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教师成长】输时不悲,赢时不谦|一颗小种子的故事|为明小学优秀育人案例第17期

- 润泽心灵 -

- 优秀育人案例 -

“比赛的输赢不能定义人生的成败,时刻保持拼搏奋斗的姿态,每个人都是自己人生赛场上的冠军。”

——为明教师留言板

刘坤坤老师

【刘坤坤老师】

英语研究生,一直从事小学英语教学和班主任工作,多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校英语骨干教师,获得区“学历案评比活动”一等奖,区“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大赛三等奖,为明首届英语素养大赛优秀指导教师等奖项,多次获得优秀指导教师一等奖。

- 输时不悲,赢时不谦 -

纵观中国历史,中国王朝始于秦,秦朝的崛起始于商鞅。商鞅在变革中曾说过一句话“王者之兵,胜而不骄,败而不怨。胜不骄者,术明也;败而不怨者,知所失也。”意思是“王者的军队,打了胜仗不骄傲,打了败仗不抱怨。打了胜仗不骄傲,是因为战术高明;打了败仗不抱怨,是因为知道打败仗的原因。”这句话说的是打仗,谈的却是面对输赢的态度。这句话放在今天也仍然适用,因为在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比赛无处不在,赢者不一定恒赢,输者也不一定恒输,我们该如何面对输赢呢?我们的学生该如何正确看待输赢呢?在每一场比赛中,我们又该如何正向引导他们呢?

思绪回到2021年11月,我时任六年级2班班主任,正值学校一年一度的足球联赛。第一场比赛,我们班赢了,孩子们兴高采烈、士气大振,连走起路来都是昂首挺胸,精神抖擞的,每位运动员就像世界杯冠军一样,被同学们簇拥着回到教室,脸上带着藏都藏不住的喜悦。我在班级里恭喜他们取得开门红,然后让他们分享第一场比赛取得胜利的原因,孩子们纷纷表示是因为他们够强。我继续问到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这么强呢?很显然,这会儿孩子们依旧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并不愿意听我唠叨。于是我止住了话语,心里想到或许第二场比赛结束后他们能有所感悟。果不其然,骄兵必败,第二场我们输了,平时如小太阳一般的孩子们这会儿如霜打的茄子一样“蔫了”。回到班级后,有个男孩子忍不住哭了起来,一方面输这件事让他难以接受,另一方面觉得有负班级所托。

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该“唠叨”两句了。我先给他们时间去哭泣,去发泄,等他们发泄完情绪稳定一些后,我便开始安抚,让他们安静下来。之后我说既然是足球比赛,那我们就讲讲足球场上的故事,我和孩子们分享了他们的偶像梅西的故事,一个从小被诊断为患有侏儒症的孩子是如何一步一步成长为足球巨星的,梅西踢了那么多场比赛,有输有赢,他又是如何面对的。听完后,孩子们沉默了一会儿,自发地围在了一起开始分析第一场胜利的原因和第二场失败的原因,下定决心取得最后的胜利。足球比赛引起的德育教育未完待续。

下班后我买了一个笔记本,写了满满一页信,画上可爱的简笔画,第二天送给了那个哭泣的小运动员,我告诉他“你们正值少年,书生意气、风华正茂,得意时可以‘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失意时记得‘寄言燕雀莫相啅,自有云霄万里高’。输赢乃人生常态,正确地看待它才能从中汲取力量。”到了第三场比赛时,小运动员一鼓作气接连进球,啦啦队同学们呐喊助威。最终,我们班捧回了冠军奖杯。这个时候,我知道我该继续那未完成的德育教育了。

回到班级后我先恭喜了孩子们取得了最终的胜利,然后和他们一起梳理了整个比赛过程,接着让他们说一说自己的心路历程。孩子们说第一场比赛自视是运动场上的常胜将军,面对对手斗志昂扬,取得了胜利。胜利来的太容易让心理发生了变化,觉得自己天下无敌,导致“大意失荆州”。输球后的反思让他们开始沉下心来分析原因,调整战略战术,最后摘得桂冠。

