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799f6dbb5b84

上海市交通大学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一、默写

1.按要求填空。

(1)曾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_________,先治其国(《大学之道》)

(3)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_____________________,其微易散。(《<老子>四章》)

(4)_____________________,当其无,有车之用。(《<老子>四章》)

(5)《<论语>十二章》中孔子说:“不患人之不已知,患不知人也”,《<老子>四章》中也讨论“知人”,“知己”关系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在《<论语>十二章》中,孔子用“文”和“质”对“君子”下了定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老子>四章》中,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非选择类

2.解释以下加点字词。

(1)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

(2)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

(3)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 )

(4)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 )

三、选择题组

3.按要求选择。

(1)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贾母因要带着刘姥姥散闷,遂携了刘姥姥至山前树下盘桓了半晌,又说问她这是什么树,这是什么石,这是什么花。刘姥姥一一的领会,又向贾母道:“谁知城里不但人尊贵,连雀儿也是尊贵的。_____________________。”众人不解……刘姥姥道:“那廊上金架子上站的绿毛红嘴是鹦鹉哥儿,我是认得的。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众人听了,又都笑将起来。

A.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俊又会说话了

B.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它会说话了,也变俊了

C.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它也变俊了,也会说话了

D.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变得既会说话又俊了

(2)学校组织《红楼梦》舞台剧活动,某学生小组改编“贾母宴请刘姥姥”的情节参加演出,其中有个场景是贾府用餐,以下人物的安排不符合当时礼仪的一项是( )

A.贾母首先落座,然后才是王夫人这一辈,接着再依次落座。

B.作为嫂子的李纨、凤姐落座用餐,作为小姑的贾府三位年轻小姐迎春、探春、惜春站立侍候。

C.刘姥姥坐在贾母旁边用餐。

D.大家用餐之后,丫鬟鸳鸯才和凤姐最后坐下一起吃饭。

四、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为什么重要

(英)罗伯特·伊戈尔斯通

①你在与朋友聊天时,谈到任何东西都是可能的,同样,文学也可以关乎任何事物。它可以是关于他人的讲述,把一个人鲜为人知的部分讲给你听,它也可以讲整个社会与世界。它可以震惊你、煽动你,可以让你感到惊奇、为你带来消遣,也可以鼓励你改头换面、诱惑你腐化沉沦。文学可以关乎重要之事:始与生、真与假、善与恶、死与终。可是它同样可以涉及不重要乃至不存在之物:神话人物、独角兽、美人鱼。

②事实上,文学使事物重要。这正是它的奥秘之一。把文学视为一种交谈,能够助我们探索这一奥秘。在交谈中,我们“提出一个话题”或者“把问题摆上台面”,这些话题或问题或者与我们息息相关,或者对于我们意义非凡,我们以这种方式展现出我们的自我。有时候,在与他人交谈(或者甚至是默默地与自己谈心)时,我们得发现自己从前未知之物,或者重构自己以某种方式已然了解之事,才能谈论它们。文学也是如此:跟交谈一样,它揭示未知,提出已知,把事件、经历和想法付诸语言,从而赋予它们意义。

③而这种揭示的进程并不是无形的。我们之所以说“展开交谈”,是因为我们在展开和塑造自己所说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凭借的不仅是所选词汇的内容,还有我们采用的语气:也就是形式。我们说“你好”时,可以愤怒地说、和蔼地说、亲切地说、讽刺地说等等。在交谈中,我们如何说某事与我们说什么同样重要。这一点之于文学尤为真切: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甚至更加重要。形式具有意义:了解文学就是了解形式。举几个简单的例子:一首史诗,不论是《失乐园》还是《权力的游戏》,都要通过很长的长度来展现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一首十四行诗则是通过它的简约性来展现其精妙性、控制力与风格。英国泰斗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清晰直白地写道,诗歌“不仅是关于某一体验的意义,也是关于这一意义的体验”。

