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追风暴追进哈佛,找工作一波三折,但他让我们看到了幸福的定义

看点 当哈佛大学,不仅向你抛来橄榄枝,还让你有机会定制一个前所未有的专业,是怎样一种体验?马修·卡普奇就是这个超级幸运儿。他因为十几年如一日地追逐风暴、痴迷气象研究,被称为“气象学版的谢尔顿”,还成了哈佛第一位大气科学本科生。出生于普通家庭的他,究竟是怎么做到的?

支持外滩君,请进入公众号主页面“星标”我们,从此“不失联”。

文丨Luna 编丨Jennifer

如果有一份哈佛的offer摆在你面前,你会接受,还是拒绝?

很多人应该都会毫不犹豫地接受,但当马修·卡普奇接到offer时,他的内心却是崩溃的:这个哈佛,真的非上不可吗?

马修·卡普奇何许人也?他是一名天气预报也是气象学家、大气科学家、作家。

当然他最著名的“事迹”,还是被哈佛大学录取后,学校为身为本科生的他单独开设了“大气科学专业”。2015年时,他也曾因此被媒体争相报道,甚至被人叫作“气象学版的谢尔顿”

毕业以后,马修也在许多大型媒体工作过:他曾任《华盛顿邮报》的特聘气象专家,还为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加拿大CTV新闻网等做风暴预测的一线报道。

在媒体工作以外,他依旧在美国,乃至全球,追逐着龙卷风、雷暴、极光等一切他热爱的气象,为科学研究积累第一手资料。

这么看来,马修就是典型的“别人家的孩子”,在人生的每个重要时刻都能获得瞩目的成绩,并走在通往人生巅峰的康庄大道上。但是,在读完马修的自传《追风暴的人》之后,外滩君才发现,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被藤校录取,成为大媒体的特聘专家,无疑是巨大的成功,但在1次成功背后,马修可能经历了近100次的失败

当朋友圈里只有马修一个人对气象感兴趣时,追逐爱好并不容易,申请上藤校更不简单;

他进入很多人梦寐以求的高校,却发现定制专业并不是学校服务自己,反而是自己要去说服每一位教授,为自己争取学习机会,这让他一度怀疑自己做错了选择;

毕业以后,马修又成了一匹迟迟遇不上伯乐的千里马,邮箱里塞满了工作面试失败的通知,就算他可以暂时追逐风暴,没有稳定收入,这件事迟早要搁浅……

但,马修终究找到了方法,排除万难。

就像他在自传中写的,“生活中我以为最麻烦的事,到头来却是最容易。宇宙给予我们一切所需,虽然当下所欲未必圆满,但只要我们坚持自己的道路,那长远里终将得到丰厚的喜乐。”

做一个怪小孩,有什么不可以?

哈佛大学定制大气科学专业第一人,是马修身上最亮眼的标签。那他到底有什么能耐,能被哈佛录取?

这就不得不从马修的童年讲起了。都说藤校爱收有特点的学生,马修绝对是一个典型。

2岁时,他就尝试说“风力计”这个词;

5岁时,他咿咿呀呀地说,自己以后要做气象播报员;

7岁时,他用攒钱买的小型摄影机拍下闪电,兴致勃勃地给爸爸妈妈讲解“带状闪电的原理”;

9岁时,他已经每天在学校广播里给全校师生预报天气,甚至可以提前三天预测下雪……

其实,马修家里算不上多富裕,爸爸妈妈都是波士顿郊区的公司职员。但看到马修对天气爱得这么深,爸爸妈妈也是全力支持,哪怕这意味着凌晨三点去海滩看暴风,或者是冒险在下冰雹的山谷里开车穿行。

或许就是父母的包容和支持,加上马修自己对气象的极大热情,共同推动了命运的齿轮。

童年马修和妈妈

而称得上改变马修人生的夏令营,就是妈妈花了好几天时间,几乎把整个网络翻了个底朝天,才找到的——霍华德大学的天气夏令营,不仅由美国国家海洋大气管理局资助,还有曾在美国国家气象局工作的专家直接上课。

马修至今还记得夏令营开幕时的场景。那时,气象学家麦克·莫吉尔刚说了一句话,马修就原地蹦了起来——他随身携带的便携天气警报器忽然发出尖锐的警报声,让他恨不得当场找个地缝钻进去。

