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播正确家教理念·普及科学养育知识
好的亲子关系是影响孩子健康成长、幸福快乐、成人成功非常重要的因素;怎样和孩子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是每个父母都必须面对的问题。反观现在诸多的亲子冲突,我们会发现,父母如果不了解孩子的内心,那么所做的一切仿佛都在背道而驰。想要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了解他的想法,父母需要掌握一把开启孩子心门的钥匙——“共情”。“共情”,才最能帮助我们缓和局面,呵护孩子的内心世界。懂得共情的父母,更容易走进孩子的内心。
什么是共情?
共情的概念来源于德语,最早由英国心理学家铁钦纳带入心理学领域,并有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推广运用,现在已经成为心理治疗领域的常用术语。虽然现在对“共情”的理解缺乏统一的定义,但一般来说,是指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达到感受和理解他人情绪情感的能力。通俗地讲,共情是一种体验别人精神世界的能力,是进入其内心世界的钥匙。中国的成语中,感同身受、换位思考应该能比较接近共情的概念。在社交领域,共情通常被描述为人类最基本的社交能力之一,在家庭教育领域,共情也成为一个备受关注,日益重要一项技能。
共情分为情感共情、思想共情、感觉共情、表现共情和行动共情等几种类型。
情感共情是针对他人的情感反应,指共情者能在感知和理解另一人的情感变化的同时,跟随他人的情感体验,感同身受。
思想共情是针对他人的思考和想法,从对方的表述和观点中洞见、理解其意图和感受,从而产生共鸣。
感觉共情是指对他人的身体状况和感受的共情。是通过细致的观察和用心感受到对方的身体状态和反应,如疲惫、疼痛等。
表现共情是通过非语言交流的方式来积极反馈,包括注目、姿态、面部表情、身体语言,模仿或反应他人的行为。比如,在孩子情绪激烈时,可以紧紧地抱着他,轻拍或者抚摸他的后背,这可以起到更好的安抚作用,帮助孩子平息情绪。
行动共情:是指通过行动来支持对方,帮助别人实现自己的目标和需求。例如,在掌握孩子的境况和需要后,我们可以提供实际帮助和指导,帮助孩子减轻心理负担,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共情是指通过自身对他人的感受、思考和感官体验等方面的感同身受来体验和理解其他人的情感,从而建立起与他人更紧密的联系。
本期《同一堂课》将和广大家长朋友一起探讨“共情的艺术”。您心中的困惑,这里有答案!
今晚(6月8日)19:35与您不见不散
节目嘉宾
山东省家庭教育宣讲团专家、泰安市肥城实验中学教师 刘同伟
话题讨论
1. 共情有哪些方法和技巧 ?
2. 很多家长认为共情就是同情,共情和同情能划等号吗 ?
观看方式
播出时间:今晚(6月8日)19:35播出
节目通过“养教有方养教有方”App,选择“同一堂课”收看直播或进行回看。
对于这个话题您有什么想聊的
或者想要咨询的
都可以通过网络直播与我们实时互动
本文编辑:CHEN°
责任编辑:林美妮
- 扫码下载“养教有方”App-
欢迎家长分享家庭教育经验:sdetvnm@163.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