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2024年高考考前 冲刺逆袭卷(4)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山东专用)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最明显的症状是疲惫。疲惫不仅仅在时差综合征中才有,如果有人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到位于同一时区的开普敦,他也会感到非常疲惫,因为旅程很长,而且要经历从冬到夏、从春到秋的变化。但在一个时区内旅行与跨越多个时区旅行有一个重要区别:前者晚上入睡不会有困难,因此可以迅速地从旅途的疲惫中恢复过来。

跨越多个时区的旅行也不一定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我们过于迅速地从一个时区飞到了另外一个时区,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飞到了太阳落下的地方,从一个社会时间飞到了另外一个社会时间。我们的“体内时钟”只能从日出到日落逐渐地推进,乘坐飞机会影响它的推进过程,而坐船则不会。从欧洲坐船向西到美洲,就像在火星上生活:每天日落和日出的时间都比前一天晚一些,每天的时间都长于24小时。正好多数人体内一天的周期都比24小时长,在向西旅行时能相对容易地调整时差。基于这一体内时钟的特征,如果我们待在甲板上迎接黎明,我们就能适应逐渐变长的一天了。在到达目的地的时候,我们的体内时钟与外界时间也达到了同步。但如果有人在一天之内横跨了半个地球,那么体内时钟就跟不上旅行的脚步了。

时差综合征的产生,可能是因为明暗变化影响了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在时差综合征病发时,我们的大脑和消化功能是最遭罪的部分。科学家们用老鼠做了实验,他们模拟了引发时差综合征的环境,发现大脑的主要时钟SCN(视交叉上核)适应明暗变化的速度明显快于外缘组织(肌肉、肺或肝脏)的节律。他们还研究了喂食时间对动物的影响。最开始,人们在晚上给老鼠喂食,这与老鼠夜间活动的习性相符;一个星期之后,喂食时间推迟了几个小时,明暗变化不变。实验结果显示,肝脏时钟与进食时间达成同步,视交叉上核仍然保持与明暗变化同步。在这种情况下,正常的生理节律发生了分离。

时差综合征导致体内时钟不同部分的时间发生偏离,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患时差综合征的时候会感到不舒服。实验还指出,如果“器官在旅行”,那么它们适应当地时间的过程有长有短。想象一下,我们身体中不同的器官适应时差的能力不同,这是一种多么有趣的现象。从波士顿向西越过加利福尼亚飞往东京,有些器官还像在另外一个地方似的。人们感到不舒服是完全可以理解的,因为有些器官还没“到达目的地”呢。

(摘编自伦内伯格《神奇的人体生物钟》,张丛阳译)

材料二:

在一场从纽约到伦敦向东横跨大西洋的飞行过后,人们会觉得自己进入了未来的时间,同时却也身处于萦回不去的过去时间。经历了加压舱的催眠效应以及太早亮起的刺眼阳光,时差所属的现在时间,可以同时体现过去的时间和未来的时间,令人仓皇失措。从地球东边往西飞则恰好相反,未来的时间被纳入了过去的时间。经历一场长途飞行后,人们往往无法立即恢复对时间的感知。

为什么现在要谈时差?因为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它很好地体现了批评家劳伦·勃朗特对“残酷乐观主义”的界定。用她的话来说,残酷乐观主义是一种对“受限的可能性条件”的依附,“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现代航空拥有这些迥异的特征,既展现了在几个小时之间跨越时空的迅捷,又展现了我们当下技术能力在时间与生理层面的明显局限。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这种对潜在幻想的执着坚守,具体到航空旅行而言,我们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限制了我们拒绝飞行的能力。我们看起来别无选择,只能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以及避无可避的航班延误、狭窄座椅和其他形式的湍流。

这种残酷乐观主义的处境使我们回到了一系列关于何谓人类的基本问题:不仅是技术在我们生活中扮演的角色,还有我们根深蒂固的旅行习性、睡眠与清醒的日夜循环、阳光与星光的天体影响,以及时间怎样统治我们的生活——任何其他东西对生活的影响都无法与时间相提并论。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有不少值得关注的地方,关系到以下问题的核心: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因此,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在时差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它有着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如果这条哲学路径对一些乘客或读者来说太过抽象,我想表达的是,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

(摘编自克里斯托弗·李《时差:昼夜节律与蓝调》,田可耘译)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体内时钟”指人体内一种无形的时钟,实际是指人生命活动的内在节律性。

B.“器官在旅行”形象地描绘出身体的器官在适应当地时间过程中的偏离状态。

C.“到达目的地”指身体的器官调整了时差,已经成功地适应了目的地的时间。

D.“残酷乐观主义”旨在阐释时差综合征给人们在时间与生理层面带来的伤害。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辨析信息的能力。

D.“伤害”错。原文“它的实现要么是全无可能的、纯粹的幻想,要么是越过可能性的、有害的”,“残酷乐观主义与简单的失望退缩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尽管掌握了许多知识,却一直抱有那种过分乐观的幻想”。可见“残酷乐观主义”认为时差综合征给人带来的有可能有伤害;并且“残酷乐观主义”整体是“乐观”的。

