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资介绍
引言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正念冥想研究与课程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是全国唯一心理学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单位,在教育部学科排名中连续多年排名心理学全国第一,“精神病学与心理学”和“神经科学与行为科学”ESI世界排名进入前1%,是目前中国心理学界的领头单位。
心理学部拥有从不同角度研究和应用正念与冥想的多位专家学者,无论是成员规模还是学术水平,都处于国内顶尖位置,并为国际学界所认可。
自2020年疫情期间起,心理学部诸多该研究领域专家共同开发了正念与冥想培训体系,覆盖正念与冥想在不同领域的多种应用,将理论知识和实际练习紧密结合,并由专精具体领域的专家学者亲自讲授或带领练习。
目前该体系划分为初阶班和进阶班两部分,初阶班已经开展四期,获得了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培训管理处“年度示范性项目”奖项。
正念与冥想系统培训初阶班
获奖证书与合影截图
正念与冥想进阶班
专家师资介绍
此次进阶班是中国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 “正念积极心理”,将深入学习正念与冥想的专业理论与前沿进展,包含正念的核心机制、心理咨询、养育、职场、减压、进食、怜悯,并开展标准化的多周正念课程、掌握进阶的正念技巧和冥想练习、探讨正念与冥想在不同领域的具体应用。
由于正念与冥想进阶班大咖云集,我们将逐个向大家深入介绍。
01
刘翔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1978-1982年吉林大学哲学系学习,获学士学位
1982-1985年吉林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学习,师从车文博教授,获硕士学位
1986-1989年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学专业学习,师从高觉敷教授,获博士学位
1990-至今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
曾任临床与咨询心理学研究所所长。任北京翔平中小学生心理教育培训学校校长。北京市健康保障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心理学会认证心理咨询督导师和中国心理学家。出版或主编心理学书籍近50本,中外期刊论文数百篇。
他率先将积极心理学理念引入我国,撰写国内第一部普及和介绍积极心理学的著作《给自己注入积极基因》(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年),主编《积极心理治疗》一书,并率先将接纳与承诺疗法(Acceptance and Commitment Therapy; ACT)理论和实践介绍到我国,为研究生培训ACT理论与技术。刘翔平教授采用ACT技术治疗抑郁、拖延、强迫、焦虑障碍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研究、讲授、咨询经验。
积极心理学
刘翔平教授的研究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追寻自己认为正确的东西、跟随独特精神的指引,就能获得幸福。在一些西方哲学观的发源下,东方传统思想也对积极心理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中,佛教中很多修行帮助人们获得更加积极的体验,比如正念、冥想等,在激活自身力量、塑造积极心理品质上效果显著,被纳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成为积极心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刘翔平教授主编《积极心理学》一书,该教材是国内唯一一部为大学生提供教学服务的积极心理学教材,也是国内第一本全面而系统地描述积极心理学理论与应用的大学教材。
