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种教育怪象,是时候要打破了!
教育是一个宏大和长远的话题,注定深系千家万户,关乎很多人的命运。然而由于各种因素,当前教育出现了诸多不符合常理的怪现象,严重制约了教育的良性发展,需要予以解决。
只有畜牧局
没有给老师布置任务
之前火出圈的《只有畜牧局没给老师布置任务》的网文中,作者粗略统计了当下教师干的各类杂事:扶贫、反诈、禁毒、消防、卫生、防溺水、防诈骗、防欺凌、防触电、防火灾、防盗窃、防地震、扫黄打非、综治民调、交通安全宣传、文明城市创建、社区卫生检查、社区各种表演、社区慰问老人、家访催缴学生医保,等等。
如此看来,只有畜牧局比较友好,暂时未给老师布置任务。但随着劳动课的开展,保不齐畜牧局也来指导工作,比如让老师带领学生养鸡养鸭,然后拍照留痕,收集学生养鸡养鸭心得,编写养鸡养鸭指南,那场景简直不忍直视。
课,可以不上,但会不可以不开,表不可以不填,学生医保不能不催缴,上级部门的任务不能不完成。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原因很简单。
一是,学校势弱,各级行政部门都把学校变成了自己整资料、造业绩的基地,老师也成为各级行政部门的“跑腿人”和“工具人”;
二是,老师听话,不善拒绝也不会拒绝,并且可以依托学生和家长迅速完成工作,效率极高,俨然是一个很好的劳力资源;
三是,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对于教育工作的特殊性缺乏正确认识。
不得不说,学校“多管闲事”,老师“不务正业”,实际上反映的是当下学校教育的无奈与尴尬,事事都要进校园,事事要让老师完成,是对教育的不尊重,也是当下家校矛盾产生的根源所在。
不能给学生排名,
却在给老师排名
为了缓解学生心理压力,保护学生的个人隐私,减弱教育内卷,创设良好的学习氛围,国家就专门出台意见明确指出:严禁以任何方式公布学生成绩和排名。
国家规定在前,很多学校不会公布学生的成绩和排名,营造一种和谐的氛围,然而在暗地里却按照教学成绩给老师们排名,跟各种评优评奖相挂钩。以至于每次考试后,一些学校教务处和年级组会花大力气来分析成绩,计算出每个老师授课班级的平均分、及格率、优秀率和对班级成绩的贡献率,然后打印出来,分发给每个老师,在各种大会小会进行分析研判。
奖励成绩突出老师的同时,也会对成绩不理想老师进行不点名批评,更有甚者在大会上点名公然指责,并要求这些老师在大会上做自我检讨,真是斯文扫地。
为了保护学生的尊严和隐私,不公布成绩和排名的同时,却以教学成绩来给老师排名,固然可以激发老师的积极性,却忽略了老师个人尊严。在这样的评价体系下,老师不得不将成绩放在首要位置,将压力传导在学生身上,为了提升学生成绩会对学生要求更加严格,学生负担必然会加重,更会加剧教师之间的恶性竞争,影响同事间的关系。
课题“满天飞”, 少有落实者
课题研究,是一所学校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经,也是教师职称评审时的硬性要求,因此几乎每个当老师的,都会接触到课题研究,都会进行课题研究。
为了职称评审, 不少教师热衷于课题研究,研究内容可大可小,营造了一种热闹的氛围,为学校领导喜闻乐见。
要知道,从科研课题的资料收集、课题论证、课题立项到课题实验研究,到最终的课题验收,都有严格的规定和要求,也就意味着课题研究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精力。然而一线教师每天忙于教育教学,少有精力来研究课题,只能疲于应对。
以至于不少课题资料很完整, 却没有真正研究的东西,空空如也,经常出现“穿新鞋走老路”或者“穿别人的鞋,走别人的路”的现象,只为了职称而申报,为了结题而结题。
一旦拿到结题证书,课题组就会解散,很难将课题成果予以推广,失却了课题研究最初的意义。
“寒门出贵子”的现象变少
课题研究,是一所学校教科研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师成长的重要途经,也是教师职称评审时的硬性要求,因此几乎每个当老师的,都会接触到课题研究,都会进行课题研究。