故选D。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旅行者在旅行过程中产生时差综合征。

B.过分乐观的幻想有时在现实中显得残酷,比如全天候的快节奏生存使得我们不得不接受已成既定事实的疲惫旅行。

C.作为社会与文化经验的时差对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也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时差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特性,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也必须被理解为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

A.“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会引发社会时间与体内时钟的矛盾,……将导致……”错,原文“引发时差综合征的主要原因是速度过快”,可见引发时差综合征的是速度过快,而不是“航行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的矛盾”;

C.“决定了人们的技术野心是否能够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错,应该是“人们的技术野心在何种程度上能与人类的生理机能相协调”;

D.“它不仅仅是自然与社会带来的结果”曲解文意,原文“时差同样必须被理解为一种可以影响人类行为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其结果”,这里的“结果”指的是时差给人类带来的结果。

故选B。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一项是( )(3分)

A.“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这两句诗出自先秦《击壤歌》,歌颂了劳动的美好,是劳动人民自食其力的生动写照。

B.旅客进入机舱,灯光进入明亮的欢迎模式;晚餐时,切换到柔和的就餐模式;困倦时,昏暗的休息模式取而代之。

C.生活在城市里的人们室内活动时间长,白天接受的光线较少而夜晚较多,因此城市里的明暗变化比乡村小得多。

D.褪黑素的分泌要通过视神经,与光污染关系不大,只有睁着眼睛睡在明亮的房间,褪黑素的分泌才会受到抑制。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材料一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是:明暗变化会影响我们的正常生理节律。

A.说的是传统的农耕文明,与明暗变化无关;

B.通过灯光的变化影响人的生理节律,最适合做材料一中关于明暗变化的观点的论据。

C.说的是城市和乡村生活对明暗变化感知的差别;

D.说的是光线影响褪黑素的分泌。

故选B。

4.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选项对下面这幅图表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从赫尔辛基向南飞往开普敦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其回程同样如此。

B.乘船从欧洲到美洲,由于速度不是很快,基本不会引发时差综合征。

C.从纽约向东飞往伦敦,与其回程相比,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

D.乘坐“一带一路”专列西行巴黎,时间较长,很难引发时差综合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阅读图表的能力。

C.“时差综合征会显得相对较轻”错,根据图表可知,影响时差综合征的是跨越时区的多与少,从纽约飞往伦敦或者其回程,跨越时区是一样的,因此其时差综合征症状应该相似。

故选C。

5.哪些原因让时差现象引起现代社会人们的关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6分)

【答案】①时差综合征让很多现代人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折磨;

②时差标志着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所达到的顶点;

③时差在科学、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研究的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①由材料一“在现代社会,数百万人一生中会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时差综合征的折磨”可知,时差综合征让很多现代人因远程旅行而遭受折磨;

②由材料二“时差标志了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经过不懈努力所达到的一个顶点”可知,时差标志着人类通过技术征服时间所达到的顶点;

③由材料二“时差不仅仅是一个随时间流逝的糟糕幻梦,而且是一种有着科学、经济、文化甚至政治价值的现象”可知,时差在科学、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研究的价值。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门缝里看戏

卞毓方

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五柳先生的想象力使我豁然开朗,我没有跟他“舍船,从口入”,而是折回头,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

那年头,我五岁半。

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几年后才知道,演的是《三国演义》的《失街亭》《空城计》《斩马谡》。当时却懵懵懂懂,不明白啥叫“京”,啥叫“戏”,三国人物为啥长成、穿成那个模样,讲话为啥总装腔作势,平常为啥在街上看不见他们,难道是单独住在一个叫三国的地方?一切都云里雾里,稀里糊涂。

心头痒痒,觉得太玄妙,太神秘。

很想再看一次。那是另一个世界,灯光灿亮,景色辉煌,人物相貌齐楚,气宇轩昂,一动一静、一言一语都像是在天国,绝不是我们所在的人间——正因此,要看就得付费;正因此,票再贵也有人争着买。平日瞅那些看过戏的,逢人就得意扬扬地炫耀,似乎打剧场坐一坐,自己也成了舞台人物。

祖父啥时再看戏呢,天晓得。我是小孩子脾气,上午栽树,下午就想吃果子。

戏票分三等,我记住了,最便宜的是五分钱。

对于穷人,五分钱是什么概念?不清楚。

我也不觉得我们家特别穷,左邻右舍,看上去都差不多。

是日午前,天朗气清,母亲在屋后小洋河的码头洗衣服。

我站在后面哼:“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

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

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

母亲是疼我的,每当我和大姐、二姐闹别扭,母亲不问青红皂白,总是站在我这一边。

这天,母亲洗完衣服,却头也不回,径自走了。

断念,知道这戏票是买不成了。

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

剧场在小镇的中心,正门朝北,有人查票。大人可以免票带一个小孩,所以已经有一帮小孩在门口混,诀窍是见人就堵,一个劲地喊“爷爷”“伯伯”,然后扯着人家的胳膊,大摇大摆闯进去。

