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普遍的当下,网络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导致了网瘾的出现,手机和游戏已经成为孩子成长中避不开的话题。
随之而来的,就是由之引发的种种问题:
孩子沉迷游戏,导致厌学、情绪消极、亲子联系变差,甚至发展成休学、退学等严重后果。
为什么有的孩子会沉迷游戏,而有的孩子却没被影响?
身为家长,该怎样将孩子从游戏的泥沼中拉出来?
我今天分享的这个事发,也许会给你一些启发。
01
现在回想,儿子的“堕落”,就是从接触并迷恋上手机游戏后开始的。
原本儿子学习很好,排名稳定在班级前十,是父母心中的乖孩子,老师眼中的好学生。
但自从小学五年级,他在同学的带领下接触了游戏后,就慢慢沉迷进了游戏的世界。
一开始,儿子虽然喜欢玩游戏,但日常的学习、作业还能按部就班的进行,
但是由于环境的原因,线上学习的时间居多,那段时间,儿子一直居家,玩手机游戏的机会也就变多了。
他开始变本加厉。
每天面对学习和作业态度越来越敷衍,玩手机游戏的时间却越来越长,亲子联系也日益紧张。
后面虽然正常开学,但是儿子的状态仍然没有调整过来。
态度消极,厌倦上课,学习动力也越来越弱,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内玩游戏。
眼看着这样下去不行,我开始使出强制措施,严禁他碰手机。
可已经成瘾的爱好,哪有那么好管?我越严格,他越叛逆,亲子联系也在一次次争吵中剑拔弩张起来。
直到初一下学期,我和儿子爆发了一场冲突。
那天下班回家,一进门,就看见他躺在沙发上玩手机,
我立即高声质问他:谁让你碰手机了?学习都什么样了,怎么就管不住自己?
一连说了几句,他都没有任何回应,站起来就要回房间。
那一刻,我气到眼前发昏,上去就把他手机一把夺过来,狠狠摔在地上!
“我让你玩!以后你休想再有手机!”
儿子的情绪也一瞬间爆发了,他狠狠的推了我一把,大吼:“你有什么权利摔我的手机!”
“我是你妈,我怎么没有权利管!你看看你现在这个德性,你要不是我儿子,我根本不愿意管你!”
儿子狠狠的瞪着我,就好像看着仇人一样,冰冷的眼神令我不寒而栗:“那就不要当我是你儿子!我还不想要你这样的妈呢!”
从那天开始,我跟儿子算是彻底闹翻了,亲子联系跌进了冰窟。
整整一周,我俩都没有说过一句话。
02
在情绪慢慢消散后,理智又占了上风。
我清楚的意识到,必须要改变这种现状了,否则,儿子的问题积重难返,学业就彻底废了。
而且,每每回想起他那天恶狠狠瞪着我的眼神,我就感到一丝着急。
毕竟近年来,青少年因为和家长冲突而出现极端行为的报道太多了,我真怕这样继续下去,事情会朝着失控的方向发展。
老公又常年在外地工作,对管教孩子使不上力,这更加重了我的焦虑。
我开始通过网络学习青春期孩子的教育知识
表面上看,孩子是因为玩游戏才不爱学习,但本质原因,是因为现实和学习带给他的,都是不好的体验,孩子才会选择沉浸在游戏世界中来逃避。
一个孩子正常上学,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社会功能。
而孩子在青春期出现了厌学、倦怠情绪,开始沉迷游戏,其实根本原因,就是他的社会功能受损了。
每个孩子的情况不同,但多数都是因为学业压力大,在学习中缺乏成就感,父母管制过多,对让孩子一想到学习就感觉痛苦、不快乐等。
这个时候,家长们基本都会把问题归咎在孩子身上,认为孩子学习不努力,只想玩游戏,控制不了自己。
原来,儿子沉迷游戏和厌学的真相,竟和我认为的相差甚远。
因为生活所迫,也为了给家人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从儿子上学开始,老公就开启了长期外派的工作模式,除了打钱,对家里的大小事务都帮不上忙。
这就导致我在情感上,把儿子当成了我的依赖对象。
不仅是在心理上依赖孩子,我也把期望都寄托在了他身上,希望孩子能学习出色,这样才能凸显我的价值,教子有方。
也正是因为家庭角色无意中发生的错位,导致儿子在承受学习压力的同时,还要承担我对他的高要求、高期望。
而我处理不好内心的焦虑,释放成对孩子事无巨细的管控,对学习上的唠叨和监管。
最终,这一切让孩子无法承受,情绪一点点崩盘,最终产生了逃避心理,沉浸到游戏的世界中去。
