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哈尔滨华德学院:源起百年名校,32年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

看点:哈尔滨华德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办学30余年来,学校秉承“诚毅 求真 笃学 强技”的校训,努力建设成为高水平有特色应用型本科大学,已陆续为国家和社会累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就业人才逾5万人。学校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前20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理事单位,在全社会范围内铸就了“985基因、工程师摇篮、500强就业” 的华德品牌。

搜狐教育本期“中国校长访谈录”对话哈尔滨华德学院校长李长威教授校长助理张艳教授。两位嘉宾将深度解析哈尔滨华德学院32年建设应用型本科名校,突出以工学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汇聚名师,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新范本,培养爱国敬业、技术精尖的高等应用型人才。

主持人:对学校持续生长给予洞见,见证教育向上生长力量。欢迎广大网友关注搜狐教育品牌访谈栏目《中国校长访谈录》。本期我们非常荣幸地邀请到哈尔滨华德学院李长威校长校长助理张艳教授做客搜狐教育《中国校长访谈录》。欢迎李校长、张教授,首先请两位给广大观众打个招呼。

李校长: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华德学院校长李长威。

张教授:观众朋友们,大家好,我是哈尔滨华德学院的张艳。

主持人: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作为教育部批准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哈尔滨华德学院主校园坐落在享有“东方小巴黎”之称的“国家级哈尔滨新区”,学院近年来发展势头强劲,连续四年进入中国民办大学排名前 20 强,中国应用技术大学(学院)联盟首批理事单位,在全社会范围内铸就了“华德品牌”,请李校长您先介绍一下学校的历史沿革、办学理念、办学特色?

李校长:哈尔滨华德学院坐落于黑龙江省省会美丽的哈尔滨市,学校创办于1992年,是省内最早开展本科教育的民办院校,学校发展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学校前身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华德应用技术学院,2011年转设为哈尔滨华德学院,学院发展在哈工大成长了19年,学校发展每一个过程都深深融入哈工大的基因。

学校以工科为主,经、管、文、艺、协同发展,致力培养服务智能制造的生产管理的高级应用型工程师和管理者。学校2016年学校省内首批通过教育部合格评估,2024我们将迎来教育部的审核评估,我们也是省内第一批参加审核评估的民办高校,

在校生1.2万余人。办学 32年来,传承哈工大“规格严格、功夫到家”的治学传统、工程师文化,培养生产管理服务的应用型工程师和管理者。学校以“侧重个性培养、全员成才教育”为育人理念,建设最以学生为中心的百年大学为愿景。已陆续为国家和社会累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就业人才逾5万人。学生得到社会和用人单位的广泛认可。在全社会范围内铸就了“985基因、工程师摇篮、500强就业” 的华德品牌。毕业生就业一直在省内保持名列前茅,高质量就业率在20%以上,23年学校进入世界500强企业的就业占比26%,平均每4名学生就有1名入职500强企业等高质量就业。

主持人:感谢李校长,通过您的分享,我们了解到哈尔滨华德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高质量的人才培养成果,已陆续为国家和社会输送5万余名高水平应用型技能人才,涌现了一大批获得“全国最美青工”“全国技术能手”等荣誉的杰出工程师。不断谱写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发展新篇章。

当前全球正经历一个以智能制造、生物技术和大数据技术等为特征的第四次工业革命,这场以科技革新和产业变革为核心的生产力变革,预示着对教育体系的深刻影响与重塑。了解张教授主要负责学校的教学工作,接下来,请张教授结合创新型劳动者、育人理念更新、教学培养提质等方面,华德学院将如何推进相关教学工作进行系统性的变革?

张教授: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和任务要求,新质生产力的特点是创新、质优方面,本质是先进生产力。

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要求高等教育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加快推动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助力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要求高等教育促进科技创新成果落地应用,加速推进科研成果向先进生产力的转化。

哈尔滨华德学院充分瞄准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迫切需要,率先成立了“哈尔滨华德学院新质生产力发展研究中心”。以OBE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和社会需求为导向,“反向设计、正向实施”,优化学科设置、人才培养模式,结合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趋势,面向现代制造业,服务国家战略、龙江全面振兴和高质量发展。从理论研究和技术攻关两个维度凝练创新方向,激发创新活力;有效整合校内外资源,全面统筹学校产、学、研资源,加强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全面提高育人能力、服务能力和创新能力。

主持人:通过张教授的分享,我们了解到学校不断在结合国家行业发展战略调整学校内涵建设,请李校长结合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特点,谈谈取得优秀人才培养成果的原因,这也正是我们的观众最为关心的。

李校长:哈尔滨华德学院办学30余年,取得的丰厚育人成绩,我认为党建引领/人才培养定位/资源保障/产教融合等方面具有坚实的基础。

主持人:“为党育人、为国育才”是高校的首要任务,那么请李校长谈谈学校在党建育人方面有何特别之处呢?

李校长:学校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构建现代化大学治理新格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坚持“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高质量育人是生命线”的发展战略,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人才培养体系,推进党建铸魂育人,凝练形成“134123”特色校园文化体系,打造“红色文化管廊”,学校建有东北抗联纪念馆、雷锋馆、国防教育纪念馆等馆廊,形成了以国防教育、东北抗联精神、雷锋精神为载体的“大思政”育人格局,熔炼打造12个校园文化品牌, 为培养出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提供了有利的保障。

主持人:确实如您所说,学校的12个品牌文化已经成为华德的独特标志。我们也知道华德一直以工科为特色,那么在人才培养定位上咱们是如何做到32年如一的呢?

