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我用夸克网盘分享了「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及答案.docx」,点击链接即可保存。打开「夸克APP」在线查看,支持多种文档格式转换。

链接:https://pan.quark.cn/s/364e5f0a394e

北京市西城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同一律”作为逻辑思维的基本规律之一,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想必须保持同一性。具体而言,就是在同一思考、同一表述、同一交谈、同一辩论等思维过程中,一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概念方面的要求,就会犯“混淆概念”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如果无意识地违反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的要求,就会犯“转移论题”的错误;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例如:“你们店的大米粥怎么这么稀,还这么贵?”“物以稀为贵嘛。”“物以稀为贵”中的“稀”应指事物存世稀有,“贵”指价值珍贵。而在这组对话中,顾客说的“稀”指粥里的米放得少,“贵”指价格高;店主却“ ① ”,以“物以稀为贵”搪塞顾客的批评。

又如:“服务员,您的手指浸到我的汤里了。”“哦,不要紧,一点儿都不烫。”在这组对话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同时表达了不满,而服务员装作浑然不觉,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以“ ② ”的方式回避指责。

同一律的作用在于保证思维的确定性。思维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才能进行正常的思想交流。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形式逻辑》等相关文章)

材料二

我们要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无论是用口头语言还是用书面语言,都应该做到概念明确、判断恰当、推理合乎逻辑。要做到这些,就应当遵循基本的思维规律,即同一律、矛盾律(又称“不矛盾律”)、排中律、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一切思想(包括概念和命题)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比如“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所以《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需要注意的是,如果超出同一思维过程,就不能要求所有思想绝对同一、永远同一。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例如:“夜晚,整栋楼漆黑一团,只有一个房间灯火明亮。”在这句话中,“整栋楼漆黑一团”与“一个房间灯火明亮”自相矛盾,两种情况不能同时并存。假如超出同一思维过程,或事物本身存在矛盾着的两方面性质,需要用语言揭示,如臧克家的诗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诗人通过作品能自圆其说,这就不算违反矛盾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例如“或者采纳他的建议,或者不采纳他的建议,我都不赞成。”在这句话中,“采纳”和“不采纳”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我都不赞成”违反了排中律。

人们无论说话还是写文章,思想必须具有论证性,观点才能立得住。因此,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违反充足理由律,就会犯“虚假理由”以及“推不出”的逻辑错误。例如小说《祝福》中的鲁四老爷,在得知祥林嫂的死讯后,竟然高声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祥林嫂不幸死在年关,鲁四老爷却以“偏偏要在这时候”为理由,推出“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的结论,显然犯了“虚假理由”的错误。

了解基本的思维规律,我们就容易发现日常话语中出现的逻辑错误。例1:“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要不是雨下得太大了我就赶去排练了。”例2:“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他此生注定不平凡。”例3:“这篇文章的观点不能说是全面的,也不能说是不全面的。”以上四例都违反了基本的思维规律。

(取材于《选择性必修·上册》《逻辑学十五讲》等相关文章)

1.根据材料一,填入文中①②两处指出例句违反同一律的原因,都正确的一项是( )

A.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概念 B.①偷换概念 ②偷换论题

C.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论题 D.①偷换论题 ②偷换概念

2.根据材料二,下列对遵循思维规律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遵循思维规律,是人们能够运用语言清楚地表达自己思想的基本保证。

B.遵循同一律,并不意味着在任何情况下所有思想都需要保持绝对同一。

C.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可以避免混淆话题,使语言表达更具有论证性。

D.遵循充足理由律,就要在论证中提供真实且与论断有逻辑关系的理由。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第六段中的例句违反思维规律的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排中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B.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矛盾律,例3违反充足理由律。

C.例1违反排中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矛盾律。

D.例1违反矛盾律,例2违反充足理由律,例3违反排中律。

4.材料二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为何违反了思维规律?请参考材料一和材料二的相关内容简要说明。

二、文学类阅读-双文本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列小题。

文段一

在四十余被害的青年之中,刘和珍君是我的学生。学生云者,我向来这样想,这样说,现在却觉得有些踌躇了,我应该对她奉献我的悲哀与尊敬。她不是“苟活到现在的我”的学生,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

……

我目睹中国女子的办事,是始于去年的,虽然是少数,但看那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曾经屡次为之感叹。至于这一回在弹雨中互相救助,虽殒身不恤的事实,则更足为中国女子的勇毅,虽遭阴谋秘计,压抑至数千年,而终于没有消亡的明证了。倘要寻求这一次死伤者对于将来的意义,意义就在此罢。

苟活者在淡红的血色中,会依稀看见微茫的希望;真的猛士,将更奋然而前行。

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节选自鲁迅《记念刘和珍君》)

文段二

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单就这福临路的东洋厂讲,光绪二十八年三井系的资本收买大纯纱厂而创立第一厂的时候,锭子还不到两万,可是三十年之后,他们已经有了六个纱厂,五个布厂,二十五万锭子,三千张布机,八千工人和一千二百万元的资本。美国一位作家索洛曾在一本书上说过,美国铁路的每一根枕木下面,都横卧着一个爱尔兰工人的尸首。那么,我也这样联想,东洋厂的每一个锭子上面都附托着一个中国奴隶的冤魂!

