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避开物理化学?新高考选科背后的大学教育难题

导读:在教育改革的洪流中,中国的高考制度始终是公众关注的焦点。自2014年起,新高考综合改革的实施已走过十个春秋,作为一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它自由选科模式背后的利弊有哪些?今天,一读与您共读本文,通过详实的访谈和数据分析,为我们揭开学生在高考中避难就易的选科策略所导致大学阶段理工科教育的困境。文章不仅探讨了问题的根源,还深入分析了现行应对措施的有效性与局限性,提出了“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的策略,旨在为教育决策者、高校管理者及广大师生提供洞见,共同探索在自由选科背景下,如何培养出适应未来发展需求的高质量理工类人才。

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刘希伟教授

刘希伟(1981-),男,山东栖霞人,博士,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等教育历史与理论、考试招生制度与科举学研究;

唐文瑞(1999-),男,安徽蚌埠人,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高等教育理论、考试招生制度研究。

· 摘 编·

本文深入探讨了中国自2014年以来高考综合改革对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影响。

文章指出,自由选科模式虽旨在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和促进交叉学科人才的培养,但实践中却给理工类专业带来了显著的挑战,尤其是大量学生因未选考物理、化学导致的科学基础薄弱问题。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成效,如挂科率上升、毕业率降低,还引发了转专业需求激增与名额限制之间的矛盾。

文章强调,物理、化学对于理工类专业的基础性和重要性不容忽视,物理基础的缺失不仅影响专业课程学习,更限制了科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化学作为另一基础学科,同样对多数理工科领域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而生物基础虽不如物理、化学那样普遍必需,但对于促进学科交叉和未来科研发展也显示出其潜在价值。

研究发现,尽管“2021通用版指引”试图通过科学设置选考科目引导学生选科,但仍未根本解决理工类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尤其是在专科层次教育领域。高校在招生时对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功利性考量,以及学生基于分数最大化的选科策略,共同导致了理工类专业学生科学基础薄弱的现状

此外,文章通过访谈指出,虽然精英大学在录取过程中遵循分数线标准,但非考试相关录取规则的可操作性仍为一些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提供了优势

文章最后指出,中国的高考改革在增加教育公平性的同时,也应重视基础学科对于理工类人才培养的支撑作用,并考虑如何在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与满足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研究强调,对于如何在自由选科背景下破解理工类人才培养的难题,还需进一步探索和完善制度设计,以确保高等教育能够持续培养出既具有深厚专业基础,又适应跨学科发展趋势的高质量理工科人才。

以下是文章全文——

01

问题的提出

2014年《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颁布,开启了21世纪以来我国力度最大、影响最为广泛的高考综合改革。2024年恰逢新高考综合改革启动十周年。回望这场改革,其无论对作为基础教育高段的高中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全面审视此轮新高考综合改革,其中最根本、最关键的一个维度在于突破传统文理分科,代之以自由选科。正是自由选科,直接衍生出其它诸如高中走班教学、等级赋分、同一专业生源知识结构相异等一系列教育新现象。国家选取浙江与上海进行首批改革试点,两地均实行“3+3”模式,其中前者为“7选3”,后者为“6选3”。新高考综合改革初期,“3+3”选科模式赋予了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权,以及学生考试科目选择权。在理想层面,自由选科被视作满足学生与高校个性化发展需求、培养交叉复合型人才的“灵丹妙药”,但实践中却遭遇诸多挑战。具言之,大量高校出于足额招生的考量而未能合理设定理工类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学生出于利益最大化的考量纷纷避选难度较大的物理、化学科目,由此造成了高校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

2017年,第二批省市启动新高考综合改革,同样均实行“3+3”模式,并且皆为“6选3”。第三批至第五批新高考综合改革省份全部调整为“3+1+2”模式,其中“+1”科目规定考生必须在物理、历史中“二选一”。从“3+3”模式调整到“3+1+2”模式,根本目的在于矫正自由选科背景下考生避选物理的问题。与此同时,教育部于2018年针对“3+3”选科模式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试行)》,后又于2019年针对“3+1+2”模式出台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3+1+2模式)》。然而,两版“指引”无法从根本上解决自由选科背景下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于是,2021年教育部又发布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通用版)》(以下简称“2021通用版指引”)。

