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市延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北京市延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a2426126e09d

北京市延庆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我在日本东京湾内美国超级战舰“密苏里”号上,离日本签降代表约两三丈的地方,目睹他们代表日本签字,向联合国投降。

这签字,洗净了中华民族七十年来的奇耻大辱。这一幕,简单、庄严、肃穆,永志不忘。天刚破晓,大家便开始准备。我是在七点多钟随同记者团从另一艘军舰乘小艇登上“密苏里”号的。“密苏里”号舰的主甲板有两三个足球场大,但这时也显得小了,走动不开。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十六英寸口径的大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向“密苏里”号舰注视着。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浪如练,摩托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

仪式开始

九时整,各国代表按照签约程序依次签字……全体签字毕,各国首席代表离场,退入将领指挥室,看表是九点十八分。我猛然一震,“九一八”!一九三一年九月十八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一九三三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正好是九点十八分。现在十四年过去了。没有想到日本侵略者竟然又在这个时刻,在东京湾签字投降了,天网恢恢,天理昭彰,其此之谓欤!

投降书脏了

按预定程序,日本代表应该随即取了他们那一份投降书(另一份由盟国保存)离场,但是他们还是站在那里。原来加拿大代表签字时低了一格,随后各国代表也签错位置了。协商之后,有关代表做了更正。倒霉的日本人,连份投降书也不是干干净净的。

傍晚时分,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十一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机声中,我正在数架数时,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那都是从航空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大战中空军将士厥功甚伟,理应有此荣誉,以这样浩浩荡荡的阵势,参加敌人的投降典礼。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二十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光荣历史了。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取材于朱启平《落日》,有删改)

材料二

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

多少一点困难怕什么。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老子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美帝国主义及其走狗蒋介石反动派,对于我们,不但“以死惧之”,而且实行叫我们死。闻一多等人之外,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现在这种情况已近尾声了,他们打了败仗了,不是他们杀过来而是我们杀过去了,他们快要完蛋了。留给我们多少一点困难,封锁、失业、灾荒、通货膨胀、物价上升之类,确实是困难,但是,比起过去三年来已经松了一口气了。过去三年的一关也闯过了,难道不能克服现在这点困难吗?没有美国就不能活命吗?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起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除了看见人民解放军一队一队地走过,工人、农民、学生一群一群地起来之外,他还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

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因此应当对他们进行说服、争取、教育和团结的工作,使他们站到人民方面来,不上帝国主义的当。但是整个美帝国主义在中国人民中的威信已经破产了,美国的白皮书,就是一部破产的记录。先进的人们,应当很好地利用白皮书对中国人民进行教育工作。

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很好,很好。这两件事都是值得庆祝的。

(取材于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1.根据两则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描写投降签字前的宏大场景,渲染了庄严肃穆而又喜庆的氛围,表达了胜利者心中的喜悦之情。

B.材料一以《落日》为题,一语双关,一方面点出签降的时间,另一方面用“日落”象征着军国主义的失败。

C.材料二指出以闻一多、朱自清为代表的我国近代知识分子都能认清帝国主义的真实面目,都具有民族英雄气概。

D.《别了,司徒雷登》与《别了,不列颠尼亚》两篇文章标题形式相似,内蕴深厚,都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之情。

2.下列对两则材料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插叙了“九·一八”事件等,联系历史,充实内容,感动人心。

B.材料一采用小标题形式生动展现签字的过程,颇有镜头感,条理清晰。

C.材料二以一“走”一“来”结束,这个对比既总结了全文,也照应题目和开头。

D.《别了,司徒雷登》语意双关,明指司徒雷登离开中国,暗寓美帝侵华政策的失败。

3.下列选项中,论点和论据不匹配的一项是( )

A.无是非之心,非人也。——国民党反动派亲附美国。

B.无恻隐之心,非人也。——百万将士痛击日寇。

C.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闻一多拍案而起,朱自清宁饥不屈。

D.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日本偷袭珍珠港,美国回击轰炸广岛长崎。

4.结合材料,简要分析材料二的论证方法。

5.新闻通讯具有“真实性”“文学性”的特点。请结合材料一具体分析。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1】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2】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避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犛牛【3】,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注释:【1】樗:一种木质低劣的乔木。【2】狸狌:狸,野猫;狌,黄鼠狼。【3】犛牛:牦牛。

6.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树之成而实五石 树:种植

B.今一朝而鬻技百金 鬻:卖

C.中于机辟,死于罔罟 中:合乎,符合

D.彷徨乎无为其侧 彷徨:悠然自得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魏王贻我大瓠之种 吴王使之将