瞅着眼热,但学不来。

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

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那是扇木门,右侧有道竖形的裂缝,约一拃长,中间像被小刀挖过,有拇指宽,状如一只狭长的细眼,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看来是比我高的孩子干的。

身后是处土院,堆着柴禾,码得整整齐齐,再过去是人家的东门,半敞着,也许有人正从门后监视,我不敢随便搬动柴禾。

剧场南边临河,我去河浜搜索了一圈,捡得几块半截砖头。转回去,门眼已被一个大孩子占领,也许那洞就是他挖的。

无奈,只得在一旁干站。

他故意激我,大呼好看。

我让他讲讲怎么好看。

他说,两个女的站在台上,穿的衣服好看,头上插的簪子好看,一扭一摆好看,后面的布景也好看。

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刚才在正门,看到海报上写的是盐城淮剧团,演的是《西厢记》。

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

难怪那大孩子放弃,他看不到了。

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谢天谢地,门眼还在,也没有旁人,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垫着正好。

这回是建湖淮剧团,剧目是《秦香莲》。

因为缝隙太窄,角度又偏,只能看到半个戏台,人物面对观众,于我仅是个侧影。俗话说“门缝里看人——把人瞧扁了”,是说把人看小了,或者扁平化了。我倒不这么认为,反而觉得更聚焦,更诡秘。往小了说,有点像把两掌并拢,从掌缝里瞧风景;往大了说,仿佛从两壁夹峙的缝隙觑探蓝天。无论如何,这是一个特殊的与众不同的视角,你要是没经历过,就很难理解什么叫山阻水隔的世外桃源,什么叫让人叹为观止的“一线天”。

干扰也有,中途有一位观众,大概是后排的,蹭到了门前,正好遮住我的视线。我比前番来得机灵,清了清嗓子,奶声奶气地求人家:“大叔,让开一点好吗?”那人立马移开了。

《秦香莲》的戏,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打从抱在母亲怀里起,到蹒跚学步听邻家妇女拉呱,到夏夜乘凉听大人讲故事。秦香莲的丈夫陈世美进京赶考,中了状元,招为驸马。秦香莲扶老携幼,到京城寻夫。陈世美忘恩负义,不认贤妻,并派人谋杀。开封府包拯包大人主持正义,判陈世美死罪。公主与太后出面求情,包拯铁面无私,最终将陈世美送上龙头铡。

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

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

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

半个世纪后,我历尽沧桑,风尘仆仆还乡。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外形虽然苍老,这是不可避免的,但功能完好,不时还有演出。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

(有删改)

6.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本文由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写起,既是为了借此“走进另一条时间隧道”,自然引出下文,也为后文抒发情感张本。

B. 文中对祖父着墨不多,但这一人物不可或缺,是他把“我”带进了戏曲文化的天地,使“我”后来陶醉其中甚至影响了学业。

C. “我”在南门被当头棒喝,在西南门的位置被别人抢占,挨到时门眼又被挡住,体现出“我”看戏过程的曲折与看戏的执着。

D. “我”幼时的愿望除了尽情看戏,还想买票送给穷人的孩子,说明“我”在穷困的处境中仍然能够推己及人,有善良的品性。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

B.“甚至影响了学业”错误。从“他没文化,我已经在私塾读了一年”“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可知,并没有影响学业。故选B。

7. 关于文中写看淮戏《秦香莲》的部分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看戏前“我”随身带了两块泥砖,既照应前文,又使下文顺利看戏的情节合乎情理。

B. “我没看过,但剧情听过若干遍”,表明“我”从小就受到了戏曲文化的滋养与熏陶。

C. 具体介绍《秦香莲》剧情,说明“我”对此记忆犹新。也体现了“我”爱憎分明的性格。

D. 看戏后“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正义得到了伸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的能力。

D.“‘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看到陈世美受到了惩罚”错误,“我”尽兴而归、心花怒放是因为终于可以完整地看完一场戏。故选D。

8. 本文题目为“门缝里看戏”,文中对幼年时门缝里看戏的经历已记叙完整,为什么还要增加最后一段的内容?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5分)

【答案】①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②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③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

根据结尾“半个世纪后……像武陵人重访桃花源,我去探望那座老剧场。是它,就是它。它还屹立在那里”,开头“闲来重温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可知,照应开头重温《桃花源记》的内容,使文章结构圆满,首尾呼应,浑然一体;

根据“我大喜过望,向陪同的朋友提出想看一场淮戏……朋友积极安排,钱嘛,自然不用我掏。我掏的是热泪——没有人知道,此刻,我又变回了那个从门缝里看戏的小男孩”可知,尾段记叙半个世纪后重看淮戏,强调了儿时门缝看戏对我的影响和我对戏曲的挚爱之情;

