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看过一个视频,记录了在收到老师鼓励和赞扬的小纸条后,几个小学生的反应。 其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小男孩在看到小纸条后的反应。
老师在给他的小纸条上写着:“你听课认真专注,老师都看到啦!你会越来越优秀。”后面还有一个大大的爱心。
小男孩看后,满脸笑容,认真地把小纸条折上,并准备找地方放好。
他先是放进书包里,后来觉得不行,又小心翼翼地揣进兜里。
这种被人欣赏而产生的影响,在心理学上被称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在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是塞浦路斯的国王,他凭借精湛的雕刻技艺完成了一座美丽的少女雕像,他像对待妻子一样对待它。
后来在爱神的帮助下,雕塑化成人形,与皮格马利翁结为夫妻。
因此,你投给一个人的目光就可以被定义为“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它可以塑造一个人的个性和人格。
在《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一书中,作者蒂娜·舍雷尔展示了一系列体现“爱的目光”的新式实践 ,目的是使人们的关系和善意再度被唤起。
这种爱的目光,正如法国作家圣埃克苏佩里所说:“我们只能用心去看,用眼睛是看不见本质的。”
因此,每个人都有需要和能力,培养这种爱的目光。
一个人真正的爱:
目光所及,皆是善意
文| 天楠
01
目光能救人,也能杀人
南非前总统纳尔逊·曼德拉即使身在狱中,濒于绝境,也深刻感知到,“监狱看守身上的人性微光,或许只有一秒,但足够让我安心并坚持下去”。
这种人性的微光,就是一种“皮格马利翁的目光”,这是一种能够救人的目光。
2003年,还在葡萄牙踢球的C罗,被当时的曼联主教练弗格森看中,签入麾下。
因为C罗早年丧父,所以平时弗格森更像一个父亲的角色。
作为一名刚刚18岁的年轻球员,C罗经常在比赛中把注意力放在怎么传球上。
而弗格森没有过多苛责,任由这位年轻前锋在自己的错误选择中吃尽苦头。
因为只有这样,C罗才能充分意识到,在团队配合层面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教练意味着带领和引导,而好的教练更能让年轻运动员相信自己所拥有的特质。
这种善意的目光会让人看到一个人身上有什么,而不是他没有什么。
正如在《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一书中所说:“ 这种目光让人成长,让人变强,有助于人的全面发展,为人打开各种可能。”
然而凡事都具有两面性,“皮尔马利翁的目光”能救人,同样也可以杀人。
这并不是说这种目光真的能取人性命,而是可以杀死一个人的梦想、信心和对未来的希望。
作家毕淑敏在11岁时,参加学校的合唱比赛。
可是在一次排练过程中,音乐老师在听出毕淑敏唱歌跑调的情形下,当着全班同学的面,大声讽刺道:“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现在,我把你除名了。”
更过分的是,这位老师还找到毕淑敏,不耐烦地说她人不大,个子却这么高,严重破坏了队伍的整体形象。
虽然后来为了整体协调,毕淑敏被要求站回到队伍里,但只能充当只张嘴不出声的角色。
直到多年后,她仍然忘不了这段往事,十分抗拒唱歌。
要知道,伤人的事情一旦做出,就彻底无法挽回。
因为被你伤过的人,内心会有一道永远无法磨灭的疤痕。
生活中,无论我们是否愿意,总会遇到各种目光。
但我们需要意识到, 目光是相互的,使用救人的目光,会形成良性循环;而使用杀人的目光,则会使希望破灭。
正如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赞美一样,欣赏引导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02
欣赏的目光,能够带来奇迹
作家木心说:“世界平凡,却处处点缀着小奇迹。”
就像皮格马利翁一样持之以恒地爱着塑像,奇迹就会产生。
而这种期望带来的奇迹,在教育领域尤其适用。
1968年,社会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同事们一起在美国一所小学做实验。
他们给一群孩子做智力测验,然后说其中20%的孩子未来的潜力比较大,并把这份名单提供给了老师们。
尽管上面有一些名字很出乎意料,但老师们还是相信了这个结果。
八个月后,罗森塔尔又来到这个学校,对当初这些孩子又做了一次智力测验。
结果,他惊讶地发现:当初被挑选的那些孩子们,在智力测验的分数上有了明显提升。
除此之外,他们还发现孩子们拥有更强的适应能力、人格魅力和求知欲。
正当老师对专家们五体投地时,罗森塔尔说出了真相。
他们并没有什么慧眼识珠,因为这20%的孩子只是随机选出来的。
这个结果证明了:爱每一个学生,才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奇迹。
其实这些老师从来都没有直接告诉学生:我觉得你特别有潜力,但学生却收到了源源不断的正面反馈。
因此,这些欣赏的目光就是皮格马利翁的善意目光。
无论你处在什么年纪、从事何种职业以及受教育的程度,只要你愿意,就能培养自己的善意目光。
曾看过一段演讲视频,主讲人是一位拥有40年教龄的老师,她讲的主题是“怎样让一个孩子重拾自信”?