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劳动强化,工房和老板家庭的义务服役,猪猡一般的生活,泥土一般的作践——血肉造成的“机器”终究和钢铁造成的不一样,包身契上写明的三年期限,能够做满的不到三分之二。工作,工作,衰弱到不能走路还是工作,手脚像芦柴棒一般地瘦,身体像弓一样地弯,面色像死人一样地惨!咳着,喘着,淌着冷汗,还是被逼着在做工。譬如讲芦柴棒吧,她的身体实在瘦得太可怕了,放工的时候,厂门口的“抄身婆”(检查女工身体的女人)也不愿意去接触她的身体……

但是带工老板是不怕做噩梦的!

……

“放她?行!还我二十块钱,两年间的伙食、房钱。”他随便地说,回转头来对她一瞪:

“不还钱,可别做梦!宁愿赔棺材,要她做到死!”

芦柴棒现在的工钱是每天三角八,拿去年的工钱三角二做平均,两年来在她身上已经收入了二百三十块了!

(节选自夏衍《包身工》)

5.依据文段一,下列对文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郑重介绍学生刘和珍时忽然“觉得有些踌躇了”,因为刘和珍是令作者肃然起敬的“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的青年”,作者既为之骄傲又颇有些惭愧。

B.作者亲眼目睹了刘和珍与同伴在枪林弹雨中互相救助、殒身不恤的英勇行为,被她们的勇毅深深折服,屡次感叹这几位女子干练坚决、百折不回的气概。

C.作者认为刘和珍等四十多位青年英勇牺牲,不仅让“苟活者”对未来产生了一丝希望,而且能够激励“真的猛士”更加坚定地去为国家争取光明的未来。

D.结尾“呜呼,我说不出话”包含着作者太多无法全部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和思绪,其中既含有对刘和珍之死的深深哀痛,也包含着惋惜、愤怒等多种感情。

6.依据文段二,下列对文中数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福临路的东洋厂从一家纱厂发展为六个纱厂、五个布厂,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

B.“两粥一饭,十二小时工作”体现了包身工恶劣的生活条件和超负荷的工作强度。

C.芦柴棒干满三年仅得二十元,而她两年来二百三十元的工钱全被带工老板剥削了。

D.数字彰显了资本疯狂的扩张,带工老板残酷的压榨,数字里浸透了包身工的血泪。

7.文段二体现了报告文学的哪些特点?请结合内容简要说明。

三、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下面小题。

文段一

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子非三闾大夫欤?何故而至此?”屈原曰:“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曰:“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新浴者必振衣。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温蠖乎?”乃作《怀沙》之赋。……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文段二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煴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且单于信汝,使决人死生,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始矣。”

8.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色憔悴,形容枯槁 形容:身形面容

B.而蒙世俗之温蠖乎 温蠖:尘垢

C.会论虞常 会论:会面讨论

D.副有罪,当相坐 相坐:相连治罪

9.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被发行吟泽畔 不顾恩义,畔主背亲

B.是以见放 何以汝为见

C.又安能以皓皓之白 遂自投汨罗以死

D.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

10.下列对文中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

整个世界都是污浊的,为什么不能随波逐流呢

B.何故怀瑾握瑜

为什么要保持高洁美好的节操志向呢

C.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

卫律大吃一惊,自己抱着苏武,让医生快跑来救人

D.复举剑拟之,武不动

卫律又举起剑向苏武比画着要杀他,苏武一动不动

11.请将下列文言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为现代汉语。

①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②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③反欲斗两主,观祸败。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惠文王时,得楚和氏璧。秦昭王闻之,使人遗赵王书,愿以十五城请易璧。赵王与大将军廉颇诸大臣谋: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欲勿予,即患秦兵之来。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不得。宦者令缪贤曰:“臣舍人蔺相如可使。”赵王于是遂遣相如奉璧西入秦。

