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如何破解高考地理形成过程类难题?“地图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建议收藏!

原标题:如何破解高考地理形成过程类难题?“地图型”选择题答题技巧!建议收藏!

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分为自然地理过程和人文地理过程。自然地理过程主要指地球表层各自然地理系统和其他组成部分的形成与演变,如大气的受热过程、水循环过程、地壳物质循环过程等。人文地理过程是随着人类活动而不断变化的,如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发展、工业的集聚和扩散等。地理学研究的目标不仅在于解释过去,更重要的在于服务现在、预测未来。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能很好地体现这一目标要求。

袁孝亭教授依据地理过程的时空尺度将其分为四类:地理循环过程、地理演变过程、地理波动性过程和地理扩散过程。高考题考查最多的是地理演变过程。由于地理过程具有动态性、时空性、规律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对地理思维能力要求高,因此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当学生遇到过程类试题时,常出现过程表述不完整、答题不全面、语言太啰嗦,甚至逻辑混乱、无从下手等情况,导致失分严重。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充分体现了能力和素养立意,突出考查地理思维品质和地理核心素养。选取的素材来自生产生活实际、社会现实以及科学研究成果,以区域为载体,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融汇地理思想方法,要求学生从地理的视角思考问题,有效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地理事象发生的原因、发展变化规律、演变的趋势。引导学生关注自然与社会,认识环境与人类活动之间的相互关系,从不同角度对人类活动的合理性做出判断和探讨,形成人地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彰显地理学科的育人价值。

自然地理过程类试题统计

类型

年份、题号

考查内容

全国卷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9~11 题

2019年Ⅰ卷37 题

2019年Ⅱ卷9~11题

2019年Ⅱ卷36题(2)题 

河流冲淤的地貌过程

区域环境演化过程

地表形态的变化过程

地形对气候特征形成的影响

天津卷

2019年3~4题

2019年12题(1)题 

2019年13题(3)题 

影响天气变化的气压场

影响岩石破碎过程的自然因素

河流水文特征的变化

北京卷

2019年7题

气旋对天气变化的影响

山东卷

2013年1~2题

2013年3~4题

2013年5题 

2013年26题(1)(2)题

2013年33题

2013年34题

水循环主要环节、地表径流特征的变化

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及其成因

海陆热力差异对气温的影响

外力作用形成的典型地貌类型;地形对区域地理环境特征的影响;

泥石流、滑坡等地质地貌灾害的产生机制与发生过程 

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及其形成的一般过程

2014年8~9题

2014年11~12题

2014年36题(2)题

近地面风向的形成 影响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岩层新老关系

三角洲前缘沙洲不断向南延伸的主要原因

2015年11~12题

2015年36题(2)题 

地质构造形成过程岩层新老关系

原生海岸红杉分布区多雨多雾的原因

命题特点

【设问形式】“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说明天气系统的影响过程”等。

【考查方式】地理过程是指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强调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时间变化特征。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考查方向主要为:①有限时段内的依时行为。在一定的时间间隔内,尽可能详尽地记录地理现象的依时行为,从中发现地理事实变化规律,以便推测该时段之前或之后的变化状况;②对未来可能发生的地理行为进行模拟和预测;③研究地理过程与地理分布之间的耦合关系,从而把地理学的规律统一于时间与空间的共同基础之上。一般以区域地理环境特征图文材料为载体,根据材料和地理原理分析得出主要地理过程。

自然地理部分

(1)大气受热过程:主要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等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对地面的保温作用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近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低的变化、空气的水平运动、等压面的弯曲变化及热力环流的典型案例(如山谷风、城市风、海陆风等)的形成过程。

(3)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全球主要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及低纬环流圈、中纬环流圈、高纬环流圈的形成过程等。

(4)常见的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气旋(或低压)、反气旋(或高压)、冷锋、暖锋、台风、寒潮、洪涝、干旱及旱灾、锋面气旋等常见天气系统或气象灾害的形成过程。

(5)地壳内部物质的循环过程:主要包括岩浆转化为岩浆岩、地表岩石转化为沉积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变质岩、所有岩石转化为岩浆等。

(6)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风、海浪、流水、冰川等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过程及形成的地貌(如沙丘、冲积平原、山麓冲积扇、河口三角洲、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地上河等)的过程。

(7)水循环的过程:主要包括水循环(如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陆上内循环等)中的蒸发、水汽输送、降水等环节的过程,河流的春汛、夏汛、凌汛的形成过程等。

(8)海水运动的形成过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过程:主要包括北印度洋季风洋流等大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的形成过程、海洋渔场的形成过程等。

(9)主要地质构造及其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褶皱、断层、火山、海沟、大洋中脊、海岭等地质构造或构造地貌的形成过程。

(10)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主要包括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过程。

人文地理部分

(1)聚落的形成过程:主要包括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下聚落(如乡村、城市等)的形成过程及其差异。

(2)城市化的过程及城市内部功能区的分化过程。

(3)不同区位因素的变化过程及其对工农业等生产活动的影响过程。

(4)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化过程、不同时期人口迁移的过程。

(5)区域工业化及城市化的推进、区域资源开发、区域生态环境问题等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过程。

答题思路

解题步骤:第一步,确定区域位置;第二步,调用相关原理;第三步,按照时间维或因果链,用地理语言叙述其过程。答题过程中应注意的事项:(1)时间性:答题过程要遵循发生、发展、演变的先后顺序。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能写成d→c→b→a,要注意过程的时间性。(2)因果性:地理事物和现象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不仅有时间先后顺序,而且一般有明确的因果联系,答题过程中注意要由因索果,保证答题过程的逻辑性。(3)完整性:过程性分析型综合题一般是按点给分,要求考生对基本概念、基本地理原理、地理规律要充分理解和掌握,把地理过程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因果关系用地理语言完整的表达出来,不要遗漏其中的过程。如地理事物的发生过程a→b→c→d,不要跳跃式写成a→c→d。(4)精细化:答题过程要精细化,既然是一个过程,就要把每个过程都逐一写下来,切忌一个过程一句话就概括完毕。但不能出现滔滔不绝、下笔千言,不能把简单题写成小作文。

