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CATTI】一级笔译,其实没有那么难!

原标题:【CATTI】一级笔译,其实没有那么难!

简单地和大家分享一下CATTI英语一级笔译的备考经验以及考试过程中的一些小小建议。

正统的备考经验分享估计大家也都看多了😂,今天的内容就以闲聊的方式和大家谈谈通过考试以及日常的翻译学习吧。

主要有以下几个部分:

1、个人背景

2、考题探讨

3、唠嗑闲聊

4、资源分享

1、个人背景

先说说我自己的情况吧。10月在甲申学习之后,11月我就参加了CATTI二级口译和二级笔译的考试,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也顺利地通过了。当时我已经是本科大四的老学姐了,相较于那些大一大二就通过的同学,其实也算是大龄考生了😅。后来为了弥补差距,我又报名了隔年6月的CATTI一级笔译考试,八月查询到结果,也顺利通过了。

这里最想告诉大家的是,一级考试并没有那么难!作为一个一次通过各种考试的学员,我鼓励大家积极报名各种考试。

第一,真正报名考试之后一般会准备得更用心。一些同学会担心自己准备不够充分而不去报考,但是人类都是处在一个不断努力、不断进步的状态,基本上永远都达不到自己最理想的水平。如果能通过CATTI二级笔译,一级基本上也是没问题的!

第二,真题可以带来最真实的体验和最直观的反馈。每经历一次考试,不论通过与否,考生是可以对自己目前的状况得到一个认知,来促进日后工作学习的进一步提高。

第三,世界上有太多的未知数,每一次机会都要好好把握。之前我自己也是因为各种顾虑,只报考了一级笔译而没有报考一级口译,考完笔译之后心里遗憾了很久。虽然当时报考了也不一定会通过,但是毕竟错过了一次见真题的机会,后来又遇上疫情,那是尤其地遗憾了😂。总之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利用今年11月的机会,通过考试。

2、考题探究

先简单地介绍一下一笔的考试内容:

一级笔译只有实务部分,没有综合部分。

整个考试只有两个环节:英汉互译的翻译环节和审校环节。根据以往的考试来看,英到中材料大多出自报刊杂志;中到英材料大多为政府工作报告类型的文献,部分段落可能会有一定的文学色彩,大多情况下会有一到两段描述数据。

关于翻译部分,从往年的考题来看,英到中来源有相当大的几率出自《卫报》(The Guardian)。有必要提一句,平时要积累一定的基本英美社科知识,比如说什么是NHS,什么是BAME

我记得18年的考题好像出现了Penguin Random House,选段讨论了英国出版业的发展状况。19年的考题出现了Amusing Ourselves to Death(《娱乐至死》)。非常巧合的是,考前的三天我正好找当时的大学室友借了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看了几页😂,考试的过程中确实也激动了一阵。不过看没看过这本书其实影响并不是特别大,可能如果中文译名翻得不够准确会有扣分,但是内容翻正确就好。

这些东西是可以平时积累的,说是积累,也就是生活中多留心,遇到了记住,之后还要思考:如何准确地翻译成中文。比如Fortune译为“《财富》杂志”,不要漏掉书名号。第一次出现建议加上“杂志”补充说明,之后再出现可以省略。这一点感觉和国内翻硕考试的百科部分有共通之处,目的在于考察大家对西方文化的了解。还有一点,英文可能出现长句,翻译过程中要适时断句。翻完并检查完整性之后不看英文原文,单看译文看看哪里不通顺,中文读起来奇怪再改改。

中到英的材料大多是比较有中国特色的语篇,我个人认为这一部分是最考察翻译基本功的。需要注意几点:一定不要出现语法错误;积累相关表达(看政治类官方双语文献);不要写太长的句子。关于“高级词汇”的使用,重要的是合适。在不出错的前提下连用四五个quite也不是不可以。前面说过了,中到英很大可能会有一段描述数据,所以这一部分也要会写,比如“同比增长”、“环比增长”、“占…(比重)的…(比例)”等等。

其实翻译部分没什么太多要说的,归根结底就一点,写出来的要是人话,不缺补漏不多就行。

关于审校部分,希望大家能保持一个佛系的心态。

😅先说说英到中,这一部分,除去CATTI官网给的一份样题http://www.catticenter.com/uploadfiles/files/20190724/edo201907240913588750000.pdf

