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余华:大部分底层人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

原标题:余华:大部分底层人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

在一次采访中,作家余华曾大胆地表示:“大部分底层人无法通过高考改变命运,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我考了两次高考都没考上,但我照样成为了作家。”这样的说法简直是太拉仇恨了!

对于许多人来说,高考被视为改变命运的捷径,尤其是对于出身贫寒的人来说。人们常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然而,余华对此持有不同看法,他在一篇文章中记录了自己的高考经历。

他说:“1977年我高中毕业,正好赶上高考恢复。消息来得突然,我和同学们一样,完全没有准备。那时我们都抱着毕业后去插队的打算,根本没有认真读书。”

“消息传开后,同学们都很高兴,因为可以不用去农村插队,而是有机会上大城市的大学。然而,我们似乎高兴得太早了,因为当时的教育质量早已决定了一切。”

“我甚至分不清上课铃和下课铃,经常在下课铃响起时才去上课,结果看到同学们已经从教室里涌出来。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课堂就像现在的市场一样喧嚣,老师在上面讲课,学生在下面各自说着自己的话,教室随意进出,纪律也几乎不存在。”

那年的高考,余华没有考好,反而那些在农村插队的年轻人抓住了机会。因为他们更明白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的道理,他们全心全意地想要离开农村,因此他们更加勤奋地学习,对改变命运的渴望也更加迫切。

那年,余华的成绩并不理想。他所在的海盐县只录取了40多个考生,应届生只有几个。他们对志愿填报也没有基本的了解,甚至有几个同学填报了牛津大学、剑桥大学和哈佛大学,成为了那个时代的笑柄。

余华没有被录取,第二年他又参加了一次高考,结果还是落榜了。之后,他进了卫生学校,被分配到镇卫生院,成为一名牙医。他回忆道,在那几年里,他至少拔掉了一万多颗牙齿,连起来足够绕他们镇上三圈。

然而,作为牙医的生活枯燥乏味,没有任何希望。于是,他常常站在窗边看着大街,有时候一看就是一两个小时。直到有一天,他突然意识到:“难道我要一辈子在这个镇上拔牙吗?”一股悲凉感涌上心头,他下定决心要改变。

于是,在朋友和同事们喝酒打牌的时候,他默默地坐在房间里读书。他坚持了好几年,最终被调到了县文化馆工作。第一天上班,他故意迟到了两个小时,却发现自己是第一个到达的。他内心充满喜悦,心想:“这个单位不错,我来对了!”

正是基于这样的经历,他认为高考无法改变底层人的命运。他在一次演讲中表示:“高考时,大多数人缺乏自主意识。对于那些考上大学的人来说,当然可以改变命运。但对于那些没有考上的人来说,社会才是最好的大学。即使失败了,那些在生活中觉醒的人也能拥有美好的未来。”

余华选择了写小说的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随后,他创作了《许三观卖血记》、《活着》、《兄弟》等杰出作品,成为当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特别是《活着》一书,引起了导演张艺谋的注意,成功获得了戛纳电影节的大奖,使余华的声名远播国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
免费获取
今日搜狐热点
今日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