很多年以前,寒门家庭出身的孩子是上进、好学、努力的代名词。相比之下,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却不如寒门家庭出身的孩子那样的讨喜,因为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富裕家庭出身的孩子不求上进,只想着玩乐。
这是因为 寒门子弟必须通过教育来改变自己的命运,富人子弟不努力照样家财万贯,以至于出现了很多“寒门贵子”的例子。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 “寒门难出贵子”却成为一个客观的现实。
以笔者任职的县城中学为例,被学校寄以厚望的重点班里,农村学生越来越少,考上985、211名校的学生以城镇学生为主。家庭情况不甚理想的学生反而不喜欢学习,成天睡觉、打游戏,甚至出现顶撞老师的现象。
家庭情况相对较好的学生很努力学习,努力向上,反而是那些家庭情况不甚理想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不想改变自身的命运,导致考上好大学的都是一些家庭情况相对较好的学生。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 很大程度上在于“寒门子弟”所拥有的教育资源较少,父母重视教育的程度不够,很容易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进而导致“寒门子弟”向上的道路受阻。
干得越多,拿得越少
相对于其他编制行业,或多或少都有年终奖、车补等额外补贴,而教师的工资自2019年起,主要由岗位工资、薪级工资、绩效工资和教龄补贴四部分组成。
其中能拉开差距的主要是岗位工资,主要由教师的职称所确定,故而在一定意义上, 职称高低直接关乎教师的收入。
打个比方说,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能力,同样的成绩,只是职称不同,往往相差几百元甚至上千元,严重影响部分老师的积极性。
同时职称终生制,会一辈子享受相应职称的待遇。所以很多人把评上高级教师作为职业的终极目标,一旦评上就没有追求,就会千方百计要求少教课或者不教课,去往相应处室或实验室等清闲岗位坐等退休。
于是学校就会出现一种独特现象, 高职称老师干活少,拿钱多,还轻松;低职称老师干活多,拿钱少,累死累活,往往引发不必要的事端。
外行领导内行
有网友吐槽称:我们校长,教语文出身,已经十几年不曾在一线教书,突然有一天兴致勃勃地告诉高三语文备课组长,说某某诗词今年高考肯定会考,却不知道这篇诗词早已在课本上被删除。
不知事情真假,但是却折射了教育行业的某些尴尬现象:外行领导内行。
目前的学校管理者, 绝大部分是教师出身,因为工作业绩突出,或者其他因素,跻身领导岗位后,往往会以工作忙为由,脱离一线教学岗位。 从关心学生到关心教育局,从研究教材到研究文件,从天天上课到天天开会,可以说,与教育教学相去甚远。
然而教育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没有实践做基础,靠一腔热血,空谈理论往往会碰壁,适得其反。
但是部分校领导不甘总体指导和顶层设计,总觉得一线教师做法落后,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故而花重金去优秀学校学习经验,将其模式复制到自己学校,却忽视了自己学校的情况,最后搞得一团糟,反而责怪老师们不努力,没有认真领会领导的意思和优秀经验的精髓。
从未想过自己的原因,也从未反思过自己的行为,碰壁之后,依旧如此。
把老师当学生管, 把学生当“祖宗”供
近些年, 倡导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师生地位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言概之,把老师当学生管,把学生当祖宗供。