④与某人谈话是一项创造性的活动:说到底,交谈就是一种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即兴创作。所以使用“作为一种鲜活交谈的文学”这一隐喻,意味着创造力不只存在于文学作品之中,或者仅仅存在于一位知名作家的脑子里,也存在于我们,亦即读者之中。文学的创造力是共享的,这正是因为,文学是一种活动。在阅读中,有一只手伸了过来,没错,但是你也得伸出手去握住它才行。

⑤这就意味着,文学不仅与书架上的图书有关,它还关乎你对这些图书的思考、响应、书写和谈论;而这番交谈可以包含多位说话者,他们争辩、讨论、思考一场共享的交谈,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的图示”,而是发生在多人之间。此外,这种创造力不仅限于课程或图书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在使用和响应“文学手法”——修辞、隐喻、悬置、故事。这意味着文学并非什么魔法之物,也没有与日常生活截然分开:它既没有,也不应该(不管人们怎么说)被奉为神祇。

⑥交谈存在于时间之中:它们来自之前说过的话,发生在现下,塑造你的未来。文学作品也是如此。作家们在修订和重构他们的故事、主旨、语言、形式以及他们选择的任何东西时,经常会追溯一条影响过他们的作品“族谱”。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笔下英雄奥德修斯的史诗故事,并把它挪为已用,植入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爱尔兰,由此既改变了我们对于英雄为何物的看法,也改变了我们对于史诗的认知。这条文学影响的“族谱”还经由文类而根植于过去之中。文类就是类型的意思:复仇悲剧、爱情诗、侦探小说。文本常常会对它们的文类先祖做出反应或者回复,这使得“文学作为交谈”这一隐喻尤为清晰起来。

⑦如果一部文学作品拥有一段过去,它也同样拥有一个未来。作家们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他们自知所处的世界做出反应;剧院、电视和电影导演们改编剧本以回应时下的忧虑;而你作为一名读者,就如同“穿衣镜”中的那根蜡烛一样,在看待阅读的内容时,也难以不受缚于其与你自身的关系。任何文本,即便是来自远古的过去或者奋渺的远方,都存在于现在的语境当中,而你已经是文学的现在了:你已经开始了。

⑧对它说话吧。只有对它讲话,文学的未来才会成为现实。没错,做出创造性的反应,是作家的责任,但它同样也是读者、改编者、听众、演说者、收藏家、教师及一众人等之责。你不知道一个文学文本会走到哪里,会引向何方。

(有删改)

4.本文第⑥段加点词语“族谱”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

5.以下对文章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全文从多个角度以“交谈”类比“文学”。

B.文学不仅是与作者和我们自己的对话,也是与所有曾经和将要阅读、讨论这部作品的人的对话,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

C.英国泰斗级批评家特里·伊格尔顿认为阅读文学作品重在体验它创造的意义。

D.“穿衣镜”中的那根蜡烛一样”这句话形象生动地说明读者在阅读作品的内容时,读者受阅读内容影响的同时也会受缚于当下自身的语境。

6.根据文章内容,下面推断错误的一项是( )

A.《西游记》、《三体》和《海的女儿》都是同一类表现生活中不存在之物的作品。

B.作为史诗,如白居易《长恨歌》,既以长度凸显重要性,也以简约美展现其风格。

C.文学作品中采用的各种高超手法在日常生活中普遍运用,并非神奇,也不神秘。

D.杜甫赞美李白的诗句“往往似阴铿”,说明作家创作作品时会呼应他的文类先祖。

7.综览全文,概括文学的特点。

8.同人文是利用原有的作品的元素进行二次创作的文学体裁。在三十年代的上海,张爱玲就写了名为《摩登红楼梦》的同人文,其中写到宝玉要和黛玉一起出洋,尤二姐请律师控告贾琏,被逐出贾府的芳官和藕官都参加了歌舞团的情节。请你用文章第⑦段的观点,结合你对《红楼梦》中相关人物的认识,分析上述《摩登红楼梦》中的情节。

五、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1)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2)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3)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4)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5)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沧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6)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7)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8)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9)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筐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10)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11)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12)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13)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14)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选自铁凝同名小说,有删改)

9.小说中年轻人喊“妈”这一情节构思巧妙,请对此分析。

10.第(11)自然段画线句是如何刻画人物形象的?请加以分析。

11.本文从“她”的视角来写建筑工地的老年女民工,这样写有何好处?

