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校长童猛谈“教育强省 高校何为”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阐释了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的前进方向。

近期,吉林省教育厅开展了“学习讲话求深入、教育强省大家谈”大讨论活动,今天的“知名书记校长谈教育强省”栏目,一起来听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孙杰光、校长童猛谈“教育强省 高校何为”——

以高等财经教育之强

夯实吉林教育强省之基

【作者简介】

孙杰光,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现任吉林财经大学党委书记。兼任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名誉理事、中国税务学会理事、全国金融职业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指导委员会委员、吉林省人民政府决策咨询委员、吉林省政协委员、吉林省政协教科卫体委不驻会副主任。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快建设教育强国,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支撑。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集中体现了党对教育强国建设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的深刻把握,进一步指明了教育强国建设中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是深入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教育、科技、人才进行“三位一体”统筹部署的根本遵循。景俊海书记在吉林省教育强省建设座谈会上强调,教育兴则吉林兴,教育强则吉林强,没有教育现代化就没有吉林现代化,必须加快建设教育强省。

教育强省建设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高等教育作为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重要结合点,科技创新、人才培养的主力军,肩负着独特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当前,吉林振兴发展处于发挥独特优势、提升在全局中战略地位的关键阶段,处于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处于激发创造活力、破解深层次矛盾问题的关键阶段,处于促进共同富裕、提升人民生活品质的关键阶段。建设教育强省,就是要通过强化高等教育的功能,实现服务好东北全面振兴、吉林高质量发展的战略目标,推动我省创新型省份建设,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吉林财经大学深刻把握“强国建设、教育何为”这一时代命题,坚持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吉林振兴发展需要为导向,深度融入新时代吉林全面振兴大局,以高质量党建引领和保障学校各项事业的高质量发展,通过高质量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和国际交流合作,生动践行高等教育的职责使命,为建设教育强省贡献吉财力量。

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高质量人才培养夯实教育强省基础。学校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六个下功夫”的重要论述,创新实施“四个融入、五育并举”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1+4+N”的制度体系。落实“创业奋斗、就在吉林”的要求,以国家和区域产业发展亟需为牵引,建设一批面向金融、财税、数字经济等行业特色鲜明、与产业联系紧密的现代产业学院,实现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学校创新构建“政、行、企、校、友”协同育人新机制,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16个、占比44%,居省属高校首位。50%以上的毕业生留在了吉林这片热土就业创业。

坚持面向经济社会发展主战场,以一流学科建设搭建教育强省框架。学校紧紧围绕东北振兴新突破战略任务布局学科方向,形成基本涵盖“五大安全”领域,突出宏观经济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的鲜明特色。深度契合我省现代服务业发展对高质量人才的巨大需求,新增设置金融科技、国际税收、跨境电子商务、养老服务管理等专业。聚焦吉林省“六新产业”布局和“四新设施”建设,合理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主动对接行业部门、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从产业链实际需求中凝练问题,培养更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坚持有组织科研,以重大创新研究成果产出作为教育强省建设的突破点。学校紧密围绕吉林省“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攻关,在吉林省产业结构高级化、经济绿色化发展、现代服务业发展等方面提供决策咨询支撑。近五年,我校教师的71份决策咨询报告获省部级以上领导批示并被采纳。“农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保险精准扶贫”“发展西部氢能源产业”等多项研究成果产生了十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完成了吉林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验第三方验收评估以及新一轮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绿色金融改革试验申报报告。完成了吉林省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评估和优化营商环境系列重点课题。牵头制定了冰雪资源普查技术标准、填补了相关领域空白,高质量完成吉林省冰雪资源普查工作。

坚持文化自信,以高层次的文化传承创新丰富高教强省内涵。学校是我党最早创办的红色金融教育东北发源地,77年红色底蕴始终鲜亮。“四地五址”办学的奋斗历程已全部挂牌成为红色金融教育基地。学校是中宣部确定的全国七家“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之一,主办的《当代经济研究》是中国《资本论》研究会会刊。打造沉浸式思想政治教育、“四史”教育、当代经济史教育的创新平台,建成红色金融教育博物馆、百年财税思想史博物馆、营商环境数字博物馆、吉商博物馆、《资本论》文献馆。

坚持开放合作包容共享,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作为高教强省建设的新动力。学校以中俄“东北—远东”地区互利合作为契机,发挥中国—俄罗斯经济类大学联盟创始高校优势,深化与俄罗斯多所知名大学校际合作,全力对接吉林省进一步扩大对外贸易、畅通开放大通道、提升开放平台能级、加强招商引资、推动创新创业的人才需求,为全方位推进吉林省高水平对外开放贡献吉财力量。

