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我们有无数种理由反对“早恋”,可没有一个站得住脚

我是一名老师,不仅如此,还是一位很“不正经”的老师。在和学生胡侃时,他们最想知道像我这样一个不正经的老师会怎样看待“早恋”问题。

说起早恋,我所工作的学校政策不算非常变态,只要不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太有伤风化的举动,学校是不会插手的,顶多班主任发现后训个话什么的。但也会隔一段时间,在晚自习的时候打着手电筒抓小情侣:手电筒不能一直开着,那样一对儿都抓不到,要先趁着夜色慢慢靠近,待到有十足的把握后,大喝一声,同时强光打到脸上。猎物在懵圈状态下是很好审问的,他们的班级、姓名、家长电话就都和盘托出了。

像不像闰土在瓜田里捉猹?

接下来言归正传,谈谈我关于早恋的研究。

一、早恋:作为一个问题的历史

从字面上看,早恋之所以是一种罪恶,绝对不在于“恋”——因为人人都有恋爱的权利——而在于“早”。那么,多早能算早恋呢?我上知网查阅了大量的资料,发现没有一个人能说清一个公民到多大年龄才具备恋爱的权利或能力,我们有“适婚年龄”这个词,但没有“适恋年龄”这个词。

这就很尴尬了:我们一直在谈论甚至试图解决一个很严重的问题,但到头来,却发现我们甚至无法清晰地定义它,那这么长时间我们是在和谁作斗争呢?

中国没有,或许国外有更详细的研究?

一番查阅之后,更尴尬了:西方根本就没有“早恋”这个词,也就是说,这个词就是产生于中国的本土词汇!大概诞生于20世纪60年代,发扬于改革开放之后。

改革开放之前的中国,不管是大人还是小孩,都不敢光明正大的谈恋爱,爱一个人是难以启齿的事,因为恋爱是政治觉悟低的表现,是会被鄙视的。就算有早恋的情况,也是极其罕见的,罕见到我们根本没必要发明一个词汇去描述它。

改革开放之后,我们不再笼统地围剿“爱”了,而是缩小了范围,开始围剿“早恋”了。

所以,早恋作为一个教育问题其实是很晚近的事。

二、我们在担心什么?

对于一个成年人而言,爱情是很私人、也很自由的事情,旁人无权过问,更无权干涉。只有涉及到婚姻的时候,恋人们才需要顾及外在的因素。

青少年们的爱情并不涉及婚姻,我们为什么会担心并干涉他们的恋爱呢?我们担心的点在哪里?

1、健康与安全

不得不承认的是,爱情是一种很疯狂的感情,它很容易冲破理性,使我们做出离谱的事情。成年人尚且如此,青少年更不必说。

所以我们会担心孩子们恋爱期间的健康与安全。

健康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健康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性健康。

写到这,我有一个与性无关但很有趣的经验要分享:我的同事们发现早恋情况后会告知家长。男生的家长一般显得淡定一些,只关心儿子的学习,如果成绩没有下降,家长会显得很开明;而女生的家长一般会非常激动,会向孩子追问很多细节,并且不管有没有影响学习,都会努力扼杀这段孽缘。其中奥妙大家肯定明白。

恋爱引起的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比较让人担心的,感情的波折肯定会影响孩子的情绪,严重的甚至会影响性格。我就见过很多恋情失败后,孩子的自信心一度受损。

心理健康与安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心理不平衡或情绪波动比较大,青少年会比较容易发生偏激的行为。

这些健康和安全的风险都是早恋给青少年带来的。

不过我听说,世界上每年因交通事故死亡的人有125万,每年吃饭被噎死的人都有12万。但这好像并没有阻止我们上街,也没有让我们因此少吃点。为什么?这中间的取舍标准无非是在双方之间衡量得失。与逛街或旅行的愉悦相比,我们宁愿冒这一百二十五万分之一的车祸风险,吃饭同样如此。

那么,爱情给一个人带来的成全和愉悦是否值得我们冒上述遇人不淑的风险呢?我觉得是值得的,否则不会有这么多人如飞蛾扑火一般去追寻爱情。

另外,如果阻止了孩子的恋爱活动,我们的干涉和阻挠会不会也给孩子埋下更大的心理健康隐患呢?每个人(不论大人还是小孩)的感情都是客观的、必然的,不分青红皂白地干涉和矫正,适得其反的可能远远大于正面效果。

第三个问题,所谓的生理健康问题,我们采取阻断的方法是不是真的有助于解决孩子的困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该帮助孩子面对问题解决问题,还是捂着他们的眼睛,一句“少儿不宜”带他们绕过这些话题?