秦王坐章台①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相如视秦王无意偿赵城,乃前曰:“璧有瑕,请指示王。”王授璧。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谓秦王曰:“大王欲得璧,使人发书至赵王,赵王悉召群臣议,皆曰:‘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偿城恐不可得。’议不欲予秦璧。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且以一璧之故逆强秦之欢,不可。于是赵王乃斋戒五日,使臣奉璧,拜送书于庭。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今臣至,大王见臣列观,礼节甚倨,得璧,传之美人,以戏弄臣。臣观大王无意偿赵王城邑,故臣复取璧。大王必欲急臣,臣头今与璧俱碎于柱矣!”相如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固请,召有司案图②,指从此以往十五都予赵。

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赵王恐,不敢不献。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秦王度之,终不可强夺,遂许斋五日,舍相如广成传③。

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秦王斋五日后,乃设九宾礼于廷,引赵使者蔺相如。相如至,谓秦王曰:“秦自缪公④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且秦强而赵弱,大王遣一介之使至赵,赵立奉璧来。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唯大王与群臣孰计议之。”秦王与群臣相视而嘻。左右或欲引相如去,秦王因曰:“今杀相如,终不能得璧也,而绝秦赵之欢,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归赵,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注】①章台:秦宫名。②案图:察看地图。③广成传:宾馆名。④缪公:即秦穆公。

12.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璧有瑕,请指示王 指示:指给……看

B.大王见臣列观 列观:一般的宫殿

C.秦王恐其破璧,乃辞谢 辞谢:婉言拒绝

D.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约束:遵守约定

13.为下列语句补充省略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王)议不欲予秦璧 B.传之(于)美人

C.欲以(璧)击柱 D.(秦王)卒廷见相如

14.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贪,负其强,以空言求璧

秦国贪婪,倚仗它国力强大,想用空头许诺得到和氏璧

B.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为何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而整饰仪式表示敬意呀

C.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

于是派他的随从穿上粗布衣,怀揣和氏璧,从小路逃走

D.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我确实担心眼睁睁地看着大王您欺骗我们并且辜负赵王

15.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蔺相如作为赵国使者,肩负着监督秦国履行承诺,否则就完璧归赵的艰巨使命。

B.蔺相如郑重献上和氏璧,又得体地要回来,既符合外交礼仪又掌握了外交主动。

C.蔺相如指出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珍宝,迫使秦王暂时答应用十五座城邑来交换。

D.蔺相如暗中派人将和氏璧送回赵国,自己则做好向秦王陈辞并慷慨赴死的准备。

16.蔺相如为何向秦王提出“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再献上和氏璧的要求?请依据本文内容简要说明。

四、句子默写

17.选做10道小题,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

③于是废先王之道,___________________,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⑤《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可以兴国,________________,自然之理也。

⑥岂曰无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⑦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不知乘月几人归,___________________。

⑧人生得意须尽欢,___________________。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⑨___________________,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⑩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_______________________,惟有泪千行。

⑪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_____。

五、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红楼梦》第三十七回中大观园里众人结诗社,作诗咏白海棠,宝钗写道: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1】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注:【1】白帝:古代神话传说中的五天帝之一,主管秋事,故常以白帝代指秋天。

18.下列对诗句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刻画花主亲手浇灌白海棠,因“珍重”而“掩门”不愿将其轻易示人。

B.颔联描写白海棠洗掉了胭脂色,动人的花影在冰雪覆盖的台阶轻轻地摇曳。

C.颈联“淡极”“更艳”看似矛盾,实则写出白海棠于淡雅中更显风姿绰约。

D.颈联以“愁多”的美玉怎能没有斑点,来衬托白海棠的平和淡然洁白无瑕。

19.小说中的宝钗对咏物诗有自己的见解,她说:“古人的诗赋,也不过都是寄兴写情耳。”宝钗这首诗如何借咏白海棠“寄兴写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六、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列小题。

大地会烧尽吗

甫跃辉

①抬头看天,天上一棱一棱铺展开鱼鳞状的云,正随了太阳的坠落,无声地变幻着颜色,浅红,绯红,暗红,绛紫……而它俯瞰着的大地呢?所有肆意泼洒的色泽早已收割殆尽,偶然遗落的种子如黄金,也已经被几场风雨消磨得乌暗。

②那年,我家在滚石山脚下种了一亩多油菜。油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薅,断了的草茎散发出青的浓郁气息,汁液沾手上,绿绿的一层。草色日日叠加,即便用肥皂也很难洗净;若手上有冻裂的伤痕,草色注定要越发久长地烙印进皮肤。手中的草握不住了,随手放身后,好一阵子,回头看看,身后的草垒成了一小堆一小堆。估摸着能装满竹篓了,这才直起身子,依次抱起地上的草堆,抱回田头的空竹篓边。那是冬日正午,太阳高悬头顶,影子匍匐在脚底。四面空旷的田地里,绿色一直延续到东边山脚,那便是滚石山。

