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特写丨他是探险家、木匠、机器人专家……他说:教育需要有趣的灵魂

本文共7770字,阅读约需12分钟

《当代教育家》2022年第11期

人物特写

东莞市步步高实验学校 余征东

长期以来,老师都是学科知识的代言人,但真正的好老师,应当以完整的人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应该给学生带来价值观、生活态度的全面影响。余征东就是一个以有趣、好玩、充满冒险精神的形象出现在学生面前的老师,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新教师。

“听说东哥把那辆好车给卖了。”

“听说他买了辆二手长城皮卡,还换了一辆重型摩托。”

“东哥暑假开着皮卡又进藏了。”

“对,这次带着两个儿子一起。”

在东莞教育界,余征东是一个不大不小的“传奇人物”。

走在校园里,不论是保安、保洁,还是老师,见了他都会亲热地招呼一声“东哥”。他的传奇不只源于精彩的生活方式,也不仅源于一系列国家级、省市级荣誉,更来自他对待生活和教育的态度。

当一位老师同时拥有绘画、机器人制作、多媒体设计、木工活、篾匠活、电器维修、汽摩维修、网络建设运维、HIFI系统DIY、摄影、健身等技能,他会给孩子们带来怎样的惊喜和影响?

“我的教育梦想,是让学生过更加丰满的生活。”余征东说。

01

“问题驱动”的成长之旅

余征东丰富的学习经历,是由一系列“问题”驱动的。

少年余征东最大的问题是“吃肉”。

他生于一个平凡的江西教工之家,父亲是民办教师,温饱有余,小康不足。食欲驱动之下,少年余征东学会了很多绝活:为了捉鱼,他学了 匠手艺自编鱼篓;为了捉虾捕蟹,他又去观察动物的习性;为了上山拉柴火,他还跟村里的木匠学做了一辆独轮车。“没人逼我学数学、杠杆、滑轮、浮力原理, 大自然是我最好的老师,也是最好的考题。余征东说,“后来我当老师,教的不仅是知识本身,更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读大学时,余征东的生活捉襟见肘,他盯上了在校广播站发文的稿费,“一篇文章可以换一块大排”。于是他课余经常练笔、投稿,打磨出了一手好文章。他还攒钱买了一部胶片相机,自学暗室照片冲印,因为他大学学的是美术教育,精于使用色彩和构图,摄影技巧突飞猛进。毕业前夕,他又用做家教的积蓄组装了一台电脑,开始自学软硬件技术。这时,学习对他而言已经不仅是谋生所需,更是他探索世界的方式。

2016年第一次摩旅抵达珠峰大本营

毕业后,余征东辗转做过各种工作,修过电脑、建过网站、做过网络运维、设计过动画、搞过平面设计……他多才多艺,性情温和,走到哪里都受欢迎。但他始终觉得“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婉拒了几份高薪岗位后,他最终在东莞虎门一所学校扎下了根,任信息技术老师。

领导发现这个年轻人会摄影摄像,学校的大小活动都离不开他,于是又把校园电视台这部分工作给了他,每周做一期电视节目。

余征东有个特点,只要有了明确的任务,学什么都快。为了拍节目,他很快上手了编导、编剧、场务的工作,又因为有做平面设计的美术功底,触类旁通,把每周节目做得井井有条。隔着镜头,他对学校的基本运行也有了全方位认知。

这位技术大咖深受大家喜爱,其他老师每次遇到课件难题时就会请教他。余征东制作FLASH动画的手艺也发挥了作用,让老师们的示范课如虎添翼,而他也耳濡目染,掌握了大量参赛、授课的技巧。他回忆道:“那段时间没人教我具体怎么上课,但我熟悉了各个学科的教学流程,觉得上课一定是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

24岁那年,这位年轻人走上了讲台,开始了一段自己真正的教育人生。

当时没人意识到,这个“什么都会一点”的小伙子,将会书写一段怎样的教育传奇。

02

超学科的课程实践

走上讲台不久,余征东就在当地引发了争议。

有人说他研究珠三角水资源的实践课“反映了环境污染问题,影响东莞形象”,应当立刻停止,撤销公开发表的成果;也有人力挺,认为这种课才是真正的学习,值得鼓励。直到中央电化教育馆颁发的全国一等奖发下来,争论才逐渐平息。

严格来讲,引发争议的课不在讲台之高,而在江湖之远。

余征东教了一两年信息技术课,就拿到了广东省教师优质课大赛一等奖,他又跨界讲起了综合实践课。课堂上,有学生问:“有些小河里的水看起来很清澈啊,为什么几乎见不到水草和小鱼呢?”余征东答不出,孩子们也没头绪。他大手一挥:“这个周末,感兴趣的同学跟我一起去河边看看!”