根据“这是乡愁,这是盐阜大地的文化结晶,另一种生命的盐分”可知,将对戏曲的热爱上升到对盐阜大地文化的热爱,体现了作者浓郁的乡愁,升华了文章主旨。

9. 散文与小说本是两种文体,但二者有许多共性。小说可以散文化,散文也可以小说化。这篇散文运用了哪些小说的笔法?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①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②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③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根据“那年头,我五岁半。祖父带我看过一出京戏《失空斩》……”“午后,我到底不死心,又一个人跑去剧场”“过了一段时光,中秋节,私塾放假,那日下午,我又去了剧场,老地方,仍是西南门”可知,重视情节的完整性和曲折性。本文比较完整地记述了“我”幼年看戏的曲折经历。

根据“很想再看一次”“我要五分钱,我想看戏”“不给我就不走,一直站着磨”“南门,即后台,也有人把守,刚想走近瞄一眼,立刻遭到当头棒喝。转来转去,转到西南门……我踮起脚,还是够不着”“是日我看完全场,尽兴而归。是日我一步三跳,心花怒放”可知,塑造的人物性格鲜明。文章将“我”热爱戏曲、执着追求的个性特点刻画得十分生动。

根据“母亲摸摸口袋,又缩回手,不同意”“好不容易等到他大发慈悲,把门眼让给我,垫好砖头,站上去,勉强够到,闭上左眼,拿右眼对着,却是一片漆黑——门里有人挡着”“我怒放的心花中有一朵是:哪天我挣了钱,要买头排的票,把他们剧场的戏挨个看完;如果钱有富余,就买好多张票,送给那些穷人的孩子”可知,大量运用描写手法。如母亲摸口袋的动作描写,从门眼看戏的细节描写,尽兴看戏后的心理描写等。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四年,晋饥、乞余于秦。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曰:“天灾流行,国家代有,救灾恤邻,国之道也。与之。”邳郑子豹曰:“伐之。”缪公曰: “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明年秦饥,请籴于晋。晋君谋之,虢射曰: “往年天以晋赐秦,秦弗知取而贷我。今天以秦赐晋,晋其可以逆天乎?遂伐之。”惠公用虢射谋,不与秦粟,而发兵且伐秦。秦大怒,亦发兵伐晋。

(节选自《史记·晋世家》)

材料二:

惠公御秦师,令韩简视师,曰:“师少于我,斗士众。”公曰:“何故?”简曰:“以君之出也处己,入也烦己,饥食其籴,三施而无报,故来。今又击之,秦莫不愠,晋莫不怠,斗士是故众。”公曰:“然今我不击,归必狃。 一夫不可狃,而况国乎!”晋师溃,戎马泞而止。公号庆郑曰:“载我!”亦不克救,遂止于秦。缪公归,至于王城,合大夫而谋曰:“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公子絷曰:“杀之利。”公孙枝曰:“不可。耻大国之士于中原,又杀其君以重之,子思报父之仇,臣思报君之仇,虽微秦国,天下孰弗患?”公子絷曰:“吾岂将徒杀之?吾将以公子重耳①代之。”公孙枝曰:“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若不可,必为诸侯笑。战而取笑诸侯,不可谓武。杀其弟而立其兄,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若弗忘,是再施不遂也,不可谓智。”君曰:“然则若何?”公孙枝曰:“不若以归, 以要晋国之成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使子父代处秦国可以无害。”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秦始知河东之政。

材料三:

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且吾闻唐叔之封也,箕子曰:‘其后必大。’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于是秦始征晋河东,置官司焉。

(节选自《左传》)

【注】①重耳,晋惠公的哥哥,有贤名。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以A要B晋C国D之E成F复G其H君I而J质K其L嫡M子N使O子P父Q代R处S秦T国U可V以W无X害

【答案】FNU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断句的能力。

句意: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

“以要晋国之成”中,“晋国之成”是“要”的宾语,应在“成”后断开,即F处;

“复其君而质其嫡子”中,“而”表并列,表示“复其君”“质其嫡子”这两个动宾结构的并举,故应在“子”后断开,即N处;

“使子父代处秦国”中,“使”是动词,句子是兼语句,成分完整,在“国”后断开,即U处。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往年天以晋赐秦”与“且君尝为晋君赐矣”(《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赐”含义不同。

B.“虽微秦国”与“其文约,其辞微”(《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微”含义不同。

C.“吾怨其君而矜其民”与 “犹蒙矜育” (《陈情表》)两句中的“矜”含义不同。

D.“兄德我而忘其亲,不可谓仁”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两句中的“德”含义不同。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一词多义的能力。

A.“赐”:动词,赐给;名词,恩惠。句意: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 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

B.“微”:不是;隐晦。句意: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屈原的文章简约, 言辞隐微。