答题模板与典型分析

1. 三大岩石形成过程

沉积岩形成示意图

2. 背斜谷、向斜山的形成过程

3. 河谷地貌的形成过程

4. 三角洲形成过程

①入海口附近河段的输沙量大,流水沉积提供物质保障。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会受流域的植被、地面坡度、土质、降水以及河流上遊河段泥沙沉积数量等因素的综合影响。

②入海口附近河段底部坡度小,利于降低河流速度,促進河流泥沙沉积。

③波浪和潮流的侵蚀、搬运作用弱,与河流泥沙沉积对抗作用弱,有利于三角洲的发育。

5.辫状水系形成过程

①洪水期:在流水侵蚀、搬运作用下,洪水从上游带来大量的泥沙,并沿许多深泓线堆积,形成水下浅滩。

②洪峰过后的枯水季节:许多浅滩出露水面,成为沙岛,沙岛与沙岛之间是多股的河道,它们忽分忽合,交织如辫。

③再次洪水来时:有些沙岛不被淹没,有些被淹没的可能被水流斜切而过,其上形成新的槽道。

6.冲积洪积平原形成过程

在山区,地势陡峭,洪水期水流速度快,携带大量的砾石和泥沙;当水流流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变缓,河道变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麓地带堆积,形成冲(洪)积扇;冲(洪)积扇不断扩大而彼此连合,形成广阔的洪积—冲积平原

7.河曲以及嵌入式河曲形成过程

河曲的形成:

①环流作用使河流一岸受冲刷,另一岸堆积,形成河曲。

②河床底部泥沙堆积形成障碍,使水流向一岸偏移,形成河曲。

④由于河床两岸岩性不一致或构造运动造成两岸差异侵蚀而形成的河曲

嵌入式河曲:先是在由松散沉积物组成的平原和盆地中形成了“蛇曲”,后地壳的持续抬升,河流下蚀增加,隆升的地壳形成山地,而蛇曲则保持原形嵌在山谷之中。

8.丹霞地貌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 地貌形成过程

丹霞地貌:含铁的碎屑物在地势低洼处沉积并固结,形成红色砂砾岩 ;地壳抬升与挤 压形成(垂直节理发育)中低山脉;流水沿岩层裂隙侵蚀,并在重力崩塌、风力侵 蚀等外力作用下,形成山体相互分离,四壁陡立的丹霞地貌形态。

雅丹地貌形成过程

雅丹地貌:地壳抬升,湖盆出露干涸(或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物理风化,形成裂隙,风力侵蚀,平坦地面被吹蚀成各种形状。

9.花岗岩峰林

地下炽热岩浆入侵地壳薄弱的黄山地区形成花岗岩;花岗岩体发生间歇抬升随着地壳的强烈隆升,花岗岩体受外力风化、剥蚀;形成千姿百态的花岗岩峰林景观

10.石蛋和石环形成

石蛋:花岗岩“石蛋”是花岗岩球状风化的产物。一般认为花岗岩在抬升过程中先产生节理(花岗岩体中存在着一定走向的裂隙,地质学上称节理),当岩石出露地表接受阳光、空气、冰楔、生物、水等风化时,由于棱角突出,易受风化(角部受三个方向的风化,棱边受两个方向的风化,而面上只受一个方向的风化),故棱角逐渐缩减,最终趋向球形。这样的风化过程称为球状风化或石蛋化

石环:由于石块和土的导热性能不同,冻结速度也各不一样。碎石导热率大,就会先冻结,水就会向石块附近迁移并在其附近形成冰,水形成冰后体积就会膨胀,使碎石移动,最终使粗的物质和细的物质就会产生分离,这就是冻融分选作用,它就像筛子一样将不同的物质分离。在平缓而又粗细混杂的地表层,经冻融分选作用,泥土和小的岩屑集中在中间,岩块就会被排挤到周边,呈多边形或近圆形,好像有人有意识地将石头围成一圈,这种冻土地貌叫作石环。石环形成的条件:有充足的水分 、气温在零摄氏度上下波动的持续时间较长

11.沙坝和潟(xi)湖的形成

陆地河流带来大量的泥沙沉积在沿海地区,当海洋潮水向岸边运动时,推动泥沙移动,加之洋流的影响,泥沙沿着海岸堆积,形成平行于海岸的沙坝,随着时间的推移沙坝出露海面,包围了一部分海域,沙坝内侧形成半封闭的狭长状湖泊

12、溶洞形成:石灰岩—溶洞(如果有上下洞的话,一般先形成上层洞穴,后形成下层洞穴)

13.泉水、温泉形成过程

断裂和垂直节理发育;雨量充沛,地表水下渗为地下水与炽热的岩体接触,转变成地下热水;地下热水沿断层或裂隙上升到地表,形成温泉。

大气降水经森林涵养渗入地下,经玄武岩层、火山碎屑岩的长期融滤、矿化,源源不断地生成矿泉水,沿断裂带上涌出露地表

14.爬升沙丘形成过程

在冬春干旱季节,河流水位低,河漫滩及沙洲上的细沙裸露,受河谷地形影响,风力强劲,把堆积在宽谷地带的细沙,吹送到江岸山坳或坡上。

15.淡水湖变成盐湖过程

①淡水湖→咸水湖→盐湖:内陆地区,气候干旱,降水量减少,蒸发量增大;人类活动用水量增加,入湖径流量减少;湖泊水位不断下降,外流湖变成内流湖,径流携带盐分不断汇入积累,盐度不断增加,逐渐变成咸水湖,最终形成盐湖。

②咸水湖→淡水湖:沿海地区,古海洋遗迹湖(如西湖);后来由于沙坝、沙洲、沙岛的形成或人工河口坝的建设;导致湖泊与海洋分离;由于径流不断汇入,盐度不断降低,逐渐变成淡水湖。

