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喜报 | 中央美院3个本科教材课件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公布的2023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的遴选结果中,我校3个本科教材课件荣获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其中,《实验艺术概论》获重点优质本科教材课件,《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中国油画鉴赏》获一般优质本科教材课件。截至目前,我校共有13个教材课件获评优质本科教材课件。

中央美术学院获2023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教材课件”名单

01

《实验艺术概论》

课件制作人:邱志杰

课件简介

贡布里希笔下的“实验性艺术”发展成波澜壮阔、流派纷呈的全球性艺术图景,其艺术思想经历野兽派、立体派、抽象艺术、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波普艺术、观念艺术、参与性艺术等多次嬗变;其媒介手段则由架上绘画拓展到物体艺术、装置艺术、行为艺术、大地艺术、录像、声音、数据、生物和生态、新材料、网络艺术等广阔的领域。人们也进一步认识到,“实验艺术”并不是一个历史分期概念,而是一种精神取向和一种工作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每个时代都有它的“实验艺术”。很大程度上,艺术史记载下来的大多数都是当时的“实验艺术”。艺术必须以提供新的感知和思考世界的方式为目标,才能感染人、打动人、改变人,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总是需要艺术观念和手法的创新,才能轰击人们习惯化和套路化的感性。要达到这种创新,实验精神和实验方法通常是不可缺少的。

“实验艺术”在2014年成为中国教育部艺术学学科目录中的一个专业,这也标志着“实验艺术”完成了学科草创和早期的探索性教学。此后将开始致力于学科完整性和合理性的建设,谋求进一步深化学科建设与当代艺术思潮和社会需求的契合度,梳理实验艺术专业的核心理念,并将之落实于教学和研创工作中。

课件相关图片

课件特色与创新

该课件系统梳理了实验艺术概论与创作等,囊括了对实验艺术作品和理念的研究与梳理以及国际重要研究成果,课件内含丰富的配图和索引,对学生学习实验艺术具有积极引导作用。

实验艺术的教学、研究与创作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当代中国艺术实验的学术总结,也是对百年来中国艺术和文化现代化转型过程中曲折而丰富的经验的总结。它和学院之外那些活跃而丰富的当代艺术实践有着密切的互动关系,同时保持着学院的学术审视距离和理论反思能力,坚定地从事实验艺术本体论建构、方法论研究和知识生产,发展出激进的学院创作实践,对日益体制化和市场化的当代艺术实践秉持积极互动和批判性审视的双重态度。它为整个实验艺术领域承担着培养人才、深入梳理实验艺术的精神结构,建构当代中国艺术核心价值观的使命。“实验艺术”力求在本体论和方法论建设层面全面拓展,形成“实验精神-中国意识-未来视野”三个维度完整的话语体系。

02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

教材主编:邵亦杨

教材简介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教材是一部系统梳理自旧石器时代至21世纪西方艺术的通史著作。此书共14章53小节,包含500个起到串联并撑起结构的小标题,800幅高清彩图,配备相关教学示范课件,将西方艺术全景以深入浅出、简明清晰的方式呈现给学生,帮助学生从艺术史的视角,由视觉到观念,理解人类文明的进程。

该教材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引进了国际上最新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方法,注重用当代的全球视角分析艺术作品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为西方美术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与方法。

比如,在第一章“史前艺术与早期文明”中,作者分析西班牙北部旧石器时代的阿尔塔米拉洞窟中的公牛壁画时写到,毕加索等现代艺术家受到史前艺术的启发,吸取了原始艺术“野性”的能量,并强调艺术创造力的共通性。在第二、三章不仅讲述了西方古典文明的源泉古希腊和罗马,还通过具体艺术作品阐释了古希腊罗马与两河流域、古埃及文明之间的联系。第四、五、六章讲述了“中世纪”艺术,体现了学界对于“中世纪”的新认知——这个时期不再被当作处于古希腊和文艺复兴高峰之间的黑暗时期,反而产生了许多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特别是建筑部分。因为中世纪的建筑不仅是承载和展现中世纪雕刻、壁画、手抄本等艺术形式的主要载体,其自身也是艺术创造的重要部分。