有一年,她想到一个好主意。
她告诉所有的学生,他们被选择来她的班级的原因是:“我是最好的老师,你们是最好的学生,学校把我们放在一起,是给其他人做个好榜样。”
同时,她还给学生们制定了一个口号:“我是个人物,我来的时候是个人物,我毕业的时候会变成更好的人物,我很有力量,我很强大。”
请相信,如果你长时间这么说,慢慢地,它就会开始变成事实。
有自信的期待,结果就会变好。
就像书中所说, “在稀松平常的事件中看到美,就能让稀松平常变得不再平常”。
其实, 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在全世界都通用,它可以通过表情、态度,以及释放出的人情味来表达。
就像在街上遇到不认识的人,给对方一个微笑,就会为彼此的一天带来阳光。
这种举手之劳,所有人都能够做到。
因此,这种善意的目光,值得被期待。
03
奇迹,存在于日常关系中
法国思想家埃德加·莫兰说:“ 如果在谴责之前懂得理解,我们会让人际关系变得富有人情味。”
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会在某个时刻拥有相对于其他人的优势。
而当你准备运用优势进行施压时,希望你的目光带有善意。
做皮格马利翁式的父母
法国儿童心理学家弗朗索瓦丝·多尔托说:“在每个孩子身上都不自觉地诞生并发展出被当作大人的理想。因此他们期待着我们对他们表现出对待成年人的行为和尊重。”
在教育中,大多数父母的帮助支持,通常是自上而下的。
而有时候,保持对孩子自下而上的关心,显得格外重要。
作为父母,你是否经常是对孩子进行训斥、惩罚,或是就问题的各个方面进行轰炸式提问。
然而这么做,只会让他把注意力转移到事件后果上或者感到愤怒。
在书中,作者蒂娜运用自己作为心理教练的优势,给出了几个适当的提问:
“你怎么看你所做的事情?”
“你会怎么做来避免危险?”
“这次的经历让你学到了什么?”
无论你的孩子年龄多大,你都可以对他投以皮格马利翁的目光,用这样的对话帮助他们揭示出自己那些不为人知的能力。
因此, 做一个皮格马利翁式的父母,学会尊重和赞美每个孩子所拥有的特质和优势。
做皮格马利翁式的经理
作家维克图瓦·德热说:“管理学中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是指经理看人的目光产生的影响。”
每个管理者都有各自不同的管理风格,有的让人成长,有的让人疑惑,甚至痛苦。
选择哪一种管理风格,如何让团队成员展现出更好的自己,这是经理们的理想,也是他们的挑战。
在书中,有一个关于“在你看来什么是好的经理”的问题调查,结果显示最常见的三种回答是:示范性、公平性和勇气。
示范性:经理需要体现出自己所主张的事情。比如你不能自己迟到,却要求团队准时。
公平性:让团队成员们感觉自己得到公平对待,无论是在工作量方面,还是在酬劳方面。
勇气:用尽一切办法,为团队成员们争取权益,让他们感受到被维护。
如果一位经理没能展现出以上三种品质,他便会在他的团队面前失去信誉。
实际上,皮格马利翁的目光是一种自我实现预言,如果是正向的,就会让得到鼓励的人走向成功;如果是负向的,就会让受到批评的人深陷失败。
因此, 做一个皮格马利翁式的经理,懂得发现和挖掘每位团队成员的能量和潜力。
04
写在最后
诗人鲁米曾说:“我所踏出的每步都指向你,处处皆是你,声音所至,目光所及。”
拥有了皮格马利翁的目光,你就拥有了一种不可思议的能力。
你可以为他人提供帮助,或者彻底改变他的人生。
作者蒂娜希望借助这本《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将善意的目光从心理辅导工作中拓展应用到每个人的生活中。
运用好强大的皮格马利翁的目光,去关心我们所爱的人、一起工作的人,或是在街上萍水相逢的人。
你投出的每一道皮格马利翁的目光,都会让一个人找到存在感,并让他在未来也用到皮格马利翁的目光。
作者简介:天楠,天南海北,愿与你同行。
THE END
文化名人纪念演讲
梁漱溟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梁漱溟文化思想 |叶圣陶孙女回忆叶氏文脉 |柳诒徵先生纪念讲座 |陈寅恪先生诞辰一百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陈作霖先生逝世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作家张爱玲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林散之、高二适先生纪念讲座 |钱穆先生逝世三十周年纪念讲座 |阮玲玉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讲座 |上官云珠、周璇诞辰一百周年纪念讲座 |谭延闿逝世九十周年讲座 | 孙中山先生逝世九十五周年纪念论坛 |王阳明逝世四百九十周年纪念论坛 |
文化名家系列讲座
莫砺锋:开山大师兄 |周文重:国际关系新格局 |周晓虹:口述历史与生命历程 |周晓虹:费孝通江村调查与社会科学中国化 |周晓虹对话钱锁桥 |周晓虹、张新木、刘成富、蓝江对谈:消费社会的秘密 |群学君对话舒国治 | 群学君对话叶兆言 | 黄德海、李宏伟、王晴飞、王苏辛、黄孝阳五作家对话 |孙中兴:什么是理想的爱情 |杜春媚对话郭海平 |程章灿:作为诗人与文学史家的胡小石 |谷岳:我的行走之旅 |黄盈盈:中国人的性、爱、情 | 金光亿:人类学与文化遗产 | 周志文:人间的孔子 | 严晓星:漫谈金庸 | 周琦:越南法式风情建筑 | 魏定熙:北京大学与现代中国 | 胡翼青:大数据与人类未来 | 生命科学与人类健康系列高峰论坛 | 毕淑敏读者见面会 | 徐新对话刘成 | 谢宇教授系列演讲 | 王思明:茶叶—中国与世界 | 祁智对话苏芃:关于写作 |甘满堂:闽台庙会中的傩舞阵头 | 张静:研究思维的逻辑 | 翟学伟:差序格局——贡献、局限与新发展 | 应星:社会学想象力与历史研究 |吴愈晓:为什么教育竞争愈演愈烈? | 李仁渊:《晚清新媒体与知识人》 |叶檀读者见面会 |冯亦同:金陵之美的五个元素 |华生、王学勤、周晓虹、徐康宁、樊和平对话 |