16.构造湖和断裂盆地的形成过程

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板块相互碰撞,褶皱隆起的同时产生断层形成构造盆地;高山冰雪融水的不断注入,从而形成湖泊。

地处板块边缘,地壳运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运动为主,中部岩体相对下降成谷。

17、太阳视运动过程

太阳视运动的判断,关键在三个点:日出点、正午点、日落点,要找准三个时间点的太阳方位及对应的地方时。

(1)北极点(图甲)和南极点(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由于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则太阳东升西落。因南北半球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北“逆”南“顺”,则太阳视运动也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点太阳高度为0°,太阳终日在地平线上,北极点看逆时针、南极点看顺时针运动。

②北极点夏至日、南极点冬至日,太阳整日不落,地平高度均为23°26′,视运动方向北“顺”、南“逆”。

(2)北极圈(图甲)和南极圈(图乙)上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北“顺”南“逆”。

①春秋分日,南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23°26′,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北升起,正北落下;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

③冬至日,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0°,极夜;而南极圈上正午太阳高度为46°52′,太阳正南升起,正南落下。

(3)北回归线(图甲)和南回归线(图乙)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南北半球太阳视运动方向相反。

①春秋分日,南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66°34′,太阳正东升起,正西落下。

②夏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北升起,西北落下。

③冬至日,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43°08′,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南北回归线上太阳均从东南升起,西南落下。

(4)赤道上的太阳视运动轨迹图

①春秋分日时,太阳从正东升起,从正西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1=90°;

②夏至日时,太阳从东北升起,从西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2=66°34′;

③冬至日时,太阳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正午太阳高度H3=66°34′。

18.高山流石滩形成过程

解释一:高寒地段强烈的紫外线和极大的昼夜温差,产生的寒冻劈碎、热胀冷缩的风化作用,导致了大块的岩石不断崩裂,形成了大大小小的石块,此处写到冰劈、冻融风化作用也可以);这些岩块与碎石在重力和下部潜流的作用下,沿着山坡缓慢滑动,形成流石滩

解释二:地表岩石受到强烈温差变化(或冻融)的风化作用,发生崩解和破碎;受到冰川和冰雪融水等外力侵蚀后;并被(冰川、冰雪融水、重力等)搬运;到地势比较平坦的山坡处堆积而成。

19.盐碱化形成过程

地下水位上升(原因可能有:大水漫灌、水坝回水区内、调水线路两侧、地上河两侧等),注意降水多的地区一般不会有盐碱化,比如我国南方地区;(2)蒸发旺盛旺;(3)盐分随着水分蒸发到地表集聚。沿海地区的滩涂,多盐碱土地,是受海水入侵的结果,用海水或咸水湖水灌溉也会造成土壤盐碱化。

20.河流袭夺过程

处于分水岭两侧的河流,由于侵蚀速度差异较大,其中侵蚀力强的河流能够切穿分水岭,袭夺侵蚀力较弱的河流上游河段,这种水系演变现象称为河流袭夺。发生河流袭夺后,河系重新组合,出现倒淌河、断头河、袭夺湾等地貌形态。

21.河流阶地的形成

水流的侧蚀加宽了河道使得流速变慢,河流携带的沉积物就在河床发生沉积,在水底堆积满一层沉积物。后来由于气候变化、地壳抬升或者侵蚀基准面下降等因素使得水流的下切侵蚀力剧增,这层堆积物被水流切开形成阶地坡。水流继续往下侵蚀,两侧的堆积物就完全露出水面,高过洪水位,形成阶地面。然后河流继续重复侧蚀、堆积、下切侵蚀等过程,形成下一个阶地。

(侵蚀基准面是河流下切侵蚀到最低点的水平面,一般以海平面为主,局部地区以湖泊、河流汇水口、堤坝等基面为准。)

地壳抬升会对河流阶地的形成产生两方面影响:一是让已经发育的阶地面高出洪水位,成为新的河流阶地;二是使河流下切侵蚀作用加剧,制造出阶地坡,让阶地高度上升,也通过堆积作用促进新的阶地面发育。

22.河漫滩的形成

河漫滩的形成是河水周期性泛滥的结果。在洪水期间,水流漫到河床以外的滩面,由于水深变浅,流速减慢,便将悬移的细粒物质沉积下来,在滩面上留下一层细粒沉积,随着堆积体的面积逐步扩大,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

23、城市化过程

24、工业地域形成过程

自然环境演化过程类试题

【例题】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答案】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影响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人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解析】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过度引水灌溉----入流水量减少----水位下降----河口向湖心移动----三角洲向湖心前进。

【举一反三】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漫滩是指河道两侧在平常时期露出水面、洪水期被淹没的地区。河道凹岸的侵蚀和凸岸的堆积往往会引起河流裁弯取直,原来弯曲的河道就废弃了,这就是河道的演变。1968年科研人员调查了美国小密苏里河河漫滩上树木年龄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出树龄等值线分布图,见下图。

结合河道的演变简要说明图示区域陡坎的形成过程。

【答案】河流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进一步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谭老师地理工作室综合整理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图示信息可知,图示区域陡坎是河流原有的河岸遗留见证。由于河流流动过程中,凹岸侵蚀、凸岸沉积,使河道发生弯曲,洪水期间弯曲的河道裁弯取直,原有河道废弃,成为湖泊;新的湖泊由于缺少河水补给,逐渐干涸;河床裸露,原有的河岸就成为陡坎。

例题:受突发灾害影响,某河道两个观测点的横截面水深发生骤变(如图所示),上图为较上游观测点一,下图为较下游观测点二,这两点距离较近。灾害发生一段时期后,两观测点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据此完成 1~3题。