12.赏析小说的标题“暮鼓”。

六、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

孟云卿

二月江南花满枝,他乡寒食远堪悲。

贫居往往无烟火,不独明朝为子推。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①寒食草青青。

[注]①杜陵:位于西安南郊杜陵塬上,内有宜帝陵、王皇后陵及其他陪葬墓。

13.以下对这两首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都是格律诗 B.两首诗都有三个韵脚。

C.两首诗都用了双关手法。 D.两首诗都有寓情于景。

14.以下对两首诗的分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孟诗的“寒食”二字,除了指节令之外,还暗含少食、无食之意,因此“他乡寒食”也就更其可悲了。

B.孟诗的艺术构思别致,用反衬手法,贫居“无烟火”意味深长,“不独”的背后包含着难堪的辛酸。

C.韦诗景物描写虚实结合,首尾呼应,紧扣诗题。

D.韦诗平铺直叙,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也无曲折多变,却朴实地抒发了情感,情深意远。

15.两首诗的划线句在景与情的关系处理上各自有何独到之处?请作简要赏析。

七、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苏辙,字子由,年十九,与兄轼同登进士科,又同策制举。仁宗春秋高,辙虑或倦于勤,因极言得失。而于禁廷之事,尤为切至。策入,辙自谓必见黜。考官司马光第以三等①,范镇难之。考官胡宿以为不逊,请黜之。仁宗曰:“以直言召人,而以直言弃之,天下其谓我何?”宰相不得已,置之下等,授商州军事推官。三年,辙为大名推官。逾年,丁父忧。服除,神宗立已二年,辙上书言事,召对延和殿。

②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辙曰:“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唐刘晏掌国计,未尝有所假贷。有尤之者,晏曰:‘使民侥幸得钱,非国之福;使吏倚法督责,非民之便。吾虽未尝假货,而四方丰凶贵贱,知之未尝逾时。有贱必籴,有贵必粜,以此四方无甚贵、甚贱之病,安用贷为?’晏之所言,则常平法耳。今此法见在而患不修,公诚能有意于民,举而行之,则晏之功可立俟也。”安石曰:“君言诚有理,当徐思之。”自此逾月不言青苗。

③会河北转运判官王广廉奏乞度僧牒数千为本钱,于陕西漕司私行青苗法,春散秋敛,与王安石意合,于是青苗法遂行。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辙以书抵安石,力陈其不可。安石怒,将加以罪。陈升之止之,以为河南推官。

④宣仁后临朝,用司马光、吕公著,欲革弊事。光以安石私设《诗》、《尚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辙言:“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光皆不能从。

(选自《宋史》,有删改)

【注】①制举考试的合格者分为五等,因一、二等为虚设,三等为最高。

16.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范镇难之( ) (2)服除( )

17.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1)春散秋敛( )

A.征收捐税 B.节制 C.收还 D.摊派

(2)比次声律( )

A.排比 B.次第 C.铺排 D.比较

18.把第②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王安石以执政与陈升之领三司条例,命辙为之属。安石出《青苗书》使辙熟议,曰:“有不便,以告勿疑。”

19.第③段画曲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B.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C.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D.安石因遣八使之四方/访求遗利中外/知其必迎合生事/皆莫敢言

20.第②段苏辙分析青苗法很有说服力,请加以分析。

21.结合第④段,分析司马光为何不愿意听从苏辙的谏言。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蓝田县丞厅壁记

【唐代】韩愈

①丞之职所以贰令,于一邑无所不当问。其下主簿、尉,主簿、尉乃有分职。丞位高而逼之,例以嫌不可否事。文书行,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平立睨丞曰:“当署。”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问:“可不可?”吏曰:“得。”则退。不敢略省,漫不知何事。官虽尊,力势反出主薄、尉下。谚数慢,必曰“丞”。至以相訾謷。丞之设,岂端使然哉?

