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儿抑郁休学四年,对我发出的那些深沉的灵魂拷问

本篇作者 | 任飞儿

本篇编辑 | 董小姐

插图来源 | muuung_illust

当值编辑 | 玄鹤

今日导读

孩子生病了,是来唤醒我们的。这个结论在今天的这个故事中,再一次得到了印证。

她是一位在郁金香成长起来的妈妈,如今也已是一名家长学校的辅导员。在陪伴抑郁休学的女儿四年多的时间里,她不断地收到来自女儿的“灵魂拷问”,这些来自女儿的大胆、深沉的问题,逼迫她去学习成长,去给出一个母亲的答案。

在这个不断向内探寻过程中,她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看到了自己的模式,也发现了新的看待问题的眼光。

她说,感谢女儿,感谢她用"症状”逼迫自己停下匆匆的脚步,开始认真看见自己、思考人生。

这是《郁金香》的第367个家长成长故事

2018年,秋季开学刚两个月,女儿突然因为身体种种症状,加之不能适应高中生活,陷入抑郁状态,提出休学,一年后复学。

她的复学之路时断时续,四年高中生活,大部分居家,但女儿凭借着非常好的基础和天资,最终参加了高考,顺利考上大学。

但开学上网课不到两月,女儿再次情绪崩溃,提出休学。

自从出问题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年多了。这期间,她大部分的时间在睡觉,一觉经常睡十几个小时,醒来之后,主要就是看电影、玩游戏。

我和孩子爸爸,从最初的慌乱、愤怒、知所措,到慢慢稳定下来,开始接纳孩子、调整陪伴方式,孩子,也逐渐地平稳下来。

四年来,我们的家庭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女儿的成长变化也很明显,过程中种种艰难情状,无法向外人尽说。

之前我曾经写过一篇长文,详细描述了我们家庭四年来的坎坷经历,感兴趣的家长可以回顾一下:

女儿的"问题”,也开始逼迫我去学习成长,我开始换一种眼光看待她,看待这种种变化、看待自己、看待自己已经走过几十年的人生。

我放下焦虑,对自己说:她并不是像别人以为的那样完全躺平,她只是换了一种方式,撇开外界的纷杂信息,独自思考自己的人生。

虽然这四年里,她和我们的深入交流并不是很多。但有时候,她会发出一些很深沉的灵魂拷问。

第一个问题:如果我只是我,而不是你们的女儿,你们还会爱我吗?

听到这句话,老公的第一反应就是反驳:你就是你,你也是我们的女儿,这有什么区别吗?女儿没有回答,显然没有认可。

我凭着本能回答:当然不一样,你是你自己,你也是我们的女儿,但这二者是不一样的。

随着学习的不断深入,我逐渐发现,女儿思考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心理学、哲学的一个终极问题:我是谁?我的种种外在身份,是我吗?我是因为什么得到的爱?爱是有条件的吗?

她叩问的这个问题,许多成年人,可能要到知天命之年才会开始思考,从而觉醒。甚至有一些人,终其一生都不会思考,或者回避去思考。

以我为例,人到中年,突然,我的人生陷入停顿,我辞去了24年工龄的国企工作,回归家庭。没有了过去的社会身份,我也一直在思考:我究竟是谁?

没有了某某单位职工、某部门主任的身份,我还是我吗?离开了社会大平台,我仅凭自己,那个本真的自己,可以得到爱和认可吗?

20多年来,我一直营营碌碌、拼命追求的东西,都对我的存在有意义吗?我的那个真我,又从中得到了什么?

一个奔五的妈妈,和一个不到20岁的女儿,同时陷入抑郁,又同时开始思考人生的根本问题,这是人生的残酷吗?

我想,答案是不,这是命运独有的眷顾。 感谢女儿,感谢她用"症状”逼我停下匆匆的脚步,开始认真思考人生这个大命题。

第二个问题:人活着有什么意义?

当女儿问出这个问题时,她已经休学一段时间了,她也试过重启校园生活,但是非常无力,她无奈返家,尝试回归后又返回……多次反复,让她很疲惫,甚至绝望。

在她反反复复的复学之路上,我和老公的心也随之起起伏伏,但同时,我们也在这跌跌撞撞中不断成长着。

和老公20多年的婚姻生活里,他曾多次问我:你想过自己这一生,到底想要什么吗?我每次都很恼怒地说:我不知道!

事实是,我也确实不知道。

虽然我看上去很努力,但实际上,对于人生的意义问题,我是回避的、迷惘的。

年轻时的我,好学积极,不停地学这学那,为人谦逊低调,也逐渐得到了领导的赏识、认可,继而一步一步在单位往上爬,并慢慢小有所得。

但我没有时间精力去认真做家务,也没有时间好好陪女儿,我觉得,只有在外的成就,才能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

因为我对家庭的这种疏离,老公不得不承担了更多的家务,照顾女儿学习、生活的重任,也基本上全落在了他的身上。 每当他表示不满,希望我分担时,他就会抛出上面那个问题,对此,我经常不以为然,那时,一心扑在工作上的我,根本无暇思考这种“宏大”的命题,我只是恼羞成怒 ,以为他只是想指责我,两人经常为此争吵。

女儿抑郁之后,我才真正开始思考:我向外追求的一切,是不是我真正想要的?我拼命证明自己比别人强,得到更多名利,这就是我要的人生意义吗?

