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魏广悦《佳木斯记忆(1)毛主席给亲笔回信的学校》

原标题:魏广悦《佳木斯记忆(1)毛主席给亲笔回信的学校》

春风时雨育英才 桃李天下竞芬芳(采写时间:2006年4月)

这是三江平原上培养人才的一个巨大摇篮;

这是神奇黑土地孕育生成的一颗璀璨明珠。

啊!佳木斯一中,60年的风雨兼程,60年的呕心沥血,60年的激情燃烧,60年的争创辉煌!

全国红旗学校;

全国教育系统先进集体;

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

全国体育卫生工作先进学校;

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

国家级绿色学校;

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状”;

黑龙江省“‘三育人’先进集体”;

佳木斯市先进党组织标兵……

十几块闪闪发光的国家级奖牌、上百项来之不易的省市级荣誉称号,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一中人的汗水与心血。

《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和中央电视台等新闻媒体的宣传报道,在全国重点中学校长工作年会、全国百名名校校长论坛、海峡两岸优质教育研究会和中韩名校长论坛上的发言,多次承办全省重点中学教学现场会,更加令佳木斯一中闻名遐迩。

在漫漫60载的历史岁月中,它有过怎样的不寻常的经历?

在遭遇各种各样的艰难困苦时,它靠什么摆脱逆境,一步步发展壮大?

【1】历史篇:延安精神,薪火传承

当新中国尚在襁褓中哺育,当解放战争的炮声还在隆隆作响,被称为“东北小延安”的佳木斯市正沉浸在赶走日本帝国主义、人民当家做主的喜庆之中。

1946年5月4日,佳木斯一中的前身——合江省立佳木斯联合中学,就诞生在美丽的松花江畔、这片已经回归人民怀抱的土地上。

这所学校由伪满时期的“男子国高”“女子国高”“师范”三校合并而成,三校的前身是桦川县立佳木斯中学(当时佳木斯隶属于桦川县,学校简称桦川中学),于1926年在佳木斯奠基立校。

中国共产党三江地区的建党先驱唐瑶圃,曾经以教师的身份在这里秘密播撒革命火种;张耕野、董仙桥、冷云和陈雷等一大批抗日英雄、仁人志士,从这里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后,义无反顾地跟着共产党走上了革命道路。

作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建立前创办的最早的几所学校之一,合江省立佳木斯联合中学的前四任校长都是在革命圣地延安工作或学习过的干部。

第一任校长是赫赫有名的抗联将领、时任合江省政府主席的李延禄。

第二任校长由曾经担任过毛主席秘书的东北大学校长张如心兼任——他在延安时第一个提出了“毛泽东同志的思想”这个概念,即后来的“毛泽东思想”。

第三任校长是曾经担任过沈阳市市长的邵凯。

第四任校长白潞是一位年轻的女干部,毕业于延安的抗大。

如今,在佳木斯一中的校史陈列馆里,他们的大幅照片和生平简介常常引发许多老同志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老校长白潞后来分别在沈阳市的一所中学和沈阳师范大学担任过领导,离休后从国家主席手中领取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奖章,近日她把这枚十分珍爱的奖章赠送给了自己魂萦梦绕的佳木斯一中。

除了校长之外,学校那时候还有不少干部也是从延安来的,如副校长许法、教务处长方俊夫等等。

从延安来的经济学家于光远、新华社特派记者刘白羽、著名作家萧军、周而复等人,都曾经来学校作过激动人心的报告,热情地宣讲革命道理。

通过这些“延安干部”的言传身教,延安的精神、延安的传统深深地在这所学校里扎下了根。

师生们走出校门,到农村参加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运动;

学校在长发屯耕种80多公顷土地,打下的粮食用火车运往前线,支援解放战争,而师生们却以冻白菜充饥;

“为革命而刻苦学习”在校园内蔚然成风……

在新中国建立前夕,这所学校已经培养了1000多名优秀革命干部,他们或者舍生忘死地奔向战场,或者满腔热忱地投身于新政权的建设中。

1949年6月6日是当时的教师节,恰逢解放战争前线的捷报不断传来。教职员在学校的大礼堂里隆重热烈地欢庆自己的节日,他们仿佛看到了久以盼望的新中国的曙光,群情振奋。

