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状态焦虑对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效应是否存在?

状态焦虑对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效应是否存在?

文|章鱼哥

编辑|比奇堡

人类文明的发展离不开知识和经验的记录和传承,而记忆则是我们完成学习必不可少的能力,记忆与遗忘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而遗忘通常被人们认为是消极、负面的。

试想一下,如果每个人都是过目不忘,可以记住从出生到生命终结的每一个细节。

那么繁杂的琐事、痛苦的经历、亲人去世的悲伤会充斥我们的记忆系统,增加我们的认知负荷,这对个体的生存发展、整个社会的进步是利大于弊的。

因此,遗忘对于我们而言不仅能让过时、无效的内容从记忆中消失,还能提高我们学习、工作、生活的效率,遗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目前,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以及脑科学的进步,心理学家们也开始对记忆的机制以及遗忘的机制进行了研究。

定向遗忘是心理学家在研究记忆及其内在机制时提出的,也叫有意遗忘,它强调的是个体主动的、有目的的遗忘。

心理学家将其定义为个体按照遗忘或记住指示符的指示下,去完成相应的认知加工任务。

这一过程即定向遗忘,如果发现要求识记的项目再认正确率显著高于要求忘记的项目,则可以说产生了定向遗忘效应。

心理学家Hamann还发现,情绪对于个体的认知会产生影响,而情绪性信息还具有记忆增强的效果,但对正性情绪信息和负性情绪信息的定向遗忘效应是否有差异还未达成一致。

因此,我们有必要探讨对状态焦虑人群而言是否存在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以及不同实验材料、不同情绪性记忆的定向遗忘效应是否有所不同。

国家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让我们在物质层面上富裕了起来,让我们能够去享受生活,但另一方面,与之相伴的是精神层面上的问题则日渐不容乐观:

在我国有数以千万计的抑郁障碍、焦虑障碍患者。

当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受到一些事件的影响时往往会出现焦虑情绪,使个体感到恐惧和不安。

如果我们不能及时有效的化解这种情绪,那就有可能会处于长期的焦虑状态,进一步导致焦虑症等心理障碍。

焦虑是一种内心不安、不愉快或对某件预期事件的恐惧、紧张、忧虑的情绪体验,并伴有一定程度的生理唤醒。

焦虑的产生主要由个体对外部刺激的认知决定,如果个体认为外部刺激对自身具有潜在的威胁,就会引发焦虑情绪。

一、状态焦虑的理论

状态-特质焦虑理论

在卡特尔将焦虑分为状态焦虑、特质焦虑两类后,斯皮尔伯格对这一概念进行完善,提出了状态-特质焦虑理论,并解释了状态焦虑产生的过程:

当一个外部刺激被个体认定为具有威胁或自身无法应对时,状态焦虑就会被激发,状态焦虑程度与个体认为的威胁性有关。

焦虑的持续时间则与威胁持续的时间以及个体是否有过应对类似威胁的经验有关。此时状态焦虑会表现为对焦虑的期待、自主神经系统的激活、主体的忧虑感觉。

以上反应对个体来说是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因此个体会采取行动来降低自身的焦虑程度,并导致了行为的发生,降低了状态焦虑。

最后由感觉和认知的反馈机制调节认知评价,使个体体验到不愉快,这种感觉上的反馈会引发一系列的行为来避免和应对威胁,并改变认知评价达到降低状态焦虑的效果。

一方面状态-焦虑理论的提出具有开创性,把对焦虑的研究从理论阶段提升到了可实际操作的层面。

但从另一方面来看,状态-特质焦虑理论并没有详细的对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关系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且只是将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看作是单维的结构。

因此该理论在具有开创性的同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状态焦虑行为反应模式理论

状态焦虑行为反应模式理论由Beck和Shipherd提出,这一理论包含两种因不同心理过程产生的状态焦虑行为反应模式。

即个体对压力情境的适应和个体对压力情境的过于敏感。

个体在面对具有威胁性的外部刺激时,产生了较高水平的状态焦虑,但当这种外部刺激不断重复或个体必须持续面对这类外部刺激时,这类个体的状态焦虑水平就会慢慢降低。

Beck将他们归类为焦虑适应者。

与之相对的是焦虑敏感者,这类个体的状态焦虑水平会在外部刺激的作用下迅速升高,且他们的状态焦虑水平不会随着外部刺激的重复以及持续暴露在外部刺激下而降低。

例如在考试情境下,随着考试次数的增加焦虑适应者会认为这一情境的威胁性在降低,状态焦虑水平也在下降;而焦虑敏感者则认为情境的威胁性并没有下降。

因此他们的状态焦虑水平会一直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他们认为以上两类个体的差异是因为个体的担忧,这种担忧是由个体对当前自身所处的情境、个体行为的潜在后果和对自我的关注等因素共同作用决定的。

担忧会加重工作记忆的负担阻止信息的加工,使焦虑适应者和焦虑敏感者在相同情境下出现了不同的状态焦虑行为反应模式,而担忧水平的高低是产生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

焦虑敏感者在面对外部刺激时要占用更多的认知资源,这导致了他们无法及时的适应压力情境。

二、定向遗忘的相关研究

定向遗忘,又称有意遗忘,是指被试按记住、遗忘的指示对实验材料进行加工。

因此产生的对要求忘记的信息记忆成绩下降的现象,强调遗忘的指向性和有意性;安德森将定向遗忘定义为:“由主试的忘记指令引起的记忆内容受损现象”。

心理学家Bjork认为遗忘对于人类的记忆系统有重要作用:

遗忘可以优化人的记忆系统,将不重要的信息删减,使更多的记忆资源可以用于记忆新事物和有重要意义的事物。

在此基础上Bjork等人在1968年提出了定向遗忘的概念,并确立了基于编码—测试的定向遗忘研究范式,通过该范式可以对遗忘的认知机制进行研究,得到了研究者们的普遍认可。

在编码阶段主试会给被试呈现一些实验材料,包括词组、图片、单字等,要求被试跟随指示符的指令进行识记,对忘记指示符的材料尽力去遗忘。

随后主试会告知被试学习结束后会对TBR项目进行测试,对TBF项目不做测试。

在测试阶段会呈现编码阶段的全部项目,让被试去进行再认和回忆,如果发现TBR项目的成绩显著好于TBF项目,那就说明产生了定向遗忘效应。

定向遗忘的理论

系统差异和选择性搜寻理论

该理论由Bjork和EPstein提出,Bjork等人在对个体的认知加工机制进行研究后提出人的记忆系统应该包含记住和遗忘两个子系统,这两个系统功能不同且独立存在。

在编码阶段,个体会按照记住或忘记的要求将信息存贮在子系统中,在测试阶段需要回忆信息时,被试会从两个子系统中先挑选合适的一个进行搜索。

对不合适的子系统不进行搜索,这种方式能减少系统间的干扰,提高搜索的效率,使测验成绩得到提高。

如果被试能按照指令将信息存贮在相应的子系统中,就会出现TBR项目的成绩高于TBF项目,即产生了定向遗忘效应。

双过程理论

该理论最早由Bjork提出,Bjork认为遗忘线索在定向遗忘中作用重大,遗忘线索促进了记住项目的复述、记忆和连接,而TBF项目和TBR项目在记忆系统中是分离的。

双过程理论的第一部分是选择性复述,第二部分是系统的分离,个体要选择性的复述TBR项目就必须使TBR项目和TBF项目互相分离,以便能更好的复述TBR项目。

因此,该理论将定向遗忘效应的产生解释为个体将TBF项目分离,只对TBR项目进行了复述导致TBR项目的成绩要好于TBF项目。

三、综合讨论

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通过恐惧创伤电影视频诱发状态焦虑的方法是有效的。

正常组被试和状态焦虑组被试均能对词语材料产生定向遗忘效应。实验结果表明正常组被试可以对正性词语进行定向遗忘,但对负性词语的定向遗忘效应减弱或消失。

对于被试而言,定向遗忘项目法范式是一种高记忆负载的任务,被试需要在短时间内对词语材料和指示符进行加工,而词语材料仅有语义线索更加重了记忆负荷。

因此可能会出现认知资源有限,无法有效的抑制TBF项目的情况,使定向遗忘效应减弱。

另一方面,定向遗忘效应的减弱还可能与负性情绪信息的记忆增强作用有关,负性情绪信息占用了更多的认知资源,使这部分信息的编码更加牢固,因此削弱了定向遗忘效应。

最后,该现象还可能与被试完成实验时的情绪状态和环境有关,实验环境对于被试而言较为陌生,被试在一个陌生且严肃的情境下可能产生了紧张情绪,影响了实验结果。

而状态焦虑组被试对正性词语、负性词语的定向遗忘均产生了较显著的定向遗忘。

此外,状态焦虑组被试TBR项目的成绩要高于正常组,该结果的产生可能是由于状态焦虑的注意、记忆偏向引起的。

而Beck、刘静远等人的理论和实验结果也认为状态焦虑个体可能会对负性刺激表现出注意、记忆偏向,使焦虑个体对负性项目的再认成绩变高。

根据实验的结果可以得出,正常组被试和状态焦虑组被试都能对图片材料产生定向遗忘效应。

深入分析后发现,正常组被试对正性、负性图片的定向遗忘效应不显著,状态焦虑组被试对正性图的定向遗忘效应显著,对负性图的定向遗忘效应不显著。

Payne使用了正性、中性、负性图片三种情绪材料,但仅有中性图片出现了定向遗忘,正性和负性材料的定向遗忘效应都减弱或消失。

这一结果的产生可能与实验材料的唤醒度有关,并且唤醒度或许在消除负性情绪记忆的定向遗忘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此外,本实验中状态焦虑组对正性图的定向遗忘效应显著可能是由于实验时部分被试对材料的熟悉度不同引起的。

而定向遗忘的减弱和消失则与材料类型、材料唤醒度以及情绪状态对认知的抑制有关,贾丽萍等人的研究也证明情绪对个体的认知抑制有阻碍作用。

因此在实验材料为更具生态效度的图片的情况下,被试的正性、负性情绪状态也会更强烈,对材料的编码会更加精细。

想要遗忘自然也就更困难,在认知抑制能力被干扰的情况下定向遗忘效应也就减弱或消失了。

此外,状态焦虑组被试的再认成绩要普遍优于正常组。通过分析还能发现,状态焦虑组被试对负性图片的定向遗忘效应小于正常组。

这可能是由于状态焦虑个体的认知系统会被具有威胁性的负性信息占用更多认知资源,使定向遗忘效应产生了变化。

总体来看,被试对于词语材料、图片材料都能产生定向遗忘,但被试对图片的定向遗忘效应要弱于词语材料。

这种差异是实验材料导致的,词语材料的线索是语义信息,较为单一,词语材料的加工过程主要也以语义编码为主。

而图片材料的线索则包括色彩、空间、语义等多种线索,更具有生态效度,图片材料的加工过程也比词语材料更加复杂,不仅有语义加工还包括了表象加工。

因此被试要遗忘就更加困难。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