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届家庭教育与家庭心理建设论坛于5月25日上午9:00开幕,十二届全国人大法制委员会副主任、原教育部部⻓助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秘书⻓李连宁主任,全国政协常委、中国家庭教育学会会⻓、全国妇联原副主席、书记处书记赵东花会⻓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李连宁主任提到,家庭、学校和社会协同是教育好孩子的必要条件。首先家校社要共同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从各层面给予孩子充分的心理支持;其次,家校社要共同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最后,教育是全社会共同关注的大事,家庭、学校和社会更要通力合作,推出保障孩子心理健康的有效举措。
赵东花会长表示教育是全社会的责任,每个人都受到社会潜移默化的影响。《家庭教育促进法》突出了社会协同的重要性。另外,家庭教育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互联网和智能设备的普及,信息过载和误导,以及多元化的社会价值观。家庭教育需要家长和社会共同努力,集合资源为家长提供帮助和赋能。
主 题:抓住关键期,孩子能力培养事半功倍
分享人:周洁(中科院心理所副研究员、中国社会心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委员)
抓住关键期,孩子能力培养事半功倍。但周洁老师也提到,即使过了关键期,各方面能力发展也可以在生活中不断得到学习和提升。
周洁老师讲解了孩子的运动能力、词汇语言能力、数学逻辑能力和情绪控制能力的脑区成熟关键期,以及家长如何抓住这些关键期更好地培养孩子。老师特别强调了语言发展关键期在0-13岁,家长、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聊天,阅读,听故事或其他词汇获取渠道来培养孩子。
最后老师提到,即使过了关键期,只要用心了解孩子、爱孩子、接纳孩子,使用科学方法引导孩子,都能助力孩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
主题:在疼爱与规训中找到平衡-幼儿规则意识培养
专家:
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EDx讲者)
陆小英(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专业博士、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讲师)
林老师从家长在儿童规则培养的困惑、培养误区以及培养原则三方面,分享了幼儿规则意识的培养。
对于幼儿来说,规则意识的培养体现在孩子的生活习惯中,家长比较常见误区比如:在宝宝生活习惯养成方面,过于机械化和生硬,可能会忽略孩子自己的诉求;宝宝自控力的培养缺乏层次,急于求成;在宝宝道德观的培养过程中,忽略了情绪发展、共情的重要作用。
基于以上,林老师指出孩子规则培养的三条基本原则。一、相信宝宝是核心,即相信宝宝有自己的生理节律,也相信宝宝能表达自己的需求;二、培养孩子自我主动控制才是培养规则意识的关键,尊重宝宝的生理、心理发展规则;三、关注孩子共情能力的培养。
陆老师从规则的社会发展角度来分享了儿童的规则意识培养,有规则、成方圆。陆老师的分享涉及四个方面,什么是规则意识、为什么要培养、培养哪些方面、如何培养。
规则是社会性的,规则认知是儿童社会认知的重要方面,对儿童形成社会预期、发展协作精神和良好的社会互动模式具有重要意义,也是人类道德系统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支柱。
儿童规则意识有3个领域:道德领域,基于他人福祉、公平和权利的社会规则;习俗领域,特定社会情境下的适宜行为;个人领域: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概念,自我偏好和选择。
儿童规则意识的发展是把外部规则内化成为自我内部规则的过程,规则意识的培养,要尊重儿童的发展规则,抓大放小,提高容错率,提供支持性的家庭环境,规则同时也要有弹性,最后,家长要做好榜样,引导儿童将规则内化。
主题:一幅画帮助孩子做好学涯规划
专家:刘伟(江苏大学应用心理学研究所所长、“国家绘画投射测验分析师”专业人才测评标准制定者)
刘伟所长在报告一开始就提到:学涯规划主要指的是学历教育阶段的学业生涯规划,它是非常难的,不是找了工作就叫做了学涯规划。要做好学涯规划,有两个核心因素需要考虑,一是要做好充分的自我评估,二是要做市场社会需求分析,做到既满足个人需求,又满足社会需求。接下来刘伟所长介绍了学涯规划的三个要素和三个支撑点,引发大家的思考。
理清了基本的概念之后,刘伟所长提到:一个人想做好学涯规划,至少要问自己五个问题——我是谁?我想干什么?我能干什么?我的最终职业目标是什么?环境支持或允许我干什么?探索这几个问题还有很多细节。
最后,刘伟所长提到,绘画投射对于学涯规划,正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原因是基于绘画投射是潜意识的测验,而潜意识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绘画投射可以通过分析潜意识,来评估一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并用一个生动的案例向观众展示了绘画投射是如何做好个案的学涯规划咨询的。
