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捧上神坛的他们,这回人设真崩了

原标题:被捧上神坛的他们,这回人设真崩了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

谈心社

(ID:txs163)

作者 | 谈心社社长

开年第一月,院线大片神仙打架,爆款国剧屡上热搜,国产影视一片热闹景象。

喧嚣背后,有一部低调的慢综艺悄然拿下9.1的高分。

没有大热的流量明星,没有吸引眼球的话题,也没有强烈的冲突情节,和热闹的春节假期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甚至谈论的,也是一些并不能快速吸引人的话题。

但却有观众称它为“近来最有意义的综艺之一”——

《我在岛屿读书》。

慢综艺“不殆慢”

如果盘点几年的国产综艺,“慢综艺”堪称最亮眼关键词。

这不是一个新鲜的概念。

这几年,诸如《中餐厅》《向往的生活》等美食治愈系慢综艺几乎呈霸屏之势。

因为节奏慢、情节冲突弱等特点,节目往往会选择国民度高的艺人搭配流量艺人的方式,来提高吸引力。

图源《向往的生活》

与他们不同的是,《我在岛屿读书》一改常态,非但半个流量明星都没请,就连串场的主持人也都是不常出现在大家视野里的“素人”。

节目里只有几个中年大叔,在一座风景优美的小岛上,守着一间小书屋,听海、聊天、看书。

乍一听很无聊。

但这并不是一群普通的大叔,个个来头不小。

余华,似乎不用过多介绍,靠《活着》活着的传奇。

他笔锋犀利,擅长写苦难,一度是无数读者心中“只可远观”的文学大神。

但这些年来,却屡屡因“喜剧人”形象备受议论。

参加《朗读者》,谈论起自己装病被割掉阑尾的经历,开口就是段子。

图源《朗读者》

被问到为什么会走上作家这条路,坦言自己实属无奈,无法忍受牙医工作,觉得别人的嘴巴是“世界上最没有风景的地方”。

每每看到文化馆的人在楼下闲逛,十分羡慕他们的工作。

心愿得偿后,上班第一天特意迟到了半小时,结果发现自己竟是最早到的,开心到忘乎所以“我就知道,这地方来对了。”

“把苦难留给别人,把快乐留给自己”,先锋作家的身份背后,是一颗年轻有趣的灵魂。

苏童,堪称所有名家中,最会讲女性故事的男作家。

名作《妻妾成群》被张艺谋改编成电影《大红灯笼高高挂》。

巩俐饰演的主角颂莲,本是一名新式大学生,因家中变故主动嫁给财主成为小妾,在高墙深院的日月煎熬中,失控疯癫,最终成为封建家族的牺牲品。

图源《大红灯笼高高挂》

细腻的笔触下,是对封建社会背景中女性困境的深刻阐释。

与两位小说家不同,西川以写诗著称。

外界对西川有这样一段精准的评价:

“如果但丁追求的是不朽,莎士比亚追求的是此生此世,而卡夫卡追求的是虚无,西川为人们写下的只是瞬间,并且是不真实的瞬间,尴尬,还有荒谬。”

他被称为“最令人生畏”的诗人,还与海子和骆一禾并列为著名的北大三诗人。

除此以外,还有儿童文学家黄蓓佳,《收获》杂志编辑、副主编程永新前来助阵……

写书人凑在一起,聊的都是和书相关的事。

年长的前辈会向后辈推荐书目、科普文学流派:

相熟多年的文坛大家,则感怀当年的文坛往事:

一期不到一小时的节目,提到的推荐书目就多达十余本。

时而平淡叙事,时而剖析深刻,堪称一众娱乐综艺节目中的清流。

名家的另一面

不少观众在看到节目设置的第一印象,是担心会太过无聊。

“读书的事,拍成综艺真的能好看吗?”

这一问题,如今已经有了解答。

和低门槛、轻松易懂的网文、通俗文学不同;

严肃文学一度被认为是晦涩、无趣、沉重的,连带着严肃文学家们也被贴上了这些标签。

但在《我在岛屿读书》里,文学家们却撕掉了这样的标签。

他们围坐在一起,用轻松愉悦的方式,将书本内的知识和书本外的见识,一并娓娓道来。

节目中,余华突然一本正经地提出,想用自己手里马尔克斯签名版的《霍乱时期的爱情》和西川交换,令西川大吃一惊。

这背后是一段往事。

马尔克斯曾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到访中国,当时国内的一些书店,随处可见盗版的《百年孤独》《霍乱时期的爱情》等书,盗版情况十分猖獗。

回程时,他便发下狠话:死后150年都不授权中国出版自己的作品。

直到2011年他才松口,国内这才有了正版授权的马尔克斯的作品。

在这样的背景下,纵使余华是马尔克斯的“书粉”,想要拿到马尔克斯亲笔签名的小说,也是有难度的。

所以当苏童听到余华居然有马尔克斯的亲签时,有点儿不敢相信:“你还有这个?谁给你的?”