观测点一

观测点二

1. 引发该河段两个观测点横截面水深骤变的原因是

A.上游大坝开闸泄流

B.滑坡土石阻塞河道

C.地震迫使河流改道

D.强降雨致山洪暴发

2. 此次灾害的生消过程中,该河段下游水量

A.不断增加

B.不断减少

C.先增加后减少

D.先减少后增加

3. 此河道水位恢复至正常水平之前,该河段下游地区应

A.迁离沿岸居民

B.清理河道淤泥

C.拦蓄河水防旱

D.开挖渠

答案:1.B、2.D、3.A

例题:(22 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雅鲁藏布江流域是我国河谷风沙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在该河流某河漫滩附近及两岸坡地上出现了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流动沙丘。研究表明,甲地沙丘的物质与附近河漫滩沉积物基本一致,并顺风向在河谷两侧延伸;乙地沙丘的出露与黄土层破坏有关。该地年均降水量 514mm,主要集中在 5-9 月份,旱季风力较强。当地人类活动强度较大,生活能源来自薪柴。

甲乙两地沙丘分布示意图

(1)指出甲地沙丘的物质来源,并说明理由。(6 分)

(2)说明两岸坡地上黄土层的地理意义。(6 分)

(3)分析乙地沙丘的形成过程。(6 分)

(4)为防止甲、乙两地沙丘的进一步扩大,指出当地应采取的措施。(4 分)

参考答案(1)河漫滩(2 分)。沙丘在河漫滩下风向(2 分),沙丘物质与附近河漫滩相似(2 分)。

(2)覆盖阶地及古沙丘沉积物,保护了当地相对稳定(2 分);为人类生活及生产活动提供较为适宜的土壤和场所(2分);为研究该地区环境的变化提供科研依据(2 分)。

(3)地壳抬升,河流深切,原有河漫滩及沙丘成为阶地及古沙丘;(2 分)环境演变,阶地和古沙丘表面覆盖黄土层成为保护层;(2 分) 人类活动破坏植被,导致黄土层遭流水侵蚀,古沙丘出露地表。(2 分)

(4)甲:设置挡沙墙(防沙网、在沙丘表面覆盖碎石)、建设防护林等;(2 分)乙:减少人类活动,保护与恢复植被(避免原有的黄土层遭破坏)(2 分)

(2023·全国高三·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河口地区,夏季因大量淡水注入会引起水体分层。乔治王岛南部的玛丽安湾东北部被冰川覆盖,冬季海面结冰。该处常年盛行偏北风,夏季降水形式为降雨,潮汐为半日潮。海区颗粒沉积输入呈季节性变化,颗粒沉积以陆源碎屑和生物碎屑沉积为主。据世宗站记录,1998年该地冬季低温长达49天,导致次年夏季颗粒沉积输入量剧增。由于大陆冰舌延伸到海底,夏季部分冰下融水从底部上泛,带动海湾的水体交换。

(2)描述1999年夏季输入玛丽安湾的颗粒沉积物剧增的地理过程。

【答案】(2)冬季异常低温导致海水大面积结冰,陆地积雪量增加,阻碍陆源碎屑物输入海洋而形成积累;夏季,海冰消融,大量冰雪融水携带陆源碎屑物注入海洋,在海水升温、陆源碎屑物输入增加的情况促使浮游生物繁殖,生物碎屑沉积增加。

【分析】(2)根据材料可知1999年该地冬季低温长达49天,导致次年夏季颗粒沉积输入量剧增。冬季异常低温导致海水大面积结冰,陆地积雪量增加,阻碍陆源碎屑物输入海洋而形成积累;夏季,海冰消融,大量冰雪融水携带陆源碎屑物注入海洋,加之大陆冰舌延伸到海底,夏季部分冰下融水从底部上泛,带动海湾的水体交换;在海水升温、陆源碎屑物输入增加的情况促使浮游生物繁殖,生物碎屑沉积增加。因此夏季输入玛丽安湾的颗粒沉积物剧增。

【第一部分 方法指导】

地图一般有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气候分布图、土地利用分布图、经纬线图、景观图、地质构造图、农作物分布图等。近几年高考地图考察的区域以小切口、局部地图为主。

考生要把握四个原则:一是看图形反映的特征,二是把握地图细节,三是联系到课本的相关知识,四是根据题目要求进行解答。

1.地形剖面图判读方法指导

地形剖面图是以等高线地形图为基础,按一定比例沿着地表某一方向所作的垂直断面图,它能更直观地显示垂直方向的地面起伏和坡度陡缓。

(1)绘制地形剖面图

(2)用地形剖面图判断地形特征

判读地形剖面图时,首先要“定量”阅读,从纵坐标的标高读出剖面线最高点和次高点、最低点和次低点的海拔高度;其次要进行“定性”分析,从剖面线的海拔高度、相对高度、弯曲走向和坡度陡缓等判断出具体的地形类型。

2.地理景观图判读方法指导

(1)自然景观图

常见的有地质景观图(名山、断层、典型地质现象等)、天气气候景观图、自然灾害景观图(火山喷发、地震示意图或照片等)、生物群落景观图(动植物图片和自然带景观)等。

(2)人文景观图

常见的有聚落景观图(城市、村落)、农田和农业景观图(耕地、林地和水稻种植业等)、工厂和工业景观图(采矿、生产车间等)、人种外貌景观图、民族风情建筑景观图、名胜古迹等。

(3)地理景观图判读方法

①选择与主题有关的信息

②准确判读景观图所表示的地理要素

③细心观察景观图中各地理要素的特征和相互关系

3.地质构造图判读方法指导

地质图分为剖面图和平面图,在判读时要分清是平面图还是剖面图,再根据以下步骤进行:

(1)由图例、比例尺:

通过图例可以了解图示地区出露哪些岩层及基新老关系。看比例尺可以知道缩小的程度。

(2)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分析图内的地质构造特征:

①若岩层呈水平状态,并且从下到上依次由老到新连续排列,说明在相应地质年代里,地壳稳定下沉,地理环境没有发生明显变化。

②若岩层出现倾斜甚至颠倒,说明岩层形成后,因地壳水平运动使岩层发生褶皱。岩层颠倒是因为地壳运动剧烈,岩层发生强烈褶皱所致。

③若上下两个岩层之间有明显的侵蚀面存在,说明下部岩层形成后,该地地壳平稳抬升或褶皱隆起上升,地层遭受外力侵蚀。若侵蚀面上覆有新的岩层,说明该地壳下沉或相邻地区上升;若侵蚀面上部为风化壳,说明地壳上升后一直遭受外力侵蚀。