B.剖之以为瓢 吾为其无用而掊之

C.夫子固拙于用大矣 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

D.以说吴王 以候敖者

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B.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C.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D.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臃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涂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惠子告诉庄子,打破葫芦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葫芦不坚固,做不了盛水的容器;二是葫芦太大,剖开做瓢没有可盛受之物。

B.庄子认为,同样一种药物,有人凭它可以获得封赏,有人却只能世世代代用它漂洗丝绵,这就是用法不同造成了结果不同。

C.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

D.在主客问答之中,庄子以寓言来反击惠子,他用“不龟手之药”的故事以及野猫、黄鼠狼、牦牛的故事批评了惠子的固陋。

10.将下面语句译为现代汉语。

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11.这两段话,阐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三、名著阅读

12.阅读下面《论语》中的文字,回答问题。

①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论语·子路》)

②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论语·季氏》)

③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

在孔子看来,学《诗》有哪些作用?请根据以上几则《论语》选文简要说明。

13.根据下列要求,回答问题。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被评论家称为“青春王国”,请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分析大观园里人物的青春之美。

四、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千秋岁引

王安石【1】

别馆寒砧,孤城画角,一派秋声入寥廓。东归燕从海上去,南来雁向沙头落。楚台风【2】,庾楼月,宛如昨。

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可惜风流总闲却。当初谩留华表语【3】,而今误我秦楼约。梦阑时,酒醒后,思量着。

注释:【1】王安石:北宋著名政治家,主持了“熙宁变法”,后因守旧派得势,新法皆废,郁然病逝于钟山。【2】楚台风:楚王游兰台时曾赞“快哉此风”。【3】华表语:曾有得道之人在华表柱上唱“去家千年今来归”。

14.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东归燕”两句,写出了作者久客异乡的思绪,与下阕的“忆旧”内容自然相承。

B.“孤城画角”一句,以极凝练的笔墨描绘了自然的秋声,虽然孤独,但高亢动人。

C.“梦阑、酒醒”既可实指梦和酒,亦可视为诗人历尽沧桑后的自知和独醒。

D.全词言近意远。风格与雄浑壮阔、沉郁悲壮的《桂枝香·金陵怀古》不同。

15.有人认为此词反映了作者积极人生中的另一面,杨慎也曾在《词品》中评论道:“荆公此词,大有感慨,大有见道语”,请分析本词丰富的情感。

五、情景默写

16.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1)花草树木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琵琶行》开篇,白居易借“浔阳江头夜送客,______”烘托了秋夜送客的萧瑟落寞;《声声慢》中李清照借“______,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写出了花儿凋零满地的景象。

(2)古诗文中的景物描写常常能以片言传神,用极精炼的语言描摹出景物的典型特征。杜甫《登岳阳楼》中以“______,______”描绘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以“______,______”写出了金陵晚秋江水澄澈、群峰林立的山川胜景;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以“______,明河共影”描摹洞庭月色,并抒发自己的怀抱,把“肝肺皆冰雪”的胸怀,与洞庭月下“______”的气象交融。

(3)史论贵在立论精警。唐代杜牧《阿房宫赋》“______,非天下也”,宋代苏洵《六国论》“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皆借古讽今,发人深省。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深造

白龙涛

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

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1】,当成命根子了?”

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

“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2】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

“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

“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

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

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

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

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

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

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

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

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

“走哪条线?”

“……”

“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这条路经过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

“……”

“切记!”

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①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

“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

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

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

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

“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

“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件,携老伴儿出城而去。

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

“任老胖,我是朱友航。”

“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

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

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

“No,no,没有,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

“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

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

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②眼里霎时起了雾。

“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

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

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

“……”

“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

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

“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

朱友航③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

(节选自《渤海风》,2020年第2期)

注释:【1】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2】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

17.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

B.任蕴清与朱友航在楼下下棋,楼上传来茶盏破碎声,这是明少爷在抗议父亲锁门幽禁他;而朱友航骂任蕴清,则是因为任蕴清下棋时心不在焉。

C.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变化,表明其由反对、阻止儿子参加抗日,只图自保变为支持儿子投身救国运动。