这时,白潞校长向大家征求意见,想要把“东北小延安”的联中情况向毛主席汇报一下,会场上一片赞成声。于是,《佳木斯联合中学教职员致毛主席的信》经过反复推敲后寄出。

毛主席于6月25日给学校亲笔复信,写道:“谢谢你们六月六日的来信。甚望继续努力,与群众结合,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

当天上间操时,白潞校长向师生们宣读了这封复信,校园内顿时一片欢腾。师生们载歌载舞,锣鼓声、欢笑声相互交织,荡漾在校园的上空。

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亲笔复信,在佳木斯一中的校史上增添了最光辉的一页;“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的勉励,长期以来成为这所学校取得一个又一个新成绩的巨大动力。

1952年,新校舍建成,联中乔迁,易名为“佳木斯市第一中学”。同年,被确定为黑龙江省重点中学。此后,办学条件逐步改善,教职员工不断变动,新老同学年年更替,优良传统也在继承发扬。

在一次又一次的防汛和扑火的紧要关头,一中的师生们奋不顾身地冲在前头;

在年复一年的秋收大忙时节,一中的师生们身背行李,奔赴乡村,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

在杂草丛生、荒芜凄凉的柳树岛上,一中的师生们锲而不舍地插栽柳枝,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柳树岛;

沿江公园的江堤、四丰山麓的绿树、儿童公园内美丽的杏林湖,都留下了一中师生们的辛勤汗水。

校园内,红墙绿树,百花争艳,学习氛围浓厚,文体活动活跃,呈现出勃勃生机。

1958年,佳木斯一中荣获“全国红旗学校”称号,牛遇山副校长代表学校去首都北京出席了文教群英会。

经历了十年特殊时期,这所学校重整旗鼓,再创辉煌,多次获得国家级奖牌。这一个个耀眼的光环,证明了一代代佳木斯一中人没有辜负领袖的期望,在努力地“把我们的新教育事业建设得更好”。

历史又一次地进入了新旧世纪交替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价值取向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然而,佳木斯一中没有把延安精神丢失,教职员依然把忠诚党的教育事业作为崇高的职责,把发展党的教育事业作为最高的追求,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地不懈奋斗,追求卓越。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佳木斯一中已经从一所普通中学逐步发展成为省重点中学、全国知名中学,被誉为基础教育的一面旗帜。

特别是从1997年到2005年的8年间,这所学校的校园面积由9.6万平方米增加到1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由1.8万平方米增加到5.3万平方米。

由此,一个校区变成了三个校区,在校学生总数由1500余人增加到5000多人,为佳木斯地区的初中毕业生创造了更多的接受优质高中教育的机会。

在此期间,学校再度获得了“全国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等沉甸甸的国家级奖牌。

这需要付出怎样的艰辛努力啊!这需要怎样一种崇高的责任感、不懈的奋斗精神啊!

副校长马述江回顾说,有一次徐秀珍校长从国外考察归来,半夜11点下车后没有回家,就直接来到新教学楼建筑工地了解施工进度,生怕耽误学生上课。

他说,一个女同志,在家里的角色是母亲和妻子,却起早贪黑、废寝忘食地几乎把全部身心都扑在了学校的工作上,太不容易了!

教职员工担负着繁重的工作任务,一个人干两三个人的工作,大家毫无怨言。

堂堂正正做人,认认真真做事,许多一中人都把这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60年前的第一任校长李延禄是党的七大代表,而现任校长徐秀珍光荣地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这是历史的巧合吗?不,这是佳木斯一中人对党的事业赤胆忠心、薪火传承的生动写照!