主要介绍了国内外有关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最新成果。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编>为积极情绪,主要描述主观幸福感、心理流畅体验以及积极情绪的价值。<第二编>为逆境中的积极心理,主要介绍乐观、希望和复原力。<第三编>为积极的自我与人格,包括人类的性格优势与美德、人的潜能和价值、自尊、心理需要、自我认同和内在动机等内容。<第四编>为积极的关系,包括感恩、宽容、爱等内容。<第五编>为积极心理学的应用与展望,主要介绍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学校、家庭和工作场所的应用。此外,还介绍了积极调适的方法,并对积极心理的不足和未来发展做了评价。
该教材通俗易懂,辅助以大量的课外阅读材料,并设计了相关的作业和心理练习,如感恩信、宽容练习、好心情日记、积极的反刍、描述自己的性格优势等,受到学生们的喜爱。教材自出版以来,因其体系新颖、内容全面、深入浅出、科学实用的特点广受师生好评,目前已再版至第2版,重印7次,累计印刷量超过2.6万册,得到了学界专家的一致好评和读者的积极反馈。
02
林丹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本科(1989年9月-1993年7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学前教育专业
硕士(1998年9月-2000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所
博士(2000年9月-2003年7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中国心理学会认定心理学家。教育部高等学校心理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学校心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行为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妇产学会心理分会主任委员。
担任SSCI收录期刊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杂志副主编。作为首席专家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项目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重要项目。发表中英文学术文章150 余篇,其中有三篇文章被ESI列为高被引论文。
研究领域为儿童青少年和大学生身心健康预防及促进,尤其擅长在逆境/压力下的心理调适与干预、家庭婚姻治疗等。
正念减压
林丹华教授近期正念研究
以往研究表明,基于正念的干预(mbi),如正念减压(MBSR)和正念认知疗法(MBCT),可以有效减少人们的焦虑抑郁等精神症状。
林丹华教授持续研究正念减压,2021年疫情期间,对大学生进行短期正念干预,并获得焦虑抑郁情绪缓解的效果,发表论文《A Mindfulness-Based Mobile Health (mHealth) Intervention Among Psychologically Distressed University Students in Quarantin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在隔离期间,大学生的焦虑和抑郁情绪普遍加剧,如果不干预缓解,大学生群体心理健康症状可能会随时间推移继续恶化。根据这一现状,尽管有关部门已经提出多种改善心理健康的干预策略,但是还未出现实证研究检验的有效性。
基于此基础上,研究对新冠肺炎大流行隔离期间、有较高心理压力、254名大学生进行招募,并对他们进行基线评估,筛选出114名被试。
随后,将招募学生随机分成两个“心理干预小组”,分别实施4周正念干预或社会支持干预。具体流程如下:
其中,正念干预小组采用和研究研发的一项为期4周、量身定制的干预措施,即“成长和心理弹性正念干预”。该干预改编自既往的循证MBI,包括正念减压和正念认知疗法。研究开发了基于微信的干预小程序,示例如下:
而社会支持干预小组进行积极、集中的同伴支持等。
研究采用GAD-7中文版来评估被试焦虑症状、PHQ-9中文版来测量抑郁症状、MAAS中文版测量正念水平、MSPSS中文版衡量社会支持感知。结果表明两种干预情况(正念与社会支持)下焦虑、抑郁情绪都存在大幅度减少,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抑郁症状减少的幅度没有因条件而有显著差异。
该研究具有社会意义,它初步实证了应用正念和干预措施的效果,即采用一种量身定制的干预,可以减轻大流行疫情等背景下年轻人的心理痛苦。预测大范围实施类似的干预,有可能获得加强公共心理健康的效果。
02
胡月琴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教授/博士生导师
学习经历:
2002.09-2006.07 北京大学 学士
2006.09-2009.07 北京大学 硕士
