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忆:写什么,仿佛写作人的“千年魔咒”

“写作,一面是揭伤疤,一面又是救赎。”

多年专注于小说创作的王安忆,似乎“心有余悸”地向学生们提出忠告: “这句话虽听起来很陈旧,可是一旦决定写作,‘写什么’便扑面而来,仿佛千年魔咒。”

除了职业小说家,王安忆另一个身份是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教创意写作课程。她在新书中与学子们推心置腹:

“小说既是以生活为样本,同时又要挣脱约束,创作一个新生活,于是就关系到如何采纳原生材料,又如何规划蓝图。简单说,就是那一句大俗话:写什么?”

◎开设小说课堂,至今意犹未尽

王安忆2004年调入复旦大学任中文系教授,几年后她开始招收自己的硕士研究生,传授创作经验与技巧,与学子们探讨小说的逻辑。“每年开设小说课堂,至今意犹未尽,非出于知识更新,教学精进,倒是相反,有些问题初学者和老手都要一直面对。”

王安忆对一些尚还稚嫩的学生习作如数家珍,有的学生作业糟糕,她坦诚相告:“勉强及格”,“追随得很笨拙”;要是有学生写得有模有样,她也不掩饰挖到璞玉的欣喜,评语里不乏“故事成型了”,“尊重故事和听众之间的逻辑”等。

王安忆也毫不讳言 “真正的写作是无法教和学的”,为何仍有志于教授写作?王安忆直言,小说课堂更多的是施加某种影响,让学生们对文学建立起信任和亲近。“它能开拓一个机会,使人从现实存在中,窥见虚拟的空间。我从没有期待课堂上诞生一个作家。”

课堂上不少时间,王安忆和听课的学生都纠缠于“写什么”、“怎么写”,王安忆的建议是: 写作自始至终都风险重重,但事情必须开始,然后再论成败。

“写作人都有一种潜在的妄想,就是企图以虚构修正经验,可是,为强调合理性,又要以经验证明和检验虚构的逻辑。写作这件事,本就是掏心掏肺,一方面是揭伤疤,另一方面又是救赎。”

在她看来,文学的问题很简单,同时很顽固,具体到学生的作业,就是一连串提问。比如,小说里的自身经验是第一手还是第二手??辐射的半径是长还是短?从主体转化为客体的价值高还是低?表现完整还是不够完整?

◎下笔如绣花,针脚绵密繁复

课上的理论,离不开日复一日的实践。回过头看王安忆小说集 《红豆生南国》,书中三个故事分别发生于香港、上海和纽约,讲述了都市移民的故事。

王安忆沉迷世间万象:“我对世俗、生活的外象有着特殊的热情,那些看似无聊的、为了争财产的各色故事里,总会有活生生的人在。而写实主义的支撑,正是以生活为基础。”

也有学者评价,小说对个体生命及日常生活的写实,下笔有如绣花,其针脚绵密繁复的讲述方式“十分王安忆”,但读她小说最痛苦和最享受的地方都在于喘不过气的细节。

比如《红豆生南国》讲述了男孩从童年至青春至年老,与养母、妻子、生母、离婚后出现在生命中的女性们羁绊一生,他觉得自己今生今世就是欠债人。《向西,向西,向南》讲述了两个萍水相逢的女人移民海外的故事。到了《乡关处处》,王安忆一支笔探入她熟悉的上海巷弄,月娥辗转于城乡,不论是快速融入城市做钟点工,抑或年节时回乡探亲,她都将生活过得踏实而欢腾。

莫言看过王安忆的《红豆生南国》之后作了一个精妙的比喻:“我看王安忆的小说经常产生联想,仿佛在观察一匹织锦或者丝绸,打开漫长的画卷,上面图案一会儿是牡丹,一会儿是凤凰,图案在变化,具体针法不变……千针万线,一丝不苟,一条跳线都没有”。

仿若一枚硬币的两面,作家王安忆中篇小说集《红豆生南国》是茅盾文学奖得奖中篇小说集,收入《红豆生南国》《向西,向西,向南》《乡关处处》三部中篇小说,再写都市人间绵绵情缘。

王安忆的《众声喧哗》则是短篇小说集,包括《众声喧哗》以及6部短篇小说《爱套娃一样爱你》《释梦》《林窟》《恋人絮语》《闪灵》《游戏棒》,均为首次成书之作。延续王安忆在《长恨歌》中写实的细腻笔触,描写市井小民生活,构成了一种巧妙“互文”———虚构文本的创作动因,能从王安忆的非虚构讲述里一窥心路;而那些有关小说美学的思考,也能重返到小说集里寻到印证。

欢迎加入文学之家

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图文只为交流分享,源自网络的图片与文字内容,其版权归原作者及网站所有,有疑问敬请联系我们删除!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