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正本清源,师生教学相长”,浅谈宋代书院的师生与学脉传承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引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师道问题一直受到关注, 其中的师生相处之道也受到重视。从孔子开始, 历代众多教育家就留下了关于师生相处之道的论述, 并身体力行, 为后世留下了师生感情笃厚、和谐相处、共进于道的典范。到宋代, 官学中的师生关系出现了种种问题。有鉴于此, 宋代的一批学者在书院教育实践中, 努力重建师生相处之道。他们秉承孔子以来重视师生相处之道的传统, 以对道义的共同追求为基础, 培养师生之间的深厚感情。这种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 对书院的学脉传承意义重大。

一、书院正本清源,师生教学相长

从历史源流中观察古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 以孔子为代表的教育家在处理师生关系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和树立了典范。孔子与弟子们朝夕相处, 相交以道, 亦师亦友。在对“道”的切磋探讨中, 学生直言不讳, 教师循循善诱, 相互之间感情深厚。这种纯粹质朴的师生关系为后人所敬仰, 以此为基础, 也形成了师生之间相交以道、教学相长、师生关系密切的传统。先秦以降, 特别是隋唐以来, 古代教育中的师生关系也在悄然发生变化, 到宋代, 一些有远见卓识的书院教育家希望正本清源, 重新审视师生相处之道。

首先, 书院师生继承孔子以来的传统, 强调师生是一种以“求道”为目标的道义共同体。隋唐儒学延续了两汉经学重章句训诂的传统, 不重视对经书义理的探讨。“吾学不振, 非强有力者不能自奋。……万物皆有理, 若不知穷理, 如梦过一生”。宋代教育家持义理之学的立场, 反对附会先儒传注遗言, 要求在教育中轻考据重义理, 强调“义理有碍, 则濯去旧见, 以来新意”。只有穷究义理之本源, 才能广大圣人之道。

正所谓:“道义者, 身有之, 则贵且尊。人生而蒙, 长无师友则愚。是道义由师友有之, 而得贵且尊, 其义不亦重乎!其聚不亦乐乎!”

天地间最尊贵的是道, 最贵重的是德, 要具备良好的品德, 必须得到良师益友的帮助, 因此良师益友的帮助是人们摆脱蒙昧, 合乎道义的关键。由此可见, 他对师生关系的定位非常明确, 就是要相交以道、共进于道。强调师生之间相交以道, 以道义相劝勉, 成为宋代书院教育实践特色。受追名逐利的社会风气影响, 官学成为声利之场, 教师“未尝开之以德行道艺之实”“其师之所以教, 弟子之所以学, 则皆忘本逐末, 怀利去义”师生相处之道失去了道义基础;

另一方面, 师生感情淡漠, 官学系统之中“教养无法, 师生相视, 漠然如路人”, 师生关系已经出现很大问题。因此朱熹、陆九渊等书院教育家在其书院教育实践中, 特别强调师生之间相交以道。朱熹批评当时官学教育汲汲于利欲而忽视了对道义的追求, “今郡县之学官, 置博士弟子员, 皆未尝考其德行道艺之素。其所受授, 又皆世俗之书, 进取之业, 使人见利而不见义”。教师应该以道义、品德、气节感染和引导学生, 而不是忘本逐末、怀利去义。他的这一认识, 强调师生关系的道义原则, 为书院师生关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其次, 宋代书院教育家强调教师应当以高尚的道德情操、深厚的学术素养感召、吸引学生, 在此基础之上形成一种融洽的密切互动的师生关系。《礼记·学记》中有“安其学而亲其师, 乐其友而信其道”之说, 这一原则也为宋代书院教育家普遍认同。程颐在为程颢所写的《行状》中就谈到, 程颢待人接物堪称楷模, 加上其学术精湛, 教学循循善诱, 讲授得法, 使人心悦诚服, 受益良多, 因而吸引了大批学者从学。

