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顶标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什么样的师生关系,
才是“好的教育”?
作者|李镇西
新教育研究院院长
来源|镇西茶馆
导言——
什么是好的教育?
是与学生打成一片的欢乐?
是默默无声的陪伴?
亦或是赋予学生愈走愈远的能力?
但在著名教育人李镇西看来,这些都不足论。
“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养猫养狗有什么区别?”
李镇西: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是什么?——“四个不停、四个学习”,让教师的生命之花灿烂绽放!
“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这句话近年来被越来越多的教育者所认同。
这句话我最早是从孙云晓文章中读到的。(《孙云晓:让家庭教育回归与创造美好生活 》)
后来丑小鸭中学的詹大年校长在讲他和学生的故事时,也常说“好的关系就是好的教育”;(《詹大年: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 》)
最近,李希贵校长也说 :“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 李希贵: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教育不仅仅是在校园里,也可以在任何地方 》)
其实这个观点就像“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一样没有首创者,因为它不过是常识。
但是,什么样的“好的关系”,才是“好的教育”呢?
我认为,能够成为“好的教育”的关系,至少应该具备以下五个特点——
第一,蕴含教育。
通常说的和谁“搞好关系”指的是与他和睦相处,不发生矛盾,彼此相安无事。
有的老师甚至把和学生搞好关系,理解为尽量不得罪学生,甚至讨好学生。
我们这里说的关系显然不这样的。
和一般的人际关系不同,师生关系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教育性。
如果取消了教育性,那么师生关系就沦为庸俗的哥们儿关系。
也许是对过去居高临下强制灌输的教育方式的逆反,现在有一些老师忌讳说“教育”,而片面甚至极端地强调“无为而治”,大谈“陪伴”“静等花开”“牵着蜗牛去散步”……
应该说,教育需要“陪伴”“静等花开”“牵着蜗牛去散步”,但在这样做的时候,也不能仅仅只有陪伴,还必须要有不动声色的教育性。
我曾写文章说过:“如果教育只是陪伴,那和养猫养狗有什么区别?”
教育,意味着对下一代的积极影响。
我们的责任、使命、理想,我们的教育目的,我们所要传递给学生的真善美的品质,还有要培养的公民意识与创造精神,以及要点燃的思想火花和要拓宽的海洋般开阔的胸襟与视野……都应该在教育者心中非常明确,而且一刻也不能模糊。
只是这种一刻也不能模糊的教育意图,应该自然而然地融汇在师生关系中。
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
“教育者的教育意图越是隐蔽,就越能为教育的对象所接受,就越能转化成教育对象自己的内心要求。”
李镇西:教师应该有着怎样的生命状态?
李镇西:学校教育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回归朴素和幸福的教育
第二,体现平等。
一般来说,在心智的成熟、专业的能力和人生的阅历等方面,教师应该在学生之上,但就尊严而言,师生却是天然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不但是在人格上、感情上是平等的朋友,而且也是在求知道路上共同探索前进的平等的志同道合者。
还不只是人格上和情感上的平等,师生在求知过程中所拥有的思考权利更是平等的。
常说“真理面前,人人平等”,落实在师生关系上则意味着“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意思是,学生的才学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比学生贤能,所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在课余,教师完全可以放下“先生的尊严”和学生打成一片,一起聊天,一起踢球,一起远足,甚至一起在草坪上摔跤……
这时候,没有老师也没有了学生,只有朋友。
如陶行知当年对师范生所大声疾呼的:
“未来的先生们!忘了你们的年纪,变个十足的小孩子,加入在小孩子的队伍里去吧!您若变成小孩子,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儿大,一块儿玩,一处儿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
而教师与学生的平等交往本身也蕴含着教育性——
今天的教师如何对待学生,明天的学生就会如何去对待他人。
李镇西:“好老师”的七个特质
朱永新:没有“好关系”,就没有“好教育”——好的家庭教育,是给孩子这7个幸福锦囊
第三,充满互动
解释一下,我这里的“互动”特指师生人格的互相影响、思想的互相启发、智慧的互相促进,情感的互相依恋。
在传统教育中,我们往往强调教师对学生的引导、影响和转变,而忽略了学生对教师同样也有引导、影响和转变的作用。
只是前者有意识、有计划,而后者则是无意识、无计划。
前面我说过,在心智的成熟、专业的能力和人生的阅历等方面而言,一般来说教师在学生之上,但在精神方面,师生却是互相学习,共同成长的。
陶行知在谈到“民主的教师”时,把“跟小孩学习”作为民主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
他解释说:“先生必须跟小孩子学,他才能了解小孩的需要,和小孩子共甘苦。
并不是说完全跟小孩子学,而是说只有跟小孩子学,才能完成做民主教师的资格。否则即是专制教师。”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这样告诫青年教师:
“只有当教师在共同活动中做孩子们的朋友、志同道合者和同志时,才会产生真正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不要去强制人的灵魂,要去细心关注每个孩子的自然发展规律,关注他们的特性、意向和需求。”
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是师生心灵的和谐共振,是师生互相感染、互相影响、互相欣赏的精神创造过程。