听了刘伟所长的介绍,小编不禁感叹,如果一个孩子能在高中时就做学涯规划,做好合理的规划,势必会少走很多的弯路,也会更有利于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双重实现。
主 题:因“脑”施教:利用脑科学,培养孩子底层学习力
分享人:林思恩(中科院心理所&香港中文大学认知神经科学博士、TEDx讲者)
因“脑”施教,关键不要错过大脑发育的关键期。林思恩老师首先从多个角度让大家看到了因“脑”施教的重要性。要理解大脑的发展阶段,然后要在对的时间做对的事情。
利用大脑的前提了解脑,老师分享了4个大脑学习规律:1大脑用进废退,2 前额叶驱动的脑网络构成智力基础,3大脑习惯化,喜欢偷懒,会用尽量少的认知资源来做事情,4睡眠也是学习的一部分。
最后,家长和教育工作者要如何利用脑施教?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1.科学重复,科学用脑;2.自我驱动;3.强化和保护脑网络;4.科学助眠。
主题:故事的力量:如何运用叙事疗法改善亲子关系
专家:李明(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副教授、中国叙事疗法奠基人)
李明老师用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故事和严谨的学术精神为我们阐述了叙事疗法在处理亲子关系问题上的应用和思路。
想利用叙事疗法改善亲子关系,首先要从叙事疗法所遵循原则入手。李明老师讲到:叙事疗法和其他疗法在原则上存在五点不同。
首先,叙事疗法的沟通是不问责的。在大多数关系紧张的沟通过程中,家长或老师会带有攻击性,这会造成关系的紧张,也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问责的视角使得我们能够更接纳和开放地来看待孩子的问题。
第二,叙事疗法讲究去病理化。我们在面对孩子的情绪和行为问题时,叙事疗法更多从成长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病理的角度去分析,这种视角,更容易创造相互的理解。
第三,叙事讲求外化,即把人和事分开。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把孩子的问题标签化,上纲上线,给孩子的将来做不合理的预判。
第四,叙事疗法讲究尊重,而尊重又包含三个方面:1.尊重小孩子是他生活的专家,耐心倾听孩子的故事。2.尊重教育的规律,3.尊重孩子的价值观,并肩负引导的责任。
此外,李明老师提到,亲子的沟通不独立于社会文化的存在,我们不能孤立于社会现实去做判断,要保持比较高的心理灵活性,学会解构问题。这也是叙事标法的第五个原则,即解构的理念。
讲到这里,李明老师提到了一本书。在书中,作者论述了三种宏大叙事类型。这三种宏大的叙事类型,基于文化和价值观,会对儿童和成人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第一是人应该追求什么的故事主题,第二是关系的故事主题,第三是责任的故事主题。李老师用丰富的事例为我们详细阐述了这些故事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最后,李老师总结到:多讲故事,少讲道理,是改善亲子关系的法宝。这也正应了我们大会的主题:告别焦虑,静待花开。期待李明老师给我们带来更多更精彩的内容!
主题:拥抱媒介素养教育,解码数字时代里的儿童成长之道 专家:陈桄( 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育技术学院讲师 )
陈桄老师从维果斯基的社会文化观入手进行自己的分享。
以记忆为例,儿童记忆受生物学限制,记忆局限于表象,但信息时代的儿童可以用计算机辅助记忆,远古时代的儿童则只能通过结绳记忆。
之后陈桄老师详细介绍了媒介的八要素内容,分别为审辩性(批判性)思维技能,了解大众传播的过程,了解媒介给个人和社会带来的影响,具有分析和讨论媒介信息的策略,认识到媒介内容是理解我们的文化和生活的文本,培育和促进我们享受、理解和欣赏媒介内容的能力(审美能力),拓展有效可靠的制作技能,了解媒介从业者的伦理与道德义务。
通过八要素,陈桄老师详细解释了我们可以通过媒介要素学习到什么内容,应该注意什么。随后陈桄老师强调家长要有自己的媒介素养,孩子都是跟家长学习的,希望学生如何去做,家长就要如何去做。
陈桄老师强调之所以要做媒介教育,是因为媒介展现出来的是媒介希望我们看到的,我们学生要学会区分从媒介中看到的内容,做出正确分析,才不会被媒介所带偏。
电子游戏目前是儿童和青少年主要从事的计算机活动之一,尽管家长担心孩子玩儿太长时间电子游戏,占用了其他活动时间,但经过研究发现,电子游戏主要侵占的是孩子原来看电视的时间。家长要合理利用游戏,与孩子形成良性的交流、思考的情况。
最后,陈桄老师介绍了家庭媒介素养教育的总原则,与孩子个性匹配的家庭教育理念、融入家庭生活中、要言传更要身教、要越早越好。
主题:高需求宝宝0-3岁教养之道 专家:苏虹( 复旦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科普研究所心理测量方向 博士后 )
苏虹老师从“你家宝宝需求高吗?”、“了解你的宝宝:气质类型”、“关系的基础:互相适应”,等几方面详细详细讲述了高需求宝宝0-3岁的教养之道。