由足球引申到学习生活中,我告诉孩子们我们的生活中有各种各样的比赛,今天赢了,不等于永远赢了;今天输了,只是暂时还没有赢,输时不悲,去正确地分析原因并引以为戒;赢时不谦,去尽情地享受胜利的喜悦。这就是成长,就是收获。

【编者按】

每一个孩子都是纯真美好的,作为教师要有一颗敏锐的心,去捕捉孩子们的内心,走近他们的身边,走进他们的心中。用爱润泽心灵,滋养品性,引领成长。

有爱的地方才会发生真正的教育,爱是教育的灵魂。

“教育不是装满一壶水,而是点亮每个孩子心中的蜡烛,让他发光,发亮。为学生提供足够的锻炼机会,周到的、不显眼的、不多不少的帮助——在他们最需要的时候。”

——为明教师留言板

陈欢老师

【陈欢老师】

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艺术硕士,从事美术教学工作4年,副班主任工作4年,秉承着“给孩子一些时间,尊重他接受的方式,和他一起感受”的教育理念,擅长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表现,用绘画性游戏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及美感素质,专注小学阶段美育工作。任教期间参与学校传统文化课程群美术课程的搭建与研发,曾代表我校在天津市中小学美术学科教学研讨活动中做线上课堂展示,指导学生参加绘画比赛多次获奖,被评为集团十佳副班主任。

- 一颗小种子的故事 -

作为一名小学美术教师,所带的学生众多,通常是某个年级的所有班,甚至是跨年级的很多班,我最深切的感受就是,孩子们对于美术有着天然的热爱,他们喜欢用绘画表达生活,传递思想,当美术创作让孩子的情绪得到宣泄,让他们享受到片刻的宁静时,我的心里总会涌上满满的成就感与使命感。在我教学的这四年当中,有幸从一年级下学期开始接手一个年级的教学,陪伴着孩子们走过了三年之久,我在美术学科育人的路上就这么遇见了可爱的“小种子”同学。

故事发生在这个班级的第一堂课,当师生互动、教学内容讲解布置后,我开始巡视学生的创作,我的注意力首先被善于表达自己、画面富有创造力的孩子吸引了,走到教室的后排我发现了“小种子”同学,他没有举手回答过问题,全程安静地坐在座位上,没有美术本也不动笔,只是坐着看着其他同学。我走到他旁边轻声问他:“你的美术本呢?”得到的是无声的回答,我又问他:“你是忘带了吗?”依旧是沉默。于是我给了他一个新本,请他先写名字再画画,他依旧不理我,我想,也许是他不希望我盯着他完成,所以我只是又重复了一次要求,走开了,试图给他轻松的空间。巡视了两圈后,我假装不经意又绕到他身边,发现他在本子上写了名字,但本子还是没打开,我又引导了他几次,直到下课,还是一无所获。从此,我的教学生活里多了一份对小种子同学的关注。

等待·一粒种子的主动

我发现“小种子”的世界多数时候是单向的,他会接收老师、同学发出的信息,偶尔回馈一点信号,大部分时间在观察,我想,也许他是一粒外表坚硬的小种子,无论外部发生什么,他只是包裹自己,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

在上课时,有时我会主动叫他回答一个直接的问题,无论是否有回答,我都会鼓励表扬他,把他的注意力拉回课堂;在绘画时,还是迟迟不动笔,我告诉他可以不画老师要求的主题,画自己的想画的内容也可以;课下,我悄悄地告诉他,在美术课堂上或是课下我可以给他任何帮助,只要他需要,可以随时告诉我。我在等待,等待他真正想画画,等待他主动拿起画笔,等待他发自内心地创作。

