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至诚 | 校园新闻】品学研磨:有氧课堂的道法课探赜 ——道法学科组二模题型指导研讨课主题研修侧记

品学研磨

有氧课堂的道法课探赜

道法学科组二模题型指导研讨课主题研修侧记

(通讯员李丽 宋军花 张少婷)5月15日上午,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开展“‘单元设计’视角下促进‘深度学习’的教学研究”主题研修活动,由静安托管导师陈磊主持,流动驻校的正高级教师姜新瑜参加了研修活动。

《礼记.学记》中有句话“相观而善之谓摩”,意思是:使教师相互观摩而得到好处,叫做相互研讨。这是教学成功的一条重要经验。

首先,宋军花老师在九年级2班上了一节二模试卷讲评课。宋老师选取了奉贤区道法学科二模试卷的一道案例分析题(8分)进行质量分析和解题指导,作为本次主题研讨课的教学内容。陈老师、姜老师和道法组的李丽、张少婷参与了观摩学习。

第二部分,老师们移步生物实验室进行主题评课活动。由于时间紧,老师们意犹未尽,继续通过多种方式进行深度交流学习。

静安托管陈磊老师对宋老师的这节课给予充分肯定,指出了诸多亮点,比如,宋老师能轻松驾驭课堂,教学目标清晰,教学环节连贯,注意调动学生,解题指导科学有效等等,并对本届九年级道法教学充满期待。

同时陈老师也提出了很多指导性的建议,比如:阅读材料时,要求学生圈画关键字,那么什么是关键字?需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一般就是材料中有效的信息,一个段落的中心句,能准确表达段落大意。在道法考试的试题材料中,常常会使用分号来作为区分。那么这些关键的字、词、句,甚至标点符号就需要让学生特别关注。

比如,一个学科知识点或者必备品格可能会在多本教材中出现。如本课出现的孝亲敬长,它既在九上第三单元的文明与家园中出现,体现的是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美德,坚定文化自信;同时它也在六年级的教材中出现,体现的是师长情谊,感受家的温暖。这就要求学生要熟悉六本教材,从多角度去考虑问题,这也是我们这门学科要教会学生的思维能力。

借着“家”这个话题,陈老师还举了一个“家”这个字的演变历史的例子。从表象看,学生想到的仅仅是个体的家和家人。但是透过表象看隐象,从深层次来思考,家还意味着集体和国家,这就要求学生打开思路,学会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

最后,陈老师还建议要指导学生要合理安排考试时间,在四十分钟的考试时间内要让学生科学分配每一题的时间,不仅要有足够的时间答题,还要有检查的时间。此外,答题要求完整性,格式讲究规范性,概括材料和引用的教材知识点要有逻辑上的一致性,等等。这些技能,在平时就要有意识、有针对性地锻炼学生。

教研组长李丽老师说,宋军花老师既具备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的素养,授课时娓娓道来,又充分发挥了信息技术教师的专业特长,精心制作课件助力课堂教学。

案例分析题的解题指导课我们也曾探索过,但多数是以文字的形式提供给学生思维路径。本堂课最大的亮点是,宋老师创新地使用了表格的形式呈现,将繁琐的解题过程具象化、程序化,由繁到简,注重启发学生思考。一堂课下来,学生思维得到了训练,同时基本掌握了此种题型的解题方法。

宋老师非常关注细节,细扣细节,带领学生分析问题、解读材料并提取关键字,多角度定位学科知识,最后形成规范的文字表达。宋老师课前关注到学情,课堂上呈现出学生的典型错误,借助同伴评价的方式很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

建议课前分析本题得分率并作为本节课的导入环节,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同时收集不同得分的学生作业供课堂展示及当堂修改,便于学生间相互借鉴学习。

总体来讲本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重难点突出、学生参与度高,既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又培养了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节优秀的题型指导课。