②博陵崔斯立①,种学绩文,□蓄其有,泓涵演迤②,日大以肆。贞元初,挟其能战艺于京师,再进再屈千人。元和初,以前大理评事言得失黜官,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喟曰:“_______________。”既噤不得施用,又喟曰:“_______________。”则尽枿去牙角,一蹑故迹,破崖岸而为之。③

③丞厅故有记,坏漏污不可读。斯立易桷与瓦,墁治壁,悉书前任人名氏。庭有老槐四行,南墙巨竹千梃,俨立若相持,水㶁㶁循除鸣。④斯立痛扫溉,对树二松,日哦其间。有问者,辄对曰:“_______________。”考功郎中知制诰韩愈记。

(选自《昌黎先生集》)

【注】:①崔斯立:名立之,生平不详,作者好友。②泓涵演迤:包孕宏深,境界广阔。③:同“枿”,同“”,绝。蹑:踩。崖岸:比喻原则。④㶁:水声。

22.填入第②段方框中的虚词恰当的一项是( )

A.而 B.以 C.且 D.又

23.将下列编号的语句依次填入语段横线处,顺序正确的一项为( )

①余方有公事,子姑去

②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

③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

A.①②③ B.②③① C.③②① D.②①③

24.第①段画线句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内容加以赏析。

25.概括本文写作意图。

八、材料作文

26.有人说,生活中有意义的,往往是那些多余的东西。请结合你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思考,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要求:(1)自拟题目,不要写成诗歌;(2)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 士不可以不弘毅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其脆易泮 三十辐共一毂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文质彬彬 然后君子 故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本题要注意的字词有:“弘”“泮”“辐”“毂”“彬”。

2. 虚饰、浮夸 收获 伤害 用绳结缀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1)虚饰、浮夸。句意: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

(2)收获。句意:志向坚定才能够镇静不躁;镇静不躁才能够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够思虑周祥;思虑周祥才能够有所收获。

(3)名词作动词,伤害。句意:认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弃君主的人。

(4)用绳结缀。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

3.(1)C

(2)B

【详解】(1)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句子衔接排序的能力。

根据后文“那笼子里是黑老鸹子,怎么又长出凤头来,也会说话呢”可知,是先变俊后会说话,排除BD;

根据刘姥姥的身份特点,“既……又”这样较为书面的语言风格与刘姥姥作为下层劳动人民的身份不符,“偏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言外之意是雀儿到了其他地方不会这样,这更能突出贾府的富贵,而“这雀儿到了你们这里”则没有这样的效果,排除A。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礼仪的把握能力。

B.平辈之中未婚之人优先于已婚之人,在林黛玉进贾府第一餐中就有所体现,作为嫂子的李纨、凤姐站立侍候,而作为小姑的贾府的三位小姐迎春、探春、惜春则落座用餐。

故选B。

4.影响后世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前代作家的作品或影响作家创作文学的过去作品原型的脉络。 5.B 6.B 7.①关乎任何事物;②揭示未知,提出已知,付诸语言,赋予意义;③形式与内容同等重要;④多方交流的创造性活动。 8.说明任何文本都存在于现在的语境,这是读者对文本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摩登红楼梦》里情节是有30年代现代城市特色的,但人的行为又符合原作中人物形象。比如贾宝玉的叛逆,追求自由;芳官等唱戏的女孩子,有才能又独立个性;尤二姐的形象发生了变化,具有现代意识。我们后来的读者,通过阅读《红楼梦》,改编作品,创作同人,让经典文本在对话中,走向未来。