它是心灵对心灵的感受,心灵对心灵的理解,心灵对心灵的耕耘,心灵对心灵的创造。这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历程。
朱永新:只有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真正进入教育的自由王国——教师要懂的心理学
第四,彼此信任
师生的彼此信任,首先体现于双方在交往过程中都有一种安全感。
学生不会害怕老师的和蔼可亲中包含着某种“计谋”,老师也不会担心因和孩子交往中某些失误而被孩子或其家长举报。
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彼此坦诚相见,心灵不设防。
对教师来说,信任孩子就是把所有孩子都看作正在成长中的人。
尽管有的孩子还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甚至恶习,但哪怕是我们眼中的“差生”,我们也要相信他内心深处燃烧着想做好人的愿望。
信任孩子,还意味着不要对任何学生搞有罪推定,不要班上一出了事,就想当然地认为“肯定是谁谁谁干的”。
老师要尽可能不冤枉孩子,因为哪怕是一次被冤枉,孩子在心灵受伤的同时他对老师的信任也会被严重损害。“
宁肯被学生欺骗一千次,也不要冤枉学生一次。”这是我当年的自勉自警。
教师还要珍惜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包括宽容孩子在作文或其他文字形式中表露的“错误想法”。
可以引导,但千万不要上纲上线地“批判”,更不可公之于众。
无论孩子的想法多么幼稚错误,他在写出这些文字时,都是出于对老师真诚的信任。
教育家吕型伟曾说:“如果孩子能对你讲悄悄话了,教育就成功了一大半。”
当孩子一遇到困难或苦恼时,第一时间想到老师,这是做老师的幸福,也是教育的成功。
这份来自童心的信任,老师务必珍惜。
朱永新:青春期的女孩子、男孩子——没有信任,就没有教育
李镇西:教师对待职业的五种态度——你是哪一种?
五、持续稳定
尽管师生关系蕴含着教育性,但这决不意味着师生交往充满“解决问题”的功利性,更不是为了“感化学生”而把与学生搞好关系当做一种临时性的权宜之计。
良好的师生关系首先是基于教师对学生的关爱,和学生对老师的敬仰。
无论是教学生一年两年或三年五年,这份真诚的师生情感应该是始终伴随的。
尤其应该反对教师把对学生的“爱”当做一种“感情投资”。
虽然和学生良好的关系能够让学生更接受老师的教育,所谓“亲其师信其道”,但把情感当工具,这让教育成了“钓鱼”。
而为了“钓鱼”抛出的“感情诱饵”,不可能维持稳固的良好师生关系。
因为一旦教师没有获得期待中的“回报”——学生的进步,他很可能立刻恼羞成怒,所谓“好的关系”很快瓦解。
只有没有功利性的良好关系,才可能是持续的;只有不图“回报”的爱,对学生的情感才可能是稳定的。
良好的师生关系还隐含着教师和学生家长的关系。持续稳定而良好的家校关系,同样重要。
教师应该让家长感受到自己对教育的忠诚,对学生的真爱,对家长的尊重……
这样的教师,无疑会让家长佩服。
教师还应该让家长感受到自己的智慧、学识、才华、情趣,尤其是对教育的深刻理解……
这样的教师,才会让家长放心。
只有令家长佩服和放心,我们才能顺利地与家长建立稳定的良好关系。
我一直非常欣赏泰戈尔的一首诗:“不是槌的打击,乃是水的载歌载舞,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想想吧,所谓“水的载歌载舞”,其实就是水与鹅卵石的亲吻与拥抱,正是这种美好的关系“使鹅卵石臻于完美”。
这难道不是我们所期待和追求的师生之间“好的关系”吗?
来源|镇西茶馆、守望新教育、当代教育家。
“教育界的诺贝尔奖”——为什么是朱永新和新教育实验?
生命叙事集锦|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向上成长,向新而行,向世界开一朵属于自己的花
营造书香校园|美文案例集锦——阅读改变人生,没有书香充溢的校园,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
教师生命成长与专业发展美文案例合集——人可以不成功,但不能不成长!
特别推荐:新课标、新课改、新教法学习资料合集——仰望星空,守望田野
了解和加入新教育最新指南|中国陶行知研究会新教育分会:关于发展团体会员、个人会员的通知
分享美好,致敬原创!【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约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麦田里的守望者》有一个词语,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与不管之间,有一个词语叫“守望”。——陈东强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谓盛德。惟进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贵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无已,望如朝曙。——日新集
相信种子,相信岁月。埋下种子,以日以年;守望岁月,静待花开。——陈东强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帮助师生 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守望新教育】:聆听大师的教育智慧,分享智者的教育心得,汇聚田野的教育创造,助力同道的教育梦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
新教育实验, 是一个以教师专业发展为起点,以通过“营造书香校园、师生共写随笔、聆听窗外声音、培养卓越口才、构建理想课堂、建设数码社区、推进每月一事、缔造完美教室、研发卓越课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动为途径,以帮助新教育共同体成员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为目的的教育实验。
新教育新在何处? 对于我来说,当一些理念渐被遗忘,复又提起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只被人说,今被人做的时候,它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贫乏走向丰富的时候,它就是新的;当一些理念由旧时的背景运用到现在的背景去续承,去发扬,去创新的时候,它就是新的。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