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聪明的父母,从不扫兴

作者:应景儿(富书专栏作者)

前两天在小区,看到揪心的一幕。

傍晚下楼去散步,一群男孩在打篮球,你追我赶,好不开心。

满头大汗的小泽,跑得最快,嘴里还喊着:“快把球传过来,快,快。”

“小泽,回家了。”很远处传来妈妈的叫声。

小泽一个弧线投篮,球进了,他高兴地大叫,跟小伙伴抱在一起跳得老高,完全没听到妈妈在叫他。

等妈妈走近,拍了一下小泽脑袋:“还不回家,就知道玩,马上开学了,看有没有人管你。”

小泽闭上欲言又止的嘴巴,跟霜打的茄子一样,一下没了笑容,垂头丧气地离开了球场。

一边走,妈妈还一边盛气凌人地吼着小泽。

妈妈丝毫不关心小泽是否开心,当然她也更加感觉不到,她的扫兴让孩子来一个陡然情绪反差,会让孩子受到伤害。

有话说:“永远都不要低估你的行为,对孩子一生的影响。”

父母在忽略孩子感受,无视孩子情绪时,做出的那些扫兴行为,会像一把利刃一样,深深插在孩子心里。

然而还有多少父母做着扫兴的事,伤害着没有防御的孩子。

你习惯的扫兴,让孩子陷入内耗

有网友分享自己经历:

家里电闸坏了,他觉得正是一个好机会,可以动手了。

他兴致勃勃地找到工具箱,架好架梯,脚刚一踩上去。

爸爸就哼了一声:“你也会修这个?”

他没理睬爸爸,自顾自地动起手来,等一顿操作以后,按下开关,灯还是不亮。

这时爸爸更加嘲讽道:“我说吧,聋子给治成哑巴了。”

他丢下一句话:“是我多管闲事,以后我再也不会动手了。”啪的一下关上了房门。

从跟父母嘴里,给一句小小的肯定,怎么就这么难呢?

可能父母眼里孩子能力是不够的,是还没长大的,但是父母们想孩子好好长大吗?

《小王子》里有一句:“只要你一句肯定,我就足够勇敢。”

但是往往父母对孩子更多的是扫兴,在你兴致勃勃,勇敢前行的时候,泼一盆冷水。

要知道父母这样的扫兴,孩子不会同样去伤害父母,他伤害的是自己,他们不想再表现,不愿再尝试。

就连鲁迅先生小的时候,一次要去东关看“五猖会”,童年的他高兴地蹦蹦跳跳,但是父亲偏偏走来。

要他把现学的书背个二三十行,才能出去,一旁的母亲,工人都不能干涉。

等到背完,大家都庆祝的时候,可他却快乐不起来了。

知乎上有一段分享,让人窒息:

妍妍小时候喜欢画画,没事就在家自学。

作品总能得到老师表扬,和同学的夸奖。

妈妈却总是说:“别搞这些没用的。”

放暑假时,妍妍央求妈妈:“放假了,我想买两本画画书行吗?”

妈妈轻蔑地说:“三分钟热度,有什么好买的。”

妍妍憋着嘴,走开了。

大一点,班上有女孩在学习跳舞。

妍妍感兴趣:“妈妈我能跳舞吗?”

“你怎么总是想着玩,好好学习吧。”妍妍的一股劲头又被扼杀了。

妈妈一次次的扫兴,让妍妍心灰意懒。

初中开始,妍妍就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了,开始厌学。

她不知道为什么要长大,为什么要学习。

直到大学毕业,她说总是开心不起来,感觉很丧。

她在网上自测出严重抑郁症,她不敢去医院,更加不敢告诉父母。

她在日记里写道:“我不知道想要怎样的生活,要是二十几年前冻死在一个寒冷的冬天就好了。”

妍妍的经历让人痛心,花一样的年纪,却失去了向阳的朝气。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我们对儿童所做的一切都会开花结果,不仅影响他的一生,也决定他的一生。”

诚然如是,父母在孩子向上生长的过程中,应该是给孩子阳光雨露,让他自由成长,而不是掰断他刚发出的新芽。

扫兴的父母就像切断了孩子成长的枝桠,孩子只能带着一身伤痛。

受伤的孩子会自怨自艾,消耗自己的能量,失去生活的动力。

扫兴的父母,被孩子拉黑

前阵子,一则新闻,冲上热搜。

14岁女孩给妈妈做了一桌午饭,四菜一汤,旁边配了有餐后水果,还特意给妈妈碗里盛了蛋炒饭。

妈妈一上来,冷漠且严肃地三连问:

“是要我表扬你吗?”

“大中午你整这么多菜,两个人怎么吃得完?”

“我配不配做你妈妈?”

