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英语新教材来了:史上最难,还是回归正途?

博雅小学堂

给孩子受益终生的人文底色

文|林楚方

博雅《给孩子的国内周刊》主讲人

《南方周末》前高级编辑

最近家长群有个热门话题:英语新教材改版了,太难了!但英语课时却不增反减。

对此,林楚方老师给到的思考是:任何改革都有阵痛,中国传统的英语教学方法,改就对了。但在教学上的其他配套,想必,在未来会跟上。

其实,就算英语教材不改,我们自己学英语的方法也得改改了。

林楚方老师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告诉大家,很多人对英语学习掉以轻心,那只是因为没有看见当你的英语变好,你会有多强大。

01

任何改革都有阵痛

多给一点耐心

△北师大高中英语教材

一部分人就疑惑,英语是跨文化交流工具,弄这么多中国元素,学英语干嘛?跨文化在哪呢?另一部分人则认为,学英语目的之一,是传播中国文化,而且学的时候,借助中国元素就有亲近感,学起来更容易,挺好。

怎么看?我不知道具体原因,但任何改革都要考虑照顾到方方面面,否则是改不成的。

而且我相信,这些不是改革的主要内容,也不是家长最关心的部分。那家长们关心啥?

通过跟家长对话、浏览网络评论,我看到家长焦虑的点是,新教材太难

有人认为,难点在于,不符合教学规律,以往我们学英语,都是先从26个字母开始学,然后学音标、学单词、背单词、学语法、造句,对吧?从易到难,而新教材上来就是英文对话,有人就懵掉了,26个字母都认不全,相当于没学会走,就先学跑,难度这么高每周还降到两节课,要么出去补课,要么选择躺平,等着教育分流吗?焦虑是这么来的。

刚开始学英语,就是全文/新版人教社三年级英语教材目录

也有人持乐观态度,认为改革恰恰符合了语言学习规律,学语言就不应该是记单词、记语法,语言是用来交流的,之前方法早就该淘汰

那回到改革本身,新课纲到底想干什么?加强还是削弱英语?我看了最近几年的政策,没有发现任何轻视、削弱英语的表述,连暗示都没有,这次改革也没有,但改革出发点,确实是改革教学方式,遵循语言学习规律。这一点,毋庸置疑。

△新教材里,单词、语法不再是重点,取而代之的是听说读写的练习,侧重语言运用和思维训练。

网上有一段视频,采访了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张连仲,张教授说,很多小视频都说太难,甚至说没法活了,我不同意。他说,不要制造恐慌,新教材是希望学生能学会运用听书读写的技能完成交流,尤其要结合真实场景,同时,还要学会英语思维。

这段话有三个关键词,“真实场景”,“英语思维”,“交流”

张连仲还有个身份,教育部英语课程标准研制专家。所以,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官方。

他说的真实场景,指的是什么?我举个例子,你去超市买东西、饭店点菜、到酒店跟服务员沟通,日常生活里都有,这就是真实场景。教学的时候,就可以模拟这些场景。学生分组扮演顾客、服务员,通过互动,学习怎么点餐、怎么问价格、怎么付款等等,这就是结合场景完成交流。更高阶的场景结合,比如,模拟朋友聚会,不同文化背景下怎么问候、怎么交谈、怎么表达礼貌和修养,这对跨文化交流就很有帮助。

什么是“英语思维”?就是交流的时候,不要脑子里先翻译成中文,用中文来思考答案,然后再翻译成英文,而是要直接用英语来思考,用英语回答。而且英语中很多表述,直接翻译成汉语,表达不出本意,这也是英语思维。具体的我不多讲了,思维是需要训练的。

总之,新课本、新课纲,是围绕交流来展开的。传统教学不是这样,确实,先教你学会26个字母,然后教你,几个字母组成一个单词。字母I,表示“我”。eat,表示吃。apple,是苹果。这几个单词放一起,就是句子,I eat apple,是吗?不行,有单复数,吃一个,apple前面加“an”,一个以上,得加s。是每天都吃,还是说刚刚吃了?这又涉及到时态,一般现在时还是一般过去时。

总之,单词背得越来越多,语法知识越来越爆棚,中考、高考成绩也棒棒的,但到头来,见到外国人,要么听不懂,要么不会说,要么又听不懂又不会说,所谓“哑巴英语”。

该不该改呢?当然需要改。因为不符合语言教学规律,真正交流时,谁会先想语法对不对再说话?教学改革,把语言还原为交流工具,还要求学生能进行主题演讲、口头转述,还要大胆地说,都是进步

但任何改革都有阵痛,这一点必须承认。同样是张连仲教授,他给了一个思路,他说,现在有很多科技产品,随时查、随时听、随时用,教学环境已经变了

我知道,很多人还是有疑虑,买科技产品是要花钱的,而且很多学生,没有课外环境,都得靠学校教学,每周两节课,够吗?不够就得补课,补课会不会增加负担?再说,学校和老师有做好准备吗?