对于早恋引起的健康和安全问题,我必须承认是存在的。但我要说的是,逃避或阻断并不能真正消灭这些隐患,而只是推迟了问题发生的时间。

有些困惑既然已经在孩子们头脑中产生,我们不仅不帮他们正视,还要千方百计转移他们的注意力。这种掩耳盗铃的掩饰反而让孩子们看清成人世界里真的有鬼。

2、孩子们混淆了爱情与友情

有很多讲究策略的班主任劝导学生用的就是这个说法:“你们”年龄太小,还不懂爱情,还不具备谈恋爱的能力,你们只是将友情误解为了爱情。

我真的不知道爱情的定义是什么,甚至也不知道友情的定义是什么。我爱上我妻子的时候并没有翻书按照定义去验证这算不算爱情,就很不严谨地和她约会了。不过,一直到现在为止我都确信这就是爱情。

对爱情的确信或许是一种天赋的能力,而且这种能力的准确性一般来讲是比较高的。所以,作为当事人的孩子和老师的判断哪个更准确,这是存疑的。

更何况,在我看来,定义一份感情是一件扫兴的事情,甚至是一件愚蠢的事情。人和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我们顶多只能描述它们,不能定义它们。更没有人有理由因为一种感情定义模糊而断然否定其存在的权利,这是一种教条的唯心主义。

谁规定中学生之间的感情除了友情就是爱情?而且前者是合法的,后者是违法的?据我观察很多孩子之间的感情恰恰是一种很难划界的、朦胧的状态,既超出了简单友情的界限,又很难定义为爱情。

其实,有很多孩子曾自己跑过来对我倾诉困惑:她不知道跟那个男孩是朋友关系还是恋人关系,这该怎么办?

我给的建议是,先不要着急给这个关系一个明晰的定义,先做这份感情的旁观者,旁观自己跟他相处时的心绪,旁观两人关系的特殊性。在此期间不要刻意左右它朝哪个方向发展,和对方相处时,自己怎么舒服就怎么来。时间一长答案自然会出现,到时候该怎么做,两人再好好商量。

3、早恋成功率太低,最后必定分道扬镳

这是我见过的最拙劣的说辞,媒婆才说这种话。

什么叫一场“成功的恋爱”?是顺利步入婚姻殿堂,白头偕老吗?

且不说在成年人世界,有多少人有资格教导别人怎样谈一场成功的恋爱;就算有,我们也没有权利要求任何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成功模式去谈一场恋爱。

爱情之所以迷人,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它的去功利性:它不讲成功或失败,甚至不讲结果,不讲前途,它蔑视世俗中那些权衡利弊的价值观。它只要求当事人忠于自己即可——爱就是爱,恨就是恨——这是爱情唯一的价值观。

4、学习成绩

这才是根!本!所!在!

在我查阅的论文中,很多学者干脆将早恋定义为“中小学生在校期间的亲密关系”。注意这个定义,它吊诡的地方在于:一个以时间(早恋)来命名的概念,却要用空间(“在校”)来解释!这简直是中国魔幻现实主义的代表词汇。

揭开概念遮遮掩掩的措辞,早恋无非就是:“影响学习成绩的恋爱”。而且这个定义之所以将大学排除在外的原因在于,大学成绩已经没有那么重要了——成绩才是早恋的命门。

维持亲密关系是需要付出精力和心思的,这当然会耗费时间(注意是“耗费”不是“浪费”)。

不过有两个问题:

首先,如果爱情是纯粹的浪费时间,耽搁人生,那么我们成年人干嘛要谈恋爱呢?是我们已经放弃自己了,觉得自己的人生就这样了,浪费就浪费吧?还是我们谈恋爱只是为了传宗接代,有“重任在身”,不得不忍受这种痛苦?

这些口是心非的辩白就不用我反驳了吧?

