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的思政课老师|潍坊科技学院郭爽:让思政课“有用”起来

原标题:我的思政课老师|潍坊科技学院郭爽:让思政课“有用”起来

记者 尹明亮 实习生 刘依然

“听她的课像是听故事,潜移默化中,记忆就留在了脑海里。”在潍坊科技学院一堂《中国近代史纲要》课上,学生苏润泽说。讲台上讲课的老师叫郭爽,这是她在思政课讲台上走过的第15年,课堂上声音不大,但她娓娓道来的讲述却让所有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

郭爽在给学生上课

讲思政也是讲故事

新的学期开始,郭爽的课程也讲到了“近代中国的磨难与抗争”,鸦片战争开启的中国近代史也在郭爽的讲述中,层层剥开。

近代中国封建社会的衰落、鸦片战争前后中国与世界的变化……郭爽将这些学生们都熟悉的历史场景呈现在大家面前,但在一个个问题中,大家似乎又觉得这位老师讲的历史似乎有些不一样。

“历史是熟悉的历史,但一些学生的认知可能会有偏差,课堂上就是要通过一个个故事,一次次讨论,让同学们学会思考,能更理性的面对一些争议。”郭爽说。

教思政课15年,这些年郭爽的课件每年都有新变化,但不变的是她的课程中总有许多故事,她讲的理论总是“藏在”故事里。

“思政课其实不枯燥,从来不用担心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不集中。”郭爽说,当讲到中国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时,她会把中国独立自主、改革开放的发展模式与世界上其他发展模式做对比,让学生在对比中更了解中国精神的内核所在。

当讲中国青年的时代使命时,郭爽的课堂中会讲到五四时期流血牺牲的陈延年、许德珩,会讲到新中国成立后无私奉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会讲到代改革开放中努力拼搏、代表深圳速度的罗君东,也会讲到新时代更自信、更独立的大学生汪勤全。

“这些人有些是学生熟悉的,也有些是不熟悉的,但他们的故事也都是中国不同时间青年使命的具象化。”郭爽说。

郭爽的课堂讲课总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带着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在郭爽电脑上,存放着几十个同学们的实践作业,一个个视频也记录着学生们在课堂之外的思政学习。这些都是上学期学生们的作品,不过郭爽还要继续给学生进行指导。

“实践教学也是我们进行思政课教学的一个尝试,思政教学要入脑、入心,那么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去探索和理解就是个更好的方式。”郭爽说。

看着同学们将一个个历史故事拍成视频作品,郭爽也感受着学生们对于时代的理解。她要从学生们的视频作业中挑选出优秀的作品,准备参加不久后举行的全校演出。

“这个作业感觉还挺好玩的,我们拍摄的作品叫《红船初心》,同学们自己表演,还原了中共一大的历史情境,拍摄这个作品就要自己去学习,去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去理解建党精神。虽然课程结束了,但感觉收获很多。”学校卓越机器人工程班的王冉冉是当初他们这个作业组的小组长。课程已经结束,但她与郭爽依然有联系。

“老师还在指导我们进一步修改作品,这个作品能顺利完成,我们还蛮有成就感的。”王冉冉说。

“其实,思政实践课程不仅仅是视频作业,根据课程的不同,会让学生去做社会调研、去实地参观。通过这些实践,思政学习也跳出课堂,走进了学生们的生活。”郭爽说。

讲完课后,郭爽开始整理学生的实践作业。

要让思政课“有用”起来

多年来,郭爽思政课讲得最多的课程是《思想道德与法治》,通常都是在大一上学期开课,作为学生入校后的第一门思政课,郭爽总觉着自己是带着使命在上课。

“大学是学生踏入社会前非常关键的一个时期,这个时期的教育对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大学思政课就要给学生以正确的引导。”郭爽说。

近年来,郭爽在教育教学中多次获奖,获省青教赛一等奖,课程《“人民至上”发展观的逻辑基础与现实表现》获评市级思政“金课”,但在她看来,课程的不断创新并不是为了获奖。

“思政课从来不是死板的说教课,也不是一碗心灵鸡汤,这是新时代的课程,要引起学生的共鸣,要引发学生的思考、讨论、辩论,从而培养有使命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郭爽说。

一堂思政课结束,学校智能制造工程专业的大一学生梁明程意犹未尽,课堂上,师生一起讨论着鸦片战争的是与非,而老师郭爽最后的总结让他有种眼前一亮的感觉。“当大家讨论过后,可能会有些困惑,最终需要的可能就是老师的那一点。”梁明程说。

“在思政课堂上,老师不仅仅是一位老师,也是一位心理导师,我希望在思政课能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他们的价值把控力,把思政课变成对他们的人生发展有用的东西。”郭爽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