③油菜一日一日长高,绿色的血液在枝干和叶片间奔突,发出寂静的呼喊。蹲下拔草时,头发不会露出来了;再过些时日,油菜终于开花。黄灿灿的,一整块一整块,如同刚刚用刀齐齐切下的蜜饼,明艳,清亮,香气四溢。

④蜜蜂嗡嗡着,蝴蝶翩跹着,它们自有忙活的事务,并不理会我的存在。我钻在油菜花底下,如大鱼潜入深水,倾听着来自水面的讯息。我知道,就在头顶,阳光底下,无数细弱的生命在辛劳奔波着,一幕幕生命的悲喜剧上演着。油菜花粉扑扑落在头发上脸上,也落在手上,凉冰冰的,透着清香。抬起头看,蝴蝶的翅膀,蜜蜂的翅膀,便在眼帘上投下淡漠的影子。越过它们,再往上看,山影淡淡,白云悠悠,青天汗漫。寂静,温暖,接近于无限透明。这一切是那么地让年幼的我感动。

⑤冬天过去,春天汹汹而至。油菜籽收回家,堆积于幽暗的耳房,油菜秆仍留在田里,日复一日,被太阳收尽了水分。我随父母来到田里时,天色已近黄昏。晚霞映照大地,地上遍布奇异的影子。我们搬了些油菜秆到推车上,决定把剩下的几堆油菜秆烧了,据说这样可以肥田。

⑥是父亲先点燃了第一堆。那让我长大之后常常默想的场景出现了:先是浓黑的烟冒出,再后是牛血似的火苗蹿出,缓缓蚕食,吞噬,蔓延,最后,火光熊熊,黑烟腾腾。从火堆里,我抽了一根燃烧着的油菜秆,跑到这边又跑到那边,点燃了第二堆第三堆。我们守在油菜田的四角,看火越来越炽烈,连成澎湃汹涌的一大片。哔哔剥剥的声响,衬托得黄昏愈发寂静。在不远处,也有别人家点燃了油菜秆;更远处也有。忽然,我为一个大隐患忧惧起来了:如此这般任由大火泛滥,难道大地不会烧尽了吗?

⑦然而,还没得出结论,我又有了新的忧惧——焰火之中,虫蚁纷乱地翻飞,它们的翅膀,很快就要烧尽了,正发出一股股古怪的气味儿。这些微介的生命,是逃不脱这一场大劫难了。它们会呼喊吗?我是听不见的。它们有名姓吗?我是记不住的。但这一幕是那么深切地撼动了一个少年的心。火光照得四围的沟渠、土石、树木和草窠纤毫毕现。滚石山上爷爷的坟头也凸显在这火光里。就连我自己,也异常孤立地凸显于这火光里了。火光里,我站立着,正和爷爷的坟头遥遥相对。

⑧许多年后,读到萨缪尔·贝克特的《终局》,克劳夫声音含糊地说:“我打开了我那单人牢房的门,我走了。我的背驼得这样厉害,我见到的只是自己的脚。要是我睁开眼睛,在我的双腿之间只有一点儿浅灰黑色的灰尘。我对自己说,这大地熄灭了,尽管我从未见到它发过光。”恍若被一束闪电击中了。我想起二十年前那个少年来了,暮色沉沉,少年擎着火奔跑,身后是一堆一堆新生的火。终了,他气喘吁吁地站在大火边,大火在他脸上镀上了一层酡红,他兴奋又忧惧,如痴又如醉。那个看似稚嫩的问题再次跳出来:大地会烧尽吗?

⑨反复读了好多遍,我确定,那“单人牢房”是无所不在的。生命、亲朋、语言、生活、记忆、审美、躯体等等,无一不是我们每个人的单人牢房。我们被不知不觉地拘禁住了,找不到也常常忘记了去找那扇门。我们是逃不脱这一间间单人牢房了。于我来说,写作或许是那唯一的希望之门?

⑩又三四年过去了,写出几篇东西,我将其中一些搜罗来,分别归置在“爱”和“死”这两个巨大而恒久的主题底下,完成了一本新的短篇小说集。我没忘记那次阅读,我想,新书名或许正可以叫作“这大地熄灭了”。这大地熄灭了,但我是见过它燃烧的,且相信大地是不会烧尽的,“浅灰黑色的灰尘”,正做了大地的营养。几场雨过后,灰烬融入泥土,土里长满水稻的新苗,水稻成熟、收获,稻草晒干,又会生出新的火苗。

(对原文有删改)

20.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②段重在体现农家少年日常田间劳动的繁重和艰辛。

B.第③段描写油菜的生长开花,体现出大地的生命活力。

C.第④段描写作者钻在油菜花下的观察和对自然的感受。

D.第⑥段描写作者在收获后的油菜地烧荒的记忆和体验。

21.少年时的作者,在油菜生长以及最后烧荒的过程中,情感发生过哪些变化?