张少婷老师分享了观课感想:宋老师采用了从如何审题到如何组织语言来答题等一系列步骤,对案例分析题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指导。学生在老师的点拨启发下,对材料进行层层分析,找出了材料中关键信息,找到了答题的切入点,并结合教材知识点来组织答案,提高了解题能力。

张老师认为,宋老师的课对八年级教学很有启示,现阶段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结合平时作业,在指导学生审题时,养成对题干和选项中出现的关键字进行圈划,一来能帮助学生复习巩固教材知识点,二来也能锻炼学生快速查找有效信息的能力,为九年级的学习打好基础。

正高级教师姜新瑜老师指出,宋老师是一位资深的“跨界”教师,也是一位敢于直面挑战,善于攀登学习的“道法新兵”。宋老师这节二模讲评课可以说,成效在课堂中,功夫在课堂外。

有氧课堂的鲜明特征是:让每一个学生在课室自由呼吸,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宋老师在教学讲评课中呈现出丰富的课堂有氧元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首先,宋老师教态自然淡定,自信平和,语言干净规范,准确明晰,展现出独特的教学亲和力。这源于宋老师长期的教育积累和实践磨砺,更源于宋老师的虚心学习和充分准备:认真学习研究中考题型的性质、特点、考查要求、解题规范和路径;汲取各方面的信息和养料,精心备课,从而做到内容熟练,逻辑畅通,从容不迫。

其次,本节课教学目标清晰,依据新课程标准,体现学科核心素养。宋老师紧紧围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案例分析题的能力指向和质量要求,深刻把握解题主旨,课堂展开层次清楚,四步骤解题指导层层递进,从“仔细阅读材料”,“明确任务内容”,“运用教材知识”,到“形成规范表达”,都鲜明的指向新课标强调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第三,本节课教学重点突出,基于真实情境,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这道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如何解决直播乱象,避免老年人上当受骗”?情境材料给出了三个显性的角度:老人、主播、平台,也蕴含着两个隐性角度:子女、政府。宋老师并没有平均用力,而是牵住了“牛鼻子”——“独居老人”作为重点突破,深入探究,着力讲准讲清讲透,然后略讲其他角度,顺理成章,这是典型的抓主要矛盾的教学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辩证思维能力。

第四,本节课立足学情、基于学情展开教学。宋老师在“形成规范表述”环节,选取了学生的典型答案进行展示,让学生自主评价、自主发现问题、自主完善思路。这一教学行为一方面能够面向全体,尊重差异,分层教学,帮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另一方面关注学习过程,主动了解并掌握每位学生的学习实际,及时评价、反馈、矫正,让不同基础的学生都学有所获。

姜老师也提出了几点建议与大家共勉:要学习和落实新课标理念,基于课标的质量标准,认真研究中考经典题例,研究中考三种题型的不同定位和考查要求,科学把握解题指导的方向和策略,做好最后阶段的复习冲刺指导。姜老师认为,可以运用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研究三大题型的不同特点和能力要求。布鲁姆认为,认知的不同层级由初级到高级分别是:识记(记忆)、理解、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创造。前三者指向浅层学习,后四者指向深度学习。综合理解题重点考核识记和理解能力;时政探究题重点考核应用和综合能力;案例分析题重点考核分析和评价能力,特别是解决问题的能力。运用一定教学理论研究中考的质量要求,可以提高教学的方向性、策略性和有效性,促进学生深度学习。

本学期,我校道德与法治学科组延续前面几个学期线下线上的“以说促教助成长”主题说课研修活动,继续深入开展“‘单元设计’视角下促进‘深度学习’”系列主题研修活动。在新的课程标准的指引下,由一位老师选择某一个教学课例,先上一节教学研讨课,然后通过集体讨论,互品互学,深研细磨,探索有氧课堂的道法实践路径,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和健康成长。同时,通过使研修活动主题化、系列化、常态化,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 上海市奉贤区奉二•头桥联合中学 ★

审核:金爱群

图片:李 丽

编辑:沈燕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