在第七到第十章中,作者注意到15—17世纪欧洲各地艺术发展风格的多样性,不仅写出了“文艺复兴”“巴洛克”等总体性特征,而且细致地讲述了各地具体的政治、经济、宗教特征,以及作品背后的赞助情况等社会史内容。在图像分析中加入社会学、视觉文化的方法,在描述绘画风格的同时,注意到创作目的、象征意义、赞助人和当时的社会风尚以及文化取向,体现了新艺术史的解读方法。在第十一章“新古典主义”中,作者通过代表性画家大卫的艺术作品反映了法国大革命时期的历史进程,将作品的分析与社会内容融合起来,避免了传统教材中历史背景与艺术作品经常出现脱节的情况。在第十二章现代主义作品的阐释中,本书将艺术史与理论结合起来,比如德国表现主义与哲学家尼采的理论、超现实主义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理论、贾科梅蒂与存在主义哲学之间的关系等,通过这些理论对作品进行更深入的解读,避免了理论和作品脱节的现象。

在这本教材中,作者探讨当代艺术的新趋势,在第十四章“后现代时期以来的当代艺术”中,阐释了后现代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哲学的关系、后现代主义与现代主义的区别、当代艺术主要特征和全球影响力,这些也都对以往西方美术史教材的内容进行了重要补充。德国新表现主义、意大利超前卫艺术、英国新具象艺术、女性主义、新观念、新波普、新前卫和新媒体等艺术运动和理论都是此前教材中内容薄弱的领域。这些新内容,不仅启发学生对当下艺术现象的及时思考,也扩充了他们的人文视野。

综上所述,作为一本充分考量中国学生阅读习惯与知识结构的艺术史教材,该书语言简洁生动,内容组织上既有脉络又见细节,并在传统的艺术史研究基础上与时俱进:不单纯以艺术风格来划分时代,不只关注“天才”艺术家的生平创作,拒绝简单的艺术鉴赏,而是按照时间的线索和文化的脉络,记录和阐释从史前到当代西方史上具有纪念碑意义的艺术作品,包括绘画、雕塑、建筑、新媒体和观念艺术等,并尽可能地反映出艺术风格、美学发展与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关系,能够帮助学生全面且深入地把握艺术史发展脉络。

教材特色与创新

《西方艺术:一部视觉的历史》是一部由中国艺术史学者自主研究和编写的艺术史教材最新成果,具有国际视野、符合国际标准。此书打破了传统艺术史教材框架单薄、材料和装帧陈旧的面貌,在写作体例、方法内容和装帧设计上,都与《加德纳艺术史》《詹森艺术史》等国外通行的知名艺术通史教材接轨,还配备关联教学示范课件。

此教材作者从2003至2023年,积累了近20年一线艺术史本科教学经验和研究成果,研究视角从中国和当代出发,充分关注中国当下读者和学生的需求,以及国内学术研究上的难点和薄弱之处。一方面,作者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学习反馈,不断调整和扩充教学课件及教案;另一方面,在长年的科研实践中,作者不断吸收视觉文化研究等国际领域中最新的研究方法和成果,视野宏阔,能更新艺术史教学和写作方法。

本书采用了国际最新研究方法,从视觉文化、全球化、跨文化等新的理论研究视角切入传统艺术史材料,将艺术作品的形式风格、历史文本和社会语境结合,对艺术史的阐释更加深入。

与以往的艺术史教科书相比,本书在结构上将历史的时间性与时代的总体风格相结合,使章节划分更加鲜明,历史线索更加明晰;在内容上根据学术动态,增加了中世纪和现当代部分的比重,使篇幅比例更加合理,阐释逻辑更加完善;在写作方法上,加强了图像分析和对具体艺术作品的解读,使读者更加容易理解。

综上所述,此教材是一部完全由中国学者独立撰写,立足于中国视角,兼具国际视野的西方艺术通史,在艺术教材编写领域具有开创性。同时,本书所采取的非西方中心的跨文化研究视角,对于普及美育教育,提高广大高校学生的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有着重要作用。

03

《中国油画鉴赏》

教材主编:赵力

教材简介

一、教材写作背景

16世纪,油画随着大航海时代与西方传教士传入中国,此后经历清代宫廷、晚清“外销画”等不同历史阶段的发展演变,最终在“西学东渐”的大潮中落地生根。20世纪以来,在中西文化的激烈碰撞中,在民族图强变革的背景下,中国油画家们前赴后继、艰难探求,通过油画寄托理想、引导心灵,最终将中国油画创作与现实的生活相结合,与时代的讴歌相辉映,与展现民族特性的中国气派相统一。

现如今,中国油画已经成为新时代美术创作的重要组成,而追溯油画这一外来画种逐渐中国化的发展轨迹,也从侧面印证了中国文化的强大生命力,更是建立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视觉证据。因此,编写一本简明易懂又具文化内涵,针对广大爱好者特别是青年学生的中国油画教材是十分必要的。