女孩把脸藏在门缝中回复:“这不是我说了算。”

孩子心疼妈妈,花了不知多少心思,给妈妈做了丰盛的午饭。

渴望的眼神,本想着是否可以得到一句夸奖。

妈妈不仅看不到孩子的用心,还直接扫兴地批判指责孩子。

网友的高赞评论:

“这个女孩以后再也不会给妈妈做饭了。”

“这种妈妈不配有人爱她。”

想想孩子在有了这样的经历,以后还敢靠近妈妈吗?

慢慢地,留在孩子潜意识里只有:父母是不安全的,是危险的。

闺蜜远嫁外地一年多,前段时间回来了。

她花费大力气,买到了喜欢的音乐剧的门票。

有点激动的她,很想跟妈妈一起看。

但是她纠结了,不敢告诉妈妈。

因为妈妈常挂在嘴边的话:“钱多了烧得慌吧,脑子有毛病吧。”

她说小时候,一次买了两支打折护手霜,送给妈妈一支。

爸爸看到都有点吃醋:“哎呦,只给妈妈买。”

没想到妈妈斜着脸瞅了一眼:“几块钱的便宜东西。”

她瞬间觉得特别心寒。

后来闺蜜结婚,嫁去了外地。

音乐剧门票的事,最终没有对妈妈说出口。

有这样一句话:父母在哪里,哪里就是快乐的地方。

本该是相亲相爱的家人,为什么变成最熟悉的陌生人。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失望性情感隔离,它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当一个人一次次失望以后,为了避免进一步受到伤害,会刻意地远离对方,切断情感链接,与之隔离开来。

就是孩子一次次敞开心扉的时候,父母回应的都是扫兴。

孩子的嘴巴开始关闭起来,心也封锁了起来。

父母还在想:为什么我的孩子不亲我了。

因为孩子在内心深处把这段亲情已经拉黑了。

聪明的父母,做孩子的最佳灯光师

《心理暗示力》一书中说:“如果一个人,总是接受积极的正面暗示,那他就能变得越来越自信,唤醒最强大的自己。”

父母是孩子成长中的第一陪伴人,来自父母的正面暗示显得极其重要。

前段时间,一段视频火了。

大雨天,一对父子站在马路边上。

手里高高举着一个大纸牌,上面写着“滋我”两个大字。

这时一辆大卡车疾驰而过,溅起大片水花,把他俩从头到脚浇了个透心凉,身上的雨衣都成了摆设。

男孩蹦跶着兴奋极了,爸爸同样笑得前仰后翻。

拍照的妈妈更是发出全网都羡慕的哈哈哈。

网友纷纷评论:“这就是传说中不扫兴的爸爸妈妈吗?”

试想孩子如果有这种“离奇”的想法,很多父母会第一时间批评制止。

然而这对不扫兴的父母,让孩子度过一个最难忘的雨天。

相信哪怕日后长大,孩子也会回味这份父母的爱意。

纪录片《小小少年》里面有一个男孩名叫殷然。

他无比喜爱昆虫,在家里自己照养了200多种昆虫。

但是同学们都很害怕昆虫,因此歧视殷然,老师也不太能接受。

殷然却用所有空闲时间在家摆弄昆虫,会把泥土搬进家里,笼子摆满整屋子。

妈妈说:“这些东西有没有用,也不能确切地说,但是会觉得很有意思。”

父母还是选择跟他一起,做这个他们觉得,有点意思的事情。

妈妈会帮忙照顾昆虫,一起学习新知识,爸爸会带殷然到森林里去观察寻找新品种。

后来殷然慢慢自信,大胆地跟班上同学分享昆虫知识,让老师和同学重新认识了自己,得到大家认可的殷然成了班上的小小昆虫家。

在儿子展现出对新鲜事物的好奇与热情的时候,父母没有第一时间否定,而是做他的同行者,并肩与孩子站在一起。

《父母的觉醒》一书中说:“每个孩子都有成为优秀人的潜质,只是父母日常不同的教育方式赋予了孩子不一样的人生。”

养育孩子有着很多不同的方式,相信所有的方式,父母出发点都是为了孩子好。

但请相信孩子天性阳光好奇,善良美好,请不要做扫兴的父母,让孩子伤害自己,畏惧你,远离你。

做对不扫兴的父母,给孩子人生加一盏补光灯,给足孩子光亮,让孩子有勇气前行,长成阳光明媚的样子。

作者简介:应景儿,富书专栏作者,一个左手抱娃,右手执笔的80后老少女,愿用文字分享养娃的欢喜与忧愁,以梦为马,不负韶华,文章:爸妈进化论,本文版权归富书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富书2018重磅推出新书《好好生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