C.错误。“矜”:都表示怜悯、怜惜。句意: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仍然受到(您的)怜悯和养育。

D.“德”:动词,感激恩德;名词,德行。句意: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故选C。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晋国发生饥荒,向秦国买粮食,秦缪公把粮食卖给了晋国;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晋国不但不卖粮食,还乘机攻打秦国。

B.秦晋交战,秦国将士怨恨晋国,打败了晋国军队,惠公的马车陷入泥泞中停了下来,惠公请求庆郑救他,但还是被俘虏。

C.秦国大臣对如何处置惠公意见不一,公子絷认为杀死惠公对秦国最有利,并建议让惠公的哥哥重耳接替惠公做晋国国君。

D.秦缪公权衡利弊后,为了不被诸侯嘲笑决定放惠公回国,让惠公的儿子到秦国当人质,秦国还得到了河东郡的大片土地。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为了不被诸侯嘲笑”错误,由原文“杀晋君与逐出之,与以归之,与复之,孰利?”可知,应是为了秦国的利益;“河东郡”错误,由原文“秦始知河东之政”可知,应是河东,指黄河以东。故选D。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卒与粟,自雍属绛。

(2)耻一国之士,又曰余纳有道以临女,无乃不可乎?

【答案】(1)“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

(2) 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恶”,憎恨;“其君是恶”,宾语前置,应为“恶其君”;“与”,动词,给;“属”,连接。

(2)“耻”,羞辱;“临女”,统治你们;“无乃……乎”,恐怕……吧。

14.秦缪公是春秋五霸之一,请根据文本概括他能成为霸主的内在原因。(3分)

【答案】①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①由原文“其君是恶,其民何罪”可知,秦缪公体恤百姓,心怀仁爱。

②由原文“合大夫而谋曰:……公子絷曰:……公孙枝曰:……是故归惠公而质子圉”可知,秦缪公广开言路,虚心纳谏。

③由原文“晋又饥,秦伯又饩之粟,曰:‘吾怨其君而矜其民’”可知,秦缪公不计前嫌,宽容大度。

④由原文“晋其庸可冀乎!姑树德焉,以待能者”可知,秦缪公冷静谨慎,沉着隐忍。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四年(前 647),晋国发生饥荒,向秦乞求买粮食。缪公问百里奚,百里奚说:“天灾流行,各国都会更替发生,救援灾难体恤邻国,是国家的道义。应该卖给它。”邳郑的儿子豹说:“应攻打晋国。”缪公说:“憎恨它的国君,它的百姓有什么罪!”秦国终于卖给晋国粮食,运粮车从雍地一直接连到绛地。第二年秦国发生饥荒,请求向晋国买粮食。晋君与大臣们商量这件事,虢射说:“去年上天把晋国赐给了秦国,秦国不知道夺取晋国,反而卖给了我们粮食。现在上天把秦国赐给了晋国,晋国难道可以违背天意吗?应该攻打秦国。”惠公便采纳了虢射的计谋,没有卖给秦国粮食,并派军队攻打秦国。秦国非常生气,也派军队攻打晋国。

材料二:

惠公迎战秦国军队,派韩简去探视秦军情况,韩简回来报告说:“秦军人数比我们少,但斗士众多。”惠公问:“什么原因?”韩简回答说:“因为你出奔逃亡时依靠过秦国,回国继承君位时烦劳过秦国,饥荒时又吃过秦国卖给我们的粮食,秦国对我们有三大恩惠而我们都没有报答,所以他们才来入侵。如今你又出兵出击,秦军没有人不愤怒,晋军没有人不懈怠,所以秦军斗士众多。”惠公说:“但如今我不出击,回去后晋国一定会受到轻侮。一介匹夫尚且不可轻侮,何况一个国家呢!”晋军溃败,惠公驾车的马陷入泥泞之中不能行进。惠公呼叫庆郑说:“快用车来载我逃命!”但也未能救出惠公,于是晋惠公被秦军俘获。秦缪公班师回朝,到达王城,召集大夫们谋划,说:“杀死晋君,与将晋君放逐出晋国,与把他带回秦国,与放他回国恢复他的君位,哪个处理方法对我们秦国更有利?”公子絷说:“杀死他对秦国有利。”公孙枝说:“不可以。我们已经让大国的卿士在战场战败蒙耻,又杀他们的国君来加重这种耻辱,这样晋君的儿子就会想着为父报仇,臣子就会想着为国君报仇,这种事即使不是秦国干的,天下人谁不憎恨呢?”公子絷说:“我难道只白白地杀晋君就算完了?我将用公子重耳来代替他为国君。”公孙枝说:“羞辱了一国的士大夫,又说我立有道的国君来统治你们,恐怕不可以吧?倘若行不通,必定被诸侯取笑。战胜大国却被诸侯取笑,不可以说是威武。杀弟弟而立他的哥哥,哥哥假如感激我却忘记了他的亲人,不可以说是仁义。如果没有忘记,这是秦国第二次施恩而没有成功,不可以说是明智。”缪公问:“那么该怎么办呢?”公孙枝说:“不如放他回去,和晋国缔结和约,恢复他的君位,但让他的嫡子做人质,使他们父子交替住在秦国,这样秦国就可以不受祸害了。”因此让惠公回晋国,让子圉到秦国为人质,秦国开始管理黄河以东的政务。