学生们云集响应,跟着余老师和家长跑了周边几条小溪,却看不出什么端倪。余征东问:“你们觉得为什么水里没有鱼呢?”“因为鱼在这种河水里活不下去。”有学生给出了很直白的解释。

忽然有学生说:“我们可以检验一下,河水到底怎么了。”

余征东是校园里的"能工巧匠”

一个研究项目就这样诞生了,感兴趣的学生分成几组,在余征东和家长的带领下,跑去不同的河里取水,记录流域周边的环境,再把水样送到专业机构检测。采样持续了几个月之久,余征东则建议他们运用数学、语文、科学课上的知识,分析水质数据,撰写调查报告。再手把手教他们制作网站和动画,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彼时东莞的高端制造业尚不发达,传统制造业仍然占据产业结构主导,水质调研结果令人触目惊心。

研究过程中,余征东极少给学生做价值判断,更多引导他们辩证思考。最终,学生们看到许多工厂造成的严重水污染,也看到工厂给人们提供了工作机会,带来了更便捷的生活。很多学生的思考已经超越了简单的“是非对错”层面,在网站上,他们写道:“这些工厂排出的工业废水,每时每刻都在污染着我们的地球;但我们做调研骑的自行车、穿的牛仔裤,做网站用的电脑,不都是这些工厂制造出来的吗?”

这个名为“无渔•无余”的项目不仅在当地教坛引起轰动,更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余征东步履不停,又带着高年级学生做起了“活在珠江口”项目。

在调研水质的过程中,学生们发现有些老人以船为家,几乎从不下船,原来他们是一辈子生活在船上的疍家人。于是,余征东和学生们又开启了新的研究一为什么疍家人以船为家?疍家人有哪些生活习俗?为什么他们捕不到鱼了?为什么年轻人都上岸生活……

学生们走访了一位位疍家老人,调研了他们的生活环境,思考社会发展对文化族群的影响。整个研究涉及语文、数学、历史、生物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这个项目最终获得全国中小学电脑制作活动一等奖。

在余征东看来,跨学科是教育最大的乐趣之一,能够引导学生面对和解决真实生活世界的问题。“地球不是按照某个学科逻辑运转的,学生们在生活中面对的问题也从来不是分学科的。当学生要解决真实问题的时候,不可能通过单一学科来完成,跨学科整合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情,学生的综合素质由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所以,我希望把整个世界变成学生的课堂,让他们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真实地思考。”余征东说。

2013年,余征东踏上了东莞松山湖这片教育热土,开启了新一轮跨界与转型。

03

科创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母亲节作业:给妈妈设计一辆电动车。”东莞松山湖实验小学的机器人社团课上,学生们听到余征东的任务时欢声雷动,没什么比这个更好玩的作业了。大家七嘴八舌讨论起设计思路来:电机、电池、控制器是必需品;为了呈现机器人设计思维,有的学生要加上距离传感器,一旦判断有撞车风险就断电制动;还有的学生考虑到妈妈要骑车买菜,为了稳定、承重,要加上后排的辅助轮,于是电动车的模型确定为三轮车。后来,各类奇思妙想都叠加到了这辆车上一防雨棚、太阳能电池板、音响……

十几年前,“设计思维、用户思维、以终为始”的理念还鲜有人知,余征东就已经在课堂上开始探索了。不过他的社团课不仅要设计,更要做出样品,要能骑着上路。

他带着学生们一起搜罗废旧自行车架,又找来各种轮子、电器元件,一点点拼凑。学生们发现,最大的挑战是超重,完全组装起来,这辆车得有一两百斤。于是大家开启头脑风暴,一轮轮地做减法,只保留最实用的功能。为了改良工程结构,学生们把三轮车改成了前二后一的“倒骑驴”样式,余征东就带着大家研究差速器的工作原理,解决最核心的转向问题。学生们的数学、物理乃至美术能力都大幅提升。

最终这辆“给妈妈的电动车”没能交到妈妈们手里,而是出现在了校运会开幕式上。校长骑着这辆自带动感音效的“倒骑驴”闪亮登场,引发全校师生的欢呼。“可能许多年后学生把技术细节都忘光了,但他一定忘不了校长和那辆车带来的快乐。”余征东很自豪地说。

