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源:人文幼学(ID:rwyx2020)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帮助幼儿逐步养成积极主动、认真专注、不怕困难、敢于探究和尝试、乐于想象和创造等良好学习品质。
《礼记•大学》中提到:“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从反面论证了内心纯正、专心致志的重要性。全神贯注、聚精会神、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等众多人们经常提及的与专注相关的词汇,也展现出人们对于专注品格的赞扬和追求。而当下,我们正处于一个注意力容易被分散的时代,“专注时间的缺失”,已成为时代的重要议题,专注品格的培育更显得尤为重要。
那么,在幼儿阶段,如何有效地帮助孩子更好地养成专注的品格呢?让我们一起去一探究竟吧。
专注是一种备受重视和推崇的功能品格。在中国文化当中,智者们很早便体认到专注的力量。荀子在《大略篇》中说:“君子壹教,弟子壹学,亟成。”这里的“壹”就是专一,意为只要教师专心一意地教授,学生专心一意地学习,很快就能学业有成。幼儿阶段是专注品格形成的基础阶段,《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明确提出要帮助幼儿逐步养成认真专注等良好的学习品质,《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指出,专注是幼儿进入小学所需的关键素质。
01/
从品质走向品格
专,本义为纺专,或用手转动纺锤,作动词时泛指转动,即物体围绕一个圆心旋转,故引申为专一,指集中于一点、一件事情上。注,本义为注入、注射、灌进去,引申为对艰深文义的解释,此外还有与“专”相当的意思,即精神、力量的集中。“专注”二字合为一体,主要取用两者都含有的“集中于一点”的意思。目前对专注内涵的理解大致有三种。
第一,专注是一种心理活动状态。
林传鼎等人认为专注是心理活动对某些事物的高度集中,越是高度专注,注意的范围越小;要达到专注,必须有引起高度注意的条件;长时间的专注易产生疲劳。朱智贤和林崇德等人认为,专注是人的心理活动集中于对象的注意状态,专注状态下的人会表现出极强的抗干扰性,有明显的外部特征,如凝视、倾听,甚至会出现屏息现象。
第二,专注是一种学习品质。
学习品质是学前教育领域非常重视的内容,在学习品质研究领域中,对专注的解释以鄢超云为代表。他认为专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个体的心理充分指向并集中于当时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的注意状态。学前儿童的专注表现为能够集中注意,在面对干扰、困难甚至失败时能够启用调节机制,完成具有一定持续性的任务。
第三,专注是一种生活态度。
在心理学领域当中,与专注非常接近的另一个概念是专注力。对于专注力有一种特别的理解,即专注力是一种生活方式,它让人另辟蹊径地处理琐事,更有创意地工作,活得更加丰富多彩。有研究者根据这样的理解,将专注力界定为对个体思想、感受、态度、行为等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思维觉察力,它让人打破既定的思维定式,始终以开放的视野,接受新的信息,审视自我,保持思维的开放性与多元性。
综上,专注的几种解释不是对立的,而是相互补充的。此外,专注还应该是一种品格。品格有众人所同意之典范的含义,是个体所拥有的较为稳定的、值得被称赞的个性品质。作为一种品质,专注应以无损自身、无损他人甚至是利他主义的表现形式为前提。基于此,我们认为专注是指个体为了正向的目的,其心理在一定时间内充分指向并集中于当时应当指向和集中的对象上的注意状态。
02/
“失败了,还能尝试”也是专注
结构更能反映事物的本质,本研究在借鉴已有研究的基础上,试图构建一个专注品格的结构模型,以帮助教育工作者从整体上把握专注品格,分析其构成要素的具体表征,促进品格培养实践工作的开展。
根据前文的定义可将专注品格分解为指向、集中、保持和目的四个要素。这四个要素又分别包括一些具体的内容,整体支撑起幼儿的专注品格。
△ 幼儿专注品格构成要素
(一)指向:选择一定对象
指向是指主体在众多对象中选择关注对象,从而将自己的视觉、听觉或触觉等集中在这一对象上。对于幼儿来说,其关注对象主要包括人、事、物三种类型。