(3)判断地壳运动状况和受外力作用状况:

①褶皱——水平运动。②断层——升降运动。③岩层破碎或缺失部分——侵蚀作用。

④有沉积岩层或沉积物说明此处有沉积作用且沉积时地势低洼,可能有过下降运动。

(4)看岩层是否缺失

若岩层出现缺失,形成原因可能有:一是在缺失岩层所代表的年代,发生了地壳隆起,使当地地势抬高,终止了沉积过程:二是当地开始有沉积作用,地壳隆起后,原沉积物被剥蚀完毕;三是当时、当地气候变化,没有了沉积物来源。

(5)看是否有岩浆活动:若岩层中有侵入岩存在,说明岩层形成之后又发生了岩浆活动,岩浆活动晚于岩层形成时代。

(6)分析图内的地形特征:有的地质平面图往往绘有等高线,可以据此分析山脉的延伸方向、分水岭所在地区、最高点、最低点、相对高差等。如没有等高线,则可以根据水系的分布来分析地形特点,河流总是从地势高处流向地势低处,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出地势的高低起伏状态。

(7)指导人们的找矿行为:①包括利用向斜构造找水。 ②利用背斜找油。③利用向斜、背斜确定钻矿位置。

④利用断层找水、找泉。

(8)为人类工程建设的合理选址提供依据:大型工程建设避开断层地带,遂道一般选择在背斜构造部位。

例题1 中国地图(小切口)

(2022·湖南·高考真题)舞龙、赛龙舟、武术等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体育非遗”)名录。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湖南省湘江文化图中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下图示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是( )

A.气候

B.植被

C.河流

D.土壤

2.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是( )

A.地形封闭

B.聚居民族多

C.交通便利

D.经济实力强

3.关于该文化圈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②河流众多水量大,季节变化小③先民们的生活稳定安逸④受季风气候影响,多旱涝灾害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1.C 2.D 3.C

【解析】1.读图可知,湖南省湘江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地大多临近河流,且龙元素体育非遗占到体育非遗总数的一半以上,表明水源条件对体育非遗形成起到重要作用,因此河流是对该文化圈体育非遗分布影响最大的自然因素,C符合题意;湖南省湘江文化圈内气候、植被、土壤差别不大,不是影响体育非遗分布的最大自然因素,排除ABD。故选C。

2.材料信息表明,传统民间体育活动经申报批准后,方可列入各级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因此进入体育非遗名录除了存在有特色的传统民间体育活动外,还需要有经济势力进行挖掘、保护、申报,与其它地区相比,长沙市经济实力强,对体育非遗挖掘、保护、申报能力强,这是长沙市成为体育非遗密集区之一的重要条件,D符合题意;长沙处于湘中河岸平原地区,地形并不封闭,不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因此排除AB;长沙交通便利,对外联系活跃,有可能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留,排除C。故选D。

3.当地农耕文化发展历史悠久,以种植业为主,对水源的要求较高,而当地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集中且年际变化大,因此多旱涝灾害,材料信息表明,龙常被先民视作“雨水之神",因此当地先民祈求“雨水之神",希望风调雨顺,这是湖南省湘江文化图中龙元素体育非遗比重大的地理背景,①、④符合题意,②不符合题意;当地先民们往往靠天吃饭,而当地气候变化大,常出现旱、涝灾害,因此当地先民们的生活并不稳定安逸,如果生活稳定安逸,也无需要祈求“雨水之神",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点睛】我国季风气候区降水集中,且年际变化大,使得旱涝灾害频发。有的年份夏季风(副高势力)偏弱,雨带就长时间滞留在江淮地区,易造成江淮地区洪涝灾害,而北方地区则会发生干旱,即南涝北旱;有的年份夏季风(副高势力)偏强,锋面雨带北跃时间提前,我国北方地区就容易出现洪涝灾害,南方则易出现干旱,即北涝南旱。

例题2 景观图

(2023·四川·成都七中模拟预测)徽派建筑,依山就势,构思精巧,是江南建筑的典型代表。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墙体采取马头墙形式。马头墙由砖瓦砌成,一般建在房屋两侧或紧邻的两栋房屋之间,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轮廓作阶梯状,随屋面坡度层层迭落,错落有致,形似马头,寓意“马到成功,一马当先”。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徽派建筑所在地的地理环境有( )

A.多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B.春节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

C.金秋,山坡上有大片香蕉待摘

D.河水流量大,航运价值高

5.关于该民居马头墙的描述,合理的是( )

A.与当地多雨潮湿的环境有关

B.能在发生火灾时隔断火源

C.能够抵御风沙和防寒保暖

D.造型美观独特,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答案】4.B 5.B

【解析】4.根据材料可知,徽派建筑位于江南地区,江南地区喀斯特地貌分布较少,A错;油菜种植面积较大,春季期间,田间有成片油菜(长江流域主要种植冬油菜,9月底种植,次年5月底左右收获),B正确;香蕉属于热带地区的水果,C错;江南地区河流水量大,但地形多为低山丘陵,地势起伏较大,河流航运价值不高,D错。故选B。

5.徽派建筑以木构架为主,容易引发火灾,马头墙墙头都高出于屋顶1-2米,火苗难以越过马头墙殃及旁边的房屋,故B正确;马头墙的主要功能是防火、防风等,与多雨潮湿的环境关系不大,故A错误;当地为亚热带气候,气候较湿润,风沙极少,冬季温和,故C错误;徽派建筑造型美观独特,是根据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而建设的,并不一定适合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故D错误。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点睛】我国江南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冬季低温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例题3 地形剖面图

(2023·陕西·安康市教学研究室二模)下图为沿南回归线所作的地形剖面图,图中甲山脉呈南北走向,从北到南全长8900余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图示甲山脉为( )