李校长:哈尔滨华德学院沿革985百年高校“工程师摇篮”的基因,坚持立足龙江,面向全国,服务智能制造行业,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社会定位,同时学校坚守高等应用型工程师的培养,建设面向汽车行业发展的智能制造专业集群。打造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科体系,全面推进新工科建设,在黑龙江省率先开设了机器人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等一系列新工科专业,多个专业获批省级首批一流专业建设点、首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试点专业等。在校友会2024中国大学一流专业排名(应用型)中,39个专业获评星级,其中焊接技术与工程专业等12个专业评级为中国顶尖应用型专业。

主持人:学校专业建设亮点尤为耀眼,我相信这离不开学校的资源保障,请您就学校资源建设这一方面向我们的学生和家长分享一下经验。

李校长:学校重视学科专业的支撑条件建设,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资源等软硬件上保证了人才培养质量,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我们形成了众多实战经验丰富及名企背景的专家,组成了高素质的“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吸引院士进校并联合成立院士工作室,组建专家顾问团队,不断持续加强内涵建设。近年来,学校教师屡获职教领域全国最高奖项“黄炎培杰出教师”奖,以及“黑龙江省级优秀教师”“黑龙江省师德先进个人(集体)”“黑龙江省青年教学能手”等荣誉,教师在省内和全国各类教学能力大赛屡获佳绩。

实验教育平台:学校斥资上亿打造13个大型实践教学中心,涵盖203间实训室,与知名企业联合共建实际基地97个。保证学生工程师能力的培养。

主持人:从师资到实训资源,确实能反映出学校深厚的历史积淀,那么作为中国顶尖应用型高校,学校是如何在产教融合上打造出特别的优势呢?

李校长: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方面形成独特的经验。学校2007年开启校企合作之路,先后形成“订单式培养、联合培养、按需培养”的育人模式。2014年与世界500强企业吉利汽车集团形成人才培养合作,至今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已经为吉利汽车集团输出1200余名高端人才。同时,学校与航天科工集团、百胜集团、美的集团、海康威视、宁波市、无锡市、镇江市等100余家世界名企、政府形成稳定的“政、校、企”合作关系,与吉利控股集团、昆山市、镇江市、哈尔滨焊接研究院有限公司、宁德时代、西门子、京东物流等世界知名企业共建八大产业学院。

主持人:哈尔滨华德学院 链接产业前沿与行业头部知名企业 深入协同育人,打造新工科强校。学校以 企业技术 创新需求 为导向,满足人才个性化发展需要 实施“英才战略”。我们知道张教授20余年一直坚守教学科研一线,全心推进产教融合育人,用智、用功、用心当好“领头雁”,打造出华德学院产教融合发展的靓丽名片,请您能谈谈学校在校企合作方面的宝贵经验。

张教授:哈尔滨华德学院作为全国应用型实力民办高校,深入贯彻执行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学生为中心,以高质量就业为导向,连续四年荣获中国民办大学排名20强,华德在2007年就启动产教融合、政校企合作培养模式。

基于以下几点:

政校企合作方面。华德一直积极探索产业学院的建设,建设了8个产业学院,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提升独立解决生产、管理和服务中实际问题能力。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专业共建、师资队伍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协同企业推动教育链与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政策链有序衔接。为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师资方面。建立一支“双师型”教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培养,支持中青年教师到行业企业锻炼或兼职,引导教师参与工程实践、技术开发、产品研发、教育研究等社会活动,促进教师向双师双能转变。强化“双师双能”素质培养,注重从行业企业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充实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我们鼓励教师到业界实践、挂职和承担横向课题。

华德在探索实践中,课程内容、专业布局与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课程有机衔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发展、服务区域经济。

主持人:感谢张教授的分享。第四次科技革命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人工智能技术迅猛发展,在各个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这些对学校教育和人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断重塑着教育生态。接下来,也想请张教授谈谈哈尔滨华德学院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取得了哪些成效?

张教授:人工智能与高校教育的深度融合,正在成为教育领域的新趋势。如何为教育行业的现代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是大家十分关心的问题。尤其针对我们应用型办学定位大学,越来越多人工智能创新成果,开始渗透到高等教育当中。就哈尔滨华德学院来说我认为有几方面:

加强相关专业建设。哈尔滨华德学院早在认识到人工智能技术的重要性,相继建设了机器人工程专业、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等,培养具备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今年我们又申报了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今年也进行招生。

更新教育理念。学校积极推广创新教育理念,强调跨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具备人工智能思维和实际应用能力的人才。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学校主动适应国家战略发展新趋势,针对“人工智能+”“数字经济”“向北开放”“一带一路”等战略需求,聚焦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学科专业结构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紧密对接。针对高端装备、信息服务、汽车产业、新材料、数字经济、冰雪经济和创意设计等产业人才需求,建立6个专业集群,形成与时俱进服务社会发展的专业布局,“汽车类专业集群”获批黑龙江省特色应用型本科示范培育专业集群。

教师队伍建设。学院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组织教师参加各类培训,提高教师的人工智能、数智化教育水平,以更好地为学生传授知识。

通过以上措施,哈尔滨华德学院通过应对“人工智能+教育”在增强学生就业竞争力、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创新能力提高、深化校企合作等方面有了显著成效。

6月底,中国机器人及人工智能大赛黑龙江赛区决赛即将在哈尔滨华德学院举办。

主持人:感谢李校长、张教授的精彩分享。我们看到,哈尔滨华德学院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构建现代化大学治理新格局学校保持以工学为主的学科专业特点,加强新工科、新文科专业建设,不断探索传统专业与新兴产业的技术对接,学校名师荟萃,深度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价值观,通过校企合作,打造产教融合新范本,培养爱国敬业、技术精尖的高等应用型人才,坚持高质量就业是立校之本的发展战略,实现世界500强等高质量就业率逐年提升。

再次感谢李校长、张教授莅临搜狐教育《中国校长访谈录》,我们下期再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