D.小说标题“深造”,既指“留学深造”,也指任、朱两家两代人在时代浪潮中爱国报国、升华精神境界的行为。

18.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

B.小说多用伏笔,结构严谨。如任蕴清告诫儿子不走芜湖水路为后文明少爷芜湖失踪埋下了伏笔,使得情节发展不突兀。

C.小说巧用衬托,突出人物形象。如朱友航支持明少爷“申请官费留学”,从而“明世界大势”,主要为了衬托任蕴清的腐朽反动。

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

19.小说注重细节描写,请赏析三处横线中“泪”所蕴含的人物心理。

20.文章篇幅短小内容却有很大的时空跨度,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这样写的好处。

七、选择 简答

2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问题。

虹关伫立,徽墨式微。近百年来,科技的迅猛发展带来了五花八门的书写工具,使得人们迅速地移情别恋,墨与砚台的耳鬓厮磨,也早已被墨汁横插一杠,固态墨便黯然失色。近年来渐渐被人遗忘。到后来,实现了从纸张到数字化的华丽转身,书写也已成为少数人的事情了,墨块更是被束之高阁,制墨传习几乎无人问津。

徽墨,制作滥觞于南唐,兴盛于明清,享有“落纸如漆,万古存真”之美誉。有权威人士言之凿凿指陈,北京故宫博物院还保存着数十块虹关徽墨。徽墨无声,虹关有幸,虹关徽墨不负众望,其身上所承载的文化意蕴终于为虹关换来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的金字招牌。

在虹关寻墨,我不为藏墨之好,只是警醒自己要时刻保持一颗对文化敬畏的心。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这是墨润心灵的过程,这是沉醉馨香的过程,这也是国学照耀的过程。虹关,坐落在和风细雨敲开的绿茵茵帷幔里,是徽墨润开的一首唐诗,深入其中穿越在一阕宋词里,时光铺陈,岁月静好。

(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在寻找微墨中,不仅我感受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B.在寻找微墨中,我不仅感受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C.在寻找徽墨中,我不仅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D.在寻找徽墨中,不仅我揣摩到徽墨蕴含的千年底蕴,也感受到浓淡相宜的虹关凸显出的古村文化。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使用了拟人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八、语言表达

22.根据《荷花淀》课文前四段中的词句,组合成一首描写荷花淀美好风光的绝句或律诗。要求:符合绝句和律诗的格式特征。

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潮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要问白洋淀有多少苇地?不知道。每年出多少苇子?不知道。只晓得,每年芦花飘飞苇叶黄的时候,全淀的芦苇收割,垛起垛来,在白洋淀周围的广场上,就成了一条苇子的长城。女人们,在场里院里编着席。编成了多少席?六月里,淀水涨满,有无数的船只,运输银白雪亮的席子出口,不久,各地的城市村庄,就全有了花纹又密、又精致的席子用了。大家争着买:

“好席子,白洋淀席!”

这女人编着席。不久在她的身子下面,就编成了一大片。她像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像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

九、微写作

23.请谈谈此时你参加“线上考试”的感受。要求:感情真挚,150字左右。

十、材料作文

24.作文。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征程中,有时需要在“直道”上以实力硬拼,全力冲刺;有时需要在“弯道”上抓住机遇,巧妙超越;有时则需要另辟新径,“换道”前行。

请写一篇议论文,表达你的感触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少于700字。

十一、命题作文

25.请以“班会”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合理、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C 2.C 3.B 4.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有例证法:如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①真实性:开头出现具体时间,还有仪式前的场面白描,体现出真实性;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开头关于天气和海风、海面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写水兵脸上的微笑等,让读者感受到胜利的喜悦。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都”以偏概全。材料二倒数第二段“中国还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和其他人等存有糊涂思想,对美国存有幻想”,指出还有部分知识分子糊涂,对美国存有幻想。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及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

C.“对比”错,“司徒雷登走了,白皮书来了”,一“走”,一“来”无对比。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百万将士痛击日寇”,这是保家卫国的正义之举,与“恻隐之心”没有关系。

故选B。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

①灵活运用多种论证方法。

有正反对比的方法:如第一段“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此处把闻一多、朱自清与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进行对比,赞颂闻一多、朱自清的民族精神。

有例证法:如“还在过去的三年内,用美国的卡宾枪、机关枪、迫击炮、火箭炮、榴弹炮、坦克和飞机炸弹,杀死了数百万中国人”,举出大量事例来论证美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直接”侵略。

有引证法:如引老子的话“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来论证“中国人死都不怕,还怕困难吗?”,表现中国人民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②论证语言富有力量,形象生动。

语言的形象性:如写“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却总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只好挟着皮包走路”几句,把司徒雷登不甘心失败,但最终又逃不了失败的命运的悻悻之态很形象地刻画出来,并有几分幽默。