二、教材主要内容

《中国油画鉴赏》以油画在中国的发展为轴心,以现存最早的油画作品《木美人》为起点,以20世纪80年代靳尚谊先生的《塔吉克新娘》为下限,展现了明清、早期留洋求学、抗战时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等各个历史时期的79件油画代表作,力图以图像为线索,反映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数百年中国油画发展历程。

全书以时间为轴,分为“油画东传”“留学与拓荒”“转折与坚守”“重建与延伸”“新时期的创作”5个单元,共22讲。每一讲均对专题进行概述,综合艺术发展内部和外部的各种因素,深入体察艺术风格变换的美学规律,了解艺术变迁背后的文化、历史、哲学逻辑,创造性地发掘油画艺术美的独特视角。

具体而言,书中的每一讲收录经典油画作品3至5件,每件作品均采取“以图说图”的方式。根据行文,为每件作品配以对应的细节插图,通过放大细节、截取局部、分析结构、赞赏造型、评点技法,做到详细解读,突破过去“论画不看画”和“鉴赏没作品”的局限。全书在正文之外,还穿插有美术知识术语的讲解,最后在每篇作品鉴赏的文后附上思考题和拓展阅读,为读者提供了深入理解作品和进一步学习的门径。

教材特色与创新

一、教材特色

1、以图说图,注重视觉化呈现

以往很多同类书只有全局图的展示,当文字讲到细节处时,读者往往找不到文字所描述细节和与之对应的作品局部。《中国油画鉴赏》采用全彩配图,在对名画细节的描写处,同步插入局部放大图,图片能很好地配合文字,让读者对线条、笔触、色彩、人物表情一目了然,突破仅用文字进行描述的抽象性。在局部的选择上,教材强调细读每一件作品,深挖值得被放大的精彩处,开掘未被读者关注到或容易忽略的局部。

2、综合自律与他律的鉴赏方法

解读一幅绘画作品是一个综合性的审美过程,《中国油画鉴赏》侧重图像分析与社会史学史相结合的鉴赏方法。教材结合作品的内容、题材、形式的审美价值与美学精神进行解读,引领读者对不同时代艺术作品的技法传承和风格转变进行比较。同时,注重在各个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等多个语境下,为读者解读艺术家的生平、艺术家为何创作这样一件作品,以及作品背后有趣的故事。这样,有助不同知识背景的读者从自己容易理解的角度进入艺术作品的鉴赏,更能够激活读者的联想力和创造力。

3、关切新问题,开阔新视野

参与《中国油画鉴赏》具体写作的,都是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的青年学者。在专题划分与作品选择方面,她们注重结合当下学术领域关注的新问题与新方法,深入剖析、发掘油画艺术新的时代内涵。在具体的文字撰写上,她们不局限于专业所学,通过广博的知识积累与跨领域的研究创新,使教材在内容的各个方面体现出学术新视野,以及鉴赏视角的系统性。

二、教材创新

1、以问题意识为引领

不同于通史性教材注重铺陈历史全貌的写作逻辑,《中国油画鉴赏》力图以清晰的线索与简洁的编排,浓缩中国油画发展史每一阶段的主要特征及其产生的突出问题,强调以问题意识进行串联、梳理,尽量做到重点突出又不有所偏僻。书中的22讲,即是关于油画的22个主要问题的解读。

2、赏析与科普兼备

《中国油画鉴赏》在欣赏与科普上做了很好的结合。在具体的作品赏析时,教材特意为读者在图像上增设辅助图形的示意,加深读者对构图等形式语言的理解。此外,考虑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阅读者的体验感受,教材在赏析之外,注重普及重要的美学概念,穿插相应的专业名词解释,增设拓展阅读,使整本书兼具趣味性和知识性,彰显美育为社会。

3、多媒体互动创新

相较于传统书籍只有图文类内容,《中国油画鉴赏》在书中的多幅作品旁都搭配印刷了解读二维码,在讲解书中内容的同时,增加相关知识的普及,使教材的内容呈现更加生动立体。读者用手机扫码便可以收听讲解音频,观看精美的视频版介绍,在媒介和技术上打破了信息传播的壁垒,满足不同读者的阅读喜好和需求。

供稿|教务处及相关院系

编辑|薄玉改

审核|郝凝辉

中央美术学院教务处

视 频 号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