对人的专注是指幼儿将注意指向他人,包括认真倾听他人的言语、仔细观察他人的行动、用心理解他人的情感等。对事的专注是指幼儿将注意指向某件事情或某个活动,热情地参与其中。对物的专注是指幼儿将注意指向某些事物或现象,对感兴趣的事物能仔细观察,发现其特征或变化。
由此可知,幼儿专注的对象既可能是一个游戏,也可能是一只兔子,还可能是一部作品。成人不应该将幼儿专注品格的培育局限在某一类对象性活动上,如仅将专心阅读书籍视为专注,而忽视了其他对象可能带来的专注培养契机,甚至随意打断幼儿对游戏的投入或者对动植物的观察等专注行为。
(二)集中:聚集全部注意力
集中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在指向某一事物的同时,把精神都集中到这一事物上。也就是说,幼儿在选择某一注意对象后,其注意力全部聚集到这个对象上,而对周围其他事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表现出极大的抗干扰性。
所谓抗干扰性,是指幼儿能够抵抗周围无关刺激的干扰,不会被无关信息分散注意力。对于主体来说,干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感觉干扰和情绪干扰。感觉干扰主要是指感官所接收到的无关信息,情绪干扰则是情感上带来的思想负担。
(三)保持:持续一段时间
保持是指个体能在一段时间内维持对一定对象的关注,直到任务完成。保持主要包括计划性和坚持性。
计划性是指幼儿根据他人的要求或者自己的意图制订计划,并且按照定好的计划行动。明确做事的目的并且有一定的规划,是保持注意力的一个重要因素。随着幼儿的计划逐渐变得详细和复杂,幼儿专注于这一对象的时间可能维持得更长。
坚持性是指幼儿参与任务时能够持续地进行,表现出坚持不懈的精神。幼儿遇到挫折的时候不害怕,即使失败了,还能继续尝试;遇到问题时能够通过求助并接受帮助、自己想办法尝试、邀请同伴合作等多种方式进行解决。
(四)目的:追求一定意义
目的是指个体的行动想要达到的结果。亚里士多德认为,有的目的是主导性目的,有的目的是从属性目的,后者是因为前者才被追求的。在此,我们所强调的目的是主导性目的,是行动的终极目的,即道德上的目的,而这一目的又以“知”为前提,因此可以说,这里的目的主要包括道德追求和理性认识。
道德追求指个体的专注行为应当指向高尚的目的,这种高尚以“善”为尺度。对于幼儿来说,其道德理解能力有限,行为还没有明确的道德目的,但幼儿的专注不能用于做不好的事情,而必须用于正确的积极的事情上。
理性认识是道德追求的前提,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指个体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知识,知道什么是善;另一方面是指个体要认识到自己对善恶的认知是有限的,需要不断思索和扩展。
03/
发展可以自我调节的专注水平
(一)专注动机的发展进阶
根据专注发生时的内在动机情况,可将专注划分为三个层次。
△ 专注动机的发展阶梯
第一,基于本能兴趣的专注。这个层次的专注行为出于幼儿兴趣本能的驱动,不需要任何意志努力,体现的是幼儿本能想要专注于某种事物。
第二,基于外在规范的专注。这个层次的专注行为出于他人要求或社会期待的规约,需要一定意志努力来实现,体现的是幼儿服从外部法则,认为应该专注于某种事物。
第三,基于理想信念的专注。这个层次的专注行为出于自己内在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是发自内心的对于道德价值的认同和向往,体现的是幼儿遵从于自己内心的信念和追求而坚定地专注于相应的事物。
(二)专注时长的发展进阶
专注时长是判断专注水平的指标之一,是幼儿专注的外在表现之一,也是专注品格非常重要的特征之一。根据幼儿专注行为的时长情况,可以将专注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
△ 专注时长的发展阶梯