A.海岸山脉

B.安第斯山脉

C.乞力马扎罗山脉

D.落基山脉

7.甲山脉的走向对该大陆产生的主要影响有( )

A.山脉西部发育大江大河,提供丰富的水源

B.抬升来自两侧的海洋水汽,形成大面积冰川

C.阻挡南部地区盛行西风,山脉南段东侧形成荒漠

D.地势起伏大,为乙、丙两地提供丰富的水能

【答案】6.B 7.C

【解析】6.南回归线穿过非洲大陆、澳大利亚大陆、南美大陆。读图可知,该大洲大陆西部是高山,大陆东部是高原,南美洲符合。南美洲有世界上最长的安第斯山脉,B正确,ACD错误。故选B。

7.安第斯山脉呈南北走向,大江大河主要发育在山脉东部,A错误;山脉北段抬升的东侧的海洋水汽,山脉南段抬升西侧的海洋水汽,B错误;阻挡南部地区盛行西风,山脉南段东侧形成荒漠,C正确;甲山脉的走向使乙、丙两地位于山脉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很少,河流稀少,水能不足,D错误。故选C。

【点睛】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东西两个纵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脉,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中低纬海区大陆西岸为寒流、东岸为暖流。

例题4 地质构造图

(2020·北京·高考真题)以南岭为例,要求考生判别相关地理要素特征和差异,以此推知其他重要地理界线的突出作用。某同学参加化石保护性发掘的实践活动。下图为该同学手绘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8.图中最可能发掘出化石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图中( )

A.断层形成晚于褶皱

B.甲处岩石经过变质作用而成

C.山峰是由背斜形成

D.乙处煤层因沉积作用厚度大

【答案】8.C 9.A

【分析】试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

8.沉积岩中含有化石。结合图例可知,①和④是花岗岩,②是安山岩,三者都为岩浆岩,不可能发掘化石,A、B、D错。③是砂岩,为沉积岩,可能发掘化石,C正确。

9.结合图例可看出,乙处岩层出现弯曲为褶皱,褶皱的岩层都出现了断层,说明断层形成晚于褶皱,A正确。图中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岩,是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没有经过变质作用,B错。图中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C错。乙处煤层因断层作用厚度大,D错。所以选A。

【点睛】岩层新老关系判断的规律:1、下层沉积岩要比上层的沉积岩老。2、下沉接受沉积,上升接受侵。3、被侵入的岩层要比侵入岩老。4、变质岩比附近的侵入岩要新。

【第二部分 变式训练】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2017年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的主要来源分布图,图中线条宽度与流入人口占比相关,线条越宽占比越高。完成下面小题。

1.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四大地区中的( )

A.东部地区

B.中部地区

C.西部地区

D.东北地区

2.甲省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主要考虑( )

①工资水平②空间距离③土地价格④环境质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1.B 2.A

【解析】1.根据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来源分布图可知,流入人口占比最高的是安徽省,属于中部地区,另外还有河南、江西省也属于中部地区,因此长三角城市群流入人口主要来源于我国中部地区,B正确;东部地区仅有江苏省有流入,但占比较低,A错误;西部地区有四川省流入,且人口占比较低,C错误;图中没有显示东北地区有人口流入,D错误。故选B。

2.甲省是江西省,经济相对落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是为了寻求更多的就业机会,更高的工资水平,①正确;江西省临近长三角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有利于人口流入长三角城市群,②正确;当前经济因素是引起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土地价格和环境质量对人口流动的影响较小,③④错误。综合起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加速发展的新形势,全国分为四大经济区域:东北地区、东部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省、吉林省、辽宁省、内蒙古自治区东部。东部地区包括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山东省、江苏省、上海市、浙江省、福建省、广东省、海南省。中部地区包括山西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西部地区包括重庆市、四川省、广西壮族自治区、贵州省、云南省、陕西省、甘肃省、内蒙古自治区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青海省、西藏自治区。

(2022·浙江·高考真题)下图为北美洲局部地区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完成下面小题。

3.图中①②自然带分别是( )

A.温带荒漠带、亚寒带针叶林带

B.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C.亚寒带针叶林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温带草原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4.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体现了( )

A.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B.垂直分异规律

C.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D.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3.B 4.A

【分析】3.读图可知,①位于美国西部内陆高原山地地区,受西部高大山地阻挡降水,距离东部地区较远,东部大西洋的水汽到达也少,降水少,自然带以温带草原带为主;②地区位于美国东部五大湖附近,受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大,降水较丰富,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B正确,ACD错误。故选B。

4.图中②③④自然带分布呈现东西向延伸,南北向更替,随纬度的变化而变化。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而引起的热量差异导致的分异。体现了纬度地带分异规律,A正确;垂直分异规律是随着海拔高度的变化而变化,B错误;干湿度地带分异主要是水分条件的差异引起的分异,主要体现在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C错误;地方性分异规律受的是地方性因素如(地形、水源、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而发生的地带性自然带的改变、缺失、或分布受限等。D错误。故选A。

【点睛】地域分异的判断方法:地域分异的判断主要看自然带的延伸方向和更替方向。一般来说,东西方向延伸、南北方向更替的是纬度地带分异规律,这种分异最明显的大洲是非洲;南北方向延伸、东西方向更替的是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如亚欧大陆中纬度地区从沿海向内陆自然带的变化;从山麓到山顶的更替是垂直分异,如喜马拉雅山等中低纬度高山地区自然带的垂直分异。

(2021·天津·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华北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5.图中四处地层由老到新的时间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①

C.②③①④

D.①④③②

6.与我国西南地区同类岩层发育的岩溶地貌相比,甲地的地表岩溶地貌发育程度较低,其原因在于甲地( )