2009.09-2013.05 美国弗吉尼亚大学 博士
工作经历:
2013.08-2019.08 美国德州州立大学 助理教授
2019.09-2020.08 美国德州州立大学 副教授
2020.09-Present 北京师范大学 教授
研究方向为计量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致力于开发适合纵向数据的统计方法,并应用这些方法来理解人们在睡眠、饮食、情绪和压力管理等方面的个体内变化,特别关注变化的动态特征、平衡稳态和调节系统。
在正念相关领域的研究兴趣为自我怜悯与身心健康。担任SSCI期刊Mindfulness副主编、Journal of Psychology: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编委,中国心理学会行为与健康心理学专业委员会委员。国际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
自我悲悯
胡月琴教授的研究
2016.07-2019.06,胡月琴教授参与教育部人文社科专项项目(16YJCZH107)研究:《自我悲悯干预对于成年初显期人群健康促进行为的干预研究》。
胡月琴教授对个体处理痛苦的常见做法进行研究,发现人们可能会采用进食、拖延、回想、回避等方式处理痛苦,但这些方法都拒绝解决根源问题。而应对的初级方式有短期转移注意力、应对的高级技巧则是改变现状、接纳、自我悲悯。
自我悲悯是指处于逆境或面对挫折失败、人生特别困难时期时,以自我友善、非批判性的方式对待自己。分为三个成分:自我友善、普遍人性、正念。
从1995年到2003年,关于自我悲悯的研究几乎没有,从2003年,克里斯汀发表了自我悲悯的量表,从2003年-2023年,关于自我悲悯的研究开始广泛出现。主要发表Mindfulness等期刊上。早期把自我悲悯做一个整体,更多关注其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后期则开始细致区分,关注面开始扩展到越来越多的领域。
胡教授等研究者对自我悲悯的所有研究论文做了一个科学图谱(如下图),发现关于自我悲悯的研究是非常多的,涌现出几个重要的主题,其中首要关于心理健康和幸福,即从早期到现在关于自我悲悯的研究一直在关注自我悲悯和心理健康、幸福感的关系;其第二大研究主题是临床效果,也就是说科学家特别关心自我悲悯的研究是否能产生科学的干预效果;第三,由于自我悲悯关于自我的新概念,研究者们也聚焦关注了关于自我的研究;最后,还关注身体健康和家庭问题的影响及其作用效果。
从科学文献中,胡教授发现,关于自我悲悯的元分析有四五十篇论文,主要在四个方面:心理健康(抑郁、焦虑等)、亲密关系(健康友谊、健康家庭)、身体健康(疾病康复、饮食睡眠)、组织行为(工作倦怠、工作满意度)。
自我悲悯的研究众多,它的治疗效果也在元分析中得到肯定,目前自我悲悯的治疗方法可以改变自我悲悯本身,通过训练可以提高自我悲悯水平,焦虑抑郁情绪缓解的也颇具效应。此外,基于线上APP的干预也具有疗效。
04
曾祥龙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积极心理学、临床心理学,专精正念、慈悲冥想、自我怜悯、随喜等的研究和应用,发表中英文论文著作几十篇,其中多篇论文发表于Mindfulness, Journal of Positive Psychology,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等领域顶级刊物;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担任正念领域国际权威学刊Mindfulness编委。
曾祥龙老师聚焦中国哲学和传统文化(佛教、儒家)中的理念与技术,专精于正念冥想(Mindfulness Meditation)、慈悲冥想(Loving-kindness and Compassion Meditations)、随喜(Appreciative Joy)、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等,探讨它们在提升幸福、改善人际、调节情绪、增强自控、发展精神性等方面的效果与机制。
对慈悲冥想做出若干开创性研究,包括发展全球首个喜心禅干预“喜悦之心”;向国内引进推广接纳与承诺疗法、第二代正念干预,并发展有国内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具有近十余年正念与冥想练习经验,包括封闭式密集禅修营等;为教育机构、公司、医院、监狱等开发课程或提供培训、讲座等。
基于冥想和积极心理学,曾教授开发各种数字心理健康(Digital Mental Health)产品,如音视频课程和在线训练营,并评估其在职场、家庭、临床等不同情境下的应用效果与机制。