目前我是只找到了往年真题给出的英文原文,没有找到考卷中给出的需要审校的译文。根据我模糊的记忆,总结出了以下几点:第一,如果时间足够的话先看原文大概在心里想出一个译文(有点类似视译,但是不用太严格),再看考卷给出的译文有哪些出入。直接看给出的译文可能会被牵着走。第二,一些习语类表达,待审校译文可能会直译,这里可能会设置考点。第三,把握好原文中一些后置定语或者定语从句的中心语,待审校译文可能会偷换概念。

中到英部分审校的重点在语法和搭配上,需要留心时态和人称。一些常出现在政治类文献中的表达也需要注意一下。比如2019年出现过“京津冀协同发展”,当时印象非常深刻双语文献中关于“京津冀”的翻译类似于“Beijing-Tianjin-Hebei region”,但是待审校译文给出的是“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north China”,所以这里需要修改。中到英的审校更多的还是在考查英语应用能力,平时要注意同一词根、同一词性但是不同形式意思上的的区别,比如creationcreativityhistorichistorical等等。

整个审校做完确实挺怀疑人生的,感觉自己没学过语法。比较人性化的一点是,审校部分每一段会给出提示,告诉考生这一段有几处需要修改的地方。审校部分的准备,可以看看语法书,注重一下动词搭配的介词或者副词(中到英),多积累一些英语习语表达(英到中)。也可以结合专八考试的改错题练练。另外,审校部分主要是修改翻错的地方,部分译文可能不尽优美,但是如果没有出现错误就不需要修改。

关于时间是否够用,我个人大概是离考试结束还有15分钟的时候完成答卷的,可以说时间比较充裕。如果觉得时间不够用可以思考一下自己是在哪方面耽误了时间,是阅读(理解)要久一些,还是输出过程(组织语言)要久一些。针对前者,还是那句所有经验分享都说烂了的话:多阅读。坚持读下去,读什么都行,中英文都要读。针对后者,需要动手去翻翻,多写写东西。在安排作答时间上,给翻译部分(80分)多分配点时间,另外强烈建议大家做完翻译再做审校,审校部分只占20分,还不一定全都能看出来,一不小心磕上头了可能时间和分数都没了0rz..

3、唠嗑闲聊

关于一笔,通过考试原则是不翻错。所以实在拿不准、组织不好语言的时候直译就挺好的。不要写太长的句子,英译汉保证语句通顺,汉译英杜绝语法错误,不缺不多,心态端正,考前去去洗手间,出来吃点糖,这样的话通过考试基本是没问题的。今年的笔译好像是改成机考了,也不用担心卷面美观的问题。😂在考试过程中想必大多数考生都还是会稳妥一些,不会去大幅度地调整语序,顺序驱动的比重偏多(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进行一两句顺序的调整是可以并且有必要的)。

至于语句优美与否,英到中可以尝试。我自己的话在读英文原文的时候对应的中文译文是可以直接在大脑里实时翻译的(视译多了的结果),这个时候如果能够立刻想到一些成语或者相对押韵或者文学性的表达,那它往往就是合适的,读懂之后想到什么就先写组织语言,之后根据原文做细微的调整,不要出现和原文不一致的地方就好。毕竟翻译的过程也是写作的过程,北外翻硕考试的汉英编译题型也体现了这一点,这里也不赘述了。

关于词典的问题,词典是重要,但是不是最重要的。我个人认为,词典主要还是辅助的作用。译文质量的关键不是单个词汇而是整体的表达。如果大量的时间用在了查词上也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对词汇的积累还不是特别充足。

我品读过陆谷孙老师的英汉大词典,是真的很全面、很助攻,但是我当时已经大四准备卷铺盖走人了,就没再买了。并且我用的英汉牛津词典还是第7版,封皮都烂掉了,0rz..感觉也是够用的,不过还是推荐大家用最新版。在考试的时候我也遇到过很英勇的朋友,一本词典都没带。当时监考老师还温馨提示他说可以带两本词典进考场,该考生非常豪迈地挥了挥手说不需要,不过通没通过就是另一回事了。

不论备考与否,请大家都不要停止阅读。《卫报》真的就很好,虽然现在从国内打开网页好像也需要翻墙(翻墙现在可以算翻译的一个必需技能了😂)。另外也可以订阅一些海外咨询公司的电子简报(比如McKinsey & Company),了解最新行情(去官网就可以免费订阅)。其实不管读什么都行,每个人的口味都不尽相同,网页、公众号、微博、纸质书之类的都好,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看的平台多读就行。说来有点惭愧,我自己的话除去学校布置的作业以及生活中接到的稿件是从来没做过笔译练习的😅,也就是准备研究生面试的时候有每天大量视译。但是我是真的每天都会读书,也会定期看双语语料。可能还是习惯问题,感觉疫情期间也是读书拯救了我😂