不少学者认为,“2021通用版指引”可以有效解决自由选科带来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循此,似乎在今天已经没有再探讨这一话题的必要。笔者对此表示难以认同。实际上,即便是在“2021通用版指引”出台后,我们也需持谨慎态度回答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问题。这是因为,一方面,理论上,“2021通用版指引”并未从根源上完全消除高校本科层次理工类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功利性空间另一方面,其对于占据中国高等教育半壁江山的专科层次教育的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没有任何约束作用。而显然,专科层次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同样也存在由自由选科所带来的实践困境。

回顾中国高考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此轮新高考综合改革所遭遇的实践困境,与之前“3+X”以及江苏省“2008年高考方案”困境有着惊人的类似之处。因而,我们必须全面、深刻认识近十年来的新高考综合改革实践,充分发掘、总结其中的利弊得失。关于这一点,学界所进行的学术研究实际上十分有限。纵观有关新高考综合改革的研究成果,关注点大多在于新高考对高中段教育教学的影响。相较而言,针对新高考综合改革与高校人才培养关系的研究还很不足,尤其是基于高校教师视角的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的探讨更是寥寥无几。为此,本文以首批实行“3+3”选科模式的浙江省为例,选取15位高校教师进行深入访谈,尝试厘清新高考综合改革过程中高校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表征、缘由及破解之道,希望能够为未来中国高考改革提供有益观照。

02

研究设计

本研究遵循“非概率抽样”原则,选择目的性抽样和“滚雪球”抽样等方式,抽取15名浙江省地方高校理工类专业教师展开访谈,访谈时间为2021年4月至5月以及2023年10月。在高校分布上,15名教师来自于14所高校;在教师具体身份上,既有分管学生培养工作的院长、副院长,又有负责专业核心课程教学的一般专任教师,还有学生处等学生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在高校层次上,既有本科层次院校,又有专科层次院校;在学科类别上,包括理工类、师范类、综合类高校。15名高校教师学科背景多元,具有多年教学或学生管理经验,且均为新高考综合改革背景下高校人才培养困境的亲历者,其中有的还是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具体实施者、推动者,因而作为被访对象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受访对象基本信息见表1。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主要围绕以下三方面展开:一是所在学院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出现的原因;二是所在学院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表征方式;三是所在学院或学校针对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出台的应对举措及改革设想。

03

高校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基本表征

新高考自由选科背景下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主要表现为部分学生科学基础薄弱、教师授课困难,以及由此导致的挂科率升高、毕业率降低。以物理或化学科目为例,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对理工类专业大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造成了巨大的障碍。这其中,又尤以未选考物理的影响为甚。

(一)“教与学的双边痛楚”: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之苦果

新高考自由选科背景下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的部分学生科学基础知识薄弱,教师授课也因此变得困难重重。比如,来自土木工程学科的A教授称:“我的学科是土木工程,最核心的课程就是力学。我们学生需要学习的力学课程,包括《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水力学》《结构力学》《土力学》《流体力学》等。学习力学一定要有良好的物理基础,否则学生学起来很痛苦。”同样,来自土木工程学科的I教授表示:“我们专业对力学的要求非常高,有非常多的力学类课程。我们当时对新高考准备不足,所以选考科目设置了物理或化学‘2选1’。结果现在不仅我个人,我们整个专业的老师们都发现,2017年考进来的学生到2018年开始上专业课时完全学不了。”

来自机械工程学科的C教授指出:“这几年我们专业的学生,他们的高中基础知识普遍没有文理分科时的学生好。现在,好多学生高考选了技术、历史和地理,其实历史、地理对我们理工科专业学习没多大用,支撑作用比较有限。”类似的,C教授还表示:“我们(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是物理、化学、技术‘3选1’,物理科目并非必选科目。也就是说,高考不选物理也可报考。我们招的有些学生,当时觉得高考物理比较难就没有选考。这些学生没有物理基础,他们大学专业课程的学习出现了很大的困难。在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这个问题非常突出。”