22.作者在第⑧段提及小说《终局》中的一段话,这段话在全文有哪些作用?

七、微写作

23.经典小说中的经典形象总能打动人心。请从大卫·科波菲尔、圣地亚哥、玛丝洛娃中选择一个最触动你的人物,结合相关细节描述你对这个人物的印象。要求:形象特点突出,语言简练,有吸引力。不超过150字。

24.按要求完成微写作。

小区物业呼吁住户不要将生活垃圾存放在楼道。请你围绕“共同营造美好生活环境”这一宗旨,帮助物业写一份倡议书。要求:语言简明,条理清晰,有号召力。

25.请以“走过”为题目,写一段抒情文字或一首小诗。要求:感情真挚,语言生动,有感染力。

八、命题作文

26.按要求完成作文。

请将题目“_________的召唤”补充完整,自选角度,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主题明确;文体特征鲜明;不少于700字。

参考答案:

1.B 2.C 3.D 4.①第一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

②第二个“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一篇作品;

③两个“鲁迅的作品”概念不同一,导致最后推出错误结论。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根据材料一,同一律概念要求“一个概念自身必须保持确定的同一内容,不能任意变更”,“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概念’的错误”。同一律在判断和论辩方面要求“一个判断、一个论题,也应当保持同一性,不能中途任意转换、变更”,“有意识地违反则会犯‘偷换论题’的错误”。

例①中,“物以稀为贵”中的“稀”本指事物存世稀有,店主却改指粥里的米放得少,目的是想搪塞顾客,属于有意识违反同一概念,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

例②中,顾客提醒服务员注意服务规范和卫生问题,服务员却故意将顾客的提醒转移到汤的温度上,目的是想回避指责,属于有意识违反同一论辩,犯了“偷换论题”的错误。

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本内容的能力。

C.“可以避免混淆话题”错,根据材料二第三、四段,遵循矛盾律和排中律是为了避免自相矛盾。

故选C。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矛盾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相互否定的两个命题,不能同时肯定为真,其中至少有一个为假。”例1中“为演好课本剧我可以赴汤蹈火”和因为“雨下得太大”不去排练自相矛盾,根据前句,雨下得再大也应该去排练,可见违反了矛盾律。

“充足理由律要求在任何一个论证过程中,都必须为论断提供充足理由。具体地说,就是理由必须真实,理由与论断之间要有逻辑关系。”例2中“他出生时天昏地暗、飞沙走石”与“他此生不平凡”没有逻辑关系,犯了“推不出”的逻辑错误,可知违反了充足理由律。

“排中律要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对相互矛盾的两个判断,不能同时否定,必须承认其中一个为真。”例3中“不能说是全面的”与“不能说是不全面的”相互矛盾,不能同时否定,违反了排中律。

故选D。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

分句一“鲁迅的作品不是一天能读完的”中,“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所有作品;

分句二“《孔乙己》是鲁迅的作品”中,“鲁迅的作品”指鲁迅先生的单篇作品;

前后句“偷换概念”,不能推出结论“《孔乙己》不是一天能读完的”。违反了同一律中,“一切概念必须与自身保持同一”的要求。

5.B 6.A 7.①通过列举翔实数据,并以芦柴棒的真人真事为例,说明资本的疯狂扩张和包身工遭受的深重剥削,体现了报告文学讲究客观真实的新闻性;

②生动描述包身工的劳累、衰弱、带病工作的状态,记叙带工老板的冷酷言语,饱含作者的同情和控诉,体现了报告文学写人记事讲究文学性;

③作者聚焦包身工的遭遇,揭露东洋厂迅速扩张背后对包身工的残酷压榨,化用索洛的话直接表达愤怒,体现了报告文学针砭时弊的政论性。

【解析】5.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B.“亲眼目睹”错。根据文章内容“我没有亲见;听说,她,刘和珍君,那时是欣然前往的”“我在十八日早晨,才知道上午有群众向执政府请愿的事;下午便得到噩耗,说卫队居然开枪,死伤至数百人,而刘和珍君即在遇害者之列”可知,作者没有“亲眼目睹”。

故选B。

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A.“说明中国纺织业很发达”错误。根据“在一种特殊优惠的保护之下,吸收着廉价劳动力的滋养,在中国的东洋厂飞跃地庞大了”可知,东洋厂飞跃地发展说明了帝国主义利用包身工获得了巨额利润,指出了帝国主义的原始积累是建立在工人阶级的尸骨之上,点明这是帝国主义对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工人的最残酷、最野蛮的剥削。