未来,吉林财经大学将以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为根本保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根本目标,以服务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重要使命,紧扣强国建设、民族复兴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吉林建设的时代要求,以建设国内一流财经大学的实际成效,为教育强省和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人才支持和智力支撑。

铸兴学育人使命行改革图强之道

致力于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作者简介】

童猛,现任吉林财经大学党委副书记、校长。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支撑,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有效途径,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吉林省教育强省建设座谈会提出,要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和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不断提高人民群众满意度。吉林财经大学在办学实践中,坚持深入学习领会教育强国、教育强省的重大战略意义和战略部署,切实增强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和吉林振兴发展的责任感、使命感,增强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感、紧迫感,胸怀“国之大者”“省之大计”“业之所需”,努力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展现学校锐意改革进取的行动自觉和贡献担当。

一、坚定正确政治方向,树牢办好人民满意大学的理想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五次集体学习时发表的重要讲话,对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明确要求,发出了建设教育强国的总动员令。作为吉林省属地方财经类高校,我们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关于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论述和关于东北振兴的重要论述、视察吉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有组织地进行系统深入学习研讨,深学细悟蕴含其中的深刻道理和丰富哲理,深刻理解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建设教育强国,“最终是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切实提高学校的政治站位,提升把握大局、顺应变局、开创新局的战略意识和战略能力,在面向现代化推进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中,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坚定理想、锤炼党性和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的强大力量。

我校是一所以经济学、管理学为主体,法学、文学、理学、工学等协调发展的应用研究型大学,办学最直接面向吉林经济建设主战场,在学科设置、专业布局和人才培养方面,不仅能够有效对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更能满足吉林省第三产业快速发展对财经管理人才和经济决策咨询的亟需,在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实施和创新型省份建设中承担着独特而重要的责任。

面向未来,学校将坚持用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来统领事业发展全局,扎根吉林大地办教育,对标国家战略之需和吉林振兴发展之急,对学校的办学战略不断进行再对标,对学科专业布局进行再优化,对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对学术创新方向进行再凝练,对办学思想进行再解放,真正以改革创新的有效举措来回答好“教育强国、教育强省,吉财何为”的重大命题。

二、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践行育人育才使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全国教育大会和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以及到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视察工作中,对高校人才培养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强调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校作为新中国创建的第一所金融高等学校、第一所税务本科大学,历史上承载了为国家特别是东北地区发展培养、输送经济管理人才和智力支持的重任。据统计,我校毕业生目前占吉林省金融系统、税务系统工作人员比例分别为20.13%、36.22%,学校被誉为财经类的“两个军校、两个摇篮”,即“银行系统和税务系统的黄埔军校,银行家和税务官的摇篮”。

面向未来,学校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实施“育人立校”战略工程,扎实开展研究生与本科生质量提升两个“行动计划”,完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提高学校自主人才培养质量。要深入落实新时代本科教育要求,以迎接教育部本科审核评估为契机,全面推进实施人才培养改革,构建新时代学校新的质量文化,健全完善本科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要深入总结研究生教育四十年的经验,在新的起点上推进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全面再提升。

三、发挥咨政建言作用,履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职责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没有发达的自然科学的国家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一个没有繁荣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国家也不可能走在世界前列。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吉林省“十四五”时期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提出,要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为吉林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推动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提供有力的人才和智力支持。我校是全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重要阵地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高地,学科领域面向经济发展主战场,有较强的财经应用研究特色和实力,能够为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吉林振兴取得新突破发挥重要的支撑引领作用。

近年来,我校在普惠金融、黑土地保护、营商环境建设、国企改革、专精特新企业发展、冰雪经济、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主要领域的一批决策咨询成果获得党和国家领导人及省级领导的肯定性批示,发挥了智力支持作用。学校制定实施《吉林财经大学推进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吉林财经大学服务吉林全面振兴行动方案》《吉林财经大学服务税收现代化行动计划》等文件,着力提升服务吉林高质量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学校正在以国家战略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指引,聚焦“数智+财经”领域重大问题,谋划“数智+”学科建设新路径。

面向未来,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提升学术原创能力为主线,以加强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为重点,以项目和平台建设为支撑,全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在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方面的研究水平,充分发挥学校在发展战略研究、经济政策研究、政策效果评估等方面的学术咨政作用,更加有力、有效服务吉林振兴发展。

四、坚定改革决心,提升学校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从教育大国到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性跃升和质变,必须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全面提高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面向未来,学校着力推进实施以人事制度、人才培养模式、财务管理体制等重要领域及关键环节为重点的综合改革,着力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推动学校管理重心下移,全面激发学校办学活力,从而有效服务学校战略目标的实现。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