再如,来自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的G教授称:“文科生读我们这个专业很困难,学生很难培养,他们的思维模式和理科生完全不一样。原先我们这些理工科专业对理科生录取比例是有要求的,文科生就读只是个别现象。现在高考自由选科以后,我们把控不了,很多文科生考进来了。因为我们统一按照分数录取,而且当时也没有对哪门科目有选考要求。有的学生没‘选对’科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时候很吃力。”与之类似,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J教授表示:“对我们来说,物理确实是蛮重要的。因为我们很多运动分析、信号预习等都需要数学、物理方面的知识,很多学生在自由选科背景下没学过物理(指高考未选考该科目),这让我们很难教。”

H教授反映了高考未选考化学对于纺织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影响:“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是选专业的时候,有一些学生知道纺织品设计这个产业很好,‘设计’感觉听起来好像比较偏艺术类,就没选化学,导致他们后来听不懂专业课。”来自食品与科学工程专业的B教授则反映了高考未选考化学对于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课程学习的影响:“食品科学与工程涉及很多化学类课程,一些学生高考时没选化学,结果给大学阶段的专业课程学习造成了很大的障碍。”

(二)教学评价:挂科率的升高与毕业率的降低

新高考自由选科背景下高考未选考物理、化学的理工类专业学生,出现了挂科率升高、毕业率降低及转专业人数增多的问题。在挂科率上,A教授直言:“我们学院的挂科率很高,没办法,只能降低课程难度,但学生还是过不了关。我觉得,作为本科生应该掌握基础的知识,而不应要求老师降低考试难度。最基本的东西都考不及格,再降低标准,以后要出问题的。”B教授表示:“我们专业(食品与科学工程)现在重修率很高。我们为学生补习预修课程,老师考试出题已经很简单了,但学生还是学不会,考不及格。”同样,I教授指出:“我们的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往年20%-30%挂科率是正常的,但这两年(新高考综合改革之后)可能达到30%-40%。”再如,来自机械工程学科的C教授称:“新高考综合改革后,我们专业选科偏文偏理的学生都招,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偏文科的学生学起来非常迟钝,有些课程如《电子电路基础》,挂科率至少一半。”在毕业率上,A教授坦言:“我们2017级土木工程专业的毕业率很不好,只有80%的学生能拿到毕业证,而拿学位证的比例更低。”

(三)“专业逃离困境”:转专业需求增多与名额限制之间的矛盾

在访谈中,多数受访者都提到新高考综合改革后转专业人数增多这一问题。例如,I教授指出:“新高考综合改革导致我们学院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增多了。”同样,C教授表示:“我们《电子电路基础》开在大一学年上学期,是一门必修课。有些学生听不懂,考试过不了关,导致转专业的学生很多。原因在于,他们担心后续专业课程也学不好。并且,转专业人数呈现逐年增长的趋势。”

然而,若将“转专业”视作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困境“一劳永逸”解决之法,显然不现实,也不具有普遍性意义。这是因为,受制于转专业名额限制,学习困难的学生大多面临着无法转出的窘迫局面。A教授指出:“我们学院规定只在大一的时候可以转专业,先意识到的学生转跑了,后知后觉的就转不了了。没转的学生,其实后面也面临着专业学习困境。”再如,J教授表示:“蛮多的学生因为物理基础比较差而转出去。但是,我们真没办法全部同意,因为转专业对学生有要求。例如,班级排名、绩点数。而且接收专业最多增加10%,有时候想转入的专业满额也就没有办法了。”同样,I教授坦言:“申请转专业的学生增多了,一大半是因为学不下去。我们学院每年最终转出去的可能不会超过10个。转出去的那些学生,普遍有好几门课程考了几次通不过。他们没办法,只能转出去。实际上,未转专业但遇到学业困难的学生,还有更大比例。”

04

高校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缘由剖析

(一)一个前提:科学基础之于理工类专业的重要性

理工类专业学生在大学入学前须具备良好的科学基础,才能胜任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这意味着,理工类专业学生在高中阶段即应深入学习物理、化学、生物科目,并将最有利于拟报考专业课程修习和职业发展的选考科目作为自己的“+3”科目。

1.物理基础之于理工类专业的极端重要性

众所周知,物理是自然科学领域的一门带头学科和基础性学科。而高中阶段学习物理显然是大学阶段学习自然科学类专业和其他交叉学科专业的重要基础[1]。研究发现,高中物理学习深度不足对理工类专业大学新生的学业准备具有负面影响[2][3]。访谈结果显示,15位高校教师均认可物理基础对所有理工类专业的极端重要性。