但是莫吉尔却不觉得被冒犯,反而问马修要来警报器,只听机器的合成语音说道:“国家气象局发布第413号强雷暴预警,预计将持续至今晚9时。”

屋内顿时爆发出阵阵欢呼声,莫吉尔也笑着说道:“欢迎来到天气夏令营!”那一刻,马修知道,他来对地方了。

也正是在莫吉尔的邀请下,马修第一次参加了美国气象学会年会。这让马修暗自发誓,自己第二年不仅要参会,还要来发言。

那时的马修几乎没考虑过“高中生在行业会议上发言”这件事的难度,他只觉得自己找到了“组织”,并且在接下来的半年里,专心把自己关于家乡龙卷风的研究整理成了一份摘要,其中的数据来自他自建的气象站,还包括了他的推断与假说。

然后,马修以“本科生/研究生”的身份提交审阅,毕竟年会没有预留高中生的选项。

事实证明,当一个人准备得足够好,机会来临时挡都挡不住。当报告通过审阅,马修才回过神来,未成年的自己还不能独自坐飞机、订旅馆。最终,在妈妈的陪同下,才15岁的马修成为了美国气象学会年会有史以来最年轻的演讲者。

18岁时马修又在艾美奖上发言

与会的两百多名气象学家的祝贺像潮水一般涌向马修,也让他更有动力在气象研究的路上前进。

在会议后回家的路上,他就计划好了要给本地报纸投稿,继续记录天气状况。在写了90封电子邮件以后,他终于获得了写作机会。很快,又有一份本地报纸请他开设专栏,解读本地、区域和全美气象活动原理。

对一件事有热情很容易,但把它变成坚持十几年的爱好和专业,不简单。

不过,马修做到了:论热爱,他从刚会说话一直坚持至今;论专业,他登上了学会年会;论影响,他收获了本地一批读者,其中甚至有人专门写信夸他,也让更多人了解了天气和气象活动……

这么一看,他太符合名校想要的那种学生的模样了!

哈佛是一张需要自己填写内容的奖券

马修的优秀是毋庸置疑的,但他进入哈佛大学,多少算是个意外。

申请大学时,马修在两所大学之间犹豫:一所是林登州立大学,出过不少气象学家和天气频道台柱子,另一所是康奈尔大学气象专业全球闻名。

但它们共同的问题是,每年高达两三万美元的学费,马修无力承担。他的MacBook电脑都是靠6美元时薪的暑假兼职攒出来的。

他申请哈佛,完全是因为当时康奈尔有这么个制度:如果学生同时被其他藤校录取,那么康奈尔将提供因需资助,覆盖学生所需的学费、生活费。

录取结果出来后,算上奖学金,林登州立大学的开销最高。马修也参观了康奈尔和哈佛,都不太满意,尤其是康奈尔那几年安装了预防自杀的防护网,在马修这里减了不少印象分。

最后,还是爸爸妈妈劝说他,先试试哈佛吧,实在不行就转学去林登州立大学。

马修后来也想通了,从哈佛转学出去容易,想转学进来几乎不可能。尽管没有大气科学系,但哈佛有地球与行星科学系呀!只是有几门课他不想上,还缺几门课,需要另外补。

这么一看,在哈佛学气象专业也不算异想天开。

马修把哈佛看作一张空白奖券。为了填好这张奖券,他也费了不少功夫。

哈佛大学近400年来第一位大气科学本科生,听起来好像哈佛给马修开了“绿灯”似的,但实际上,马修是自己规划了大气科学专业的四年课程,通过了教授、委员会的层层审核,才得以以特别分支(定制专业)的形式,完成了学业。

这有多难呢?这么说吧,绝大多数特别分支的申请都被驳回了,哈佛平均每年只会通过一个。

刚到哈佛的马修,吃了不少苦头。在高中鹤立鸡群的他,发现自己在这里成了“普通人”,学校里最不缺各种社交达人和学术怪才了。

而他呢?辅导员推荐的CS50(计算机科学入门),他连作业都不会做。孤独、暴食、焦虑,全找上门了。在一次记错时间,以为自己错过考试之后,马修在教学楼里哭了起来,心想自己完蛋了,来哈佛完全是个错误。

但命运还是眷顾马修的。

泪眼婆娑中,他看到眼前办公室上的名牌十分眼熟——埃里克·J·海勒——著名物理学家,也是几年前专门给报纸写信,夸奖他文章的读者!