这个设计获广东省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还被一些厂家模仿后量产。

2017余征东带队参加伦敦欧亚机器人挑战赛

但,这是机器人课吗?这是当时许多人的疑问,那时小学的机器人教育方兴未艾,余征东也是第一次接触这个领域。他反复思考,对于小朋友而言,机器人教育的本质是什么?经过大量的学习、思考,他将其简化为一句话:用机器实现功能,用技术解决问题。

从这个观念出发,余征东后来主编了广东省实验教材《科创与STEM》。他在山区长大,为生计走南闯北,深知教育资源公平任重道远,所以在他的课程理念中,机器人从来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奢侈品,塑料瓶、废纸箱、破木头是他最常用的教具。他去粤北山区学校交流,带着老师们用随手可得的竹节人、传感器和灯泡做简易机器人,孩子们爱不释手。一位校长动容地握着余征东的手说:“过去我们总觉得科技教育很难,经费不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但是按照你的思路,几百块钱的预算,就能带着学生做一年了!”

04

用技术解决真实问题

在学校的机器人社团里,余征东将学生进行混班混龄教学,以大带小,分三个梯队。小学低段进行科学探究,“安全而纯粹地玩”,学生们喜欢玩拼装、天马行空地画想象创意图;中段学生主要学习科技创新,学生在拼装的基础上,为机器人增加动力系统或组合多种材料,可以用遥控器来实现简单功能;高年段的学生可以实现创意物化,研究人工智能和智能制造,综合机械结构和传感器应用,把想的和设计的机器人做出来。

通过几个阶段的学习与实践,他的孩子们积极参加各级各类的机器人竞赛,学生队伍多次荣获市、省、国家级教育系统举办的机器人竞赛冠军,机器人队还赴美国参加“世界机器人锦标赛”,和来自各国的机器人高手同台竞技,荣获金奖,学生收获了荣誉,也得到了锻炼;社团学生也曾赴英国参加“欧亚机器人挑战赛”,和来自发达国家的选手比拼,获得冠军。在香港回归20周年庆典活动中,余征东和机器人队还进行了表演。

他的课堂不给学生压力,想玩就玩,玩腻了就走,工作室里总是围满了专注的孩子。

2017年,余征东第二次进藏

刚带机器人社团不久,余征东就注意到班里的致远,这个男生的生活习惯和学业状况都很令老师们头疼,同学们也不太喜欢他。但致远唯独在科学课上格外专注,只要他沉浸在机械世界里,连老师跟他说话,他都充耳不闻。余征东觉得这是个契机,就向他抛出橄榄枝:“只要你能写完作业,晚上就可以来实验室’加班'。”自此,余征东的工作室多了一位小科学家,每天敲敲打打忙到宿舍熄灯。

所有人都没想到的是,致远泡在工作室并不是为了玩儿,而是真的“用技术解决问题”。半学期后,这个四年级男生专门找余老师,说了一番终生难忘的话:

“我去过爸妈上班的大城市,那里的楼很高,他们住在小巷子的出租屋里,那里的街道很窄。我经常担心,消防车爬不上高楼,进不去胡同,如果失火了怎么办?所以我要设计既能爬高又能灵活转弯的消防车。”

致远的想法质朴又独具匠心,他设计了一个可以360度转向的车头,又把塔吊的自由伸缩结构拼到了车身上。在他的构想里,这种消防车能在棚户区的巷子里来去自如,遇到高层火灾时,只要根据层高带好攀升模块,就可以很快在事发地拼成一座消防救援塔。为此,他利用已有的机器人制作经验,花了几个月做出了可以原地掉头自动爬升的智能消防车模型。

几年来,中国的城市化进展迅猛,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余征东才意识到,致远早已预判了大都市消防的痛点。“那辆粗糙质朴的模型车,其实是致远在呼唤‘爸爸妈妈我想你们,希望你们平安回家!’这种情感表达才是最动人的。”余征东说,“由此我开始思考,我们的科学课应当是有情绪、有态度的。所有的课程最终都要关注孩子本身,关注孩子的心灵。

05

传承,并肩前行

2021年,松山湖第二小学青年教师朱兆锋,接到了上东莞市信息技术视导课的任务,第一时间就去找“东哥”讨教。

2018年参与筹建松山湖第二小学后,余征东担任行政服务中心主任,还需要负责STEAM课程的规划与落地,带领年轻人进步、成长。面对雄心勃勃又一筹莫展的朱兆锋,他仿佛看见了十几年前参赛的自己。