A.水热条件较差

B.岩石的可溶性低

C.地表植被茂密

D.地质构造较复杂

【答案】5.D 6.A

【分析】5.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图的判读。砂岩、页岩、石灰岩均为沉积岩,一般而言,越向下,沉积岩形成的时间越早。由图中信息可知,①处发生断层且该处地层最上层为石灰岩,其他几处中石灰岩均位于最下层,因此该处应该是最老的岩层;④处地层最上层为页岩,位于石灰岩层之上、③处砂岩岩层之下,所以④处较①处岩层新、较③处岩层老;②处黄土地层位于最上层,应该是最新的岩层。故A,B,C错误,D正确。

6.本题主要考查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岩溶地貌主要是石灰岩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读图可知,该地位于华北某地的,因此与西南地区相比,该地岩溶地貌发育程度低的原因最有可能是该地水热条件较差,不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A正确;由于两地是同类岩层,因此岩石的可溶性无差异,B错误;地表植被茂密与否对岩溶地貌形成的影响较小,C错误;岩溶地貌的发育与地质构造复杂程度关系较小,D错误。故选A。

【点睛】一般而言,沉积岩是越向下层年龄越老;结合图例,确定①③④为沉积岩是解答第一小题的关键。喀斯特地貌是指可溶性岩石受水的溶蚀作用和伴随的机械作用所形成的各种地貌,一般而言,水热条件越好越有利于岩溶地貌的形成,我国岩溶地貌发育最典型的地区为云贵高原。

(2021·天津·高考真题)川藏铁路东起成都,西至拉萨,2021年雅安至林芝段开工建设。林芝附近的山地有雪豹活动。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7.据图中判断,川藏铁路沿线( )

A.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

C.位于地势的第一级阶梯

D.所有河流均注入印度洋

8.林芝附近的山地中,雪豹在迎风坡的活动范围比背风坡小,这是因为迎风坡( )

A.雪线低、林线低

B.雪线高、林线高

C.雪线低、林线高

D.雪线高、林线低

【答案】7.B 8.C

【分析】7.本题主要考查中国自然地理特征。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川藏铁路沿线经过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青藏高原无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A错误;川藏铁路沿线地势高差大,气温和干湿状况差异大,B正确;川藏铁路沿线地区位于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处,C错误;川藏铁路东部河流注入太平洋,D错误。故选B。

8.本题主要考查影响自然带分布的因素。由材料可知,“雪豹通常在雪线之下、林线之上的地带活动(林线指森林分布高度的上限)”,林芝位于雅鲁藏布江谷地,西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多,水热条件较好,所以雪线较低,林线较高,由此可知适合雪豹活动的范围相对背风坡较小,ABD项错误,C正确。故选C。

【点睛】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2023·广东省东源中学模拟预测)图示意2022年5月1日某摄影师拍摄的一幅太阳视运动轨迹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照片拍摄当天,当地( )

A.太阳从西北方向升起

B.夜长大于昼长

C.正午太阳高度角为零

D.出现极昼现象

10.该地可能位于( )

A.23°26'N

B.66°34'N

C.82°N

D.90°N

【答案】9.D 10.C

【解析】9.从图中可以看出太阳的最低点仍在地平面上,则说明太阳高度在一天当中的最低点大于0°,无日落现象,出现极昼,D正确;出现极昼时不存在日出现象,A错误;极昼时昼长为24小时,无黑夜,B错误;极昼时正午太阳高度>0°,只有刚好出现极夜的地点,正午太阳高度才是0°,C错误。故选D。

10.结合所学可知,太阳直射点3个月约移动23.5°。5月1日距离3月21日约40天,移动约10°,直射点位于10°N附近,80°N附近刚好出现极昼。图中地点0点太阳高度离地平线不远,应位于80°N附近稍靠北位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日出日落方位变化规律(极昼极夜地区除外):直射北半球:东北升,西北落。直射南半球:东南升,西南落。直射赤道:正东升,正西落;北半球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正北升正北落;南半球刚好出现极昼的地区:太阳正南升正南落。

(2023·江苏·镇江心湖高级中学一模)呼伦湖经达兰鄂罗木河注入海拉尔河(黑龙江上游),湖泊位于内蒙古东北部的海拉尔盆地的最低处,主要为内力作用形成,呈不规则的四边形。1962年,呼伦湖东岸决口,形成了新达赉湖。下图示意呼伦湖流域及沿MN一线的地形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依据新达赉湖面积的变化推测,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呼伦湖( )

A.水位下降,盐度升高

B.水位上升,盐度升高

C.水位下降,盐度降低

D.水位上升,盐度降低

12.据图中地形剖面判断,下列地质作用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

①湖蚀崖后退,湖蚀柱出现②湖盆下沉,湖水水位降低③湖水堆积,东岸形成三道湖堤④湖水侵蚀湖岸,西岸形成湖蚀崖 ⑤湖水侵蚀古湖岸,古湖蚀台地形成

A.⑤②④①③

B.③②①⑤④

C.⑤①②④③

D.④③⑤①②

【答案】11.D 12.A

【解析】11.从图中可以看出,新达赉湖从8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湖岸线向外扩大,证明湖水水位上涨,AC错误。淡水注入增加,水量增大,因此湖水盐度下降,B错误,D正确,故选D。

12.观察图片可知,湖岸是持续下降的,湖水首先形成古湖蚀台,是受湖水侵蚀而成,受地质作用,该地区出现断裂带,导致湖盆下降,水位随之下降,不断侵蚀M岸,致使湖蚀崖出现,地壳挤压再次导致湖蚀崖后退,没有断裂的部分,形成湖蚀柱,M岸侵蚀的砂砾,经过长期的堆积,形成现在所示的三道湖堤。因此顺序为⑤②④①③,所以A正确。BCD错误。故选A。

【点睛】呼伦湖是由地壳运动形成的构造湖,呼伦湖区在海拉尔盆地中的最低部位。呼伦湖区处于其中的湖积冲积平原,湖盆不深,四周起伏不大,地层多覆盖着第四纪沉积物。本区的地貌可划分为湖盆、低山丘陵、湖滨平原和冲积平原、河谷漫滩及高平原几种类型。呼伦湖西岸为山峦和悬崖陡壁;东岸和南岸地势平坦开阔。湖底为泥底,地形平坦,多为细砂砾层。湖泊周围多沼泽地、典型草原和草甸草原。部分湖滨有现代形成的沙滩,其组成颗粒较均匀圆润,地形上向湖盆缓缓倾斜。