事实上,专注时长没有明显的阶段区别,更像是一个发展连续体,由短暂的专注时间逐步延长,发展到能够持续专注很长时间。幼儿的专注时长可采用量化的方式进行观察和评估,因此有很多研究者基于已有研究提供了不同年龄段的专注时长,时长数值略有不同。其中,非常具有代表性的描述为:3岁的儿童能短暂地专注于活动和故事(5—10分钟),如果是他们所喜欢的活动,持续的时间会长一些;4岁的儿童能专注于活动一小段时间(10—20分钟),如果让他们选择想要进行的活动,他们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5岁的儿童进行自己选择的开放性活动时,能持续一段合理的时间(20—30分钟),但如果活动内容超出了他们目前的认知,他们就很难专注于活动上。值得注意的是,专注的时长与情境、专注对象、专注主体的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且没有绝对标准的时间值。
(三)专注程度的发展进阶
根据幼儿专注的程度,可以将专注水平划分为三个层次。
△ 专注程度的发展阶梯
第一,注意力容易分散。这个层次的专注水平表现为,幼儿在活动中经常分心,非常容易因其他干扰信息转移注意力。遇到问题,通常会选择离开或放弃,不尝试解决问题。所以,从行为上看,这个阶段的幼儿总是频繁更换活动。
第二,略需提醒和督促。这个层次的专注水平表现为,幼儿在活动中能够忽略环境中的很多干扰因素,将注意力聚焦到自己关注的活动上,有时会分心或突然因无关信息转移注意力,但通过成人的简单提醒或督促,注意力又能回到自己的活动上;遇到问题时幼儿会主动寻求协助,在成人的鼓励下能尝试解决问题,继续进行活动。
第三,能够自我调整。这个层次的专注水平表现为,幼儿总是能集中注意力到自己关注的对象上,很少被无关信息打扰。即使受到打扰,也可以通过自我调节,很快再次回到自己的活动中。遇到问题或挫折,会多次尝试,不轻易放弃,热情投入直到任务完成。
04/
一些值得关注的幼儿专注表现
一个人专注与否有外部表现,幼儿专注的外部表现更为明显。简单来说,幼儿专注的时候会停止一些无关活动,例如专心听大人讲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时,甚至会忘了吃手里的零食。幼儿还会出现一些适应性动作,例如侧耳倾听、屏息凝视等。对于专注的具体表现,不同的研究者提及的内容略有不同,借鉴已有研究成果,依据本研究对专注要素的分析,以及结合《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和《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的相关内容,我们进一步对幼儿专注品格的表现进行了描述(下表)。需要注意的是,这些示例展现的是幼儿的一些可能表现,幼儿还会在不同的情境中用其他的方式来展示他们的所能。
△ 幼儿专注品格的表现示例
05/
强迫与“无声噪音”都是干扰与影响
(一)强迫幼儿专注
对学前阶段的幼儿来说,兴趣是引发和保持注意的重要因素。当幼儿觉得某个事物非常有趣,值得他们注意的时候,他们就会对其保持注意。强迫幼儿专注是不恰当的,有违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如成人打着培养幼儿专注品格的旗号,不顾幼儿的兴趣需要和能力水平,强迫幼儿端坐着认真看一本他并不感兴趣的书,或反复强行要求幼儿集中注意力听教师的枯燥讲解。
(二)教育形式单一
学前儿童的学习特点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学习的,单调的训练方式不符合幼儿的学习特点。专注品格的发展也是如此,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的全方位培养模式进行学习,在游戏、操作、吃饭的时候都可以进行。游戏是培养幼儿专注品格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相应的游戏内容应该是丰富多样的,如棋类游戏、传话游戏、拼图游戏、表演游戏等。
(三)干扰信息过度
外部的干扰信息也是影响幼儿专注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幼儿的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干扰因素有喧闹的环境、杂乱的颜色和旁人的打扰。如家长总是以关心之名干扰幼儿,在孩子专心画画或游戏的时候,一会儿递个苹果,一会儿提醒喝水,不断打扰孩子的活动。再如,成人以为孩子喜欢鲜艳多彩的颜色,因此将墙面刷满了亮丽的颜色,形成“无声的噪音”,导致幼儿兴奋焦躁,不容易安静专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