【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词语含义的能力。

首先理解“族谱”的字典意。“族谱”本指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书。

然后结合语境理解其语境意。

由“作家们在修订和重构他们的故事、主旨、语言、形式以及他们选择的任何东西时,经常会追溯一条影响过他们的作品‘族谱’”可知,这里的“族谱”应是影响作家创作的作品或脉络;结合后面“詹姆斯•乔伊斯的小说《尤利西斯》借用了荷马笔下英雄奥德修斯的史诗故事,并把它挪为己用,植入他自己所处时代的爱尔兰……”可知,这里的“族谱”是指影响后世作家创作文学作品的前代作家的作品;结合后面“这条文学影响的‘族谱’还经由文类而根植于过去之中。文类就是类型的意思:复仇悲剧、爱情诗、侦探小说。文本常常会对它们的文类先祖做出反应或者回复”可知,“族谱”还可指影响作家创作文学的过去作品原型的脉络。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而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它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说法于文无据。原文是说“而这番交谈可以包含多位说话者,他们争辩、讨论、思考一场共享的交谈,不仅仅是‘一种发生在两个人之间的活动的图示’,而是发生在多人之间”,并没有说因为其他人不断加入对话,所以文学永远无法得出结论,永远是开放式的。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的能力。

B.“如白居易《长恨歌》……也以简约美展现其风格”错误,由第三段“一首史诗,不论是《失乐园》还是《权力的游戏》,都要通过很长的长度来展现其重要性;相比之下,一首十四行诗则是通过它的简约性来展现其精妙性、控制力与风格”可知,“简约”不属于“史诗”的风格,自然也就不属于《长恨歌》的风格。

9.①丰富了“妈”这一人物形象,侧面展现了外来农民工生存的艰辛;

②设置悬念,推动情节发展,前后的反差形成戏剧性效果;

③“老头”是“妈”的情节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能震撼读者,引人深思。

10.小说动作描写细腻传神,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11.①故事的见证者。小说的故事都是通过“她”的所见来叙述的,这就增加了小说的真实性。

②小说的线索。小说的内容通过“她”的活动贯穿起来,形成一个整体。

③烘托主要人物形象。小说通过“她”对衰老的焦虑与惶恐衬托打工母亲老当益壮的坚强品格。

④揭示作品主题。小说通过“她”的内心感受揭示小说关注打工者关注底层人生活现状的主题。

12.①“暮鼓”是指小说中会所在晚上演奏时的鼓声;

②“暮鼓”指打工母亲虽暮年却依然坚韧的品格;

③“暮鼓”寓指一种老而不衰、顽强奋进的态度。

13.B 14.D 15.孟诗这句以乐景写哀情,借江南二月繁花竞丽的美好景象,抒发了诗人在他乡过寒食节的极度悲伤的感情。韦诗这句运用情景交融的手法,寄思念于故园的寒食芳草萋萋的景色,烘托出诗人对诸弟和故园的怀念之情,含蓄蕴藉,言有尽而意无穷。

【解析】1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相关内容的能力。

B.“两首诗都有三个韵脚”错误。第一首诗的韵脚是“悲”“推”,第二首诗的韵脚是“冷”“听”“青”,前是两个韵脚,后是三个韵脚。

故选B。

1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韦诗平铺直叙,描写的景象和表达的感情也无曲折多变”错误。这首诗看似平铺直叙,顺笔写来,而针线极其绵密。诗的首句从近处着笔,实写客中寒食的景色;末句从远方落想,遥念故园寒食的景色。这一起一收,首尾呼应,紧扣诗题。中间两句,一句暗示独坐异乡,一句明写想念诸弟,上下绾合,承接自然。

故选 D。

15.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二月江南花满枝”这句描写物候,兼点时令。一个“满”字传达出江南之春给人繁花竞丽的感觉。这样触景生情,颇觉自然。与这种良辰美景相匹配的应该是赏心乐事,第二句却出人意外的写出了“堪悲”。在他乡,身为异客;寒食佳节,倍思亲人,不由悲从中来。这是以乐景写哀情的手法,倍增其哀,表情也更有力量。

“杜陵寒食草青青”就这句来说是景中见情,就全篇说是以景结情,收到藏深情于行间、见风韵于篇外的艺术效果。这一句是暗点,杜陵青草之思是由人及物,由想诸弟而联想及之。更显得蕴藉有味。它既透露了诗人的归思,也表达了对诸弟、对故园的怀念。这里,人与地的双重怀念是交相触发、融合为一的。