苏虹老师认为所有的宝宝都是高需求的宝宝,因为他们要生存下去。从养育者的视角,给宝宝贴上“高需求”的标签,是给妈妈们一个安慰。
了解宝宝的行为表现,从他的气质类型开始。气质是一种稳定的、受遗传影响的、没有好坏的一种特质,它不等于性格。婴儿的气质类型大致分为,容易型,他们比较随和、脾气平和、情绪积极、容易接受事物、有规律可循的;困难型,他们比较活跃、易怒、生活无规律、对常规事物反应过度、对新事物适应慢;迟缓型,他们比较安静、不爱运动、反应温和、缓慢接受新环境。
困难型宝宝可以说是比较符合高需求宝宝的表现,所以苏虹老师针对困难型的宝宝详细展开说明。这类型的宝宝生活节奏呈现不规律的情况,通常会逃避新鲜事物,对于所有事物的反应非常强,会很直接地表达“要”还是“不要”,在情绪方面通常表现为烦躁。
育儿是世间唯一无法辞掉的工作。一个足够好的环境始于母亲对婴儿需求的高度适应。环境体验起源于过去的经历使孩子产生了母亲的高度信任:一旦孩子需要,母亲就会出现。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彼此适应。
主题:好的童年治愈一生:如何给孩子一个有爱的原生家庭
专家:
王欣:河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心理系心理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蔺秀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黄晓芳:⾹港⼤学婚姻家庭治疗师、中国家庭教育学会家校社共育专业委员会理事
黄晓芳老师首先从什么是好的原生家庭入手,黄晓芳老师认为可以从家庭结构和父母功能两个维度评估原生家庭。黄晓芳老师通过一个具体案例,详细讲解了一个混乱无序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混乱无序的家庭。夫妻冲突、养育分歧、核心家庭与原生家庭界限不清、母亲和孩子过密、父亲缺位,都是造成孩子出现抑郁、辍学等心理问题的重要原因。在做咨询过程中,可以通过孩子的故事,理解家庭组织的情况,找出病疑点,针对病疑点采取相应的措施。
针对父母功能评估,可以通过父母的认知、互动模式两个方向进行。好的原生家庭才能给孩子好的童年。
王欣老师认为,两个人结婚后,在没有孩子之前,这个房子起码住着六个人,因为夫妻二人各自身上都存在着来自自己原生家庭的习惯。夫妻二人各自从原生家庭获得价值观和习惯,将成为养育孩子的价值观和习惯。两个人来自两个不同的原生家庭,发生冲突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发生冲突不是问题,如何解决才是问题。
针对如何解决夫妻沟通的问题,王欣老师认为在“说”和“听”的过程中要存在留白。在对话中,说者不用担心被评判,关注自己要说的内容,说出自己内在真实的想法;听者以一种不同的方式聆听,不同的聆听又会邀请出不一样的说法,使“愿意相互聆听”成为可能。沟通方式改变促进了夫妻关系的改善,家庭氛围也就和谐了。
夫妻关系和谐是家庭关系的定海神针,也是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从原生家庭的“我”,到通过婚姻关系发展出“我们”是每个人都要走的成长之路。
蔺秀云老师用冰山理论来帮助大家理解原生家庭的影响,孩子的自我认知是出现所有问题的根本原因。一个人的自我认知,跟从小周围人对他的接纳、看法有着直接的关系。
蔺秀云老师通过典型的夫妻冲突案例,详细说明了夫妻冲突受到了原生家庭的影响。一个人的内在自我不够强大,他的深层情绪就容易产生问题,但是表现出来的是表层情绪,而深层情绪往往不会表达出来。很多夫妻关系因为小事儿发生冲突,更多的是各自原生家庭产生的内在自我产生着影响。
蔺秀云老师认为,一个真实的母亲对婴儿所做的最好的事情就是足够敏感。母亲越来越淡化自己的主体性、个人兴趣和生活状态,越来越关注婴儿的活动,这是一种高敏感状态,能适应婴儿的愿望和需要。这就是一个足够的好妈妈。
之后三位老师针对直播间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深度的探讨,并且互相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补充。
主题:父母效能训练,让你和孩子更贴心 专家:廖文婷( 央视少儿《极速少年》栏目少儿心理专家、北京卫视《民法典通解通读》栏目特邀心理嘉宾 )
廖文婷老师认为,失效的三种类型父母分别为,跟孩子沟通中的胜利者(赢家)、跟孩子沟通中的失败者(输家)、骑墙摇摆派。而有效能的父母打破跟孩子沟通中非输及赢的状态,形成父母和孩子双赢的局面。
父母在看孩子的行为时会继续分类,一部分是可接受的行为,一部分是不可接受的行为。从父母的角度来看,父母的态度变化,是可以让接受和不可接受的行为发生变化的。
当家长觉得孩子出现问题,我们应该思考,这些问题归属与谁。家长应该弄清楚,第一,孩子的问题是谁不可接受,谁不可接受问题就归属于谁。第二,不能接受的是什么?第三,什么时候不能接受?什么时候能接受?第四,哪些问题属于孩子,哪些问题属于父母?
归属于孩子的问题,要用倾听的办法来解决。做家长的,要学会解码孩子说话的内容,要学会听懂孩子在说什么,才能找到孩子问题的所在,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预约明日精彩内容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