可见他们非常重视教师的品德和学问, 认为教师的人格, 会对学生产生强大的感召力、吸引力, 从而形成一种牢固的师生情谊。陆九渊也谈到, 他教授生徒, 就是要真正从内心深处触发其求道明理、涵养本心的志向, 使学生受到感召, 而后以此为基础, 师生在融洽、和谐的氛围中切磋、探讨、交流。书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来源于教师自身。书院从普通教师到山长, 其选聘颇为严格, “足为多士模范者, 以礼聘请”。学高为师, 德高为范, 这就为良好师生关系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书院求理明道,清朗师生关系

求理明道本是古代教育的根本宗旨。对此, 宋代著名教育家朱熹就这样说:“观古者圣贤所以教人为学之意, 莫非使之讲明义理, 以修其身, 然后推以及人, 非徒欲其务记览、为词章, 以钓声名、取利禄而已也。”教师教育学生不是为了追求功名利禄, 而是修身明理。但是隋唐以来, 随着科举制和官学的紧密结合, 古代官学教育逐渐成为士人追名逐利的场所。

宋宁宗时期, 有大臣上奏:“臣闻上之开设学校, 贵乎教养之两尽;下之讲明学问, 贵乎师生之相资。师生日亲, 则教养无愧矣。”

可见臣僚指出官学中的教师和学生尽坏规矩, 教师不能严格管理、尽心教授, 学生放任自流、滥竽充数, 已经违背了朝廷开设教育的目的和宗旨, 也无法达到预期人才培养的目的, 和谐的师生关系也就更加无从谈起了。正是基于对官学教育的深刻反思, 宋代书院教育注重个人的心性道德修养, 书院教育家把自身的理想和社会现实需要紧密结合, 丰富了教育内容, 承担起新的使命。书院的教育活动是师生价值取向和人生目标的互动过程, 求理明道是这一过程的主线。他们开明宗义, 批判官学不以明人伦为本。

正如朱熹在《学校贡举私议》中所言:“所谓太学者, 但为声利之场, 而掌其教事者, 不过取其善为科举之文, 而尝得隽于场屋者耳。”

越是对官学以猎取功名利禄为目的之教育进行批判, 越是提倡秉承师教, 追求德行道艺。于是教师普遍重视内圣之学, “行有不得, 反求诸己”, 注意在精神世界和行为操守上不断提升自我修养, 崇尚以身作则, 用自身的行为去引导学生。书院教育家认为教师应为生徒树立榜样, 通过自身修养传递君子之道, 培育圣贤, 教师自身首先要以圣贤之道要求自己, 生徒从内心深处对教师品德予以高度认可并把老师作为学习榜样, 形成教师人格感召的力量。

朱熹在《石鼓书院记》中, 对书院教育的办学宗旨作了具体阐述, 批评官学不注重德行道义, “今郡县之学官, 置博士弟子员, 皆未尝试考德行道义之素。其所受授, 又皆世俗之书, 进取之业, 使人见利而不见义”。倡导书院要将义理之学、修身之道作为书院办学宗旨, 引导学生以求理明道为读书之目的。

张栻主持岳麓书院期间在讲学时提出“学者潜心孔孟, 必得其门而入, 愚以为莫先于义利之辨” 重视德性教育, 主张为学须研习儒家典籍, 求理明道。书院教师与诸生在道义互相砥砺, 共同坚守道义, 这是师生之间稳定长久的感情基础。教师通过讲明义理, 培养士子君子人格, 生徒求学不以功名利禄为人生追求。在加强生徒的道德教育和人格培养方面, 将学生的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作为主要任务, 这些教育理念成为良好师生关系的纽带, 形成了宋代书院在生徒培养方面的特色。

三、书院承续圣道,促进学脉传承

书院师生是一种以“求道”为目标的道义共同体, 他们教育生徒的目标就是上下求索, 承续孔孟圣道。例如, 宋初三先生之一的胡瑗, 非常重视教育和人才培养, 提出“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 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 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他一生著述丰富, 目前保留下来的《周易口义》《春秋口义》《春秋说》《洪范曰义》《论语说》等, 主要由弟子记录、整理而成。孙复主持泰山书院期间, 弟子祖无择从孙复学《易》《春秋》等, 师生感情深厚。