材料三:

晋国又发生了饥荒,秦缪公又送给他们粮食,说:“我怨恨他们的君王,但怜悯他的百姓。况且我听说唐叔受封的时候,箕子曾说过:‘唐叔的后代必定会强大。’晋国难道是可以随便打主意的吗?我姑且多树立德行,以等待有才能的人。”从这时起,秦国开始在黄河以东征收赋税,设置官吏,负责管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水夫①中谣(节选)

王建

苦哉生长当驿边,官家使我牵驿船。

辛苦日多乐日少,水宿沙行如海鸟。

夜寒衣湿披短蓑,臆穿②足裂忍痛何!

我愿此水作平田,长使水夫不怨天。

[注]①水夫:纤夫,内河中的船遇到浅水,往往难以前进,需要有人用纤绳拉着前进,以拉船为生的人就是纤夫。②臆穿:指胸口被纤绳磨破。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诗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出纤夫像海鸟一样夜宿水船、日行沙上的生活状况。

B. “夜寒衣湿”,纤夫们身披蓑衣,胸口被磨破,双脚被冻裂,但只能无可奈何地忍受着。

C. 看着纤夫“辛苦日多”,诗人希望河水变平田,这样纤夫就能心无怨言,乐日增多。

D. 本诗语言颇有特色,既具有民歌通俗流畅之美,又具有文人作品凝练精警之风。

【答案】C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C项,“诗人希望河水变平田,这样纤夫就能心无怨言,乐日增多”错误,尾联不是“诗人希望”,而是纤夫的幻想,即使河水变平田,纤夫们也不能过上幸福生活,他们一样要遭受官府的压榨欺凌。C错误。

故选C。

16. 结合全诗,简析诗歌首联的作用。(6分)

【答案】①“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奠定了全诗感伤的基调。

②表达出了纤夫难以抑制的内心悲苦之情。

③点出纤夫痛苦的原因是“官家使我牵驿船”。

【解析】此题是考查赏析诗句作用的能力。

分析作用要结合诗句在诗歌中的位置来分析,也要结合具体语境分析其作用。根据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明确说出运用的手法是什么(托物言志、用典、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古讽今、抑扬、想象、联想、渲染、象征等);后结合诗句阐释说明诗人运用了这种手法的依据(找到能体现该手法的关键诗句,并进行描述性说明);析效果(此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或刻画了什么形象,或表现了什么主旨)。

“苦哉生长当驿边”,诗一开头就以“苦哉”二字总领全篇,定下了全诗感伤的基调。水夫脱口呼出这一声嗟叹,说明他内心的悲苦是难以抑制的。这强烈的感情,紧紧地抓住了读者的心灵。“官家使我牵驿船”,点出了使水夫痛苦的原因。古代官设的交通驿站有水陆两种,住在水边,要为水驿牵船服役。“官家使我”说明水夫拖船是被迫的。这两句是总写生长水边为驿站服役的痛苦心情。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贺《李凭箜篌引》中的“____________”一句和苏轼《赤壁赋》中的“____________”一句,都用蛟龙起舞来衬托音乐的美妙动听。

(2)陶渊明安贫乐道,在《归去来兮辞并序》中,他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明自己虽然居住在狭小简陋的房子里,却感到精神的富足。

(3)在古代诗词中,“酒”这一意象常常承载着文人的忧与愁,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老鱼跳波瘦蛟舞 ②. 舞幽壑之潜蛟

③. 倚南窗以寄傲 ④. 审容膝之易安

⑤. 酌酒以自宽 ⑥. 举杯断绝歌路难

(示例二:春江花朝秋月夜 往往取酒还独倾/

示例三:朱弦已为佳人绝 青眼聊因美酒横)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壑”“膝”“酌”“倾”“聊”等,要理解字义去记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壳成18~20题。

入夜,山中万籁俱寂。借宿寺旁客房,如枕泉而眠。深夜听泉,别有一番滋味。泉声浸着月光,听来格外清晰。白日里浑然一片的泉鸣,此时却能分出许多层次: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如弹拨者般清脆的,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汇于空谷的万道细流,应厚重如贝斯轰响;那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定如铜管齐鸣般雄浑。至于泉水绕过树根,清流拍打着卵石,则轻重缓急,远近高低,各自发出不同的音响。这万般泉声,被一支看不见的指挥棒编织到一起,① 。 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仿佛能够听到岁月的流逝,历史的变迁,生命在诞生、成长、繁衍、死亡,新陈代谢的声部,由弱到强,渐渐展开,升腾而成为主旋律。我俯身倾听着,分辨着,心神犹如融于水中,随泉而流,游遍鼎湖;又好像泉水汩汩滤过心田,冲走污垢,留下深情,任我品味,引我遐想。啊,我完全陶醉在泉水的歌唱之中。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我却道“山不在名,有泉则灵”。孕育生机,滋润万木,② 。

这一夜,只觉泉鸣不绝于耳,不知是梦,是醒?

