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代人的温情跨越山海,三次来中国的她只想离“家人”更近

1942年4月18日,16架美军轰炸机开启一场以空袭日本为目标的冒险复仇,这场怀着必死之心的突袭行动,以杜立特之名,被写入二战史。

然而轰炸结束后,突袭者们遭遇意想不到的挑战:夜幕降临,燃油所剩无几,恶劣天气下,15架轰炸机在我国境内坠毁,机上成员或弃机跳伞,或紧急迫降,其中6人迫降在衢州江山境内,迎接他们的,是一夜凄风惨雨。

善良的衢州民众,将一位位素不相识的受伤人员带出深山,提供食宿和救助,51名“杜立特行动”突袭者经衢州集中后,得到安全转移。

自此,这群金发碧眼的美国人,与朴素的衢州民众紧密相连。

过去的82年里,获救的美国军人后代多次来到衢州,向见义勇为的中国民众表达感谢。4月16日,来自美国的苏珊·奥扎克、威廉·罗斯·康特伯格夫妇、乔治·邓肯·康特伯格夫妇、刘美远夫妇一行7人又一次来到衢州,参加纪念“杜立特行动”大救援文化交流系列活动。

这段血与火铸造的中美两国人民的友谊,也在一个个被定格的画面里,代代相传。

苏珊为她的中国家人带来礼物 三衢客户端 余晓展 摄

降落点标识前

在同一个地点共饮一杯威士忌

4月中旬的衢州多雨,春雨滋养山间草木,也让山路变得泥泞。衢州江山市大桥镇芳源村,一群特殊的客人穿着雨鞋,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大山里走去。他们的目的地,位于一处半山腰上。

于他们而言,绵绵春雨中的这段路程,仿佛将时光拉回到82年前的暴风雨之夜。

威尔德的外孙带着威士忌前往降落点

1942年4月18日晚,执行完轰炸日本任务后,“杜立特行动”5号机副驾驶罗斯·威尔德在江山境内紧急跳伞后,降落在芳源村一处灌木丛生的山坡上。第二天,村民毛光孝发现后,把他接回了村里。这个故事有着美好结局——在村民帮助下,威尔德一路辗转,成功与部分获救飞行员会合。

东经118°41′,北纬28°69′,一个普通的地理坐标,因为这段历史被赋予了特殊意义。

此行,威尔德的外孙威廉·罗斯·康特伯格和乔治·邓肯·康特伯格,以及其他几位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特地来到这里,见证“杜立特行动”威尔德降落点标识落成。

沿着陡峭的台阶拾级而上,一副降落伞造型映入眼帘,底下的石制基座上,刻着“‘杜立特行动’威尔德降落点”几个大字。

威尔德降落点标识

威尔德降落点基座高40厘米,总高度和宽度均为180厘米,代表威尔德当年降落的日期为4月18日;标识主体为一副B25轰炸机降落伞,呈收拢状态代表飞行员安全着地。

来到降落点标识前,威尔德的外孙拿出了他们从家乡带来的一瓶威士忌酒——当年威尔德靠着喝下随身携带的一批威士忌酒暖身熬过了一夜。在同一个地点,他们与救援者毛光孝之子毛洪根共同举杯,纪念以战火淬炼、以鲜血缔结的友谊。

共同举杯,为延续82年的友谊

作为回礼,当地也赠送他们寓意平安的福袋香囊和中国节。

山路湿滑难行,这些跨越山海而来的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们,用雨伞充当拐杖,或坐着台阶一级级往下滑行,费劲千辛,只为离那段历史近一点,再近一点。

虽然行路艰辛,但也要看一看外祖父降落的地点

山脚不远处,高铁呼啸而过。当年威尔德知道降落点附近山谷里有铁路,但因为语言不通,只能在沙地上画出铁路线,通过比划动作和模仿火车声音,让村民明白他想去的方向。82年来,一次次历史重温,见证了中国的高速发展。

疗伤旧宅里

父亲的栖身之所也成了她的家

4月17日上午,衢州江山市张村乡龙头店村的一座夯土房前,89岁的廖明发全家站在屋前路口,不停地朝着进村的方向张望。这一天他们三代同堂,等待远方“家人”的归来。

车子缓缓驶来,满头金发的苏珊·奥扎克出现在眼前,一下车,就与廖明发来了一个长达20几秒的紧紧拥抱。

苏珊与廖明发拥抱 三衢客户端 余晓展 摄

如果不是因为父亲查尔斯·奥扎克,苏珊此生并不会与中国这座遥远的山村产生关联。

作为“杜立特行动”3号机领航员,82年前的那个雨夜,查尔斯·奥扎克跳伞降落后,被降落伞挂在悬崖上一整夜。第二天,村民廖诗原发现后,把他带回了家中。受伤的奥扎克在廖家待了大约5天,得到了悉心照顾,廖诗原上山挖草药为他治伤,妻子为他煮蛋、烧面,那段时间,奥扎克就睡在廖明发的床上。

