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心耕⑪ | 家国情怀沁课堂,培根铸魂育人才——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福州屏东中学历史教研组校级公开周活动纪实

原标题:心耕⑪ | 家国情怀沁课堂,培根铸魂育人才——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福州屏东中学历史教研组校级公开周活动纪实

前言

“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课程思政的本质是立德树人。历史学科因学科特点有着课程思政的天然优势,结合学科核心素养,把课程思政、立德树人、家国情怀相统一,把教书与育人相结合,把课程思政落实到具体的课堂中,培根铸魂,立德树人。

为了探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与思政教育相融合,实现历史学科立德树人的价值诉求,2023年3月20至24日,福州屏东中学历史教研组围绕思政教育这一大主题开展了校内教学公开周活动。本次公开周共有12位老师展示了精彩的课程,老师们相互学习观摩,探讨如何在课堂中落实立德树人的任务,促进了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和专业发展。

林瑾老师在初二(21)班开设公开课《伟大的历史转折》。这篇课文理论性较强,但林老师在教学中充分挖掘了课程资源,以适当而丰富的史料突破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关系,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深刻历史影响。本课立足于新课标,落实核心素养的培养,注意让学生获得极为丰富的情感和精神引领,充分感受到我党是一个伟大的党,坚信在党的领导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进一步加强了对共和国历史以及党史的认同感。

同课异构各显真章,同样是《伟大的历史转折》,吴红梅老师在初二(21)班开设的这节公开课通过层层设问,启发学生思考关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影响,学生体会到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吴老师通过展示图片和文字材料,引导学生对比分析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的变化,学生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深远意义的转折点,也体会到邓小平始终站在时代要求、国家发展、人民期待的高度,作出一系列重大决策,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为了让学生理解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王坛老师在初二(1)班开设的公开课《三大改造》通过情境创设,讲述刘老汉的故事,串联起三大改造的过程,吸引了学生的兴趣。师生共同分析三大改造的内容和影响,达到了极好的教学效果。

陈晓梦老师的公开课《新中国工业化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利用教材中《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工业交通建设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图》,分析总结我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取得的成就。在初二(32)班的教室中,教师借助图片、视频、文字材料,多角度呈现一五计划的成就,使学生认识到一五计划的实施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增强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之情。同时,通过自主学习和问题探究,帮助学生理解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如何体现“人民当家做主”的,增强对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认识。

复习课是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考验。在初三(31)班,郭晓慧老师开设了公开课《九年级历史复习》,郭老师依据课标学情将教材知识系统化,引导学生建构知识体系,注重线索梳理,落实核心素养中对学生时空观念的培养。郭老师利用历史图片,以图文说史的形式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及运用情况;结合时政热点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历史关注现实,对现实问题进行历史分析,激发学生的探究积极性,主动有效地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促进知识内化,提高学生解读历史图片史料的能力,形成“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学科素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世界观,发挥历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严少欢老师在初三(7)班对《历史九年级上下模拟卷》进行了讲评。这份试卷总体难度适中,但大题部分比较难,涉及到较多知识概括、归纳、总结的内容。在讲评过程中,严老师注意将九年级上下册部分的大单元线索进行串联,形成一个整体知识体系,在复习和讲评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在讲述论述题过程中,严老师引导学生在复习中明白战争的残酷性,了解二战还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改变了世界形势。在评价人物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坚持真理,勇于开拓创新的信念和意识,培养家国情怀。

在初三(22)班,丁胤芩老师开设了公开课《九下知识点串讲与习题解析》。本课学生从经济危机到罗斯福新政,体会改革是国家发展的动力,在勇于改革的同时,还要具备坚决的斗争精神;从九一八事变、德国闪击波兰到二战结束,感受和平来之不易,各国人民之间要加强友好合作,团结互助,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本节课授课过程环环紧扣,步步深入,让学生在教学内容的逐步展开中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又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

高中组的公开课一样精彩!陈燕平老师在高一(1)班开设的公开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以“血性”为基,以“人性”为面,以“理性”为本,审视多元立体的抗日战争。陈老师从淞沪会战、百团大战等战役背后的英勇事迹入手,引导学生形成对全民族众志成城、一致抗日的高度认识,进而开两条战线、两个战场和远征缅甸的介绍,小中见大,让学生切身感受中国军民抗战的“伟大”力量与世界意义。理性是反思战争应有的态度,陈老师指导学生既要理性分析日军反人性背后隐藏的历史原因,又要理性看待国共两党在两个战场的作用,还要透过史料理性地看待抗战胜利的意义和这段令人悲痛的历史,反思今天的我辈能做些什么,警钟长鸣,自强不息!

高二(9)班的教室里,青绍堂老师开设了公开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本课突显了思政教育这一主题,围绕古代-近代-现代时间主线索,突出了“演变”过程。通过赋税制度的演变,让学生懂得了赋税对于一国的重要性,懂得了纳税是公民的责任与义务,偷税漏税是违法行为。通过古代与现代赋税制度的对比,直观、深刻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后,完全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变化及意义,让学生理解了改革开放后我国的重大进步、社会的重大变化,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民族自豪感满满。

陈锋老师在高二(8)班开设公开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本课从近期热播剧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引入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选取秦汉、隋唐、明清三个典型阶段,理清我国古代赋税制度历史发展脉络,以史为鉴,增强学生“四个自信”,明确赋税制度对于国家发展乃至于兴衰的重要影响。陈老师通过史料阅读与分析,让学生理解不同时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影响,做到史学教育与国情教育的有机融合。陈锋老师还利用HiTeach的“作品观摩”功能收集学生作品,通过即时反馈功能,结合数据分析,以学定教。

王茴老师在《高考二轮复习——民族主义与国家认同》一课中,以中国古代民族关系、近代中西民族主义潮流、现代大国对外关系等重要知识点为依托,引导高三(9)班的学生依据时空观念、史料实证,从唯物史观角度分析理解中外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是高三二轮复习阶段融合高考热点和思政教育的一次积极尝试,培养了学生家国情怀的素养。

同是高考第二轮复习课,徐晶老师在高三(8)班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的“本色”与中国“特色”》则结合二十大的时政热点,把思政理念和历史课程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贯穿的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复兴的历程为主线,深入分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的内涵。课堂上,徐老师运用丰富的活动组织教学,从划时间轴到地图标注、再到材料对比,通过问题探究,逐步深入,提升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体现学生主体的教学观。

本次公开周活动为老师们提供了展示的舞台,营造了相互学习、相互交流、不断探索的良好互动氛围。课后各位老师及时进行评课、议课活动,相互讨论交流每节课思政融合的完成情况,对课程的优缺点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深化教学反思,促进了教师的专业化成长。

结束语

思政教育融入中学历史课堂,需要不断地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内容,并且需要对教学方式不断地总结和学习,让思政教育的融入方式变得更加适合学情,不仅让学生能够获得知识,而且能提升思想境界,为他们以后面向社会做好更为充足的准备工作,进而逐渐地实现自己的价值。

撰稿:吴红梅 青绍堂

审核:林嘉颖 李菁 郑天宇

终审:曾志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