朱兆锋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形,“东哥给人的感觉总是特别淡定,他拿出一张白纸,我俩边说边写,把所有有可能呈现的课程内容列出来,再删去关联度不高的内容,课程框架一下就水落石出了!我们要呈现人工智能技术对‘灯’的赋能。”他想了想,又笑着补充道:“后来我才知道,东哥自己原本也没什么头绪,这个课程框架完全是在那么短的时间里聊出来的,这就是课程专家的魅力。”

松湖二小创校之初就引入了全课程理念,老师们对于跨学科教学得心应手。各科老师很快拿出了课程方案,用一节视导课展现一个项目学习的成果。科学课、综合实践课上,老师们带着孩子研究灯的前世今生、照明原理、基本结构;信息技术课上,朱兆锋结合基础编程知识,带学生们设计基本的传感系统,同步进行的草木染课程,则从文学和美术角度,带孩子领略光影和色彩的魅力,草木染作品成了天然的灯罩材料……

视导课当天,朱兆锋和孩子们一道,展示了“如何让我们的灯更加智能”。有些小组做出了智能声控灯,有的学生设计了多种方式触发的灯,还有学生改良了自己教室的照明方式,那间教室今天仍在使用学生们设计的灯光控制系统。来访的专家、老师们大呼精彩:“原来信息技术课可以如此饱满!”

2017年,余征东骑行抵达新疆赛里木湖

指导年轻人的同时,余征东并未远离课堂,他开设了更加天马行空的“创新思维课”。

年过不惑后,余征东的教学已然游刃有余,不再拘泥于某个学科,也不执着于参赛获奖,而是面向真实的世界和生活,面向孩子真实的问题,让孩子学有所获。

松湖二小利用中水处理系统和雨水收集系统造了一片水景,美其名曰“好奇湖”,湖里养着小鱼和小鸭子。有些好奇的学生把树枝、叶子甚至鞋子放到水面,看着它们起起伏伏,余征东灵光乍现:“我们来用塑料瓶做一艘船吧,能载人的那种!”

在创新思维课中,项目组的孩子跟着他埋头苦干,一次一次地研究塑料瓶子如何做到最优结合,稳固又耐用,在实验中轻松掌握浮力知识。考虑到,实验中学生可能会不慎落水,余征东连干衣服都早早准备好了。最终这艘船首航成功,余征东又布置了新任务一为这艘瓶子船加装动力与转向系统。学生们玩得欲罢不能,学校也默许乃至鼓励这样的“折腾”。“只有折腾起来,学习才能真正发生。”创校校长孙道明说。

学校每天都有“赖”在校园里不愿回家的孩子,沙池是他们最喜欢的去处之一。某个雨后的傍晚,孙道明发现余征东跟学生一起蹲在沙坑里,走近一看,他正在和孩子们比赛挖坑,满头满脸都是泥沙。几个人挖得大汗淋漓,余征东忽然一拍手:“孩子们,咱们把所有的坑连起来,修一条地下隧道吧。”接着他就给几个孩子讲什么样的隧道不容易坍塌,什么样的坑洞更方便运沙土。隧道竣工时,已经红日西沉,孩子们在夕阳下兴奋地回家了,余征东比孩子们更开心。“愿意陪孩子玩的老师很多,但征东总能玩得很高级,”孙道明说,“这是教育最美好的样子。”

06

教育需要有趣的灵魂

余征东每年都会筹备自己的“开学第一课” 场旅行分享会。他会给学生讲旅途的见闻,分享青藏高原、塔克拉玛干沙漠深处的风土人情;还会讲草原、冰川、河流的故事。他见多识广,摄影水平高超,学生们总能听得心驰神往,各科老师也会专门来听课。

“旅行咖”似乎是余征东众多标签中,不太起眼的一个。但他其实是位“硬核玩家”,每个暑假都会往西部跑,用徒步、自行车、摩旅、自驾的形式丈量云贵川藏,他曾三次抵达过西藏,研究青藏高原的地形地貌、生物多样性、藏地文明,俨然活成了一个地理老师和历史老师该有的样子。

摩旅让他的灵魂和风相融,抵达诗和远方。他曾骑摩托穿越过阿里无人区,欣赏准噶尔盆地戈壁荒漠的黄昏,也曾抵达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游览面积超过2000平方公里的达里雅布依村,见不一样的人,品不一样的风景。