我思考了很久,依然没有答案。但我明确知道,以前的路,我绝不想走了。虽然对今后的路怎么走,我依旧茫然。

所以当女儿问我这个问题时,我只有实话实说:我也不知道人活着有什么意义,我现在只知道,先好好活着吧,可能到死之前,我才能总结概括,赋予人生一个意义。

智慧的女儿,从不像大人那么愚蠢地随便评判别人,况且是这种根本无解的问题,所以,她没有反驳,也没有认可。

孩子能接受每个人真实的样子,我们做不到。

【年轻的时候,我们要把自己的一部分自我抛出去,求得社会的认可,这时候,我们是"为自己",但是中年之后,开始觉醒,我们才会真正的思考什么是自己,并成为自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上面这段话是精神分析治疗师付丽娟老师的一段话,深得我心。

回顾前半生,有许多痛苦挣扎,也有一些高光时刻,它们都是生命珍贵的体验。退出职场时,我心身俱伤,但我仍然要感谢自己的这段工作经历。

像所有世俗中的年轻人一样,奋力拼搏的那段燃情岁月,也是成为自己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阶段。

所以,也因此, 我允许、接受女儿比我的心智成熟得更早,更早地思考人生要义。 希望当她踏入社会时,少一点迷茫,多一丝清醒。 当然我知道,过早地看清人生真相,可能会使她少了许多本属于年轻人的乐趣。但是,这可能就是他们这一代年轻人,异于、优于我们之处吧。

第三个问题:假如我是个同性恋,你们会怎么看我?

听到这句话时,老公的第一反应几乎炸了:你怎么可能成同性恋?

虽然我知道他反应过激,但也非常正常。包括我,对待同性恋也是这样的态度:这种事,发生在别人家可以理解,但是自己家,真不能接受。

女儿私下和我聊过,同性恋在他们青少年群体中很常见,当然,和这个年龄段的异性恋一样,也是有真有假,不同于成年人。

她明知这个话题会触犯家庭禁忌,但仍然敢拿出来跟我们讨论,真的是勇气可嘉。我非常欣赏女儿的勇气,还有智慧。

女儿就像以前一样,非常平静地看着爸爸的暴怒,估计这个反应,也在她的意料之中。她其实试探的是,我们能否接受真实的她。

我想了一会儿说:同性恋也是一种个人的人生选择,每个成年人的人生选择,都值得尊重。

是的,我们追求成为自己,孩子也一样。他可能会染奇异发色,他可能会穿奇装异服,他甚至可能会有不同于常人的性取向,这些行为,除了是一种宣示自我主权的叛逆策略,也同时是他们成为自己的过程。

青春期也是断裂期,每个孩子都渴望成为自已,但又想求得父母的认可。你强烈反对,他就会往反方向走,只有当你放下控制,他才会平静地思考自己的人生方向。

我们都是带着种种枷锁长大,内心有许多规则信念,当孩子的行为严重挑战我们的规则和信念时,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恐慌,继而演化为愤怒、悲伤。

我们希望孩子迅速回归到我们认为的正轨,好让一切可控。但实际上,社会时代都在不停地变化,孩子们生活的世界,已经越来越宽容,他们成为自己,有了更多可能性。 了接受并祝福,我们还能做什么?我们的反对,除了增加孩子的痛苦,真的对他的成长有帮助吗?

第四个问题:假如我变成了一只流浪猫,你们会怎么样?

这是2023年春天,女儿向我们扔出的一个重磅问题。

老公的第一反应就是不愿意:你怎么可能会变成流浪猫?

我明白老公的良苦用心,习惯于为家庭付出,渴望一直呵护女儿的他,无法接受这样的未来:女儿终于走出家门,走向社会,但却无法融入社会,最终沦为一个社会边缘人,衣食不保,像一只“流浪猫”。

这是他内心最大的恐惧。而正是这份恐惧,让他忘记了养育的真正使命——那就是把孩子培养成为一个有独立生存能力,能够走向社会的人。

其实只要孩子愿意进入社会,能依法依德自食其力,就是很好的,哪怕他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呢?

穿越无数次恐惧,渐渐稳定下来的我,在女儿的问句里,发现了一个可喜的种子:她内在开始有力量了,她在思考进入社会这个话题。

四年多的倾心守望,看女儿慢慢从躺平到半躺,从半卧到坐起,如今,你终于准备走出来了吗?

我心内激荡,满眼泪水。我知道,期待是通往地狱之路。过去无数次的希望到失望,让我承受了许多难以名状的痛苦,所以我不敢说出来,但我忍不住呀。

我只能在心里悄悄地说:疫情渐渐散去,现在真的已经春暖花开了呀,女儿,你真的可以出去看看了,去成为你自己,去找到你自己人生的意义,去流浪,去体验,去丰富自己,去成为你的种种可能。

你的背后,一直有我和爸爸温暖的目光和无尽的祝福。最后,补充第一个问题的回答:不管你是谁,我们都爱你! 备注:每个人的体质和病症都不太一样,因此,文章中的治疗方式,仅做参考。给郁金香所有投稿及采编故事,默认可以公开。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