其一,物理基础对学生专业学习的重要性。例如,受访者C教授指出:“其实,化学专业的学习也要求有物理基础。像应用化学这种理科专业,有物理基础是有好处的,因为专业后期学习,像物理仪器分析、物理化学等,都需要物理知识。”来自纺织科学与工程学科的H教授强调:“在我们专业,要想开展深入研究,最好同时有物理、化学基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物理比化学更重要。因为纤维,还有材料本身,不管做成滤料还是做成衣服,都有一个力学耐久性问题。”同样,来自信息与通信工程专业的J教授表示称:“我是做图像的,我们研究得越是深入,数学、物理工具就越重要。有的学生说,‘我混个文凭出去,找一份基本的工作,有可能就用不到物理’。但是如果读研究生,就会感觉到物理的重要性。”

其二,物理学科对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在探索物理现象过程中蕴含着大量需要运用科学思维深入思考的环节,此过程有利于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科学思维训练。因此,选择物理作为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学科最为适宜[4]。H教授认为,物理不单单是一门课,它会对一个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它相当于一种“根”上的东西,这种最基础、自然的东西决定了个体的思维和行为。问题是有内在逻辑的,理工科专业学生如果没学过物理,不懂的不只是物理本身,包括看待事情、处理问题的方式也会受到影响。可以说,所有理工类专业,没有物理就没法学,或者说很难学。I教授也指出:“我觉得不学物理不仅会对理工类人才的培养造成影响,甚至对全民的素质都有影响。物理是一个基础学科,是认识这个世界如何组成、变化和发展的学科。如果没有物理思维,怎么去认识这个世界?哪怕现在的小学生,都需要通过简单的科学小实验去了解这个世界,到高中难道就可以不学了?”

2.化学基础之于大部分理工类专业的必需性

除化工类专业外,不少理工类专业的课程学习须以具备良好化学基础为前提。选考化学对准备就读化学和生物类专业学生的学习十分重要[5]。在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国家,非化学化工专业的工科学生学习大学化学的时间可达到60学时以上,甚至上百学时[6]。访谈结果显示,所有受访者均认可化学基础之于大部分理工类专业的必需性。在J教授看来:“其实化学蛮重要的,有些课程需要一些化学的知识,像《电路分析》《信号系统》里面可能会有化学。物理、化学可以放到一起作为必选科目。”再如,H教授认为:“所有理工类的高校应该开设《大学化学》这门课程。化学虽不是所有人都涉及到,但肯定有80%的学生用得到。”

3.生物基础之于理工类专业的有益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要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加强基础学科培养能力,打破学科专业壁垒”[7]。目前,生物学与其它学科交叉与融合趋势越发明显。例如,在计算机科学方面,用于图像识别、机器学习的人工神经网络,以及用于优化各类复杂问题解决方案的生物遗传算法,都与生物学密不可分。再如,在土木工程与建筑方面,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仿生设计、生态工程也离不开生物学的支撑。

访谈结果显示,所有受访者均认为理工类专业学生具备良好的生物基础“百利而无一害”。不过,他们并不认同采取“一刀切”的模式,限制所有专业必须选考生物一科。正如I教授所言:“理想上说,我们当然希望学生既选化学又选生物,但我们有一部分老师偏向于微生物,比如水体污染等与生物相关。还有一部分偏重于化学,这一方面感觉问题没那么大。总得来说,物理、化学、生物是相关的,尤其在学科交叉的大背景下,哪怕土木工程,现在我们也有一些生物技术引入到里面,所以学生最好也有生物学的基础。”

(二)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及学生选科的功利性

从2017年在浙江、上海两地招生的理工类专业选考科目设置来看,很多本身须有良好物理、化学学习基础的专业并未要求考生必选物理、化学。换言之,大多数理工类专业仅要求考生从物理、化学、生物中“3选1”,或者从物理、化学、技术中“3选1”,或者物理、化学“2选1”。结果,大量未选考物理、化学的考生被录取至须具备良好物理、化学学习基础的专业。

从学生选科实践看,首批试点省市浙江、上海均是先出现物理选考人数下滑,继而又出现化学选考人数下降。学生避选物理、化学的行为,反过来又进一步加剧了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功利性,二者之间形成一种恶性循环。质言之,在自由选科背景下,高校出于足额招生考量纷纷降低报考要求,考生则基于分数最大化诉求而纷纷逃避物理、化学,二者交相叠加导致部分理工科学生的科学基础十分薄弱,从而引发人才培养质量危机