一方面给老师制定各种规定和要求, 把老师当学生管,事事要考核,考核就与绩效工资挂钩,甚至关系到评优评奖和职称晋升。如上班需要刷脸签字、上课需要提前三分钟到教室、教案要按照模板书写,每个环节都不能错……然后各种考核层出不穷,面面俱到。
越是考核多,老师们就越没有积极性,越没有积极性,领导的管理措施就越严格,进而导致教师队伍人心涣散。
要知道,在某些学校领导眼里,老师和学生都是自己管理的对象,哪怕一名小小的中层干部都可以对普通老师吆三喝四,颇是威风。
学生没给老师问好,正常现象; 老师没给领导问好,居然要被点名批评,自以为自己比普通老师“高一等”,老师就该服从领导的各种管理。
另一方面却对学生过分纵容,学生只要不犯天大的错误,一般不会受到实质性的惩罚, 倘若有老师因为学习或其他问题惩戒学生,往往会被举报处分,更有甚至会出现学生或家长殴打老师的现象。
而且 只要学生出事了,担责的一定是老师。家长责怪老师,学校处分老师,处境艰难。
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于是乎, 不少老师选择“佛系”+“躺平”,只教书不育人。
开会成为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
开会是领导管理能力的象征和解决问题的不二法宝,他们坚信开会能够解决一切问题,如果还没有解决,那就再开一个。
因而领导们坚信:当学生成绩下降了,领导照着稿子读读数据,做着千篇一律的总结,然后再大声骂骂老师,成绩就会提高,横扫千军;学生学习状态不佳,请一些教育大师来些心灵鸡汤灌灌,花朵也能长成参天大树;老师抱怨了,开个会诉诉领导的难处,领导也不容易,然后给老师们画个大饼,老师们必然会斗志昂扬,再创奇迹。
于是乎,老师们就有了不少要开的会, 不是在开会,就是在开会的路上。百试不爽的套路,依旧横行在校园的各个角落,成为不少领导管理的终极武器。
至于真实效果如何,领导们倒不是很在意,毕竟我努力过,开会过,有记录为证,剩余的事就是老师的事,反正我就是要成绩,达不到就扣分扣钱。
中小学校男教师比例逐年下降
去年,《光明日报》刊文称,根据教育部数据,近年来中小学教师队伍中男性教师比例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2020年小学、初中、高中专任教师中,男教师占比分别为28.83%、41.19%、44.37%,相较于2015年分别下降了7.44个、5.3个、4.29个百分点。而且 教育阶段越靠前,男教师比例越低。
就拿高中来说,在某些学校眼里,男生竞争力强,但每年新招的老师里面,尤以女性为主,甚至连一个男老师都没有。这还是高中,想必初中、小学和幼儿园情况会更加窘迫。
按说,教师属于事业编制,旱涝保收,为人们口中的铁饭碗,并且在同等条件下,招聘学校会优先招聘男老师的前提下,为何教师行业对男生的吸引力会减少。
在我看来, 最主要的原因是待遇问题,工资太低,不足以养家糊口;其次在于本职工作高压,形式主义严重,非教学工作过多;最后教师职业成长空间有限,职业缺乏挑战性。
然而, 男教师的出走和缺位,必然会对学生性格养成造成一定影响,不利于学生建立性别意识,尤其是男生缺乏阳刚之气,独立意识差,变得越来越娘, 反而不利于学生身心的正常发展。
人人都是“教育专家”
互联网时代,教育门槛最低,人人都能够随意指点,评价老师的教育方式和理念,以至于因为不认同教师教育理念,动不动投诉老师和学校的现象,在各地各校已经很常见, 甚至出现一些家长专门跑到学校教老师如何管理学生。
彷佛除了老师之外,人人都成了“教育专家”,于是乎,网络上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教育理论和育儿方法,并得到不少家长的认同。
即使是一些新手爸妈,遇到育儿问题的时候,去网上一搜,出现各种各种的应对方法,大有相见恨晚的感觉。倘若再读几本书、听几场讲座、处理几起育儿难题,被人成为“老师”,很容易自封为“教育专家”。
一旦学校或老师的教育理念与自己不同时,往往借以家长的身份干预学校的教育行为。当家长盲目参与学校的管理和评价,或者对老师的工作随意指责和干涉时,校长疲于应付投诉,老师则趋利避害、避重就轻地去工作,孩子的教育从何谈起?