梦也罢。醒也罢。我愿清泉永在。我愿清泉常鸣。

18. 文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3分)

A. 比喻、夸张、反问 B. 比喻、拟人、引用

C. 借代、排比、夸张 D. 对偶、借代、排比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修辞手法的能力。

修辞是为了修饰文字词句而运用各种表现方式,使语言表达得准确、鲜明而生动有力。常用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对偶、反复、设问、反问、引用、对比、借代、反语等。要对这些修辞手法的概念和作用牢记于心。

文段中使用了比喻、拟人、引用等修辞手法。比喻:如把小溪声比作了提琴声。拟人:如泉水歌唱。引用:如“说什么‘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没有运用夸张、排比等修辞手法。故选B。

19.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调整为整句,可适当增减个别词语,但不得遗漏或更改重要信息。(4分)

【答案】那柔曼如提琴者,是草丛中淌过的小溪;那清脆如弹拨者,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那厚重如贝斯轰响者,应为万道细流汇于空谷;那雄浑如铜管齐鸣者,定是激流直下陡壁,飞瀑落下深潭。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变换句式的能力。

题干要求“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调整为整句”,这属于短句变长句。考生在解答该类题时,首先要快速锁定长句的句子主干。

这道题的实质是把画线的句子改成整句,可以以其中的第一句为参照,其他几个句子仿照这一句进行调整,本来难度不大,但是本题要注意四个句子并非完全的对应,要适当安排那些不完全照应的信息。如第三句中的“轰响”,第四句中的“齐鸣”,在第一、二句中就没有与之对应的词语。

20.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4分)

【答案】①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②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解析】此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连贯准确的能力。

此类型题首先要通读语段,了解句意,然后注意句与句的排列组合,注意上下句的衔接、呼应,做到话题统一,句序合理,衔接和呼应自然。要加强对语境的分析与体会。有些题应注意排序句的逻辑顺序和句中关联词语的运用。

第①句,根据上文的“被……指挥棒编织到一起”和下文的“在这泉水的交响之中”,很容易写出“汇成一曲奇妙的交响乐”。

第②句,根据上下文来看,要突出的是泉对于鼎湖山的重要性,而空格处的前面说“孕育生机,滋润万木”,自然应该以“泉”为描述主体。应填写“泉水就是鼎湖山的灵魂”。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年纪越衰老,就越皮肤不鲜嫩舒展,这是由于皮肤在老化的原因。皮肤不断再生毛发、愈合伤口的再生能力主要源于藏在表皮和毛囊中的皮肤上皮干细胞。但在衰老的过程中,这些干细胞会逐渐衰竭,导致表皮变薄、伤口愈合缓慢、毛发稀疏且变白。

科学家在皮肤干细胞中发现了一种应激动员机制。这种应激动员机制可以临时强化皮肤对抗外来损伤的能力。可是,皮肤干细胞并非永动机,不断地应激动员会使皮肤干细胞越来越少,最终衰竭。

研究团队提醒公众,从皮肤和毛发衰老的机理来看,通过防晒和涂抹护肤霜来减少外界对皮肤的刺激无疑是好办法;无论年纪大小,都应当少熬夜、保持规律作息,这也是恰当的“护肤”。

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年纪越衰老,皮肤就越不鲜嫩舒展,这是由于皮肤在老化。

B.年纪越衰老,就越皮肤不鲜嫩舒展,这是皮肤老化的原因。

C.年纪越大,皮肤就越不鲜嫩舒展,这是由于皮肤老化的原因。

D.年纪越大,皮肤就越不鲜嫩舒展,这是由于皮肤在老化。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和修改病句的能力。

原句有三处语病:一是“衰老”与“年纪”不搭配。“衰老”是年老精力衰弱之意,指的是人,不是年纪。二是“就越皮肤”语序不当,应为“皮肤就越”。三是“由于”与“的原因”语义重复,应删去其中一个。综合分析,应选D项。

22.请针对上述各段内容,各写一个疑问句,并使这三个疑问句在内容上形成递进结构。每句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案】①是什么导致皮肤老化? 

②皮肤干细胞为何会衰竭? 

③我们应该怎样护肤?