设立“理想心理”小程序,面向公众提供数字心理健康服务(音视频冥想和积极心理学课程)、个体心理咨询和其它心理学服务;并为多加公司与单位开发数字心理健康产品。
理想心理
第二代正念干预
曾祥龙副教授的研究
曾祥龙老师发展了中国本土首个第二代正念干预,“正念积极心理”。该干预的特点是整合了正念,积极心理学和中国儒家哲学的一些内容,后者即包括儒家天人合一理念,美德伦理学等思想。
在实证研究中,曾老师认为(儒家版本)的天人合一是一套系统的、理想的心理模式,这种心理模式不仅尚未实现,甚至超出了被试的知识范畴,因而引发了干预设计、效果实现和测量评估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这些研究和实践中的具体问题,触发了理想心理学的诞生。
理想心理指值得追求但尚未实现的心理。儒释道等中国精神传统中被广泛讨论并试图追求理想心理,如天人合一、四无量心、涅槃等。理想心理普遍具有四个特征:
(1)尚未存在
理想心理最根本的特点,是它尚未实现或并不存在。当然,我们无法确认某种心理真的从未出现过,所以更严谨的表达是“现有心理学研究和实践中,无法被观测到的心理”。另一方面,虽然理想心理尚未实现,但它们被认为是人类可以实现的,这也是理想心理值得被研究的前提。值得一提的是,儒释道都相信人可以成圣,这点与西方的人不可能成为上帝,有明显差别。
(2)价值清晰
不存在的心理值得被研究,必定因为它值得实现。儒释道的理想心理,都具有鲜明的价值判断。更重要的是,它们的价值判断是不相同的——比如儒家强调人性与德性的实现,近于美德伦理学的视角;佛家离苦得乐的追求,属于广义的享乐主义(佛教当然不追求世俗快乐,但任何以快乐或痛苦为出发点与落脚点的传统,均可划为享乐主义)。这意味着,理想心理对价值判断非常敏感,且根植于不同的文化传统,因此不存在价值中立、文化普世等情况。
(3)系统且稳定
理想心理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它们具有系统性或曰整体性。比如儒家天人合一思想,始于本体论信念(宇宙是大我),进而导出价值判断(存吾顺事没吾宁也)。佛教也是基于无常无我等形而上学思想,推导出无差别的慈悲等价值判断。此外,理想心理是稳定的模式,而不是短期体验——现代心理学干预也能通过冥想等方式,暂时体验到无我;但佛教认为无我的境界应该是持久的,而不是暂时的体验。
(4)依赖系统修行
无论是佛家八正道,还是儒家八条目,都提供了系统、复杂、长期的修行来培养理想心理。这种系统的修行,也意味着理想心理无法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获得,即理想心理是文化习得的,而不是基于先天本能(尽管传统认为佛性、善端提供了基础)。此外,儒家和佛家的修行次第,特别是“境界”和“悟”的观念意味着,理想心理的发展可能是分阶段的、未必是线性的,所以我们不能用低境界的心理推导高境界的心理。
主流或典型的心理学研究,旨在描述、解释、预测、控制(客观既存)的心理;而理想心理学则以特定条件下的理想心理模式为研究对象,其研究任务是设计、实现和评估三者的循环。特别的,曾老师提出设计先于现实,实现先于评估,这意味着心理学这门学科与其研究对象关系间的底层反转:既往是先有心理而后有研究,随着心理学日益发达,未来必然转向心理学带领现实前进。
在研究范式层面,理想心理学主张一系列的方法论原则,包括至少六个方面:
(1)反对现实假设:不应假设特定心理模式存在于一般被试,比如在未经学习的大学生群体中测量日常正念、儒家思想等。
(2)反对连续假设:不应假设一般群体部分具备特定心理模式,比如基于0-100点的同意程度测量天人合一的程度。
(3)反对元素主义:不应将特定心理模式拆分成不同方面,比如将正念拆成不同维度,分别计算和其它变量的关系。
(4)坚持完整体系:强调特定心理模式的系统性,比如儒家天人合一思想既有世界观,也有基于此的价值观。
(5)干预先于测量:强调系统干预的重要性,特别指出在研究中,被试可能需要经过干预,才能恰当理解所测量的内容。
(6)重视价值澄清:强调澄清干预中的价值观,这点针对正念干预中的价值观争议,本次报告未多涉及。
曾老师根据既往针对正念和传统文化的相关研究,提出以上原则的含义和重要性;并认为这些原则不仅可以用于研究新的理想心理模式,也可以帮助更好地研究很多既存的心理学构念。
05
徐慰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临床与健康心理学,专注于正念在各类人群中的应用,具体包括:1)特质与状态正念的作用机制;2)青少年、新兴成年人和老年人的心理健康;3)日常生活中个体情绪与行为的动态评估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正念冥想干预情绪惰性的效果及机制”。
