经过两年时间讨论出22条校园公约。
截至目前,田字格学校在贵州共有三所未来村小:位于正安县的田字格兴隆实验小学、贞丰县的田字格必克实验小学、兴义市的田字格万峰林民族实验学校。其乡村教育理念目前已经推广到100多所项目校。
中国教育三十人论坛成员、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文东茅指出,乡村教育具有复杂性,简单地保留乡村学校或合并为大规模寄宿制学校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中国的乡村地区差异很大,东中西部各省份的教育状况各不相同,因此需要更多的实践和尝试来找到适合不同乡村教育需求的解决方案。
乡村留守儿童之外,城市打工人员子女的教育问题同样受到关注。
2019年,一个来自农民工家庭的女孩段孟宇被哈佛大学录取,她所就读的北京蒲公英中学开始被更多人知道。这是一所位于北京城乡结合部的学校,创建于2005年,是一所公益性、民办非营利性的打工子弟学校。
北京蒲公英中学校长秦颖在年会上介绍,学生来自全国各地的三千多个村落,学生家庭普遍收入偏低,父母受教育程度有限。学校接收了流动到北京的学业基础最薄弱的学生,经过三年学习,学生们的学业成绩、综合素质大幅提升,约70%以上的学生进入普高,约30%的学生进职高,更有学生考入国内外一流高校深造。
蒲公英中学通过多样化的课堂延伸活动,如生活教育、课题研究、校本课程、社团活动和兴趣小组,鼓励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学校每周安排静读时间,并拥有丰富的藏书。写作课程围绕“走自己的路”主题,引导学生思考个人兴趣、优势、环境改善和价值观。亲近自然课程让学生在自然中探索和学习。美育课程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和归属感等。
蒲公英中学的特色之一是它的“探问教育”,通过邀请校外志愿者和家长分享经验,拓宽孩子们的视野,激发他们的思考。学校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提供爱心小屋和心理课程,帮助学生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问题。
根据国家统计局、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人口基金在2023年发布的《2020年中国儿童人口状况事实与数据》,2020年全国流动儿童7109万人,留守儿童6693万人。原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银河证券前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在发言中强调了利用新质生产力,如人工智能,来解决大规模社会问题,特别是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
她认为,传统方式如支教等在解决大面积社会问题时效果有限,而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新科技的发展为教育资源公平配置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世界范围内,为未来培养人才的新理念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与传播,创新型的学校也在快速发展。这些学校以学生为中心,重视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具有高度人文性。国内的创新型学校在这方面也有相关探索。
2006年,王晓峰、张冬青夫妇为探索教育的新可能,与志同道合的三个家庭一同创办了日日新学堂,在中国首创家长互助式办学模式。
王晓峰谈到,玩耍是孩子的天性,北欧将所有课程游戏化,尤其是小学,这非常符合人性和孩子的天性。在游戏中,孩子们的所有感官和大脑都被激活,自然中也是如此。
北京日日新学堂的自然校园,没有塑胶操场,孩子们可以自由爬树,甚至在他们自己命名的“UFO大坑”,这里实际上原来是一个鱼塘,“那个地方孩子们能玩出100种花样来”。
日日新的教学系统在数学教学上采用了北师大版教材作为基础,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团队不仅参考了中国各地的教材,还借鉴了国外的教学资源。语文、英语、科学、体育、美术和音乐等,也都是从零基础开始,逐步构建起适合学生的教学体系。
杭州云谷学校创办于2017年,是阿里巴巴合伙人投资创办的民办学校,涵盖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教育,是杭州市西湖区全国义务教育教改试验区、浙江省人工智能试点学校。
云谷学校的潜能课程是根据孩子的特点开发的校本课程。学校注重深度学习和学习方式的改变,鼓励学生在真实场景中学习,并进行探究和思考。学校还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驱动能力,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实践,共同促进孩子的素养发展。
云谷学校创校校长,小学部、初中部校长冯晨在年会上表示,云谷学校的创新之路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诸多挑战。对于校内的教师团队,包括校长本人,都需要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式和工作方式,以适应创新教育的需求。
冯晨认为,面向未来的学校系统正经历着深刻的变革:学校功能将从传统的“选拔人才”转变为更加注重“培养人才”,管理模式将从“行政管理”转向“共同创造”,教学样态将从“同样的标准和方式”转变为“不同的教学模式和个性化学习”,教师角色将从“传授已有知识”转变为“知识的合作创作者/指导者”“学习的激励者”和“终身学习者”。
与此同时,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领域、全过程,也为教育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人才培养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供需不匹配的问题依然存在,结构性矛盾亟待解决。”中关村互联网教育创新中心主任杨丹称。
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教育科技行业如何更好地激发创新活力,杨丹提到以下三点:
一是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利用先进技术实现减负增效。随着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学校正在构建智慧校园和智能教室,实现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和智能化管理。
然而需要明确的是,教育数字化不仅仅是简单地引进设备、平台或软件,还要有效回应教学的实际需要。要利用多样化的技术工具构建灵活高效的教学和学习共同体,为教师减轻负担,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协作等多种学习方式。
三是转变教育理念,以评价“指挥棒”激活发展动力。教育评价改革是一项复杂、长期的任务,如何跳出唯分数、唯升学的传统评价体系“窠臼”,仍是教育行业亟待解决的问题。政府、学校、家庭、社会等多元主体都应该主动参与到教育评价当中,通过构建健康的、可持续的教育评价生态,推动教育评价改革创新。
企业要在技术、资源、平台建设等方面助力科学的评价体系建设,以精准反映学生真实发展状况为目的,关注教育自然学习生态下的客观性评价、发展性评价、诊断性评价,为学校办学、教师教学提供更加全面、准确的数据参考。
界面新闻记者 | 查沁君,界面新闻编辑 | 宋佳楠 来源:界面新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