四、写作(60分)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当下,我们每个人都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家族群、同学群、旅游群、创业群……何为“群”?人们既说“人以群分”,也说“群而不党”;既说“群星璀璨”,也说“群魔乱舞”;既说“卓然超群”,也说“害群之马”。

“群”既是同类,构成集体;也是亲朋,传递温情。“群”既有“众多”之数,也有“聚合”之力。梁启超《新史学》有言:“人类进化云者,一群之进也,非一人之进也。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与感悟?请写一篇文章,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答案 · 例文】

志道者少友,逐俗者多俦

叔本华曾说:“真正伟大的思想者,就像雄鹰一样,把自己的巢穴建筑在孤独的高处。”诚如斯言,我们生而不同,也注定将与众不同。芸芸众生间,志道者少友,不必磨平光芒,与世俗同流合污;逐俗者多俦,然而“群”不同不相为谋,惟愿固守本心,携清风一缕,细嗅百花幽芳。

这世上没有什么非黑即白,习惯在人群中谈笑风生,推杯换盏是一种潇洒;喜欢在角落里娴静幽雅,怡然自得,也是一种精彩。而后者表面上的不合群,也不过是在暗暗积蓄了力量,在独处中有了一种精神上的成长,而非为泯然众人矣。《乌合之众》云:“群体的叠加只是愚蠢的叠加,而真正的智慧被愚蠢的洪流淹没。”

绝壁上的松柏,以倒挂的姿态,扎根于陡崖,于是乎成就了“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的凛然傲骨;深林中的猛兽,以单枪匹马的架式,凌架于动物界食物链顶端,于是乎便有了“猛兽总是独行,牛羊才成群结队”的唯吾独尊。正如王开岭所说:“人群往往是人的坟墓。其实,合群的人,更容易迷失自己。”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而狂欢却是一群人的孤独,这看似多么荒诞可笑,实则不然。在这个迷惘朦胧的时代中,太多人在群体中忘记了自己是谁,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情,迷失了本真,在岁月的泥潭中沉沦的无影无踪……

且不谈西方的梵高、莫扎特等大艺术家的孤僻不合群的种种,单说上世纪30年代的北平知识分子之一钱钟书,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怪人,他可谓为相当不合群了,清华大学毕业之际,校长希望他留下来继续读硕士,他却一口回绝,并狂傲地以“清华无可为其师者”为由选择了自己的道路,工作生活中他总是拒绝任何采访,也从不去恭维权贵之人,他不愿为庸俗之事误了自己学术的研究;同时在同样的知识分子中,他亦是直言不讳地表明自己对其他人的批评与反对,甚至对鲁迅也是评价其“只适合写短篇小说”。有的人就是这样,永远不合群,永远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永远只纯粹地做自己。所有人皆隐匿着自己的精华,散发着独特的韵味。不合群又何妨?毕竟我们不必活成同一种形状。

其实,比起一个圆滑的毫无痕迹的妥协,吾侪更愿力求追寻一个在棱角分明的外壳下,却仍包藏着一颗温润如玉的内核的完美结合。哪怕是別人看起来的怪异行为,我也要以最轻松的方式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俄罗斯方块教会我们:如果你合群,你就会消失。斜汉朦胧,数尽残钟,微风细雨,暗潋花梢。何不寄情于山水,放浪于形骸,又何必小心翼翼隐没于多数,志道者固然少也,我也不愿泯灭了清高,成为这形形色色中的大多数。

人群仿若无际的沙漠,偶尔的那抹绿,虽是长满尖刺的荆棘、无处落脚,却依旧盎然了这一季锦绣繁华……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

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

材料第一段主要阐述何为“群”,人们置身于各种各样的群,“群”有好坏之分。材料第二段主要阐述“群”的重要作用,可以传递温情,可以形成合力,可以共同进步等。

总之,从上面材料可知,作文实际上给出了一个“群”话题,你写作的时候可以围绕“群”展开,表达你对“群”的认识。

关于“群”,你可以认为人应该合群,只有合群才不会感到孤独,才会从中体会被包围感和温情,尤其是当你碰到困难之后,可能会得到更多人的帮助;尤其是要完成一项任务时,如果是群策群力,自然容易成功,这就是群力或合力的作用;一个人可以走得更快,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这也是群力的作用。因此说,人要合群,这样才能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并且容易形成合力的更大价值。

你也可以人不应该合群,因为合于群中,人容易失去自我,容易人云亦云,从而没有棱角,只是跟随别人的脚步,这样的合群是悲哀的,大凡有大的成就的人,往往都是保持独立,追求自我,不受别人和外界的影响,这样的例子也有很多,比如梵高、莫扎特等,他们不“合群”,反倒在艺术上有了更大的成就。

总之,不论合不合“群”,我们都要言之成理。比如在写作时,我们可以在首段先表达:人只有融入“群”中才会发挥更大的作用。主体可以先写自然界中的现象,比如一滴水、一棵小草、一朵鲜花等,因为小和少,不能汇成大河,不能成就草原和春天。再写社会中,是因为合“群”,形成合力,办成了大事。最后结尾重申观点,表明态度。

立意:

1.百花齐放春满园。

2.合力才是最大的力量。

3.一群人走得更远。

4.孤芳自赏也不随波逐流。

5.傲立孤风,敢做自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