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关新版教材“防自学”功能的讨论在网络上愈演愈烈,引发了众多家长的广泛关注和热议。所谓“防自学”,是指教材编写者有意留白或省略关键步骤,迫使学生必须通过教师授课来完整掌握知识点,而非单纯依赖自学。对此现象,家长的反应各异,有人认为是合理质疑,有人则视之为教育内卷下的焦虑表现。那么,我们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一问题?教材设计又如何才能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呢?
对于家长的质疑,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他们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与关切的体现。尤其是在当下教育资源竞争愈发激烈的背景下,家长们担心教材过于简略会影响孩子的学习效果,担心自学无法系统掌握知识点,进而影响到孩子未来的升学和竞争力。这种焦虑并非无的放矢,而是现实环境压力的投射。
然而,仔细审视“防自学”这一设计,其实也有其教育上的合理性。教材的编写并非为了防止学生自学,而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新版教材采用螺旋式的编排方式,知识点分布零散,旨在让学生能够在不同阶段实现知识的迁移和应用,而非一次性掌握所有内容。这种方式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避免了因一次性摄入过多信息而产生的认知负担。同时,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从另一个角度看,家长对新版教材的吐槽也反映了教育内卷的现实问题。在教育资源不均衡的背景下,许多家长希望孩子能够在学习中抢占先机,而教材的简化似乎让他们的期望受到了阻碍。但教育的本质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他们成为终身学习者。教材设计应当兼顾知识的传授和思维的启迪,既考虑到集体教学的实效性,也不忘尊重每个孩子的独特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教材设计应注重情境化和项目化学习,增加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案例和练习题。这样的设计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同时,教材在知识点编排上还应更加注重逻辑性和连贯性,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知识的内在联系。
对于教师而言,新版教材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需要更加精心地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还需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而家长在辅导孩子时,也需更加耐心和细心,及时发现并解决孩子在学习和理解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教材“防自学”的争议是教育理念和现实压力交织的产物。我们应理性看待这一现象,既要尊重教育规律,又要关注家长的合理诉求。只有在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才能不断完善教材设计和教学方法,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资源和学习体验。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