【2】管理篇:人文关怀,和谐发展

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校风、教风和学风,直接影响到一所学校的兴衰。

佳木斯一中制定了一整套完整的常规管理细则,建立了选聘录用、进修培养、交流淘汰与奖励惩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

随着社会形势和校园环境的变化,他们与时俱进,不断地完善管理机制,把“以德治校”和“依法治校”有机地结合起来。

徐秀珍上任后,始终不放松领导班子建设,要求班子成员在各方面起模范带头作用。她自己则笃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更是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有一次,全省示范性高中验收组组长、省教育厅基教处副处长姜同河在评价佳木斯一中的工作时,深有感触地说:“在全省重点中学的队伍中有两种精神,一个是大庆一中的‘武氏精神’,一个是佳木斯一中的‘徐氏精神’。”

那么,什么是“徐氏精神”呢?这就是:敬业高于一切;爱岗胜于爱家;永争第一,不甘落后。

俗话说:“强将手下无弱兵。”2003年初,佳木斯一中在市委组织部和教育局党委的支持下,不拘一格选拔人才,一次从年轻骨干教师中聘任了三名副校长。

他们一个是特级教师,一个是省优秀教师,一个是市劳动模范,都是经过全体教职员工民主评议、专家考核,竞聘上岗的。

2003年9月,《佳木斯日报》刊登一篇通讯《他们的青春在佳一中闪光》,写的就是这三位副校长。文中有三个小标题——刘德宏:勤奋务实,年轻有为;夏光明:才思敏捷,学者风范;崔忠杰:敬业爱岗,善学多思。

其他几位校领导也都口碑颇佳。2005年在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市教育局党委派人来学校测评,一中领导班子的群众满意率为99.4%。

头雁高飞群雁随,佳木斯一中怎么能不奋发向前呢?

尤为可贵的是,在这物欲横流的社会里,一中人发扬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更注重清正廉洁,公道正派,自觉地抵制腐败,维护端正清新的校风。特别是在比较敏感的提干、用人、基建维修、物资采购上,建立健全了科学严密的规章制度。

马述江和学校原副书记、副校长张银柱说,这些年来,每次学校招聘新教师时,经领导班子集体研究确定了录用人数、招聘原则后,具体工作一直是谁主管谁负责,他们俩就分别主抓过多年。

在新教师录用之前,校长从来不插手,更不问录用的是谁。聘用程序公开透明,谁也没办法走后门。

在这所学校,无论是新录用还是新调转来的教师,都得经过几轮试讲。

第二学区高二学年主任、语文教师牟其格说,如果聘用的是语文教师,我们语文组的就要听他们试讲,然后逐个划票打分。名次排在后边的,“谢绝”录用没商量,当时就能知道结果,校领导不会“再研究研究”的,透明度非常高。

张银柱说,谁如果在这件事情上搞名堂,录用的教师水平一般,很容易暴露出来,那不等于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吗?

现任主管后勤工作的副校长张玉波、信息教研室主任蔡福民说,我们学校的基建项目和添置教学设备等,一律实行招投标和政府采购制度。

2005年,省审计部门派人来这所学校进行了为期40多天的“百所学校财务审计”后,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学校被评为先进单位。

徐秀珍经常鼓励她的同事们要争做名师,有名师才真正称得上名校。他们坚持把教师队伍建设视为创办示范性高中的灵魂工程,多层次、全方位地进行培养。在努力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发展能力上,佳木斯一中肯花大气力,舍得投资。

早在1993年,这所学校就创办了“青年教师研究生院”,成批地培养青年教师,一直坚持到现在。

无论是从哪个大学毕业的,青年教师来到佳木斯一中工作,首先要参加研究生院的学习。在这里要接受师德教育,研究教学模式,岗位练兵,撰写论文,力争用八九年的时间提高三大步。

第一步是能够胜任高中1—3年的循环教学和班主任工作,第二步成为教学骨干,第三步成为科研型教师、学科带头人。

特级教师马赫林退休后,又返聘回学校的青年教师研究生院。他说,10多年来,已经有100多名教师受到了研究生院的培训。

佳木斯一中鼓励每一位教师根据自己所任学科的特点,创立自己的具有特色的教学模式,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提高。

佳木斯一中通过派出学习深造、出国考察交流、鼓励学历提高的方式,积极为教师创造继续教育和专业发展的机会。目前,有40多名教师已读或在读教育硕士学位,绝大多数教师完成了新课程标准和信息技术的省级培训。

化学教师周俊龙随教育团到俄罗斯考察后,回来时激动地跟同事们说,其他学校去的都是领导,就咱们学校派了一名普通教师啊!

