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小时候受过的“苦难教育”,仍在损害你的健康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丁香医生

(ID:DingXiangYiSheng)

作者:丁香医生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这是很多人从小就耳熟能详的一句话。曾经的观念认为,吃过苦的孩子,抗压能力更强,更可能出人头地。

小时候,它代表着父母对儿女成才的期待;上学后,它是挑灯苦读的激励;而近几年,它变成了一个越来越多人讨论的问题。

在心理学上,「苦难教育」并没有明确定义,在大家的记忆中,它可能有很多种形式……

有时,它被叫做「打压式教育」——不管多努力,你从来不被肯定,永远受到打压。

那些闪光的、成功的、快乐的瞬间,仿佛根本不重要,也永远不被看到,听到的总是「不对」「不行」「不够好」。

有时,它被叫做「挫折式教育」——没有挫折,制造挫折也要上。

故意设置一些毫无必要的「挑战」,期待孩子在经历磨砺后,变得吃苦耐劳,坚韧不屈。

网上一位母亲,特意让孩子坐 2 个多小时公交上学,没苦硬吃。(图/网络)

有时,它被叫做「诉苦式教育」——无论生活条件多好,都要忆苦思甜。

好不容易攒够钱出去玩,想给家人分享美到窒息的风景和激动的心情,可最终收获的永远是说教,以及窒息的心情。

(图/丁香医生)

有时,它被叫做「愧疚式教育」——家人对我们的付出都有条件,并非不求回报。

「为了你……」「要不是你……」,看到了他们的付出,收获了他们的关心,但这些好像都要用成绩、用听话来换。

这些所谓的「苦难教育」,多多少少都会在成长中留下印记,影响着我们的行为和思考方式。

但它们并不一定如预期中那般正向,反而可能,适得其反。

苦难教育

一直影响着经历过的你

有一名网友的诉说获得了很多人的共鸣:

自己从小被要求会节约、能吃苦;现在独立了,赚钱了,却仍不敢为自己多花一点,稍微有些享乐的想法,都会勾起内心的愧疚感。

你是否也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图/网络)

这可能是内耗、配得感低的表现。

听到别人的夸奖,第一反应不是开心接受,而是「没有没有,我哪有这么好」;

每天都在盼望好事发生,可真正发生在自己身上,却觉得「自己何德何能」;

考试、晋升等没有获得好结果,会告诉自己:「果然,我就是配不上」。

当一个人相信自己配不上好东西,就会想方设法地去验证自己的观点。

《中国新青年报》的调查显示:高达 90.6% 的青年小时候处在「打压式教育」的家庭环境中,且有 45.4% 的人表示这种「打压式教育」一直持续到中学。

(图/丁香设计团队)

眼熟吗?

这些贬低、否定和打压,的确能将骄傲自满的苗头扼杀在摇篮里,可同时,被会让孩子从小变得自卑又拧巴。

糟糕的否定、打压,还可能会带来习得性无助。

之前有个热搜:「为什么有人每天啥都不做就很累?」去医院检查身体也没大毛病,可总是觉得做什么都提不起劲。

一开始并不是这样的。小时候总是会对很多事充满好奇,热情满满,踌躇满志,但——

第一次因为吃到美味的冰淇淋而高兴时,却听到「嘴巴叼了,我们小时候都没得吃」;

在外面遭受了不公,回家诉苦,却听到「为啥人家就光欺负你」;

攒了很久的零花钱,买礼物送爸爸妈妈,却听到「一天净买些没用的,乱花钱」;

分享快乐,快乐会减半;沟通美好,美好会消失;诉说痛苦,痛苦会翻倍……

渐渐的,生活从积极变得沮丧,不再寻求帮助和分享,好的坏的,都「就这样吧」。

美国心理学家赛丽格曼曾提出「习得性无助」的概念:当个体在面对反复的失败和挫折后,开始相信自己无法通过努力改变结果,从而产生这样的心理状态——

(图/丁香设计团队)

有些人放弃了,有些人开始讨好。

为了不被讨厌,压抑自己的感受,把别人的需求放在自己之前。

害怕拒绝别人的要求,也耻于表达自己的观点;

一有什么事情,就会反思是不是自己做错了什么;