余征东说,旅行为他的奋斗注入了灵魂,也为他的科技教育赋予灵感。

穿越中国之旅中,他随身带着相机,时刻收集课程资源。丹霞地貌、雅丹地貌是什么样的,冰川里究竟有什么,各地的岩石有哪些区别,不同海拔的植物有怎样的特点……他都一一记录,最终呈现在课堂上。

余征东曾经历过无人区断粮、青藏高原失温、车祸,被高山落石砸中头盔的险情,一次次化险为夷后,比起勇敢,他的脑海里更多浮现的是“谨慎”,因为他想到了他的孩子们:“我们总希望学生尽量远离一切危险,但走向社会后,这种绝对安全的环境是不存在的。所以不妨根据学生的认知发展,让他们有限度地了解危险事物,慢慢建立安全的边界。”

2022年途经丙察察,第三次进藏,图为余征东摄影作品

在学校的木工房、烘焙教室、创客空间里,采用工具分级制度。学生们可以在老师的监护下,循序渐进地学习锛凿斧锯,试着操作切割机。他还带着学生到森林砍伐大树,刀斧全上,甚至油锯都用上了,砍伐的大树在大人的帮助下运回学校,加工成学习用具。在余征东看来,只有认识危险后才更懂得敬畏,安全教育才能真正发生。

年轻教师眼中的“东哥”,永远充满对生活的希望。新冠疫情防控期间,余征东负责学校防疫事务,琐碎地奔走之余,他每天在固定角度拍摄同一棵树,解封那天他把21天的影像剪辑成了视频。学校的心理老师李瑜说:“看着那棵树从枯槁到一点点发芽长叶,所有人都感受到了心灵的疗愈。这个视频的效果堪比一次专业心理辅导。”

封校期间,老师们都住在学校公寓,难免有些苦闷,余征东背上帐篷和厨具,跑到学校附近无人的湖边,煎牛扒喝茶,美其名曰“精致露营”。一位青年教师后来说:“当时我跟东哥还不熟悉,觉得他是苦中作乐,后来才发现,他真的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发现趣味,这也是我心目中做老师应有的生活姿态。也许我们做教育,真的需要有趣的灵魂。”

灵魂有趣,眼睛有光,敏锐善思,创意不断……生活的所有都成了余征东的教育资源,这才是老师最好的样子。

07

下一站,步步高

2022年暑假,余征东开着改装过的二手皮卡,带着刚中考完的双胞胎儿子去了趟西藏。

由于工作原因,两个儿子是余征东一手带大的。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如今也已颇有乃父之风,擅长骑行,足球达到了同年龄段的专业水平,也写得一手好文章。这次自驾进藏,也算是圆了父子多年来的一个梦想。

余征东带着两个儿子在世界屋脊上寻找自己2016年爬过的冰川,发现当年的仁龙巴冰川早已融化大半,退后近200多米。小儿子说:“爸,你当年是不是吹牛了?这冰川哪有你说的那么壮观?”余征东乐了:“我没骗你,是地球在变化,这个世界每天都在发展变化。”

下山后,余征东也开启了教育生涯的新征程,参与筹建东莞市步步高实验学校。

步步高实验学校由OPPO Vivo和小天才三家企业共同筹办,依山傍水,颇具城市园林景致。学校致力于回归教育本源,做“有生命力的教育”。余征东选择步步高的原因之一,是学校依托步步高系企业所在的高端电子信息产业,致力于将企业生产线和实验室变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余征东结束了一天的忙碌,喜欢爬上校园里的山体公园,看着拔地而起的实验室、教学楼出神。每当这时,他总会想起编鱼篓捞鱼、推独轮车运柴火的童年时光。“教育总在发展,但带着问题学习,用技术改变生活的本质是永恒的。”余征东看着夕阳缓缓沉入不远处的大朗山,喃喃自语。

他期待着下一次跨界,也期待着教育的回归。

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 “在看”

并转发给更多人看。

点击下方查看往期精彩好文↓ ↓ ↓

“教育鬼才”是怎样炼成的?

引领名校突围!这位校长守正出奇,令人惊叹……

封面人物 | 芬兰驻华教育参赞访问这所学校后,由衷感叹:我闻到了幸福教育的芬芳

封面人物丨聂明智:用一生的时光,打造教育的理想国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