后来,在第四次课上,我突然看到他的美术本上有画面了,一个黑漆漆的不规则形状里穿插了几根灰色线条,虽然看起来乱乱的,但愿意画出来,就是对我最大的信任!我把他叫到身边,认真地表扬了他的画,小种子同学脸上有了微妙的表情变化。随后的几节课,不管主题是什么,他总是重复着类似的创作,没有鲜艳的颜色,就是深深浅浅的黑黑灰灰,混在一起,我想,这也许是他在用黑色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情感,也许是他正处在焦虑的中,或许他自己没有意识到。所以,我与班主任进行了沟通,了解他在班级里更多的表现,也尝试与家长进行交流,了解孩子家庭的成长情况。

沟通过后,我找“小种子”也进行了一次秘密谈话,告诉他老师很关心他,老师有个小秘密只想与他分享,老师上小学时说话声音非常小,害怕当众回答问题,也害怕周围的同学嘲笑自己所以不敢去交朋友,总是自己一个人,希望大家不要看到自己。后来我发现同学们都很友好,愿意帮助我,就像咱们班同学一样。他听完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回到了教室。

在教学生活中,“小种子”一直在和我与班级集体磨合着,成长着,静心等待,我相信他很快就会生根发芽。

萌芽·一粒种子的破土

与“小种子”的故事很快就进入了第二年。在与班主任和家长的几次沟通后,我发现“小种子”同学这学期的进步非常明显。首先他愿意举手回答了,虽然语言组织和口齿清晰上还是弱些,但敢于举手很值得肯定;其次是他的画面里有了彩色,他愿意用彩色笔去画画了;而且他能够跟着课堂主题走了,虽然画面大部分看起来是“乱乱”的,但在角落里或画面中心会出现与主题相关的元素。最重要的是,他愿意悄悄地和我说他画了什么,会跟我说他为什么画这些。在我看来,他在一点点地尝试融入环境,悄悄地破土,生根,发芽。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自身的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我作为一名科任教师,在培养孩子的综合学习能力方面也有着重要的作用,学科育人,科学育人,在美术课堂上研究孩子心理和能力上的变化,希望通过美术给学生带来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渴望。在带班期间多观察学生,及时发现问题,协助班主任共同引领学生成长。这期间我问了班主任和其他学科老师,都反映“小种子”各方面在进步,家长也越来越有信心。

成长·一株小芽的生长

如今的小种子,已经是一名三年级的小学生了,在画面处理上能够做到主次有序,他的秩序感好了很多;在课堂展示环节也愿意举手去讲台展示自己的作品,虽然不敢自己讲画,但是能够站在一旁请我帮他讲;还有了自己的好朋友,能够和同学友好地交往;偶尔会来“告状”,能组织好语言几句话说清楚发生了什么。

在遇到“小种子”同学后,我又一次思考教育的目的。对于现在的“小种子”来说,追求学习成绩的突飞猛进不能强求,但在“小种子”人际交往、艺术感受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小种子”从最开始从抗拒环境到接纳环境,再到后面慢慢打开心扉融入环境,他的变化让我以更加平和的心态面对教学,我为“小种子”的进步感到欣喜,为“小种子”的改变感到惊喜。

教育也许就是这样一项事业,教育所带来的进步对于每一位孩子而言,界定都是不同的。“小种子”在用他的方式回馈这个世界带来他的温暖,相信他总能在不经意间绽放出别样美丽的花。

【编者按】

美术学科承载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涵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的重任,作为一名美术学科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一个个有着不同特质的孩子,比教学方法更重要的也许是教师的耐心,敏感,清晰的边界意识,是给予学生“克制”的帮助,“夸张”地肯定,尤其是那些容易被忽视的孩子,更需要老师温情的理解,诚意地鼓励和适时地提醒。我们的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次交流,都会换来孩子的爱与信任。

供稿:刘坤坤、陈欢

图片:刘坤坤、陈欢

初审:赵爽、安玉洁

终审:吕霞

编辑:刘晨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