任中国心理学会正念心理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认知行为治疗专业委员会正念学组秘书长、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心理学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Psychological Reports期刊副主编、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Promotion期刊编委、《中华行为医学与脑科学杂志》特聘编委。曾获北京师范大学优秀新生导师。
正念核心机制
徐慰副教授的研究
在过去的二十年里,基于正念的干预措施(MBI)被越来越多地应用于改善儿童的心理健康。实证研究表明,正念的干预措施(MBI)对减轻小学生压力和焦虑具有效性。研究人员一直在调查正念水平在儿童心理健康中的作用。
徐慰老师近期研究《Momentary and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of mindfulness to stress and anxiety among Chinese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mediations of cognitive flexibility, self-awareness, and social environment》中提出一个理论模型,来解释正念缓解小学生压力焦虑的近端远端机制,并通过两项研究来检验正念和压力、焦虑之间的关系。
在研究1中,从中国一所小学招募来3-6年级共193名学生,参加一项“每日日记”研究活动。在“每日日记”活动过程中,小学生们于下午4点在教室里完成一份简短的纸质问卷,为期10天,每天时间长达5分钟。完成问卷调查少于5次的学生的数据被视为无效并被排除在进一步分析外(193名中有16名小学生被排除)。在研究结束后的一个周六,心理学教授向学生的父母做了一场关于小学生学习问题的讲座。该研究最终表明,与研究的理论假设一致,认知灵活性调节了小学生正念与压力、焦虑的关系,是正念在现实生活中减少压力和焦虑的机制。
在研究2中,邀请参加研究1的193名小学生在3个时间点完成一系列问卷,有184人在所有三个时间点完成了评估。研究2结果表明,自尊作为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正念和焦虑之间起中介作用,儿童感知到的同伴关系调节了正念与压力焦虑的关系,这些发现支持了我们的研究假设。然而,孩子们感知到的师生关系并没有调节正念与压力焦虑的关系,这与研究的假设不一致。结果与之前的研究一致,表明在学生中,教师支持与焦虑的相关性小于同龄人支持。
研究结果表明,正念在减少小学生压力和焦虑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认知灵活性水平较低的小学生可能更容易受到有压力和引发焦虑的事件的影响。每天简短的正念干预练习可能帮助他们更好地调节情绪。此外,干预可以通过改善学生的正念特质来促进学生的自尊和和谐的同伴关系,使学生长期免受心理困扰。综上所述,这些研究的发现为学校教师、研究人员等在设计和启动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项目方面提供了启示。
02
林钗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讲师/硕士生导师
研究方向:进食障碍,团体咨询,伴侣咨询,人际关系等。
心理学部心理健康服务中心专职咨询师、督导师;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学会注册督导师。
于美国普渡大学获得咨询心理学博士,曾于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咨询与健康中心,美国印第安纳-普渡大学联合分校咨询与心理服务中心,Four County心理咨询中心及下属精神病院,紧急医护中心,强化康复服务中心,Palmetto初中,Coral Gables高中,儿童哀伤辅导中心,普渡大学咨询与指导中心,迈阿密大学心理咨询中心,迈阿密大学个体与家庭治疗机构等多家机构任心理咨询职务,擅长成人个体、伴侣、团体咨询。
正念与冥想系统培训进阶班即将在5月13日开课,正在最后报名阶段。
如对课程感兴趣,请点击链接| 【招生简章】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首期正念与冥想系统培训进阶班
对课程感兴趣
扫描下方二维码
加入报名群
正念与冥想系列论坛直播回看请点击链接丨 【直播回顾】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正念冥想前沿研究与最佳实践”系列论坛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