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3075字,阅读大约需要6分钟
先问各位家长两个问题:
你的孩子被老师罚站、罚抄写过吗?你又是否认同老师对孩子的惩戒呢?
如果说以前大家对于这类惩罚尚有争议,那么现在,老师们可以说是手里有了“尚方宝剑”。
日前,《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发布。《意见》中明确:“维护教师教育惩戒权,支持教师积极管教。学校和有关部门要依法保障教师履行教育职责。”
一句话概括,中央态度鲜明:老师可依规惩戒学生。
消息一出,引发家长关注和热议。有的表示支持:
“我们小时候老师打调皮的同学也很正常,但现在老师都不敢管了,支持正确行使惩戒权。”
“支持,不能太惯着孩子了”
“现在老师和学校都很怕被家长投诉,不敢管学生了,支持保障老师的惩戒权”
有的表示担忧:
“老师的素质参差不齐,万一真的罚出事了呢?
“不是不允许罚站、惩戒,而是任何事都应该有个度。”
还有疑似老师身份的网友说:
“老师真信自己有惩戒权,那这份工作也做到头了。”
图源:抖音
问题也就来了:虽然是“尚方宝剑”在手,但是,老师们为何害怕使用呢?
事实上,这并不是教育惩戒第一次被提出。
早在2020年12月23日,教育部就发布了《中小学教育惩戒规则(试行)》(以下简称《规则》),并首次对“教育惩戒”进行了明确的定义与解释——
学校、教师应当遵循教育规律,依法履行职责,通过积极管教和教育惩戒的实施,及时纠正学生错误言行,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并且,实施教育惩戒应当符合教育规律,注重育人效果;遵循法治原则,做到客观公正;选择适当措施,与学生过错程度相适应。
图源:中国政府网
我们来划几个重点:
首先,惩戒的目的,是为了教育孩子。
其次,惩戒的明确范围,并细化了惩戒的边界。
具体而言,当学生故意不完成教学任务要求或者不服从教育、管理的;扰乱课堂秩序、学校教育教学秩序的;吸烟、饮酒,或者言行失范违反学生守则的;实施有害自己或者他人身心健康的危险行为的;打骂同学、老师,欺凌同学或者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以及其他违反校规校纪的行为。学校及其教师应当予以制止并进行批评教育,确有必要的,可以实施教育惩戒。惩戒的程度也要根据情节的严重性有所区分,包括轻微、较重、严重。
有家长担心,如何保证惩戒不会演变成体罚、人格侮辱呢?
对此,时任华东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任海涛,在《中国教育报》采访时表示:教育惩戒和体罚都是惩罚性措施,但前者需要有合法依据以及合理的程序,符合“最小侵害”原则,并考虑学生的具体特点,客观公正,不能全凭自己的个人情绪与主观好恶,具体方式也要符合大多数师生认可的“常理”。
这里还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对惩戒行为进行了不合理的传播,例如,教师在教室内对学生进行罚站是适当的,但是有的教师将罚站照片上传到班级家长微信群,这就构成了对于学生和家长的人格侮辱,构成变相体罚。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湛中乐也提到:创设教育惩戒方式主要有两条红线:一是不得以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学生人格的方式实施教育惩戒;二是不得侵害学生的受教育权。凡是让学生感受到肉体上疼痛的行为都属于体罚,如打手心、打耳光。而变相体罚则是指没有直接的暴力行为,但其效果与体罚相当。
虽然教育惩戒权在2021年《规则》中就被界定,如今,又再次被强调和明确。但大多数老师面对这把“尚方宝剑”,并不太敢真的下手。
核心原因,就是怕带来“麻烦”。