13.(2022·北京·高考真题)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完成图中( )

A.地貌符合向斜成山规律

B.甲处岩脉形成年代晚于断层

C.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更早

D.岩层③与④的形成环境相同

【答案】B

【详解】如图所示,地质构造主要为背斜,顶部受张力开裂侵蚀形成谷地,为背斜成谷,A错;甲处为花岗岩,是侵入型岩浆岩,与断层交汇处没有被断层错断,而是覆盖了原有 的岩层结构,说明甲处岩浆活动晚于断层,B对;从沉积岩岩层形成先后顺序来看,①在上而②在下,岩层①比②的沉积晚,C错;岩层③为石灰岩,多形成与浅海环境,④为泥岩,多形成于陆地环境,形成环境不同,D错。故选B。

(2023·广东佛山·一模)江西省赣州市冰心洞风景区内有一面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凹形崖壁,崖壁自上而下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数十个涡状洞穴(见下图)。从远处看,就像一个悬挂着的“巨型蜂窝”,形成了奇特的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形成图中凹形崖壁的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和所需的外力作用分别是( )

A.变质岩、水平断裂、流水侵蚀

B.沉积岩、水平断裂、风化剥蚀

C.沉积岩、垂直节理、流水侵蚀

D.岩浆岩、垂直节理、风力侵蚀

15.形成崖壁上涡状洞穴的有利条件是( )

A.基岩颗粒大小均匀

B.岩石抗风化能力强

C.降水丰富且多暴雨

D.植被丰富根系发达

16.与崖底相比,崖壁上植被稀少,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海拔

B.光照

C.热量

D.水土

【答案】14.C 15.C 16.D

【解析】14.根据图文信息可知,凹形崖壁由红色砂砾岩组成,根据已学知识,砂砾岩属于沉积岩;图示景观位于江西省,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地区,风力侵蚀较弱,以流水侵蚀为主;图中地貌为陡崖,可能是垂直节理发育,使得地层在流水侵蚀作用下形成地势陡峭的陡崖。综上所述,C对,排除ABD。故选C。

15.根据材料“崖壁自上而下分布着大小不一的数十个涡状洞穴”及已学知识,坚硬的岩石应该因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了大大小小涡状洞穴。基岩颗粒大小均匀 、岩石抗风化能力强,岩石不会出现这种差异化的风化、侵蚀,AB错;植被丰富根系发达极易使岩石产生裂隙,而非形成崖壁上涡状洞穴的有利条件,D错;结合上题分析,图示景观位于江西省,为我国南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属于湿润地区,所以形成崖壁上涡状洞穴的有利条件是降水丰富且多暴雨,再加上基岩颗粒大小不均匀 、岩石抗风化能力弱等有利条件,使岩石出现这种差异化的风化、侵蚀而形成崖壁自上而下大小不一的数十个涡状洞穴,C对。故选C。

16.材料信息“江西省赣州市冰心洞风景区内有一面由红色砂砾岩组成的凹形崖壁”显示,崖底到崖壁是一个尺度非常小的微观区域,崖底和崖壁所在区域海拔、光照 、热量差异较小,与崖底相比,崖壁上植被稀少,其主要影响因素不是海拔、光照 、热量,排除ABC;读图可知,与崖底相比,崖壁较陡,水土流失严重,所以与崖底相比,崖壁上植被稀少,D对。故选D。

【点睛】岩石的类型 :组成岩石圈的岩石按其成因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类型。其中沉积岩按照沉积物的颗粒大小,沉积岩可分为砾岩、砂岩、页岩等;有些沉积岩是由化学沉淀物或生物遗体堆积而成的,如石灰岩;大陆地表出露的岩石约75%都是沉积岩。侵蚀概念:流水、波浪、风力、冰川等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的破坏作用。流水侵蚀:包括物理侵蚀和化学侵蚀,形成水蚀地貌 如丹霞地貌、喀斯特地貌、V形谷。流水侵蚀主要分布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 可溶性岩石分布地区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地貌 如雅丹地貌(风蚀城堡、风蚀蘑菇)。风力侵蚀地貌 主要分布地区:干旱、半干旱地区。

(2022·北京·高考真题)下图为我国山东丘陵某地土地利用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7.据图判断( )

A.甲处适宜建化工厂

B.乙处河道可能有水坝

C.林地为常绿阔叶林

D.小学距村庄约4千米

18.图中四地,土壤表层有机质含量最高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17.B 18.C

【解析】17.从图中河流沉积颗粒大小可知,该地河流从西北流向东南,甲处为河流上游,不适宜建化工厂,会影响河流水源,A错;乙处河流沉积颗粒物大小发生突变,粒径忽然减小,可能是由于建设水坝拦截了较大颗粒的沉积物所致,B对;此地为山东丘陵,是温带地区,林地应为落叶阔叶林,C错;小学距村庄大约4段比例尺所示线段长度,共1200米,D错。故选B。

18.甲处为林地,但树龄较短(小于2年),土壤表层有机物积累少,A错;如上题分析,乙处为水坝,落差较大,流水速度快,土壤表层受流水侵蚀严重,有机质含量少,B错;丙处为菜地,生长周期短,无用枝叶等有机物还田多。土壤有机物含量高,C对;丁为耕地,作物生长周期长,秸秆还田较少,土地有机质消耗较大,含量低,D错。故选C。

【点睛】工业区的布局:为减少污染,污染大的工业区如化工厂一般选择布局在城市外围、盛行风下风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城区河流的下游。高新技术产业区多与科教文化区、环境优美的地区邻近。综合自我的地理课堂等

5G备考资源,随问随答,专题设计,优质课件,请扫码加入知识星球

推荐关注防失联纯地理知识公众号——谭老师讲地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