存在未必合理,更关键的是找到问题的根源,对症下药,才能更好地推动基础教育的发展。
来源 | 晨阅浮一白 、校长会,作者 | 浮生若暖,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致家长:好教育的10种样子
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链中基础的基础,关键的关键。家长对教育的理解和价值取向,决定了其采取的子女教育的态度、模式、方法和行为。好的家庭教育长什么样?父母应常备哪些观念?来听听青岛中学校长汪正贵的建议。
01
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
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在学校的社会生活中,学生难免会遇到各种问题,比如,如何与他人共处,如何面对挫折,如何学会输,如何面对失败,如何面对合作与竞争,如何学会选择,如何看待名利荣誉得失等等。这些都是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必然要遇到的真实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正是教育的机会,也是学生成长的机会。
当这些问题出现时,智慧的家长,总是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成长中的问题,以这些问题为教育契机,帮助孩子提高认识并在问题解决中获得成长。这样的家长,是与老师配合,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打败问题。
也有些家长,面对孩子在学校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自身不够理性,情绪化地应对,帮助孩子讨公道、要说法、求荣誉、免惩戒等等。这样看起来是帮助孩子,结果却往往错误地引导了孩子的价值观,恰恰是和问题一起,打败了孩子。
问题是孩子成长的磨刀石,而不是绊脚石。 家长应当与老师配合,和孩子一起打败问题,而不是和问题一起,打败孩子。
02
让孩子累并快乐地学习
按照孩子学习的轻松程度和快乐程度,可以将孩子的学习状态划分为四个象限:轻松而快乐、轻松而痛苦、累并快乐、累并痛苦。
第四象限的学习状态,孩子学得很累,也很痛苦。这种状态显然是不可取的,却也是很多孩子的真实学习状态。
虽然我们的家长希望孩子轻松而快乐地学习,就是第一象限的学习状态,但这种状态是理想中的,现实中并不存在,因为学习可以是快乐的,但真正的深度学习不可能是轻松的。
孩子最佳的学习状态应当是累并快乐地学习。当孩子对学习产生兴趣和热情,获得学习的成就感和被挑战的愉悦,学习就变成一件有意思、有挑战、有意义的事,孩子学习虽然累但很快乐。这是最理想的学习状态。
而让孩子累并快乐地学习, 一是需要保护孩子的学习兴趣与学习热情,激发孩子的内动力, 二是培养孩子的学习品质与学习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快乐并不等于轻松。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孩子的高阶思维,对他们学习的容量、知识的宽度、思维的深度做出更高的要求。
03
少做学生的家长
多做孩子的父母
亲子关系的矛盾,很多是因为父母更多的做了学生家长,而没有做好孩子的父母。
父母应当清楚, 做孩子的父母是我们的主要角色,也是一辈子的角色,学生的家长是我们次要角色。如果角色错位,将学生家长作为我们的主要角色,就会本末倒置,缺失了做父母的职责,却做了一些吃力不讨好的事情,不仅没有效果,甚至起反作用。
做父母,就是要对孩子无条件的爱,全身心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关心孩子的品行、健康、情感、心理等,做孩子的健康照护者、情感陪伴者、价值引领者,当然也要关心孩子的学习。如果我们真的做好了父母,孩子的学业问题不可能出现什么问题。
相反,如果我们强化自己学生家长的角色,眼中只有孩子的学习和成绩,和孩子交流开口学习、闭口成绩,看不得孩子休息和玩耍,不能允许孩子的成绩出现波动和下滑,经常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等等,反而淡化了父母的角色,那么,孩子会觉得我们做父母的很功利,并不是真正爱他们,久而久之,孩子不愿意和父母交流。
这样的结果反而起反作用,不仅不能改善孩子的学业,反而可能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严重的则会影响亲子关系。