马修十几年来对气象的热爱给他带来了转机。第一次见面不到20分钟,得知马修想申请特别分支,海勒立刻表示愿意做他的导师。

“不好意思?”马修都不敢相信自己听到的。

“我会做你的导师!”海勒又说了一遍。

马修整个人都震惊了。一件极其重要的事忽然就解决了,他的前路又光明了起来。在之后的几个月里,他动力十足,不知疲倦地搜寻哈佛的各种资源,甚至发现图书馆地下室有一间鲜为人知的录音室,管理员也愿意为他安排每周一次练习播报的时间。

无穷无尽的文书,各个院系的许可都不是好拿的,而且马修还要自己设计一套严密的教学方案。

这期间,一位地球与行星科学系主任导师就拒绝了他的请求,认为他太年轻,还不知道自己想作什么。但马修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信,激烈地反驳了他的答复。

最终,这些内容汇成了整整40页的特别分支申请书。在马修大二的第三周,他的特别分支获得了批准,他正式成为哈佛第一位大气科学本科生,也为哈佛这张空白奖券写下了一个精彩的开头。

追逐风暴,但也不怕追逐失败

马修接下来的三年大学时光,基本只有两件事:完成学业,追逐风暴。

好几门大气动力学的课程,哈佛没有本科生课,马修不得不直接选修研究生课程,为了跟上进度,他只得自学一部分微积分;他还在麻省理工选修了几门必要课程,常常在哈佛刚下课,就一路揣着午餐飞奔去搭摆渡车。

用他自己的话说,课业都堆到脖子了,但他第一次感觉自己走上了正轨。这种欣喜和快乐,又让他像打了鸡血似的充满干劲。

而追逐风暴,也被马修写进了特别分支的申请书里,是货真价实的1学分。所以,当马修在大二第一次申请5月要去野外追逐风暴时,学校也爽快地答应用他的奖学金报销旅程费用。

为了让爸妈放心,马修找到了一位同学同行。他们从波士顿出发,一路开车狂奔,追赶风暴。在一个看似平静的下午,他们刚下高速,身后大雨就逐渐平息,这是雷暴将至的信号。

忽然之间,就好像有导演指示一样,雨幕拉起,一道黑色的龙卷风像大钟一样缓缓向马修他们接近。风暴周围笼罩着雨水和冰雹,四周的空气也不断被吸收,形成了一段形状不规则的云墙。风暴的嘶鸣声越来越近,越来越响。

2013年6月24日晚上,马修在美国气象学会的会议上进行首次发言前夕。马修/摄

对普通人来说,远离风暴才是首选,但对马修来说,冲进风暴中心,一睹其真容,更让他兴奋。他开车狂奔了好几天,也就是为了这一刻。

那天晚上7点,马修冲进车里,和身旁的同伴说,“藏到座位底下,我们马上要挨雹子了!”

看到副驾驶座下的硬质安全帽、护目镜和劳保手套,首次追逐风暴的同伴吓了一跳,问道:“这雹子有多大?”

“垒球那么大。”马修坏笑着说,“我们的挡风玻璃是保不住了。”

马修没有说错。而那天也成了他人生中最美好的一天。

这仅仅是马修追逐风暴的一个缩影。单单5月,为了追逐全美近300场风暴,马修就要开车走遍内布拉斯加、堪萨斯、俄克拉何马和得克萨斯,每天开车近500公里。

2019 年 6 月 5 日,一场边界外沙尘暴逼近得克萨斯州拉伯克。马修/摄

马修几乎不放过任何一个追逐的机会,他追过和自己同名的“马修”飓风,还和学校的客座嘉宾参加过北极科考。凭借着追逐风暴的经验,他在大三就收到了《华盛顿邮报》天气版的邀请,成为了他们的撰稿人。

但这份光辉在大四下半学期迅速黯淡了。

马修身边的同学,有的决定读研读博,有的走入医疗或互联网产业,拿6位数工资,有的开启了环球旅行,而马修别说找到工作了,连一个面试电话都没有。他给威斯康星州某小城电视台递交申请,拍摄了8分钟的样片,结果不到4分钟就被拒了。

曾经追逐风暴的人,这时候,却成了失败的追逐者。

2019年5月,毕业在即的马修收到一份基金公司的面试邀请,这几乎是他最后的救命稻草了。他天亮前就乘上高速列车,来到曼哈顿一座富丽堂皇的摩天大楼,一口气接受了5轮面试,终于到了讨论薪资、工作地点和入职日期的环节。

一切看起来都很顺利。

直到当天下午,一位40多岁的面试官带马修去电梯,途中问起他追逐风暴的事,问了一个灵魂问题:“你明显对天气很有热情,你对这份工作也能同样热情吗?”