职场、交友、亲密关系,总会迎合别人,甚至放弃底线附和;

即使真的很累很痛苦,仍会劝自己说:这是高情商。

(图/网络)

这种情况,往往更容易出现在那些听话的「乖孩子」身上。

他们从小就感受到,只有听话、争气,才能得到表扬和认可。一旦行为与预期不符,就会被贴上自私、没良心的标签。

身体很聪明,它时常在回忆过去。你在童年的一场雷雨中摔得伤痕累累,从此后,每一个乌云遮蔽的日子里,潮湿和疼痛总是隐隐相伴。

苦难教育

对健康的影响,长久且深刻

童年的负面经历,除了心理上的难以释怀,还可能真实地影响着身体。

发表于《Nature》子刊《Molecular Psychiatry》的一篇研究显示:童年遭遇的逆境,可能会影响大脑发育,其中童年忽视与海马体减小有关。[1]

(图/文献[1])

海马体的减小,可能伴随认知功能、记忆力下降等。

研究还指出,童年的情感忽视与腹侧纹状体对快乐面孔的反应减少有关。这是大脑中与奖赏和情绪相关的一个区域,也与快乐和积极情绪体验相关。

(图/文献[1])

那些没有被及时回应的情绪、没有收到的安慰和鼓励、总是被忽视的需求,都可能让长大后的你,体验快乐和热情的能力越来越弱。

甚至有研究发现,童年吃的苦,可能会通过影响免疫系统伴随一生[2]。更严重的创伤,甚至会增加抑郁症、Ⅱ 型糖尿病、成年期癌症的风险。

(图/文献[2])

针对老年家庭痴呆症照顾者和非照顾者的研究发现,相对来说,经历过童年逆境的人端粒更短,这可能意味着寿命也会相差 7~15 年。[2]

那些想不起来的曾经,身体其实都记得。

把自己当做孩子

好好地,重新养一遍

看到苦难教育背后的问题,并不是为了发泄指责,或是找出所谓的「坏人」。因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性。

就像最近很火的「老一辈没苦硬吃」的话题:

新鲜水果不吃,先吃烂水果,新鲜的水果变烂了,每天都吃烂水果;

大热天不开空调省电费,热中暑去医院花 5000 块;

一盘剩菜省 2 块,吃中毒进 ICU 花 2 万……

这些让人又气、又怨、又心疼的「没苦硬吃」,在年轻一代看来难以理解,却是老人们做了一辈子的日常,甚至可能是他们能在艰苦条件下活下来的「生存经验」。

历经苦难获得成功的幸存者的确很厉害,但苦难本身并不值得学习。

当开始思考「我是谁」「为什么会痛苦」,苦难教育的传承就有了被打破的机会。

(图/网络)

曾经发生的事无法改变,但人的自我疗愈能力出乎意料得强大。那些小时候被压抑的情感,就让自己来满足。

喜欢的东西,用认真工作赚的钱去买,我值得;

每一次别人的夸奖,都是对能力的认可,我开心;

有人不喜欢我,没关系,总能找到趣味相投的朋友;

事情出了岔子,真诚道歉仔细处理,人生不会因此完蛋……

从苦难中走出来,用自信、坦诚、不扫兴,好好地把自己再养一遍。

苦难不值得歌颂,该感谢的,一直都是心底那个期待美好,没有放弃的自己。

[1]Vaidya N, Marquand AF, Nees F, Siehl S, Schumann G. The impact of psychosocial adversity on brain and behaviour: an overview of existing knowledge and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Mol Psychiatry. 2024 Apr 24. doi: 10.1038/s41380-024-02556-y. Epub ahead of print. PMID: 38658773.

[2]Chen MA, LeRoy AS, Majd M, Chen JY, Brown RL, Christian LM, Fagundes CP. Immune and Epigenetic Pathways Linking Childhood Adversity and Health Across the Lifespan. Front Psychol. 2021 Nov 26;12:788351. doi: 10.3389/fpsyg.2021.788351. PMID: 34899540; PMCID: PMC8662704.

本文授权转载自丁香医生(DingXiangYiSheng),二次转载请联系 WeChat:DingDangDXYS。

丁香医生,一起发现健康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