8.C 9.D 10.C 11.①不为外物所拘束。

②白白地用自己的身体给荒野做养料。(或白白送死用身体去滋养荒野)

③反而想让汉天子和匈奴单于相斗。(或反而挑拨汉天子与单于互相攻击)

【解析】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

C. 会论:会同论议。句意:一起来审处虞常。

故选C。

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 第一个“畔”,名词,旁边;第二个“畔”,动词,通“叛”,背叛。句意:披散头发,在水泽边面走,一面吟咏着 /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

B. 第一个“见”,介词,表被动,被;第二个“见”,相见。句意:因此被放逐 /我为什么要见你。

C. 第一个“以”,介词,让;第二个“以”相当于“而”,连词,表承接,不译。句意: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 /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D. 两个“虽”都是连词“即使”。句意: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 /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

故选D。

10.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C.“抱持”解释为“抱着”错,应为“抱住、扶好”;“驰召医”理解为“让医生快跑来救人”错,应为“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正确的译文为:卫律大吃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

故选C。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凝滞”,拘束;“于”,介词,被。

②“空”,白白地;“膏”,使动用法,使……肥沃。

③“斗”,使动用法,使……相斗;“两主”,指汉天子和匈奴单于。

参考译文:

文段一

屈原到了江滨,披散着头发,在水泽边一面走,一面吟咏着。脸色憔悴,形体面貌像枯死的树木一样毫无生气。渔父看见他便问道:“您不是三闾大夫吗? 为什么来到这儿?”屈原说:“整个世界都是混浊的,只有我一人清白;众人都沉醉,只有我一人清醒。因此被放逐。”渔父说:“聪明贤哲的人,不受外界事物的束缚,而能够随着世俗变化。整个世界都混浊,为什么不随大流而且推波助澜呢?众人都沉醉,为什么不吃点酒糟,喝点薄酒?为什么要怀抱美玉一般的品质,却使自己被放逐呢?”屈原说:“我听说,刚洗过头的人一定要弹去帽上的灰尘,刚洗过澡的人一定要抖掉衣上的尘土。谁能让自己清白的身躯,蒙受外物的污染呢? 宁可投入长流的大江而葬身于江鱼的腹中,又哪能使自己高洁的品质,去蒙受世俗的尘垢呢?”于是他写了《怀沙》赋。……因此抱着石头就自投汨罗江而死。

文段二

单于派卫律召唤苏武来受审讯。苏武对常惠说:“丧失气节、玷辱使命,即使活着,还有什么脸面回到家乡去呢!”说着拔出佩带的刀自刎,卫律大吃一惊,亲自抱住、扶好苏武,派人骑快马去找医生。医生在地上挖一个坑,在坑中点燃微火,然后把苏武脸朝下放在坑上,轻敲他的背部,让淤血流出来。苏武本来已经断了气,过了好半天才恢复气息。常惠等人哭泣着,用车子把苏武抬回营帐。单于认为苏武的气节值得敬佩,早晚派人探望、问候苏武,而把张胜逮捕监禁起来。

苏武的伤势逐渐好了。单于派使者通知苏武,一起来审处虞常,想借这个机会使苏武投降。剑斩虞常后,卫律说:“汉使张胜,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单于招降的人,赦免他们的罪。”举剑要击杀张胜,张胜请求投降。卫律对苏武说:“副使有罪,应该连坐到你。”苏武说:“我本来就没有参与谋划,又不是他的亲属,怎么谈得上连坐?”卫律又举剑对准苏武,苏武岿然不动。卫律说:“苏君!我卫律以前背弃汉廷,归顺匈奴,幸运地受到单于的大恩,赐我爵号,让我称王,拥有奴隶数万、马和其他牲畜满山,如此富贵!苏君你今日投降,明日也是这样。白白地用身体给草地做肥料,又有谁知道你呢!”苏武毫无反应。卫律说:“你通过我而投降,我与你结为兄弟;今天不听我的安排,以后再想见我,还能得到机会吗?”苏武痛骂卫律说:“你做人家的臣下,不顾及恩德义理,背叛皇上、抛弃亲人,在异族那里做投降的奴隶,我为什么要见你!况且单于信任你,让你决定别人的死活,而你却居心不平,不主持公道反而想要使汉皇帝和匈奴单于二主相斗,旁观两国的灾祸和损失!你明知道我决不会投降,想要使汉和匈奴互相攻打。匈奴的灾祸,将从杀死我苏武开始了!”

