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孩黏着妈妈未必是好事,超过这一年龄,你可能需要狠心推开孩子
朋友家的儿子,是个粘人的“小豆包”。
我们每次聚会,他都得跟在妈妈屁股后面,妈妈走哪儿,他就跟到哪儿。
同龄的孩子们都在开始社交,跟朋友们出去嬉闹,每次邀请他参加,都被无情地拒绝。
理由是:“我要跟妈妈在一起。”
大家都笑称,“你生了一个小尾巴。”可玩笑归玩笑,我们还是真诚地给朋友提出了建议,小孩已经开始上小学,过分黏着妈妈未必是好事,他们该有自己的世界了。
教育专家说过,男孩的成长其实是一场拉锯战,他们生来有着征服世界的雄性,所以会不断地向外探索。
作为父母,有时候要学会放手,让他们面临更多的挑战,才是对男孩最大的帮助。
本文配图均源于网络,图文均无关
母子关系没有边界,是孩子成长的“绊脚石”
网上看到这样一句话:“母亲有时是一种暴力!”
这句话给我很强的警醒作用,我们成为母亲以后,很容易“母爱泛滥”,十月怀胎、一朝分娩。其中的苦与痛,孕育了醇厚的母爱。
正是这份爱,让大家无法像旁观者一样清醒地教育孩子,总是忍不住地满足孩子们的要求,为他们包办好一切,变成“直升机妈妈”,只要孩子需要,我就会过去“支援”。
明明小孩已经长大,我们依旧要跟他们维持“脐带共生关系”,不舍得放手,不愿意保持界限,还把他们当成孩子一样疼爱。
这份爱听起来无私又伟大,却是孩子成长路上最大的“绊脚石”。
《梦的解释》中出现过一句话:
“每个人都会有恋母情结,尤其是在幼儿时期。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很正常的自然天性,但当孩子成长到一定年龄时,尤其是男孩,应该开始与他人交往合作,一步步独立起来。”
- 如果“恋母情结”没能及时切断,一来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他们对母亲畸形的依恋关系,很容易影响到未来的两性社交,对婚姻还会造成伤害。
- 二来,对母亲高度依赖的男孩,抗挫折的能力、自理能力、社交能力都尤其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成为无用之人。
我们见过周围有太多男性,明明已经成家立业,却事事依赖母亲,家里的大小事务需要母亲把关,任意让母亲出入自己的婚房,窥探自己和妻子的隐私空间。
这无疑是令人无法理解的事情,也很容易对夫妻的婚姻质量带来打压。
父母和孩子本身就是一场注定要分别的关系,希望你们能够看清,学着及时放手。
孩子超过这一年龄,母亲需要推开他
一个人的一生,其实有两次脐带的剪断。
第一次是出生的时候,它意味着从此刻开始,孩子就要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来到人世间;
第二次是发育的时候,差不多六岁左右,它意味着孩子将脱离父母的保护罩,开始向外部世界探索。
而第二次脐带的剪断,也就是孩子超过六岁以后,有了自主的行为意识,具备基本的生存能力,母亲就需要狠下心来推开儿子,让他们慢慢去扩大社交圈,适应社会发展。
心理学家迈克尔▪汤普森曾经说过:“童年需要一个终点,而培养孩子独立、培养孩子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让他们离开家长安全的怀抱,自主追求高一级的冒险和挑战,则是家长的职责。”
如果母亲总是包办一切,让孩子依赖自己,他们就无法成长为真正的大人。
母爱的“戒断”,需要循序渐进
当然,这里所说的推开孩子,“戒断”母爱并不是短时间内完成的,而是需要有方式和方法,注意循序渐进,避免你们前后的态度差异过大,给孩子们带来心理阴影。
研究发现,养育男孩是需要从亲密和距离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究竟该怎么做呢?
0~3岁: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可以关心拒绝溺爱
这一年龄段的小孩,正是需要建立起依恋关系的时期,他们需要获得父母无条件的爱,来获得安全感,确定个人存在的价值。
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相信这个世界是安全的,相信自己是值得被爱的。
所以,母亲在这一阶段的职能就是: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多给予孩子赞美、鼓励,亲密的肢体接触和心理呵护,保障男孩身心健康。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疼爱并不等于溺爱,母亲要把握好尺度,如果涉及到原则性问题,该惩罚还是要惩罚,不要为爱包庇孩子的错误。
4~5岁:尝试让男孩做家务
到了四五岁的小朋友,他们开始有自己的想法,平时像个“小大人”一样,会抢着帮母亲干家务,渴望自己的想法得到认同。
所以母亲要学着放心地让孩子自己去做,首先从家务上放手,鼓励孩子们参与家庭事务,培养其家庭责任感,还能锻炼自理能力。
6~7岁:鼓励男孩走出“家门”,多在外面社交
进入到小学阶段的男孩,离开了父母的襁褓,社交圈不断扩大,需要独立应付外面复杂的社会,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
这时母亲要多鼓励他们走出“家门”,大胆地社交,而不是因为担心孩子的安全,处处限制孩子的交友。
总而言之,男孩的成长是一朵晚开的花,我们需要耐下性子,悉心浇灌,想必他们总有一天也能开出绚烂的花。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