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本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

结合题干中的“真实性”“文学性”分析材料一。

①真实性:如开头的具体时间“一九四五年九月二日上午九时十分”,体现真实性;仪式前的场面白描,如“到处都是密密簇簇排列着身穿制服、持枪肃立的陆战队士兵,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以及二百多名各国记者……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早雾中”,给人身临其境之感。

②文学性:环境描写,如“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舱面上人影密集”,渲染了气氛;细节描写,如“军衣洁白、折痕犹在、满脸笑容的水兵”等,让读者感受到人们对于胜利的渴望和胜利到来的喜悦。

6.C 7.D 8.A 9.C 10.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1.①这两段话阐述了什么是真正的有用和无用,说明不能为物所滞,要把无用化为有用的道理。②原文用庄子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此观点。

【解析】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C. 中,踩中,触到;句意:但是一踩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

故选C。

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之,结构助词,的;句意: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之,代词,他;句意:吴王就命他为将。

B.为,动词,当作;句意:切开它当瓠。/为,介词,因为;句意: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

C.于,介词,对;;句意: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于,介词,在;句意: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

D.以,目的连词,来;句意:来游说吴王。/以,目的连词,来;句意:来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

ABC意义和用法不同,D意义和用法相同。

故选D。

8.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

“人”是“谓之樗”的主语,其前断开,排除BD;

“涂”是“立”的状语,前面省略了介词“于”,所以“立之涂”中间不能断开,排除CD;

“匠者不顾”中“匠者”是主语,“不顾”是谓语,意思完整,后面断开,排除BC。

故选A。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意在讽刺当时世人的言谈大而无用”理解错误,根据原文“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可知,惠子给庄子讲述樗树因为树干和树枝都不符合取材的需要,以至连匠人都不顾的故事,意在讽刺庄子的理论大而无用。

故选C。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夭”,折断,砍伐;“斤”大斧头;“害”,伤害;“安”哪里。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作品主题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文章内容,然后再分析阐述的道理。

原文第一段,惠子认为五石之瓠虽然大却没有什么用处,因此把它砸破了;庄子回以故事作为启发,对于不龟手之药,利用的方法不同,它的价值不同。最后庄子对惠子说:“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告诉惠子怎样“巧用”这个“五石之瓠”,建议他可以把这种大葫芦作为腰舟系在身上,用来浮游于江湖之上。

原文第二段,惠子认为樗树的树干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但却大而无用,木匠连看也不看。庄子以野猫和黄鼠狼与牦牛做比,说明牦牛再大也不能捕鼠,阐明大和小各自有它的用处;然后给出自己的意见: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就化“无用”为“有用”了。

由此可见,庄子用与惠子关于如何看待“大瓠”与“大树”之用的两段对话阐述了关于“无用”和“大用”的观点。庄子很注重事物的内在使用价值,“无用”是事物的外在价值,而“用”是事物的内在价值,无用很可能有大用。人应该注重内在的生命价值和自我价值,巧用“无用之用”来实现自我价值。

参考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给我大葫芦的种子,我种下后结出的葫芦大得可以容纳五石。用它来盛水,它却因质地太脆无法提举。切开它当瓠,又大而平浅无法容纳东西。我不是嫌它不大,只是因为它无用,我把它砸了。”庄子说:“你真不善于使用大的物件。宋国有个人善于制作防止手冻裂的药,他家世世代代都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客人听说了,请求用一百金来买他的药方。这个宋国人召集全家商量说:‘我家世世代代靠这种药从事漂洗丝絮,一年所得不过数金;现在一旦卖掉这个药方马上可得百金,请大家答应我卖掉它。’这个客人买到药方,来游说吴王。那时正逢越国入侵吴国,吴王就命他为将,在冬天跟越国人展开水战,大败越人,吴王就割地封侯来奖赏他。同样是一帖防止手冻裂的药方,有人靠它得到封赏,有人却只会用于漂洗丝絮,这是因为使用方法不同啊。现在你有可容五石东西的大葫芦,为什么不把它系在身上作为腰舟而浮游于江湖呢?却担忧它大而无处可容纳,可见你的心地过于浅陋狭隘了!”