情谊自此结下,并在一代代人身上得到延续。

2012年4月,廖明发受邀前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参加纪念杜立特轰炸东京行动胜利70周年活动;2018年,苏珊不远万里来到江山“寻亲”,离开前,特地在廖家旧宅门前捡了一些父亲当年可能踩过的石头留作纪念。

两家人的联系,并没有被山海阻隔。

廖明发的儿子廖群雄说,苏珊就是他的姑姑,双方互加过微信。去年12月,苏珊捐赠1.5万美元,用于廖家旧宅修缮。“房子修好后,我还特地拍了一张照片发给她。”

在一次次交往中,两家人变得更加亲密。

这次重回旧地,虽然语言不通,苏珊却仍感到亲切。老宅的墙壁上,挂着与父亲相关的一张张老照片,苏珊与大家分享背后的故事;在父亲睡过的床上,她拉着“哥哥”廖明发的手,回忆关于父亲的点点滴滴;在父亲睡过的躺椅上,她闭上眼睛,仿佛感受到他在战火中获得过的短暂安宁。

苏珊躺在父亲曾经睡过的躺椅上

老宅客厅,廖明发的家人们,为苏珊送上鸡蛋面条,就像迎接许久未见的亲人归家。

“这里曾是父亲战火中栖身过的家,如今也成了我自己的家,我正在与我的家人见面。”这一次,苏珊给每一位中国家人带来了礼物,有一枚勋章特地送给廖明发的孙子——这是苏珊与小家伙的第一次见面,两家人的故事,自此也有了新一代的见证者。

苏珊与廖明发的孙子击掌 三衢客户端 余晓展 摄

离开廖家旧宅时,苏珊收到了廖明发递给她的一把钥匙。她亲手锁上家门,挥了挥握着钥匙的手:“我还会回来的,我们见面的机会还有很多。”

苏珊与家人一起吃面 三衢客户端 余晓展 摄

档案馆内

一件件史料拼凑出更完整的历史

从降落点到疗伤处,从遗址参观到史料展览,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们在衢州重温历史,也向见义勇为的中国人民表达敬意。

在衢州江山市档案馆,他们参观了“杜立特行动江山大救援”专题展览。这里有1942年江山美机降落地点图,有修建衢州机场工料收运所组织系统表,还有坠落美机的残片,机组成员与救援村民的照片……一张张图片、一件件实物,中英文两种语言,讲述当年惊心动魄又温暖感人的故事。

苏珊和杜立特突袭者后代参观江山档案馆

在一把标尺和一个脸盆前,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停下脚步。这把标尺为铝制品,长约35.6厘米,宽约0.8厘米,厚约0.5厘米,正面刻有“U.S.GALS”字样,背面后期被刻上了尺寸刻度,成为生活用尺后被保留了下来。

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把标尺,正是参与“杜立特行动”的5号机油箱标尺。而旁边那只大脸盆,则是由3号机残片制成。

档案馆里的一些飞机残片

在江山档案馆,这样的物品还有很多,光飞机残片,就摆满了一个展柜。有的残片只有指甲盖大小,在山中搜寻,宛若大海捞针。

“最开始的时候只有7件,现在起码有上千件。寻找降落点、养伤处,由点连成完整的面,这段历史也更加清晰。”曾任江山市档案馆馆长的徐青,长期致力于“杜立特行动衢州大营救”事件历史研究,搜集来的每一样物品,都包含他和团队的心血。

苏珊向江山档案馆捐赠物品

参观完展览,苏珊很是感叹。她说父亲只来了中国一次,自己已经来了三次。每一次前来,都能帮助她更好地理解父亲,看到这段历史被展示得这么好,也让她倍感骄傲。

这一次,苏珊和美国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也带来了他们的礼物,捐赠了1942年的战后报告复制件、1942年报道轰炸东京的《look》杂志和《波士顿环球日报》、B-25轰炸机签名海报等史料。他们在罗斯·威尔德降落点前喝过的威士忌,也将保留在档案馆中。

威尔德后人从美国带来的威士忌

一次次往来中,友谊之光的善意不断汇流,友谊之树也将更为繁茂。

正如杜立特突袭者子女协会代表刘美远所期待,希望年轻一代可以在杜立特行动中获得一些启示,永远不放弃希望,同时能勇于创新。

“转载请注明出处”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