城市文化与人文美学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一期) |东方人文美学深度研修班(第二期) | 大唐风物,侘寂之美: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一期) |大唐国宝、千年风物: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二期) |当颜真卿遇上宫崎骏: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第三期) |史上最大正仓院与法隆寺宝物展:日本美术馆与博物馆之旅 | 梦回大唐艺术珍品观展会 | 四姝昆曲雅集: 罗拉拉、单雯、孙芸、陈薇亦 |昱德堂藏扬州八怪精品展 | 《南京城市史》系列人文行走活动 |《格致南京》系列文化活动 | 文心雅韵:中国传统人文美学系列讲演 | “文学写作与美好城市”高峰论坛 | 仰之弥高:二十世纪中国画大家展 | 首届微城市文化论坛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一期:南京运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二期: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三期:文旅融合)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四期:城南旧事)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五期:灵谷深松)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六期:清凉山到石头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七期:从白马公园到明孝陵)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八期:从玄武门到台城)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九期:从金粟庵到大报恩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期:从夫子庙到科举博物馆)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一期:从五马渡到达摩洞)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二期:从狮子山到扬子饭店)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三期:从南朝石刻到栖霞寺)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四期:牛年探春牛首山) | 南京城市文化深度行走(第十五期:中山陵经典纪念建筑) | 从南京到世界:第一届微城市论坛 |园林版昆曲舞蹈剧场《镜花缘记》 | 秋栖霞文学日系列活动 |
社会科学研修班与专题课程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6)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7) | 社会心理学暑期班(2018) |社会科学经典理论与前沿方法暑期班(2019) |口述历史与集体记忆研修班(2020) |中国研究:历史观照与社会学想象力学术研讨会 |中国社会学:从本土化尝试到主体性建构——纪念中国社会学重建40周年学术研讨会 |第一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 (2018) |第二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19) |长三角论坛2019新春学术雅集 | 第三届长三角社会学论坛(2020) |
新书分享会 | 经典品读会
《金陵刻经处》 | 《 生活的逻辑: 城市日常世界中的民国知识人(1927-1937) 》 |《谢辰生口述》 |《袍哥》 | 《年羹尧之死》 | 《朵云封事》 |《两性》 |《放下心中的尺子——庄子哲学50讲》 |《东课楼经变》 |《旧影新说明孝陵》 |《光与真的旅途》 |《悲伤的力量》 |《永远无法返乡的人》 | 《书事》 |《情感教育》 |《百年孤独》 |《面具与乌托邦》 | 《传奇中的大唐》 | 《理解媒介》 |《单向度的人》 |《陪京首善》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 |《诗经》 |《霓虹灯外》 |《植物塑造的人类史》 |《茶馆:成都的公共生活和微观世界》 | 《拉扯大的孩子》 |《子夜》 |《读书的料及其文化生产》 |《骆驼祥子》 |《朱雀》 |《死水微澜》 |《通往父亲之路》 |《南京城市史》(新版) | 《被困的治理》 |《双面人》 | 《大名道中》 |《笺事:花笺信札及其他》 | 《九王夺嫡》 |《乡土中国》 |《白鹿原》 |《冯至文存》 |《在城望乡》 |《海阔天空》 |《遗产的旅行》 | 《城堡》 |《被遗忘的一代:第四代导演影像录》 |《了不起的盖茨比》 |《南京城市现代化路径研究》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