根据访谈结果,5位被访者明确表示所在学校未能合理设置选考科目要求,原因即在于足额招生的功利化考量。例如,G教授直言:“因为我们是民办高校,学校首先要保证生源。如果不能保证招生量,吃饭都成问题,所以,像我们这样的学校不太会去限制(选考科目)。”C教授坦言:“对于2020级,我们严格执行选考科目设置的合理性,然后导致招生的时候出现大问题了,招不满。第一轮没招满,后来补录志愿降到了二段录取线上,落差很明显。”再如,I教授也表示:“我们专业最理想的是物理、化学都要选,但是同时选这两科的考生数量很少。招不满也很麻烦。”

自由选科制一方面有效促进了学生开展文理交融的跨学科学习,另一方面也导致物理科目的选择比例低且逐年缩减[8]。在选考科目实行等级赋分的情况下,大量本身对物理具有浓厚兴趣的考生,出于高考分数最大化的考量而纷纷弃考物理[9],成为影响高校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因素。G教授表示:“虽然有些选考科目由家长自己定,但是有些学校为了高考成绩高一点,会引导孩子选择文科类的科目,这导致学生真正感兴趣的科目反而没有选上。”同样,A教授直言:“大家都认为高中物理是最难的。自由选科背景下,人是有趋利性的,肯定选择比较容易的学科。我们在改革第一年没有限制物理,导致招进来的学生物理基础很差。”

05

高校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困境的破解之道

(一)治标之策

如上文所言,自由选科背景下大量考生纷纷弃考物理、化学科目,给高校人才培养带来了棘手困境。那么,高校在应对此类困境时采取了哪些举措?效果如何?

第一,开设《大学物理预修》《大学化学预修》等补习课程。浙江省不少高校在新高考综合改革之初开设过相应的补习课程,但整体效果并不理想。E教师反映称:“我们学校要求没有选考物理的学生都要选修这门课。在教学模式上,我们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形式,让学生尽可能进行线上自学,老师周末再进行线下辅导和授课。据我了解,大部分高校的预修课程课时很少,而且是利用周末时间,所以要补齐两年的高中物理知识以达到高考物理的水平,基本上是不可能的。”

E教师所在学校是一所典型的以工科为主体的院校,因而很多专业都要求学生具有良好的物理、化学基础。其所在学院专门负责为高考未选考物理的理工类学生开设《大学物理预修》课程。该教师进一步指出,该校《大学物理预修》开设效果十分有限:“我们对学生后续《大学物理》课程成绩进行跟踪和统计,总的结果是,通过《大学物理预修》的学习,大部分学生能达到《大学物理》学习的基本要求,但整体上看,这一部分学生的平均成绩基本上都在六七十分,低于选考物理学生的成绩。”I教授也坦言:“学校开设过物理补习课程,我们学院也想自己再单独开设,但是最终没有开设,因为效果很差。”再如,浙江省某高校曾为2017级和2018级的理工类专业学生开设高中物理补习课程,但实施了两年后便因效果不佳停止。

大学教师不仅要在有限时间内为学生讲授专业领域内的基础性知识,还要讲授前沿性、交叉性甚至未经充分验证的存疑性知识。正如A教授所言:“我们不可能为学生开设补习课程,我们的专业课都被压缩得很少。一方面,在大学补高中物理知识的成本很高,高中时往往是一个知识点讲好多遍,大学就没这个条件,而且老师也很反感。另一方面,大学的压力跟高中的压力不一样。有压力才有动力,我们开设不用考试的补习课程,学生很难学好。”B教授坦言:“补习课程没用,学生们趋向于选容易学的课程,因为选什么课程不会影响到他们的毕业文凭。”再者,高中阶段教师的教学期望、学生的学习方法也与大学阶段有很大不同。B教授指出:“高中应学的东西搬到大学里面学怎么行?而且大学和高中学习方法是不一样的。大学是松散型的,以自主学习为主。从心理状态上讲,学生既然没选物理,要么这门课学不好,要么就是不喜欢,任何一种心态都无法支持他完成大学阶段的学习。此外,还有学科交叉的东西就更没法学了。”I教授也质疑称:“高中阶段,物理已经分出好坏了,他(她)因为学不好所以没选,那么到了大学阶段通过补习班就能学好了吗?”