说到这里聊聊视译和笔译的关系。说起视译的场合可能大多数都是为口译或者说为同传作准备,我个人认为视译对笔译是有帮助的。

第一,视译的材料语体大多比较正式,和笔译材料有相通性;

第二,练习视译过程中的大量阅读有助于提高快速理解的能力。

第三;视译输出时的口语表达有助于锻炼快速组织语言的能力。

相较于口译而言,除去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别,笔译的一大特征是,译员有相对多一点的时间去思考并组织语言,也因此笔译必须有并且可以有绝对的准确性,提高笔译速度有更多的时间来确保准确性。我在甲申学习的时候老师也强调过视译的重要性。其实看报纸的时候,遇到比较好的语段就可以顺便视译一下。

关于背景知识的积累,一个学习小建议是做分类词汇表,比如医疗类、法律类、政治经济类等等,我的建议是大家自己整理,网络上可以找到整理好的资源,但是别人的终归是别人的,自己整理印象更深刻。词汇表里也可以写别的东西,比如某一个概念的解释(比如Windrush)、关于一个话题的好的语料(比如5G、区块链)。总之看见了,记下来,背景知识慢慢就积累起来了。

最后,即使通过一笔,也还只是走在翻译之路的开端,毕竟现实中接到的稿件不能只是“通过”而是要“翻好”。😂一笔的材料相对而言还是比较标准、比较友好的,我有遇到一些稿件,中文是真的不通顺、读不懂、没逻辑。0rz.. 我始终觉得大家如果能通过二笔,一笔大体上真的没问题,可以适度紧张一下刺激肾上腺素让思维灵敏起来,但是不要有心理压力,考不过又不会挨打。

4、资源分享

微博和微信公众号上有很多资源,大家应该也都有自己的偏好,今天就分享几个我个人很常用,对笔译有帮助的渠道吧。

①网站

书迷号:https://shumihao.com

这个网站会分享很多外语期刊,比如经济学人、国家地理、金融时报等等,都可以下载,好像也有部分的音频资源。

田间小站:https://www.tjxz.cc

这个网站好像也有自己的公众号。感谢这个网站让我白嫖了惊悸雪人好几年🙏现在好像是没有分享了,但是也有一些原版书和词汇讲解。

近义词、反义词网站:thesaurus.com

找同义词网站,对写论文、翻译都挺有帮助的。找同义词的目的是避免频繁地使用同一个词,必要与否也要根据实际情况考虑。

卫报:www.theguardian.com

就是卫报在线的阅读的网站,卫报也有自己的app,手机看也很方便,现在好像网站和app都要翻墙😂。推荐认真看看Opinions这一栏,一些头条时事可以简单带过,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就行。

②微博

潘多拉的书单

会分享很多比较新的书,有电子版文档,专门推荐这个是因为这位博主分享的书真的挺好看的!感觉阅读苦手的朋友们可以试试看

③播客*

Editor’s Picks from The Economist

《经济学人》本身真的是很棒的期刊,语言与内容层面都是很好的学习材料,但是一整本全部啃下来可能时间与精力上都有点困难,我个人的话是会这样的。😅基于这种情况,我会优先阅读Editors Picks 这一部分。播客上有不需要翻墙就可以在线听或者下载的资源。每一周的音频大概是二十多分钟,时间也很合适。

The Inquiry

这个节目会讨论一些政治、时事相关的话题,一周一更,时长也是二十多分钟。

Beyond Today

曾经是最喜欢的几个节目之一,每天的更新都会听,没听过的朋友们可以尝试听听。

The Why Factor

这个也是二月多停播了。0rz..讨论的一些的人文社科类问题很有意思,范围也很广,比如“为什么要相信直觉?”、“为什么祖辈很重要?”等等。

关于听力和笔译的关系

直观地来说,提高笔译能力的方法首先是阅读,听力更偏向于提高口译。

这里我的观点是,不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听力都是必要的;如果专攻笔译的话可减少一定听力的时间多分给阅读。听力可以让译文不那么僵硬,让译文的语言生动起来。我们自己在阅读的时候,不论是读英文还是中文,也都更喜欢去读一些鲜活的文字。但是,也要把握好口语和书面语的平衡。

CATTI考试而言,文体一般都是比较正式的,译文的风格也会更书面语一些。而一些其它实践类的笔译活动也会包括像访谈、剧本、字幕这些可能相对口语化一点的体裁。这个平衡需要大家自己把握。

祝大家一切顺利!😁

-End-

点击 阅读原文学习更多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