16. 以……为难 脱去丧服,指服丧结束 17. C D 18.当时王安石以宰相身份与陈升之管三司条例司,让苏辙入三司条例司作为属员。王安石拿《青苗书》出来让苏辙仔细说说意见,说“此法如有不便于百姓的,请告知我不要犹疑。” 19.C 20.首先指出青苗法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这样,照顾了王安石的面子。接着分析了官吏在发放青苗钱时会克扣,而贷款的农民在贷到钱后会乱花,从而造成不能偿还贷款,结果官府要对他们采取刑罚,从而给官府造成负担。指出了青苗法施行后可能会带来的问题。最后举出唐代刘晏不贷款给百姓,并阐述他的理由,最后,建议王安石仿效刘晏,不要发放贷款给百姓。这样举出前代的例子,让自己的论证更加有力。 21.苏辙以来年秋试时间将近、诗赋韵律功夫、治经诵读讲解皆不易为据,认为不能实行改变,一切照旧,让天下举子定心向学,建议来年考试再稍作变动。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

【解析】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难”,以……为难。句意:范镇感到很为难。

(2)“服除”,字面意思是脱去丧服,指服丧结束。句意:服丧结束。

1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意义的能力。

(1)“敛”,收还。句意:春天发放(青苗钱),秋天收回来。

故选C。

(2)“比次”,比较。句意:比较(研究)声律。

故选D。

1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领”,掌管;“属”,下属,属员;“熟”,详细;“勿”,不要。

19.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王安石派八位官员到四方各地,寻求尚未收取的财利。朝廷内外知道这些人一定会迎合王安石心意添加事情,都不敢说。

“之”在此为动词,到,“之四方”的主语是“八使”,应在宾语“四方”后断开,排除AB。

“遗利”为名词,作“访求”的宾语,句意完整,而“中外”指朝廷内外(的人),作后面“知”的主语,故应在“中外”前断句,排除D。

故选C。

20.本题考查学生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

在苏辙劝说王安石不要施行青苗法时,非常讲究说话的艺术。首先,苏辙说“以钱贷民,使出息二分,本以救民,非为利也”,这留指出青苗法这一政策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缓解百姓的困难,是为了救百姓,而不是为了盈利。这就照顾了王安石的面子,使他能够在后面列举青苗法的不便的地方。

接着,苏辙指出了青苗法存在的问题,“然出纳之际,吏缘为奸,虽有法不能禁,钱入民手,虽良民不免妄用;及其纳钱,虽富民不免逾限。如此,则恐鞭箠必用,州县之事不胜烦矣”,掌管出贷青苗钱的官吏必然会施展奸计而进行克扣,即使有法也无法禁止这种行为。而百姓得到钱后,一定会乱花,从而不能按时还贷。这样官府要对他们采取刑罚,从而给官府造成负担。此处苏辙用严密的逻辑说明了青苗法施行后将会带来的问题。

最后,苏辙举出了唐代刘晏的例子,刘晏坚决反对贷款给百姓,认为贱买贵卖,这是自然之理。而刘晏的施政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所以苏辙建议王安石效仿刘晏,不要发放贷款给百姓。这里苏辙举出刘晏的例子,更加增强了自己的说服力。

2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看司马光为什么会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的主张。文章说“光以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欲改科举,别为新格”,由此可知,司马光是因为王安石私自设《诗经》、《尚书新义》来考试天下士人,于是想改变科举制度,另立新的条例。

再看苏辙是如何回答的。苏辙说“进士来年秋试,日月无几,而议不时决。诗赋虽小技,比次声律,用功不浅。至于治经,诵读讲解,尤不轻易。要之,来年皆未可施行。乞来年科场,一切如旧,惟经义兼取注疏及诸家论议,或出己见,不专用王氏学。仍罢律义,令举人知有定论,一意为学,以待选试,然后徐议元佑五年以后科举格式,未为晚也”,苏轼认为进士来年秋天考试,没有多少日子了,而议论没有及时决定。诗赋虽然是小技,但要讲究声律,用的功夫不浅。至于治经书,诵读和讲解,尤其不是轻易的事。总之,来年都还不能实行。请求来年的考试,一切还照旧,惟有经书的释义兼取注疏及各家议论,或提出应举者自己的见解,不专用王安石的学说。并罢去对律令释义的考试,使应举的人知道有定论,一心一意做学问,以待选拔考试,然后慢慢地议论元祐五年以后科举的条例,也不算晚。总体来讲苏辙的建议没有切中肯綮。