在不断学习的日子里,我的教育观念发生了彻底的改变,从一开始的指责儿子、认为都是儿子不自律的错,开始更多反思之前的教育方式是否存在问题,并且不断去发现不足,一点点去调整,改变。
具体应该从哪些方面入手,才能改善孩子的厌学心理?我的总结是,孩子身上的任何问题,切入点都是联系的问题。
联系好了,什么都可以解决,联系不好,什么都会有问题。
1、从亲子联系切入,缓和矛盾,增加信任
很多家长都深有体会,孩子不爱学习,整天看手机、玩游戏,当家长的说什么都不管用,哄也哄了,说也说了,但孩子想方设法,该玩还是玩。
这是因为,家长不了解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只是站在父母的视角,居高临下的评判孩子,从来没有想过通过沟通、了解,去建立融洽的亲子联系。
只有当联系改善时,孩子才会愿意将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自己的困惑、困难,说给父母听。也只有这样,父母才能针对性的帮助孩子去解决问题。
那段时间,我发现了不少自己教育孩子的误区,也了解了很多青春期孩子心理特点。
我决定先跟儿子道歉,诚恳的表明我的态度和转变。
一场平等的谈话,让儿子意识到,我真的愿意放下做家长的“姿态”,去努力理解、贴近他的心理,儿子内心的防线也松动了。
一天晚上吃饭时,儿子跟我说:
我知道你最近都在学习,也知道你在尽力的改变。
其实我也知道我学习退步了,我对你的态度也不好,可是有时候你的唠叨真的挺烦的,让我没心思学,我宁可打游戏也不想跟你说话,就是觉得游戏让我放松。其实,我也知道沉迷游戏不对。
妈妈,谢谢你愿意了解我。我也会努力学习,把成绩追上去的。
听到儿子的话,我感触很深。原来,父母的每一点变化,孩子都能感受到。
虽然我还在摸索跟他相处的界限,至少我知道了孩子抵触什么,厌烦什么。
而亲子联系的缓和,也为接下来的改变和教育提供了必要的基础。
2、帮孩子在学习中找到掌控感与成就感
成就感,就是当人在学习上或工作中取得成功,愿望达到时产生的满足感。
作为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成就感是影响孩子学习动力的重要因素。
当孩子在学习中由于获得进步而受到鼓励和表扬时,就会更加强这种感受,从而产生继续努力的心情,增强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和动机,促使他们再次去获得成功。
这种实现自我价值、得到认可的心情,体验过一次就不会忘。
而现在比较普遍的现象则是,很多孩子在学习上没有成就感。
相反的,是有羞耻感、有挫败感,他们在学习上得到的更多是批评、否定。
回想之前,我也是如此,给孩子制定的目标很难,认为这样才能激发孩子的好胜心。
但目标太大,努力后感觉很难完成,最终总也实现不了,孩子不断经受学习的打击和挫败,时间久了就不想努力了。
我开始调整教育方式,用正向、鼓励的氛围去笼罩儿子。
每天,我都会用心找点他的小进步,比如坐下写作业的时间提前了,我就假装不经意的肯定一句:
本来还想提醒你写作业来着,没想到你都开始认真写了,那你写吧,妈妈不打扰你了,早点睡啊。
除此之外,我也更多去看到孩子的努力,跟他探讨改进的点滴。
这样日复一日的肯定、勉励,儿子渐渐从学习中体验到了主动的快乐,和进步的成就感,学习动力也越来越足。
相应的,我也逐渐放手,把属于孩子的决定权还给他。
我又给他买了一部新手机,告诉他:同学都有,你没有手机也不方便,妈妈还是给你买一个,相信你会管理好使用时间的哈!
儿子不好意思的爆笑,但从他的神情里,我看到了一种坚定。
果然,在亲子联系融洽和从真实学习中体验到成就感之后,儿子对游戏的沉迷自然而然的消散了。
偶尔周末或者学习累了玩一会,也很快就放下了,过去的迷恋就这么戒掉了。
因为把时间和心思更多用到了学习上,儿子的成绩也稳步提升,在期末考试中,儿子的排名一跃进步了20多名,已经中等偏上了。
这样的结果放在半年前,是我做梦都不敢想的。
经历了这场一度两败俱伤的较量,我深深的意识到: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就像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教育方式存在的问题,也照出了家长自身的不足。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