孩子们,大人们,爱情并不是传宗接代的手段,也不是难以启齿的情欲。她是对我们的成全,两个相爱的人互相扶持、互相鼓励、互相陪伴,甚至互相容忍,最后一起老去,并相约着奔赴死亡——还有什么能给我们如此的勇气,帮我们面对如此无聊而残忍的人世?去爱——这是每个人的头等大事。

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或者说,我们应该希望孩子们从教育中获得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对幸福的认识和追求幸福的能力”。

知识和工作技能确实对日后的幸福很重要。不过,学会如何挑选一个爱人并以正确的方式爱她,难道这个能力不重要吗?凭什么要牺牲后者给前者让路呢?

其次,有人会说,谈恋爱什么时候都可以,但高考只有一次,耽误了就没机会了。

这才是我们千方百计阻挠早恋的根源所在!以上我们所列举的其他理由都不过是欲盖弥彰的托辞而已。

这也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问题,我们已经把教育搞成了一场竞争。

竞争与“成功”有关,与“成长”无关;与“效率”有关,与“幸福”无关。

在这场竞争中,其中每个选手都必须像心无旁骛的赛车手,不能有任何分心。说白了,他们就是一架考试机器,所有零件满负荷运转,只为那个成绩。只要生理上不生病,心理上不发疯就行,剩下的所有精力和时间都必须投入到这场生死攸关的比赛中去,不能有一丝“浪费”。

现实的力量如此赤裸裸,如此强大,我无话可说。只是,每当我不得不以这样的理由劝学生不要谈恋爱时,我感到羞惭。

明明是我们制度设计的问题,却要求孩子们牺牲他们的自由来买单。错误是我们的,却要孩子来负责。并且还要给他们洗脑,说这是他们自己的错。

我们的教育什么时候变得如此狭隘和功利了?甚至让我们不惜以虚伪和欺骗对待孩子?

为了成绩可以牺牲孩子们所有其他的生活,甚至牺牲爱的机会和能力。所有与成绩不相干的事情只能作为一种调剂,来为课业服务。那些完全与成绩无关的被当作不正经的事情粗暴地排除掉。

所以,我们从不教导孩子们成绩以外的东西,从来不愿意教他们怎么样去爱,难道这不重要?

在成绩与“早恋”的矛盾中,到底哪个才是有罪的一方?哪个才应该被纠正,被责问?

二、我们可以做什么?

首先,我强烈建议改称呼,不要再叫“早恋”了,这个称呼本身就暗示这是一个问题、一个需要矫正的错误。我们急需一个中性的称呼以纠正这种偏见和暗示,叫“校园情愫”怎么样?这至少是一个中性的、不带价值偏见的词汇。

其次,我的立场是不打压,不阻挠。这是对孩子无理的干涉,严重的可能会导致青少年排斥异性,甚至排斥亲密关系。

当然不打压,不阻挠不代表不管。青少年因为年龄和阅历的问题,需要在恋爱这方面给予引导,这是我们的责任。

这方面最基础、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性教育和安全教育:教他们怎样自我保护,并给他们普及一些重要的性知识,近些年来,我们的教育界对此已开始逐渐重视起来。

其次,我们要引导学生梳理一些基本正确的爱情观,比如:

1、生活很美好,爱情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但也只是一部分而已。我们要做到学习和生活的平衡,顾此失彼总是不好的,不管哪个是“此”哪个是“彼”。好的爱情应该是两相成全,共同进步的。

2、尊重自己的感受,也尊重别人的选择,好聚好散。

3、不要只看外表或家产,更要注重内涵。

这就够了。

注意,以上的性知识教育和这三个原则,都只能是一些教育和引导,不能当作纪律或要求来硬性规定。犯错当然是危险的,但是孩子们有犯错的权利和自由,否则他们何以成长?

恋爱是人的基本权利,我们已经过了思想控制和感情审查的年代,对早恋的管制只不过是那个审查年代的余绪而已。

我们不能以成绩为由去阻挠早恋,如果二者真的产生了无法两全的矛盾,这只能是我们的教育出了问题;我们不能以健康和安全为由去阻挠早恋,因为万事皆有风险,何况我们可以通过引导来规避这些风险;我们不能以其他任何理由来阻挠早恋,因为它有一个重要的名义——青春。

我相信,等我们在教育领域摆脱了审查和管制的残留,孩子们脸上的笑容一定会更坦荡。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