04
将批评包裹在正面激励之中
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激励。 即便是批评,也需要遵循正面教育的原则,将批评包裹在正面激励之中。一般要遵循一比五的黄金比,也就是说,当父母要纠正孩子一个负面行为的时候,同时至少鼓励他的五个正面行为;当批评孩子某个缺点和问题的时候,要同时至少表扬他的五个优点。
李希贵校长对此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这像一个三明治,将批评包裹在表扬之中,以便让孩子能够接受父母的批评。如果只是单纯的批评,也许会造成孩子的逆反,你还没开口,他已经从大脑中屏蔽你要说的信息。你的教育还没开始,就已结束了。
李校长还提出了一个“随时表扬,定期批评”的原则。表扬不分时间和场合,只要孩子表现好,随时表扬; 但批评不能随口就来,需要延迟批评,选择适当的时间窗口,针对一段时间以来孩子的问题,进行批评教育。
当然, 表扬要具体,针对孩子的具体行为表现,这样的表扬才能起到激励和强化正面行为的作用。 批评孩子需要理性,不附加情绪化的语气和语言,就事论事,不翻旧账,不与别人家孩子比较。过于情绪化的批评会影响批评的效果,甚至会伤害亲子关系。
05
不要直接用物质去“利诱”孩子
不要直接用物质去“利诱”孩子完成任何事。物质奖励如果过度,有时候还会起到相反的作用。孩子可能为了奖励去努力,而不是为了既定的奋斗目标而努力。
而且对于青春期的孩子,简单的物质奖励并不能起到真正的激励作用,因为这个年龄的孩子的内在需求发生了变化,不再只是物质层面的需求,还有更高层面的,如情感、心理、社会性需求。
所以, 物质奖励只停留在胡萝卜加大棒的低层次之上,仍然属于外力的范畴;而如何激发孩子的内动力才是根本。
很多时候,不花钱的奖励比物质奖励更有意义:
比如,不是奖励孩子去饭店吃一顿大餐,而是奖励孩子决定全家今天的一日三餐吃什么,享受个人的决定权利;
不是奖励孩子多少金钱,而是奖励孩子实现他的一个小心愿,比如可以让孩子邀请自己的好朋友来家里做客,让孩子享受做小主人的快乐体验等等。
所以 父母对孩子的奖励需要设计,不要直接奖励物质,而是将奖励本身设计得更加具有教育意义和成长价值。
06
教会孩子做好时间管理
孩子的时间管理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需要父母从小培养。父母帮助孩子做好时间管理,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要因人而异。时间管理主要是指时间安排和事务安排。什么时间干什么事,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不可以用成人的习惯或别人家孩子的习惯来要求自己的孩子。
第二,用时间奖励孩子。在制定时间安排时,如果孩子提前完成了某项任务,节约的时间应当奖励给孩子,由孩子自主分配,可以用来阅读、玩耍、休息和运动,做孩子自己喜欢的事。
第三,鼓励孩子限时完成作业。对于习惯于磨蹭的孩子,要鼓励他限时完成作业,每一个学科的作业,甚至每一道题,都设置一个时限,以此来让孩子自我督促,提升阅读、书写、思考的速度。
第四,帮助孩子学会使用碎片化时间。帮助孩子做时间管理,缩小时间的颗粒度,精细到用分钟来安排事情。
第五,要事第一。让孩子按照时间管理的四象限(重要而紧急,重要不紧急,紧急不重要,不重要也不紧急)来安排时间,遵循要事第一的原则,将主要的时间用来做最重要的事。
第六,设置天才时间。所谓天才时间,就是每天给孩子留出一定的时间让他们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当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之时,既是高度的专注和投入,也是高度的快乐和愉悦,是最好的休息和身心能量的补充。
第七,记录和审计时间。可以让孩子做三天或一周的时间记录,看看每一天是如何度过的。然后审计一下,看看那些时间是被无效浪费了,哪些时间还可以更加有效率,每天有多少碎片化时间可以利用等等。
07
多归因孩子的非智力因素
一个人的成长是智力因素(专注力、记忆力、思维力等)和非智力因素(情绪、毅力、兴趣等)两方面综合的结果,儿童的学习也是如此。
但是鉴于智力因素的先天性和非智力因素的后天性, 从教育的角度来说,我们应当更多地归因于非智力因素。也就是说,我们要更多地归因于那些可以改变的因素。
所以,当孩子成功或者失败的时候,我们不要过多地归因于他聪明还是愚笨,而是帮助他归因于自己的努力与投入。表扬孩子时,不要说你真聪明,而是说,你这次成功了,说明你的努力是有效果的。批评孩子时,永远不要说他笨,而是引导他分析自己是否粗心,是否努力不够等等。