第二,降低专业课程难度,加大学生学习强度。访谈结果显示,在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应对举措上,5位教师同时提到了“降低课程难度”“加大学习强度”。在降低难度方面,F教授指出:“我们高职只需教会学生了解公式怎么用,解决什么问题,不需要涉及理论推导,也不需要过多延伸。所以,我们的做法是让老师们想想办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把题目设置简单一些。”然而,问题在于,即便降低课程或考试难度,也仍有大量学生无法达到预期补习效果。I教授无奈地表示:“我们现在只能降低要求,考得简单、讲得简单。但我们也是有行业门槛的,不能什么也不讲。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还考不过,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在加大学习强度方面,A教授直言,“我们会像高中一样给学生安排章节测试,让学生多做些题目,相当于刷题。另外,因为总课时一定,我们就进行闯关式教学,课后多花点时间。但是,考试太多了学生也有意见,所以这是一个很矛盾的地方。”同样,D教授称:“我们相关课程前几年挂科很多。现在我们把课时增加到64课时,一周4节课,并根据学生基础安排前导课,要求老师在前3周或前4周补基本的物理和数学知识,需要哪些(知识)就补哪些,然后再往下讲课。”再如,J教授也表示:“我们接下来准备把物理学分加大,同时增加课时量,以提升学生的理科基础。”

第三,实行分层分类培养。本访谈中,C教授所在学校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科学基础薄弱问题,采取了分层分类培养模式。该教授指出:“分层分类是我们学校针对新录取模式下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出的应对举措。比如,普高生有选考过物理的和没选的,我们会分成《大学物理A》和《大学物理B》,两者基础不一样,一个简单些,另一个难一些。如果学生上同样的课程,基础差的学生可能无法通过《大学物理》。”

第四,实施朋辈帮扶政策。访谈中,G教授所在学院针对理工类专业学生学习困难问题实施了朋辈帮扶政策。该教授介绍称:“我们学院培养学生叫做‘培扶中托底’,意思是优秀的学生在对专业产生兴趣之后,让他去工作室,由老师带他,从而让他更优秀。然后,优秀的学生去帮扶中间水平的学生。对于水平较低的学生,我们让中间水平学生中沟通表达能力较好的、比较热心的进行‘一对一’的帮扶。”

(二)治本之策

针对自由选科导致的理工类专业人才培养难题,受访教师呼吁回归传统文理分科模式。因为对于理工类招生专业而言,同时选考物理、化学、生物的传统理综模式最为适合。

例如,A教授表示:“我个人比较认可以前文理分科的模式。因为,物理、化学、生物有一个共同点,就是涉及很多逻辑推理问题。逻辑推理在工科中非常重要,学工科光有人文素养解决不了问题。理工科学生若想提高人文素养,可以去看一些人文类的书。但是,你让文科生去提高力学知识是很难的。”E教师称:“我们同时开设了《大学物理预修》《大学化学预修》和《计算机基础预修》。但不管怎么说,这些课程都只是补救性措施,效果肯定不如原来的文理分科模式下好。”H教授也表示:“我认为最合理的就是文理分科。我们这一代培养出来的人,我感觉还算优秀,整体来说更全面一点。我们这边理工类学院的院长都喜欢传统文理分科模式。”

若在“3+1+2”模式和“3+3”模式之间作一比较,多位受访者认为“3+1+2”模式相对来说更科学。如C教授指出:“‘3+1+2’模式正好介于现有模式和原来文理分科模式之间。其实原来的理科综合蛮好的,当然,考虑到让学生有更多选择权,从探索改革的角度来说可以是‘3+1+2’的模式。现在就怕学生为了追求高考分数,忽略了未来专业学习必须具备的基础,这是最大的弊端。”同样,D教授认为:“设置物理必考,其他自由选择。从人才培养的角度来说肯定是以前文理分科好,但‘3+1+2’模式可以给学生更多的选择权。”当然,此处受访者所谓“3+1+2”模式较之“3+3”模式更为科学,是就报考理工类专业的考生必须选考物理一科而言,这样至少可保证学生的物理基础。

