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游戏活动,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游戏作为幼儿认识世界的途径,不仅是幼儿自我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方法,亦是幼儿园教学活动的有效手段。《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曾提到:幼儿园应当将游戏作为对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重要形式。足以说明游戏活动对于幼儿发展的重要性。
游戏作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是一种幼儿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参与的活动。但自主自愿、自由调控,就意味着给予幼儿绝对的自由,教师不能介入指导吗?
不是的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就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同样,幼儿游戏活动想要有效地进行,离不开教师的介入指导。
那教师该在什么时候介入
又该如何介入呢
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是教师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条件。我们可以运用扫描观察(分时段定人观察)、追踪观察(定人不定点观察)、定点观察(定点不定人观察)等方法,观察记录幼儿的言谈举止、游戏环境及游戏内容,去分析幼儿的游戏状态、游戏需求,进行安全风险预判,以此来判断是否需要介入指导。
以观察为依据,当观察发现幼儿面临以下情况时,教师可以及时介入指导:
当幼儿遇到困难需要帮助时
当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干扰时
当出现危险情况时
当幼儿对游戏失去兴趣,想要放弃时
当幼儿主动寻求帮助时
如何介入是一道难题。想要在不影响幼儿自主探索的情况下介入,选择适宜的介入方式就很重要。我们可以参考以下三种方式:
教师可以在幼儿附近进行游戏,引导幼儿进行模仿学习。
在音乐区,宁宁对于新投放的乐器—“刮胡”很感兴趣,但她不知道该如何使用,拿起刮胡左看看右看看,想了想,然后便开始持棒敲击。在一旁悉心观察的教师发现宁宁没有探索到刮胡“刮”的演奏方法后,便走进音乐区,拿起另一套刮胡,开始演奏了起来。刮胡类似于“青蛙叫”的音色很快便吸引了宁宁的注意力,她停下来认真欣赏,不一会儿便也跟着“刮”了起来。
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与幼儿产生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这样既可以指导幼儿游戏,又能丰富游戏情节。
小宝在角色扮演区,担任收银员时,错把糖的价标“1元”认成了“1角”,在观察的教师发现后,便变身成购物者,参与进了游戏中。
“老板你好,我想买糖,麻烦问下这颗糖多少钱呀?”
“你好呀,这颗糖只要1角钱哟!”
“哦,是吗?我记得好像不是1角钱呀,麻烦你再看看它的价格嘛。”
“好的,那你等等,我再看一下哈。”
“哦~它不是1角钱的,是1元钱的哈,请你给我一元钱。”
“好的好的。”
就这样,教师通过角色扮演,交叉式介入,在角色与角色间的互动交流中,引导小宝发现了自己的错误,正确认识了钱币。
在进行游戏活动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危险的情况。如地震、幼儿间发生严重争吵等,面对这些紧急情况,教师可以采取垂直式介入的方式,直接介入游戏,及时制止,对幼儿的行为进行干预,保障幼儿的安全。
除了介入的方式之外,适宜的指导方法也很重要。常用的指导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种:
运用启发性的提问或提示性的语言
在游戏的过程中,幼儿会面临各种问题,当他们无法自行解决时,教师就可以通过启发性的提问或提示性的语言,如“为什么呢?接下来可以怎么做呢?可以把它放进去吗......”通过语言,引发幼儿思考,引导幼儿进行下一步的探索。
运用鼓励性的语言
鼓励性的语言会让幼儿有成就感,获得内驱力,坚持进行游戏活动。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起“真棒”、“真厉害”这类笼统性的鼓励语,详细点明的鼓励语会更有益于幼儿,如:“你刚才搭建完后将积木都摆放整齐,收回盒子里了”、“今天你担任收银员的时候,很细心,及时发现他钱给少了......”通过这样的语言,幼儿会清楚自己哪些方面做得好,下次会继续坚持这样做。
运用我们的肢体语言
除了语言表达之外,也可以充分利用我们的“第二语言”—肢体语言。通过我们的表情、眼神、动作给予幼儿提示,如用微笑、点头示意肯定,摇头示意否定等。
正在建构区进行搭建的多多很开心,因为他搭建了一个纯红色的积木宝塔,超级漂亮,他兴奋的一直在宝塔旁跳来跳去,几次险些踩到旁边小朋友的身上。此时,在旁观察地教师发现了多多的这一举动,为了避免幼儿受伤,老师便向多多摇了摇头,多多看到后便停了下来。
你看,幼儿是会观察,通过教师的肢体语言去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恰当,并进行调整。不仅如此,当幼儿遇到某些行动上的困难,如不会剪纸、扣扣子、叠衣服等,我们就可以平行介入,亲身示范,协助幼儿完成游戏。在此过程中,幼儿也会通过观察、模仿,进行学习。
准备丰富的游戏材料
丰富的材料会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幼儿园工作规程》中也提到:幼儿园应当因地制宜创设游戏条件,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保证充足的游戏时间,开展多种游戏。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观察环境,及时调整。如美工区,幼儿在进行艺术创作时,若出现材料缺失的情况,教师可以及时补充,便于幼儿继续进行创作。
环境中的操作提示
可以在环境中展示成果,给予幼儿创作灵感,激发幼儿的创作潜能。如在建构区,教师新投放了搭建材料—塑料管,但观察发现班级的幼儿还未发现塑料管的隐藏玩法—“架空”,教师便用塑料管架空搭建了一幅作品,完成后展示在了建构区,幼儿发现后都很感兴趣,一直围观,在之后的搭建中也开始尝试起了架空搭建。
环境中的规则提示
教师可以设置区域规则牌,当幼儿在游戏过程中,必要的游戏秩序受到干扰时,就可以通过区域规则牌区进行提示,让幼儿遵守该游戏的规则。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提到: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需要注意的是,游戏是幼儿自发性的学习,会促进幼儿创造力和自主性的发展。因此,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在尊重幼儿游戏自主性及游戏发展规律的前提下,合理把握介入指导的时机,在介入时,把握好指导的对象范围,掌握好互动的节奏,因材施教,分层次指导,慎扮“现实代言人”的角色,并在完成指导后及时退出,提高幼儿游戏活动的质量,帮助幼儿在游戏中成长。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