某小学刘老师告诉我们,如今老师们使用的惩戒方式都在《规则》明确的范围内,程度比较温和。“我们一般会让学生罚站,或者下课去老师的办公室反思。而课堂上罚站的时间也并不长。“有的时候让孩子站2分钟就让他坐下了,一般不会超过5分钟。”
但这个做法,也面临两个问题。
第一,这种温和的惩罚方式对于大多数比较听话的孩子来说,效果尚可。“但是对于极少数真正需要教育的学生来说,这样做其实没什么威慑力,难以达到目的。”
第二,一直以来,“惩罚学生”都是家校矛盾之一。李老师表示,每个家庭的教育理念不一样,接受程度不一样,有时候老师认为是合理惩戒,但家长觉得孩子受了严重伤害。“比如家长会说孩子心灵受到了伤害,这种就很难扯清楚。”
另外,在某些时候,家校之间的信息差也会加剧这种教育观念的分歧,导致围绕“惩罚”的矛盾被放大。“比如,有的时候孩子没有给家长解释清楚自己为什么会受罚,家长就会认为是孩子在学校受委屈了,被针对了。”
并且,在中小学生的心理问题日益凸显的当下,老师们也担忧惩罚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负面影响。“在刚开始带班的时候就立好规矩,犯错的时候按规矩办事,但还是会尽量给孩子解释清楚惩罚的原因,到点为止。”有15年教龄的小学班主任田老师说。
如此看来,其实“惩戒权”难以落实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惩戒的边界难以界定。太温柔的惩罚对老师管理不起作用,太严厉的惩罚家长接受不了,也怕学生心理出现问题,造成更严重的家校冲突。
如果事情被闹大,或者老师的行为没过界但引发了严重后果,比如学生自残或者更极端行为,可能还会招来更多说不清的“麻烦”。首都师范大学教育政策与法律研究院副院长蔡海龙在接受北京日报采访时表示,老师可能会因此受到师德处分及其他形式的学校内部处理,情节严重的承担法律责任。
上述专家观点,与日前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所做的调查不谋而合。
该调查结果显示,51.1%的受访者觉得在日常教学管理中,教师不敢惩戒学生的情况比较普遍,43.2%的受访者表示有一些,5.7%的受访者觉得不存在。
那为什么不敢管?
有57.8%的受访者认为是教育惩戒的尺度仍然不够明晰;55.3%的受访者觉得现行教育惩戒的规则不够完善;51.8%的受访者指出部分家长对惩戒在内的正常管教非常排斥;45.5%的受访者认为一线教师承担的杂事太多,没有足够的精力“管”学生;40.8%的受访者觉得个体差异大,一些学生心理承受力不足,易产生过激行为。
图源:中国青年报
而这些受访者中,有81.0%都是中小学生家长。
今年5月,发生在东莞的一个小风波可谓是最佳例证。
东莞市寮步明珠小学二年级某班,有十多名学生在课堂上做不雅手势,老师罚学生扎马步,部分孩子还被老师拿棍子抽打,后来,这位老师因体罚学生被开除。
结果,全班47名家长中,有44名都对涉事老师进行挽留,希望她能重回学校的岗位。
原来,涉事老师从一年级起带班,绝大部分家长都对老师的责任心表示认可。事后,老师也公开向学生和家长道歉。
图源:头条新闻微博
所以,惩戒如何能落实,老师们如何没有后顾之忧,家长与老师们的共识非常重要。再换句话说,得是家校双方都认同:这个事儿,该让孩子长点教训。
此外,上级部门的态度也很重要,遇到投诉不能和稀泥。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就指出,有些教师“不敢管、不能管”,还在于一些地方有关部门跟学校之间责权关系不顺,“一线教师承担的杂事太多,教育权难以有效行使,导致‘说了不算’,也没有足够的精力去‘管’”。
因此,保障老师正确行使惩戒权的前提,是惩戒的细则和范围可以有更细致的的界定,是家校之间的基础共识,是出现风波主管部门要有明确态度。如此,才能让老师手里的“戒尺”,拿得起,也不滥用。
关注视频号“红星教育观”
更多一手教育资讯
更多升学政策干货
完
文丨朱馨月
排版丨朱馨月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