我的回答是三条:

第一条,中国以往的英语教学方法真不行,真得改,改革方向才符合语言学习规律

第二条,相信未来会有相关配套措施,缓解部分人的担忧;

第三条,不管教材怎么改,我们自己学英语,都不该从死记单词和语法开始,放在真实的语境里学习,掌握英语思维,才是学习英语的最好方法。

张连仲教授,还有一个观点,我也很认同,就是要耐心。他说,要鼓励每个微小的进步,哪怕敢说、敢大声说,都值得肯定。

02

英语不只是一门语言

是道路,是钥匙,是超强外挂

说到英语,最近几年有很多声音,说中国强大了,不需要学别人的语言,别人应该学中文;说生活中工作很少用英文,学了没用;而且AI很强大,更不需要学英语。一些城市的公共场合,也撤换英文标识。怎么看这些现象?

我前面说了,从教学改革看,没有增强或者降低英语分量的维度,改革重点是教学方法,大多数家长和老师,一定会跟你说:学英语很重要。家长tina还分享了一个故事,她说暑假,听一些高校教授的说法,都叮嘱一句话,“把英语学好”。

那英语为什么重要?

分享一段20多年前的经历。当时是2000年12月31日,世纪之交,新千年开启,所有媒体都把记者派到标志性的地方,记录重大历史时刻的来临。怎么迎接新千年第一缕阳光,从媒体角度,是同题竞争,拼的是想象力。《南方周末》的选择是,记者们哪都不去,而是回到家乡。

用主编的话说,“要给这个喧嚣的千年末和世纪末,留下一份真实而冷静的言说”,这个视角非常独特,有一种“热闹中的冷静”感。报纸上摊那天,很冷,我骑了辆自行车,走三条街,才买到一份,记忆特清楚。

但我后来了解到,“记者回家乡”的创意,是一个懂英文的同事,翻美国媒体发现的角度,然后编辑部接受了。当时,我没意识到,跟英文还有关系

2008年,我担任《Vista看天下》杂志主编,当时我们在两年时间,把发行量做到新闻杂志第一。但突然发现,一本财经杂志崛起,叫《第一财经周刊》,半年就做到财经类第一。为什么他们可以?我和他们主编的差距,就是对方经常阅读英文杂志,而全世界做的好的杂志,普遍是英文,长期阅读全世界最好的杂志,也是审美训练,跟我完全不在同一个维度。相当于俩人打游戏,人家有个外挂,怎么比?

这两个案例告诉我,英语,不只是一门语言,而是一把钥匙,开启世界之门的钥匙,有了这把钥匙,就能让你占有更多智慧

后来我进互联网公司工作,发现科技公司的创业者大部分是程序员,但有个例外,就是马云。有一次,我跟字节跳动的朋友聊起,我说,马云是个文科生,怎么能创办这么牛的科技公司?他说,马云确实是特例,但也不能从文、理科角度理解,别忘了,他的英语好,熟练使用英文,让他占有的信息,跟别人完全不同。比如,美国人很早就开始了电子商务,他就注意到,而且判断出,这是未来的趋势。知道趋势太重要了,就像两个人比赛猜谜语,一个人知道谜底,这比赛怎么比?

顺便说下,马云学英语的例子,也许对你有帮助。他说从12岁开始,每天骑车40分钟去西湖边,免费给外国游客当导游,通过交谈提高口语,他坚持了8年,英语流利程度不亚于老外,当时他还没出过国,却拥有了国际视野。

有什么启发?一是,马云没有场景,他会跑到西湖边寻找场景;二是,后来当英文老师,创办英语角,没有场景,就创造场景;三是,他特别强调过,一定要克服“怕出丑”的心理障碍,其实不会出丑,老外跟你说中文,你会笑话他吗?不会的。

03

不是强大了,就不说英语

而是越强大,越说好英语

有人说,那是以前,现在中国强大了,别人该学中文啊?不是这样的,首先,中国的强大,正是因为之前吸收全世界的智慧,改革开放就是吸收,保持强大还得继续吸收智慧,而英语是全人类智慧的载体,所谓“全球通用语言”。

说到这一点,想到新闻课彭幸媛同学的家长,分享的一段心路,说幸媛同学,七年级不喜欢上英语课,经常问:中国人为什么要学英语?而到八年级,喜欢上生物,在网上搜资料,发现很多都是英文,就感慨,一定要学好英语。

谢谢彭幸媛同学,你又补充了一个角度,就是全球互联网信息总量,英语超过50%,而中文不到5%。就是说,即使不出国,想提升自己也要借助英语,如果是专业领域,英文占比更高,因为高质量论文、资料、报道,主要是英文写的。我是深有体会,新闻课,就要大量翻英语论文、资料。

△英语是AI的母语,人工智能的训练数据绝大多数都是英文。不懂英语,一个人的最高学习水平,只能止步于翻译

有人可能会觉得,你说的都没错,但很多人开始比我早,现在努力晚不晚?

不晚。拿我自己来说,我公司有个韩国同事,因为要交流,我开始说英语。半年之后,我们就无障碍交流了,前不久,还一起讨论韩国政治。

其实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人,所有的回答都是不晚,关键是开始和开始后的方法。

加入《给孩子的新闻周刊》

国内+国际+商业+科技

培养孩子的大视野、大情怀

让孩子学会思辨

这件事越早开始越好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