马修回答:“没什么能比得上我对天气的热爱,但只要我决定做一件事,就一定能做好。”

面试官点头微笑起来,不过,在电梯抵达时,他却郑重地对马修说:“千万不要放弃你的热爱。相信我。”

当电梯门合上时,马修从几个月的面试失败中释然了。毕业一个月后,他入职了《华盛顿邮报》。

和昔日同窗比起来,马修的工作可能算不上什么,他的工资比端盘子还低,没有股票期权,没有入职奖金。但至少他可以继续追逐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天气现象,为读者播报天气预报,分析自然灾害,他甚至还有机会为国际电视台做直播。

马修相信,顺利的人生并不意味着所有事情都尽在掌控,追逐失败是事业的一部分。唯有遭遇坎坷,才会品味成功。他也利用在《华盛顿邮报》的机会,迅速积累经验,在社交媒体上积累了一大批粉丝,成了一众气象学爱好者心中的“男神”。

抬头仰望,过无愧于心的生活

2021年,马修看到WTTG第五频道在招聘编外天气播报员,心中梦想的火焰再次点燃。不过回头想想,他也不报多大希望。

美国电视行业被分为了210个不同的市场区域,编号越小,规模越大。大多数学生都从100~210号市场入行,工资低得有时还得贴钱上班。50号往上的市场,有些业内人士辛苦10年才能进入。

这个WTTG第五频道是福克斯集团在华盛顿特区的分台,属于7号市场。而马修呢?23岁,刚毕业两年,没正式进过演播室,每个月都能收到一沓以“我们遗憾地通知你”开头的电子邮件,能有多大机会?

但试一试也不会怎么样。于是,马修就把自己追逐风暴时的社交媒体视频拼拼凑凑,放在求职信里提交了。之后,他像往常一样参与了两轮面试。

有时,机会来时,就是这么不经意。

周五面试刚结束,周一面试官就打电话来了:“你好,马修!我想要聘用你,不过我们马上有很多人要休假,你能不能接受轮班?”

不夸张地说,这是马修从儿时就在等待的电话,但他依旧毫无准备,当场语塞。过了几秒钟,他才反应过来,结结巴巴地回复“行啊”。

电话那头也传来笑声:“那太好了,马修!我们等不及请你加入福克斯5台的大家庭了。”

往后的故事里,欢声笑语大大超过了挫折和泪水。仅用了二十多年,就梦想成真,马修过得不容易,但也很幸运。

回顾自己这二十多年的人生,马修特别珍惜的是自己的独特。

他写道:“我的人生路径是反传统的,而且坦诚地讲,是怪异的。它将我引上了大多数人根本不会踏足的道路,但我喜欢独一无二。”

真诚地面对自身的独特,在当下社会里,不容易。

马修在来中国演讲期间,曾遇到一位妈妈带着2岁的儿子找他,告诉他自己儿子的梦校也是哈佛大学。马修心里感到一丝悲伤,他还那么小,连自己的梦都理解不了,就被塞进了另一个人的梦里。

考虑到实际生活,为学业努力,在职场打拼,获得金钱和尊重,在马修看来这些都有意义,但生活的意义还是要远大于这些

就像他,他喜欢各种各样的天气变化,喜欢为大家讲解其中的奥妙,所以凭着一腔激情参加了各种活动,还获得了名校录取。

不过,在各种追逐风暴的旅程中,他看到风暴在各地留下的“伤痕”,和灾民一起在体育馆避难过夜,他的愿望里也渐渐多了别人——他希望用自己的知识为更多人解读天气,避免损失。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和热爱”这句话说起来很简单,但马修也是在经历了如此多事件之后,才对此有了切身体会。

你的自我价值不是与某个数字绑定,不管是分数还是薪酬。你必须定义自己的幸福。

关注外滩教育

发现优质教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