推搡着余华,让他赶紧拿出来看看。

结果余华不紧不慢地打开《霍乱时期的爱情》扉页,指着印刷体的“马尔克斯”四个字,一本正经地表示:

这不是签名吗?

有余华活跃气氛,几位大佬很快进入状态,有种什么都敢谈的“无畏”。

主持人问起“中文内容被翻译成外文,会不会大打折扣?”

被西川反驳道“外文内容翻译成中文,也会大大折扣。”

更是提到莎士比亚“受害”最深。

国内读者认为的莎士比亚文学优美而文雅,实际上莎士比亚很“野蛮”,甚至因此被当时禁止出现在法国的宫廷。

这边大佬们科普文学冷知识,另一边互怼也没停下来过。

那段老生常谈的“苏童黑历史”也在节目中再度被提及。

1998年,莫言、余华、王朔和苏童四位中国作家被邀请参加意大利文学论坛,演讲的主题是为什么写作。

余华贡献了前文提到的著名“弃医从文”名场面;

莫言则称自己想用稿费买双漂亮的小皮鞋;

王朔的理由更离谱“我想追女孩子”。

唯有苏童,老老实实写下“因热爱文学才走上写作道路”的演讲稿,后悔自己为什么不也瞎编一个理由。

如今再提起,被叶兆言调侃道“苏童现在不承认热爱文学了。”

几人中,苏童尤其爱被调侃,“始作俑者”正是余华。

不但指着和苏童年轻时的合照称“我感觉我是比苏童帅一点”;

聊到自己跟苏童带过的学生时,还傲娇地表示,现在这个学生只听自己的,不听苏童的了;

谈论作家老友们的书信往来,也毫不留情吐槽苏童写的信最无聊。

几番对谈下来,颠覆观众以往对作家聚会的印象。

以至于观众感叹“为一帮作家搞个真人秀这事,怎么才有人想到啊!”

综艺新尝试

这档节目的出现,仿佛给国产综艺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

追求治愈系的风格,向来是抵抗喧嚣市场的一剂良药。

只可惜,近些年大部分综艺追求的只是形式上的慢。

找一间农家小屋,寻两三个圈内好友,聚在一起干干农活,做做饭;

又或是一众明星艺人拖着行李箱去到异国他乡,开一间餐厅来弘扬美食文化……

听起来有种静水深流的惬意感,但往往节目实际呈现出来的,却并非如此。

在一档主打慢综艺的节目中,杨紫的手指不小心被割破,黄晓明坚持要送她去医院看。

杨紫婉拒后,黄晓明焦急万分,抛出名言:我不要你觉得,我要我觉得。

黄晓明在节目中的“出圈名场面”

一时间,片段被摘取出来,刷屏全网。

黄晓明“霸总”、“油腻”等各种词条刷爆网络,连带着节目的收视率也水涨船高。

披着慢综艺、治愈的皮,内里逻辑仿佛还是常规综艺的那一套——

用矛盾和冲突来换取收视率。

主打慢综艺,日常冲突却不断

焦虑和喧嚣愈发成了时代主旋律,我们越来越难静下心来,去慢慢吃一顿饭、好好看一本书。

短视频平台甚至直接推出“黄金三秒”法则,想尽办法要在三秒内抢占用户的注意力。

一切都在快速前进,好在总有人不愿被裹挟进这洪流里。

节目中的嘉宾,都是已经在文坛上取得了一定成就的作家。

当他们坐在一起时,除了谈论高深的文学话题;

更多地是将自己身上“作家、写作者”的身份剥离掉,还原成一个普通的读者、爱书人。

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是,年轻时的读书环境。

余华就曾说过,他年轻时想借本好书,很不容易。

为了在一天内看完四十万字的《罪与罚》,他甚至夜里偷偷跑到路灯底下站了一夜。

黄蓓佳分享自己大学时的经历,当时的纸张资源十分紧缺,书店里的图书不仅种类不齐全,数量也不多。

很多学生甚至冒着严寒守在书店门口,通宵排队买书。

苏童也聊到,那时自己去新华书店买书,稍微晚了那么一些,排了半天队,文学类的书籍全都售罄了,只买到一本《微积分》回家,心里却丝毫不觉得沮丧。

几十年过去,如今的我们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也更快捷了,但那股踏踏实实读书的劲头却早就不复存在了。

于是节目试图通过邀请这群我们熟悉的嘉宾,用完全颠覆形象的另一面,不搞花里胡哨的噱头,就讲明白读书这一件事。

用这样一档并不复杂的节目,给国产综艺打了个样。

或许就像节目热评中的那句话:

“综艺节目的下限也许很低很低,但总有一些节目在拉高国产综艺的上限。

这正是我们国家经久不衰的文化带来的最大益处。”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