惠子对庄子说:“我有一棵大树,人家把它叫做臭椿;它那树干上有许多赘瘤,不合绳墨,它那枝杈弯弯曲曲,不合规矩。它长在路边,木匠都不看它一眼。现在你说的那段话,大而没有用,大家都不相信。”庄子说:“你难道没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屈身伏在那里,来等待捕捉来来往往的小动物;它捉小动物时东跳西跃,不避高下;但是一踩中捕兽的机关陷阱,就死在网中。再看那牦牛,它大如天边的云。这可以说够大的了,但是却不能捕鼠。现在你有一棵大树,担忧它没有用处,为什么不把它种在虚无之乡,广阔无边的原野,随意地徘徊在它的旁边,逍遥自在地躺在它的下面。这样大树就不会遭到斧头的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伤害它,它没有什么用处,又哪里会有什么困苦呢?”

12.①可以指导为政,助力外交(授之以政而达,使于四方能专对)。②可以增进交流而协调人际关系(不学诗无以言、可以群可以怨、事父事君)。③可增加知识(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可训练思维以培养联想力观察力(可以兴可以观)。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根据第一则材料孔子提出的观点是,在人们努力学习的基础上“授之以政”,进行实际锻炼;若不能完成,则让其“使于四方”进行锻炼,让知识接受实践的检验;若还没有明显的改观,那他就真是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了。孔子在这则语录里主要是讲《诗经》可以应用于从政和外交活动,有其实用功能。

第二则材料“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人要是不学《诗》,则无以与人言语了,真的不知道该怎么说话。学《诗》可以增进交流而协调人际关系。

第三则材料中“可以兴”是可以表达思想,抒发情怀;“可以观”是可以体察诗人的心境,观察当时的社会。所以读诗可以受到启发,明白很多事理。“可以群”是学了诗,涵养了心性,提升了自身素质,就更懂得也更善于与人相处,因为可以用诗的学问和知识与朋友切磋,所谓以文会友。“可以怨”是学了诗可以发牢骚,因为可以用诗来表达自己的不平,疏导情绪。“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即学到事奉君主和长辈的道理;还有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参考译文:

孔子说:“熟读《诗》三百篇,叫他去从政做官治理百姓,却不能通达行政;叫他出使四方各国,却不能恰当地赋诗应对;这样,就是诗读得再多,又有什么用呢?”

陈亢向伯鱼问道:“你在老师那里有得到与众不同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他曾经独自站在那里,我快步走过庭中,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会应对说话。‘我退回后就学《诗》。

孔子说:“学生们为什么没有人学诗呢?诗可以激发心志,可以提高观察力,可以培养群体观念,可以学得讽刺方法。近则可以用其中的道理来侍奉父母;远可以用来侍奉君主,还可以多认识鸟兽草木的名称。”

13.示例:史湘云醉卧芍药丛就展现了青春之美。“果见湘云卧于山石僻处一个石磴子上,业经香梦沉酣,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满头脸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手中的扇子在地下,也半被落花埋了,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又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一副美人酣睡图,将史湘云天真娇憨之态与超逸烂漫之姿,淋漓尽致呈现在大众眼前。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情节、人物形象的鉴赏能力。

注意题干中提示的“结合小说中的某一情节或场景”来分析人物的“青春之美”。

如小说中的史湘云是一个乐观好强的女孩子。她爱穿男装,爱顽皮,很多时候,大家都把她看作假小子。其实,她内心里也住着小公主。看她醉卧在青石板凳上,用鲛帕包了一包芍药花瓣枕着,四面芍药花飞了一身,她的满头脸,满衣襟上皆是红香散乱,那恣意与憨态不由让人心旌摇动。乱红中熟睡的她,任手中的扇子掉在地下,半被落花埋了,全然不怕一群蜜蜂蝴蝶闹嚷嚷的围着她。这份安然,这份纯真,美好得让人落泪。不管在人群里,你扮演着谁,取悦了谁,一个人独处时,你依然是个少年,未曾有一丝丝改变。

14.B 15.①久客异乡、思盼归家但又身不由己的思绪。旅舍客馆令羁身异乡的客子心中抑郁,砧上的捣衣之声成了离愁别恨的象征,“角声”“燕”“雁”都寓有久别归家之意。

②倦意官场(或被名利所缚)。“无奈被些名利缚,无奈被他情担阁”,名暄利锁,缚人手脚,世情俗态,耽搁自在生活。

③借对昔日欢会、空负情人期约的描写,表达对无拘无束的百姓生活的留恋与向往之情。其深层借以抒发自己对政治的厌倦之情。

④历经沧桑后欲寄情山水(或:心归自然)而不得的痛苦之情,欲在景中寄托情感而不得。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