在“2021通用版指引”出台后,绝大多数理工农医类招生专业要求考生必须同时选考“物理+化学”才可报考。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该版“指引”将第一、二批六省市的“3+3”模式“拆分”成了“3+1+2”模式。作为新高考选才科学性的重要完善举措,“2021通用版指引”可以有效强化理工类招生专业对物理和化学的选科要求,匡正理工类专业选考科目设置功利性行为[10]。就此而言,新高考自由选科背景下本科层次的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随着“2021通用版指引”的实施可大体得以解决。但“2021通用版指引”毕竟仅是针对普通高校本科层次招生,至于专科层次的理工类专业招生则不受此限制。我们期待的理想情形是,在同时选考物理、化学考生增加的情况下,报考专科层次理工类专业考生普遍也具有较好的理化基础。总得来看,新高考综合改革是一个迂回曲折、不断探索、不断完善的过程,需要相关部门和研究者予以持续关注。

参考文献:

[1]罗立祝.新高考选考科目赋分方案再思考[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22(4) :14-20.

[2]潘苏东,岳晓婷,万琳凌,徐王熠,沈 甸.高考新政对理工科大学生专业学习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大学教 育,2020(1) :78-85+112.

[3] 鲍威,金红昊.新高考改革对大学新生学业适应的影响:抑制还是增强? [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20,38(6) :20-33.

[4]杨杰,郭玉英.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的科学本质教育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9,39(7) :113-119.

[5]岳晓婷,潘苏东.高考新政下选考化学对大学生学习状况影响的研究[J].化工高等教育,2021,38(3) :129-135+146.

[6]高 璟,高艳阳,高建峰,等.非化学化工专业“大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化学通报,2015,78(5) :475-479.

[7] 习近平在清华大学考察:坚持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建设目标方向 为服务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贡献力量[EB/OL].(2021-04-19) [2023-12-25].https:/ /www. gov.cn /xinwen /2021 - 04 /19 /content _ 5600661. htm?eqid =bbce528a00058d7500000003647da9ff.

[8] 金红昊,鲍 威.新高考科目选考制的实施成效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21,19(2) :78-85.

[9] 刘希伟.新高考综合试点改革的四重审视[J].中国教育学刊,2019(6) :13-18.

[10] 刘希伟.高校理工类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设置的功利性及其匡正[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2(3) :159-168.

原文刊载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原名为《新高考综合改革十周年回望: 自由选科与理工类人才培养困境及其破解》,感谢编辑部授权转载。

声明:推文基于更好更多传递信息之目的,不代表一读EDU观点和立场,如有疏漏及不足之处,请随时指正。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后台留言,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

好消息

如果您希望获取更多教育报告,请使用电脑复制以下链接至浏览器,注册登录"高教管理与研究平台",免费下载近300份教育报告、专家ppt(需使用电脑)

https://ai.squarestrategics.com/assistant-cn/prophet-library?_page=knowledge&source=0702A

如果您愿意分享或反馈试用体验,请添加一读君微信(edu_yidu),您将有机会获取价值298元高级会员账号。

更多阅读

·相关阅读

新高考后,学校需要更多这样的人

采用“3+1+2”模式!六省新高考方案发布

·教育报告、学术论坛精选PPT、访谈原文等资料等分

合集|近百份教育前沿报告(附下载)

全球报告!一文读懂AI人才培养与教育政策新走向(附下载)|一读·有料

最新!人工智能影响力报告来了!(附下载)|一读·有料

一文读懂斯坦福《2024年人工智能指数报告》(可下载)|一读·有料

一文读懂四种不同类型的审核评估自评报告(附下载合集)|新一轮审核评估

中美元首会晤,或将扭转报告中的这一数据(内附门户开放报告中英版) | 一读·有料

(内附报告完整版)深度解析这个国际组织发布的“四大教育报告”|一读·有料

高校曝光!第二类第2种审核评估自评报告应该这么写!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10页附链接)|桂林理工大学

新一轮审核评估自评报告(144页可下载)|兰州理工大学

教育部副部长吴岩 | 数字化是影响甚至决定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性问题(内附完整ppt)

李政涛:直面ChatGPT,教师如何绝处逢生?(内附报告完整PPT)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