欧阳修所作《孙明复先生墓志铭》记载:“方其病时, 枢密使韩琦言之天子, 选书吏, 给纸笔, 命其门人祖无择就其家得其书十有五篇, 录之藏于秘阁。”孙复离世后, 祖无择千方百计收其遗文汇编成册, 出资刊印, 使之传于世, 可见对老师感情之深厚真挚。

全祖望在《宋元学案》中称朱熹:“致广大, 尽精微, 综罗百代矣”。可见朱熹是中国历史上著作最丰的儒家学者之一。

朱熹生前著书, 也往往组织弟子一起参与写作或编定, 据《宋史》记载, 朱熹注释《四书》《易》《诗传》等, 皆与徐元定往复参订。其《伊洛渊源录》《近思录》《通鉴纲目》等著作, 都含有蔡元定的见解, 特别是《易学启蒙》, 由蔡元定起稿。被称为古礼之大观的《仪礼经传通解》, 朱熹到临死前尚未完稿, 嘱黄斡等继续完成书稿, 弟子黄斡仅完成《丧礼》十五卷便卒, 后则由朱熹学生杨复撰补而成。朱熹师生之间在学术上的互动, 使其思想更趋完善, 弟子在老师去世后能接续其事业, 用著述和研究延续着其学术思想。

师生合作著述研究, 传承道统, 这正说明, 古代书院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组织, 而且是一种学术研究机构, 以及对学术发展的重大意义。以著述传承道统, 也是书院区别于私学的一个重要特点。“书院在发展历程中, 始终以学术研究为主轴。”著述研究, 传承道统, 能够进一步发挥书院发展学术、培养人才和普及文化、开发民智的功能。可以说, 宋代学术界涌现的思想学术的洪流都能在书院师生合作著述研究, 传承道统中充分体现出来;同时这一过程也进一步推动了书院的发展。

此外创建书院也是传承学术思想的一种举措。据相关人士统计, 朱子门人创建和讲学的书院至少有三十多所。朱熹门人在教育中积极推行朱子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和传播以《四书章句集注》为代表的朱子学义理, 朱熹的学术影响和书院的影响也随着其弟子创建书院和讲学活动, 声势益隆, 印证了书院生徒良好关系产生的力量。黄幹见证了朱熹白鹿洞书院两次重建的历程, 因此他后来也创立了许多书院。

朱熹去世后, 李燔率领南康的学子, 开辟修江书院、白石书院、竹梧书院, 继续传播和研究理学思想。江西上饶地区朱熹弟子众多, 这些弟子受朱熹的影响建了许多书院, 如朱熹门人金去伪建有鄱江书院;德行人王过, 曾师从朱熹, 讲学于拙斋书院;朱熹门人程拱建柳湖书院;陈文蔚曾往崇安武夷精舍师从朱熹, 后建丰城龙山书院、宜春南轩书院、景德镇双溪书院。

书院大儒培育的众多弟子, 在老师逝去之后, 生徒不负期望, 继起先贤, 讲学不辍, 光大师说, 成为老师学术的传播者继承者。或建书院发扬师说, 或继承山长之位, 将本学派的学说发扬光大, 这在很多学派的发展中充分得以体现。良好的师生关系, 造就了学术思想的承前启后, 不断推陈出新。如陆九渊一生钟情于精舍, 但陆门后学也一改其做法, 具有浓烈的书院情结, 这都致力于书院建设, 以其作为“景行前修, 心厉后学”的心灵归宿。

结语

书院在宋代进入了第一个繁荣期, 书院教育家继承和发展了先秦以来私学中的良好师生关系, 师生相交以道、共进于道, 互相砥砺。为师者, 德业并举, 阐扬圣道, 培育圣贤, 门人弟子则安学亲师, 延续学脉。光大师说,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是书院教育特色, 也是书院精神的源泉。师生和谐互动推动了学脉的传承, 开创了一代学风。

参考文献

《宋史》

《行状》

《宋元学案》

《石鼓书院记》

《文渊阁四库全书》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0)
大家都在看
我来说两句
0人参与, 0条评论
登录并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