司马光提出“欲改科举,别为新格”针对的是王安石“私设《诗》、《书新义》考试天下士”,改科举只是形式,革除王安石的影响是实质。但是苏辙的劝谏没有针对司马光的真实意图,从说理角度看没有针对性,所以司马光没有听从他的建议。

22.B 23.B 24.文章用近乎白描的手法通过刻画人物言行状貌展示人物的心理,充满讽刺意味。

在县丞面前,县吏半卷公文,鹅行鸭步,平立,斜看等一系列极具个性化的行为神情,无不显示出他对前者的轻视、蔑视和小人仗势欺人的心态;县丞的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也将其备受挟持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25.文章通过描写吏丞间行文署名和崔斯立任县丞时所作所为,揭露讽刺了唐代县丞一官无所事事形同虚设,消磨志士的真相,有一定的认识意义。

【解析】2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种学绩文,□蓄其有”意思是,勤学苦练,以积累学问。此处需要一个连词,表目的,而四个词语中,只有“以”可用作连词,表目的。排除ACD。

故选B。

2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子含义和文章内容的能力。

首先理解三个句子的意思,然后结合语境分析。

②“官无卑,顾材不足塞职”意思是,官无大小,只怕自己的能力不能称职。结合语境“再转而为丞兹邑。始至”,崔斯立经过两次迁谪,才来到这里做县丞,刚到任时,才会有这样的感慨之语,所以②放在第一句。

③“丞哉,丞哉!余不负丞,而丞负余”意思是,县丞啊,县丞啊,我没有对不起县丞,县丞却对不起我!结合语境“既噤不得施用”可知,这是他在只能闭口无言无所作为的现实面前的感慨,比前一句感情更强烈,所以③句应放在此处。

①“余方有公事,子姑去”意思是,我正有公事,您暂请离开这里。这是崔斯立去掉棱角,平平庸庸地去做这县丞后的表现,说明县丞一官无所事事形同虚设,消磨志士。所以此句适合放在文尾。

最后的排序是:②③①。

故选B。

24.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文章语言的能力。

这段文字描写吏丞间行文署名的过程,通过人物动作、语言、神态等描写,使人物形象跃然纸上,细节生动传神。

“吏抱成案诣丞,卷其前,钳以左手,右手摘纸尾,雁鹜行以进”描写县吏半卷公文,鹅行鸭步,平立,斜看等一系列极具个性化的行为神情,显示出他对前者的轻视、蔑视和小人仗势欺人的心态;“平立睨丞”“丞涉笔占位,署惟谨,目吏”描写县丞的谨言慎行,不敢越雷池一步,将其备受挟持的情状表现得淋漓尽致。

具体描绘县丞在文书上签字的情景,只用寥寥数语,就把县吏仗势欺人、县丞逆来顺受的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而县丞有职无权、形同虚设的尴尬境地也就昭然若揭了。充满着辛辣的讽刺意味,活绘出了一幅官场讽刺图。

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写作意图的能力。

文章前半部分作者首先敏锐、直截地指出“丞位高而逼”;然后以县丞和县吏两个形象所表现的县丞签署公文的细节,形象地再现了县丞在任中的具体情形;

后半部分又以崔斯立任蓝田县丞的事迹经历对题旨加以具体佐证。被黜官降至县丞职位的崔斯立,从最初的认为官职无尊卑,“顾材不足塞职”的踌躇满志,到后来“余不负丞,而丞负余”的痛心长叹,一个有才能、有抱负的人是怎样在官场倾轧中被磨去棱角、萎靡心志的心路历程,不言而喻地被展现了出来。最后崔斯立虽重修壁记,但人却如赋闲般日日吟哦于松林间,并冠冕堂皇地躲避过问公事。一句“余方有公事,子姑去”,使作品对唐朝这类政治现状的深刻嘲讽,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