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朝晖:以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

近年来,随着基础教育从“基本均衡”迈向“优质均衡”进程不断加快,北京市顺义区围绕“上好学”主旋律,积极探索并实施“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共进”的集团化办学模式,让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有效辐射,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新生态。

集团化办学从1.0到4.0

不仅“有学上”还要“上好学”,是老百姓对教育改革朴素而具体的诉求。为积极回应区域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缓解“择校热”,早在2004年,顺义区教育委员会就决定组建以优质校为牵头校的教育集团,充分发挥牵头校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上的引领带动作用,辐射更多学校,整体抬升教育的“底部”,打造“公平而有质量”的优质教育体系。

2011年,为进一步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顺义区政府印发了《顺义区城乡联动教育改革实验方案》,正式开启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2.0篇章:组建教育联盟和学校组团,确定实验校、开展项目攻坚,典型引路、全面铺开。通过课程的整合共享、干部教师的交流互助,进一步增强了学校的造血功能,带动了城乡学校的共同发展,群众家门口的好学校越来越多。

2024年,顺义区进一步整合区域优质教育资源,全面推动以优质学校为引领的集团化办学体制机制改革,成立了以6所高中校为牵头校的6个跨学段教育集团,覆盖全区53所小学和27所中学,并发布《顺义区中小学集团化办学管理办法》,正式启动基于集团化办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3.0版改革探索。

面对新时代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趋势,顺义区基于集团化办学的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正朝着 4.0 版阔步前进,将以“课程创新引领行动”“教学改革深化行动”等为抓手,着力在集团化办学改革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功夫,精准缩小城乡教育的发展差距,持续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均衡化、可持续发展。

系统化与一体化带来高效管理

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集团化办学,突破了以往的办学物理边界。顺义区在借鉴优秀基础教育集团的成功经验和本土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健全集团内部治理体系、机制,构建起一套系统化、规范化的管理模式,通过管理的制度化、工作的程序化和管理者的人性化,确保各项工作有规可循、有章可依,日常运行规范有序。集团校与成员校之间的高协同性,实现了区域教育阶段性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贯通培养、一体化文化浸润、一体化优质教育资源运用的持续深化和高效落实。

创新与多样化的课程体系构建

顺义区围绕学生核心素养,构建起“三层四维”课程体系:打通小初高与高校学科课程,以特色课程、特色课程群横向打破学科壁垒,开展跨学科融合教育;注重课程建设的前沿性和交叉性,基于学科素养培养需要和学情需求,分层、分类,循标、循序,推进课程实施,实现学生“兴趣-志趣-志向”三段式“长链条”系统培养和素养提升。

资源共享助力教师专业发展

顺义区充分借助集团内骨干教师资源,从课标落实、课堂教学、学法转变等方面示范带动集团内教师育人能力提升。以义务教育校长教师交流轮岗为重要抓手,全面深化集团内、外干部教师交流轮岗,有效推动了城乡教师资源配置优化。构建“师德为先、课题驱动、分类发展”的教师成长机制,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分阶段为教师提供培训与支持,形成了从新教师到骨干教师、再到卓越教师的成长梯队,有效助力城乡学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贯通培养助力拔尖人才成长

顺义区充分发挥青少年创新学院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中的先导作用,挂牌成立北京青少年创新学院顺义分院,立足城乡一体化集团办学基础,推进数学贯通课程和科学素养项目实施。同时,顺义区以区、校两级联动培养为抓手,精细化推进“1+3”人才培养项目“三步走”,形成了城乡教育集团全覆盖的“数 理、科学、人文、艺体、语言、人工智能、生态资源”的人才自主培养实践。

未来,在发挥集团化办学促进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进程中,顺义区将继续以实现区域内教育资源的优质均衡和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更加注重资源共享、特色发展和校际合作,探索更加灵活有效的管理模式,提升跨城乡集团办学的活力和创新性,逐步形成区域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顺义模式”。

作者:孟朝晖,北京市顺义区教工委书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