如果我们过多地归因于孩子的智力因素,其实是归因于那些不可改变的因素,这是固定性思维方式,容易让孩子对自己产生失望、自卑等负面评价。
相反,如果我们引导孩子归因于非智力因素,更多地归因于那些能够改变的因素,这有利于引导孩子不断改进自己的行为,从而是获得不断的进步。古人说的“勤能补拙”就是这个道理。
08
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这也是教育的出发点。当我们谈论教育的时候,我们应当谈论人的培养,如何培养全面发展、人格健全的大写的人。
但在当下,人们往往将教育的目标窄化为培养人材而不是培养人,将教育的功能窄化为训练,将儿童的成长窄化为分数与成绩。这是教育的短视、功利和异化。
数学上有条曲线叫指数曲线,它表明一个人开始可能走得很慢,经过一个长长的平台期,但是厚积薄发,到了某一个时间点,开始突飞猛进。真正有价值的是指数曲线,厚积薄发,可持续发展。
如果我们拉长时间尺度去看孩子的成长,就有可能克服教育的短视与功利,消解教育焦虑。比如,当我们从未来20年、30年甚至孩子的一生来看待今天的教育,我们就可能更加重视孩子适应未来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和身心健康,而不仅是某个学科、某次考试的成绩。
当时间的尺度拉长,就有可能更加宽容地看待孩子在不同时期的成长曲线,我们就可以获得更加全面的视角,更加从容、更加包容、也更加全面地审视当下的教育和孩子的未来。
09
给孩子的成长留白
随着孩子长大, 父母要给孩子自主成长的时间和空间,给孩子的成长留白。让他在自己的成长空间中,学会自主管理、自主规划、自主选择,让他的主体性慢慢生长起来,不仅有自主性人格,而且有自主和自律的能力,进而成长为最好的自己。这是教育的目的。
有些父母往往见不得孩子有空闲时间,更见不得孩子偷闲玩耍,巴不得孩子除了吃饭睡觉,其余的时间都在学习。
这种不给孩子留白的做法往往适得其反。比较好的方式是父母帮助孩子一起规划时间,有适当的运动、休息和玩耍的时间;帮助孩子学会管理时间,如果孩子学习效率高,节约的时间应当让他自由支配。
父母事事包办,时时管控,过度干预孩子的学习与生活,让孩子觉得密不透风,喘不过气来。这样的孩子长不大。父母希望孩子成功,却没有给他成功的能力。这本质上剥夺了孩子自我成长的机会。
10
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
多数孩子本能地希望得到即时满足,想要一个礼物,想要吃东西……希望马上能够实现。所谓延迟满足,就是能够等待自己需要的东西的到来,而不是想到什么就要什么。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那些能够为获得更多奖励而等待得更久的孩子要比那些缺乏耐心的孩子更容易获得成功,他们的学习成绩要相对好一些。 也就是说延迟满足能力越强,更容易取得成功。
父母要从小培养孩子延迟满足的能力,这其实也是在培养孩子的韧性、耐心、自律、自控能力。自律和自控能力对于孩子的一生都至关重要。
对于孩子的不合理需求,要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对于孩子的合理性需求,要有意识地培养延迟满足的习惯。同时,对于延迟满足,给予更加丰厚的回报,来帮助孩子强化他的自律与自控。
当孩子更加自律和自控时,他的内心会产生一种自我掌控和自主的成就感,这也会促进他更加自律。自律本身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优秀的品质,父母可以用延迟满足的方式,来培养和强化孩子的自律品质。
来源|课改行,版权归原创作者所有。
延伸阅读:
人民日报发布: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养育重点!关于读书,这是我看过最好的回答
我们的教育生病了,得治!上课挑衅老师是尊师重道的悲哀
王敏勤: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五大方略
刘媛媛:寒门依然可以出贵子,草根同样能逆袭
改变教育,从这里开始——校长传媒(我们唯一的微信号xzcm888)
第一时间获取教育行业最新资讯和深度分析
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有教育的地方就有我们
投稿邮箱:
xiaozhangchuanmei@qq.com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