12.C 13.A 14.D 15.C 16.①秦国提出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事关两国外交理应郑重其事(或赵王斋戒五日并举行隆重仪式派使者奉璧入秦,秦王理应以对等的礼节接待赵国使者);②斋戒五日,为蔺相如的随从抄小路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解析】12.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常见文言实词的意义的能力。

C.“辞谢”应是道歉的意思。句意: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辨析文言特殊句式的能力。

A.“议”不可能只由赵王一人完成,故此处应是表商议的结果。句意: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

B.补充正确。句意:把它传给各位美人看。

C.补充正确。句意:就要把玉璧向庭柱上撞去。

D.补充正确。句意:秦王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

故选A。

14.本题考查学生准确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D.“见”应是表被动。故句子应翻译为“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

故选D。

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蔺相如指出和氏璧是天下共传的珍宝,迫使秦王暂时答应……”说法有误。蔺相如是借向秦王说明和氏璧上的小瑕疵拿到玉璧后,以撞碎玉璧来要挟秦王;而且秦王只是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这实际上只不过是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并非答应用十五座城邑来交换。

故选C。

16.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根据原文“赵王送璧时斋戒五日。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可知,从表面上看,蔺相如这么说是因为秦国提出以十五城交换和氏璧,事关两国外交理应郑重其事(或赵王斋戒五日并举行隆重仪式派使者奉璧入秦,秦王理应以对等的礼节接待赵国使者)。

而根据原文“相如度秦王特以诈佯为予赵城,实不可得,乃谓秦王曰……”“相如度秦王虽斋,决负约不偿城,乃使其从者衣褐,怀其璧,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可知,他这么做只是借口,实际上是为其随从抄小路将和氏璧安全送回赵国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参考译文:

赵惠文王的时候,得到了楚人的和氏璧。秦昭王听说了这件事,就派人给赵王送来一封书信,表示愿意用十五座城池交换和氏璧。赵王同大将军廉颇以及诸大臣们商量:如果把宝玉给了秦国,秦国的城邑恐怕不可能得到,白白地受到欺骗;如果不给他,又恐怕秦国来攻打。尚未找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寻找一个能到秦国去回复的使者,也未能找到。宦官令缪贤说:“我的门客蔺相如可以出使。赵王于是就派遣蔺相如带好和氏璧,西行入秦。

秦王坐在章台上接见蔺相如,相如捧璧呈献给秦王。秦王非常高兴,把宝璧传着给妻妾和左右侍从看,左右侍从都高呼万岁。相如看出秦王没有用城邑抵偿赵国的意思,便走上前去说:“璧上有个小瑕疵,让我指给大王看。”秦王把璧交给他,相如于是手持璧玉退后几步靠在柱子上,怒发冲冠,对秦王说:“大王想得到宝璧,派人送信给赵王,赵王召集全体大臣商议,大家都说:‘秦国贪得无厌,倚仗它的强大,想用空话得到宝璧,说给我们城邑恐怕不可能。’商议的结果是不想把宝璧给秦国。但是我认为平民百姓之间的交往尚且互相不欺骗,更何况是大国之间呢!况且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就使强大的秦国不高兴,也是不应该的。于是赵王斋戒了五天,派我捧着宝璧,在殿堂上恭敬地拜送国书。为什么要这样呢?是尊重大国的威望以表示敬意呀。如今我来到贵国,大王却在一般的台观上接见我,礼节十分傲慢;得到宝璧后,传给姬妾们观看,这样来戏弄我。我观察大王没有给赵王十五城的诚意,所以我又取回宝璧。大王如果一定要逼我,我的头今天就同宝璧一起在柱子上撞碎!” 相如手持宝璧,斜视庭柱,就要向庭柱上撞去。秦王怕他把宝璧撞碎,便向他道歉,坚决请求他不要如此,并召来有司查看地图,指明从某地到某地的十五座城邑都给赵国。

相如估计秦王只不过用欺诈手段假装给赵国城邑,实际上赵国根本不可能得到,于是就对秦王说:“和氏璧是天下公认的宝物,赵王惧怕贵国,不敢不奉献出来。赵王送璧之前,斋戒了五天,如今大王也应斋戒五天,在殿堂上安排九宾大典,我才敢献上宝璧。”秦王估量,毕竟不可能强力夺取,于是就答应斋戒五天,把相如安置在广成宾馆。

相如估计秦王虽然答应斋戒,也必定背约不给城邑,便派他的随从穿上粗麻布衣服,怀中藏好宝璧,从小路逃出,把宝璧送回赵国。

秦王斋戒五天后,就在殿堂上安排了九宾的大典礼,宴请赵国使者蔺相如。相如来到后,对秦王说:“秦国从穆公以来的二十余位君主,从没有一个是能切实遵守信约的。我实在是害怕被大王欺骗而对不起赵王,所以派人带着宝璧回去,已从小路回到赵国了。况且秦国强大赵国弱小,大王派遣一位使臣到赵国,赵国立即就会把璧送来。如今凭着秦国的强大,先把十五座城邑割让给赵国,赵国哪里敢留下宝璧而得罪大王呢?我知道欺骗大王是应该被诛杀的,我愿意接受汤镬之刑,只希望大王和各位大臣从长计议此事!”秦王和群臣面面相觑,发出苦笑之声。侍从有人要拉相如去受刑,秦王趁机说:“如今杀了相如,终归还是得不到宝璧,反而破坏了秦赵两国的交情,不如趁此好好款待他,放他回到赵国,赵王难道会为了一块璧玉的缘故而欺骗秦国吗!”最终还是在殿堂上隆重地接见了相如,大礼完后让他回了国。

17. 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 焚百家之言 信而见疑 逸豫可以亡身 与子同袍 落月摇情满江树 莫使金樽空对月 沧海月明珠有泪 相顾无言 铁马秋风大散关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兽、德、焚、疑、豫、袍、满、樽、沧、顾、散。

18.B 19.①宝钗以花自喻(或借咏白海棠自写身份,或暗用《庄子》“抱瓮灌畦”的典故);

②首联明写花主对白海棠珍重有加,自喻矜持自重(端庄自持)的处世态度;

③颔联、颈联描写白海棠洁白无瑕的花容,自喻冰清玉洁的精神追求;

④尾联描写白海棠在秋天的夕阳中静美绽放,自喻淡然平和(随分从时、宁静自安)的心性。

【解析】18.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B.“动人的花影在冰雪覆盖的台阶轻轻地摇曳”错误。“冰雪招来露砌魂”是说带露水的台阶旁招来了白海棠冰雪般的精魂,“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

故选B。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首联“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描绘出诗人端凝庄重的性格。首句一语双关,因“珍重芳姿”而致白昼掩门,既写诗人珍惜白海棠,又写诗人珍重自我的处世态度。

诗人用“手瓮”盛水亲自浇灌白海棠,亦是爱惜花儿,珍重自我的一种表现。

颔联“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海棠色白,故云“洗出胭脂影”:洗掉涂抹的胭脂而现出本色,这正是宝钗性爱雅淡,不爱艳装的自我写照。“露砌”和“秋阶”同指白海棠生长的环境。“冰雪魂”指白海棠精魂如冰雪般洁白,亦是宝钗自写身份。

颈联“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进一步描写白海棠的色彩、丰韵之美。上句承“胭脂”句发挥,谓白海棠一洗颜色,淡极更艳,颇合艺术辩证法,实写自我身份:安分随时,藏愚守拙,而更显淑女之端庄凝重。下句承“冰雪”句开掘,谓白海棠清洁自励,宁静自安,自喻冰清玉洁的精神追求。

尾联“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白帝”在此实指自然,全联的意思是说:白海棠愿以其清洁之身回报自然,她婷婷玉立,默然不语,迎来了又一个黄昏。这实际上是宝钗的内心自喻淡然平和的写照。

此诗有意以白海棠关合自己,以花写人,反映出薛宝钗以稳重、端庄、淡雅、宁静、清洁自诩的内心世界。

20.A 21.①油菜刚钻出土,作者时常去油菜田薅杂草;油菜开花,作者感受花香,观察小生命的奔忙,眺望远山白云,内心充满愉悦和感动;

②收过油菜籽,跟父亲一起烧荒,既兴奋又忧惧大地会不会烧尽了;

③忧惧那些在火光中翻飞的微介生命是否能够逃脱。 22.①承接上文,“这大地熄灭了”触发了作者对在油菜田烧荒的回忆以及当时的忧惧——“大地会烧尽吗?”

②“我打开了我那单人牢房的门”触发作者的思考,由此感悟到每个人都被现实中各种无形的“单人牢房”拘禁着,而作者的希望之门或许是写作(或启发作者用这段话中的“这大地熄灭了”作为新书的名字,涵盖书中小说的两大主题);

③引出本文主题,“这大地熄灭了”是暂时的,燃烧的灰烬将给大地补充营养,作者确信大地不会烧尽,还会生长出新的生命、新的爱。

【解析】20.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

A.“重在体现农家少年日常田间劳动的繁重和艰辛”错误。繁重和艰辛”错误。根据“油菜刚钻出土,招展着绿而厚的小手掌,我便时常背了竹篓到田里。杂草隐蔽在油菜底下,丰茂鲜嫩,伸手去薅,断了的草茎散发出青的浓郁气息”等句子可知,第②段写了油菜的生长和“我”背竹篓到田里除杂草的过程,重在写“我”从中感受自然的生机和生命的成长。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