外语教研室主任王冬梅介绍说,现在已经有9名英语教师结束了为期半年至1年的赴美、英国家的留学深造,全部按时回国。外校的一些同行听说了这事儿,羡慕地说在佳木斯一中当老师真幸福。

团委书记李彦、办公室副主任侯继峰都是青年教师,他们感触最深的是学校不讲论资排辈,只要想成才就给创造条件,只要有水平就给提供舞台。

有的教师大学毕业才四五年、五六年,就有机会在全省或者东三省讲公开课。学校一名特级教师有一年被省里选为高级教师评委,她一看申报高级职称的名单,上面有好几个自己的大学同班同学,顿时产生了庆幸之感。

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毕业的第二学区高一学年主任车卫东,家庭生活比较贫困。他称自己像一棵浮萍,1992年“幸福地漂到佳木斯一中”后,工作非常顺心。

徐秀珍一再强调学校的管理要“以人为本,重在激励”;校长要“目中有人”,心中要装有教职员工,装有学生。

这所学校提出的“三力”“六感”,引起了许多人的兴趣。

所谓“三力”,就是千方百计使学校对教职工形成“向心力”、“感召力”和“凝聚力”。

那么,“六感”呢?

一是穿校服、戴校徽、唱校歌、讲校史、谈成绩,让人产生自豪感;

二是教职员工及其家属生老病死、婚丧嫁娶、搬迁有困难,领导必到场,让人产生温馨感;

三是尽力改善教职员工的生活条件和工作条件,让人产生舒适感;

四是对调出的教职工以不同的形式欢送,对调入的教职工热情欢迎,让人产生亲切感;

五是充分发扬民主,实行参与式管理,切实使教职员成为学校的管理主体,让人产生责任感;

六是根据不同人的年龄特点、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坚持开展各种各样的文体活动,让人产生轻松感。

徐秀珍以一个善良女性特有的温柔和细腻,为这“三力”“六感”和“以人为本”“目中有人”作了生动的诠释。

女教师赵菊香目前在退休办工作。她说,徐校长经常说退休老教师是学校的功臣,一定要尊重他们,帮助他们分忧解难。而有的老教师有了困难也不吱声,怕给校长添麻烦。

张银柱和马述江说,这就看出了徐校长的人格魅力,和她在一起共事,工作再忙再累,让人感到心情舒畅。

“同为一中人,共铸一中魂”,徐秀珍提出的这句口号已经成为一中人的共鸣。

【3】德育篇:由近及远,润物无声

佳木斯一中的德育工作有着优良的传统,在1946年建校时,办学宗旨的第一条就是“加强政治思想教育”。

学校借鉴延安抗大的经验,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各样的社会实践活动、听报告、读革命书籍、写日记、排演文艺节目、勤工俭学、军训等,提高思想觉悟,加强道德修养,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抗美援朝时期,学生会主席崔石泉等192名学生踊跃报名参军,奔向保家卫国的战场……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佳木斯一中开始探索德育教育的新思路,坚持从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深入进行“三热爱”教育,先后总结出“分层次开展德育工作”“三全管理”等经验。

90年代初期,当时任校长的刘文华经过深思熟虑,提出传统的由远及近的德育工作方法应当改进。

他认为,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下,更需要强调由近及远,从中华民族自己的优秀文化和传统美德中去寻宝,用发生在身边、近在咫尺的人和事对学生进行教育,然后再推而远之。

于是,一个从低到高、由近及远、层次分明,同时又互相渗透、相互作用、具有整体功能的“五心”教育方案诞生了。

以“忠心献给祖国”“爱心献给社会”“关心献给他人”“孝心献给父母”“信心留给自己”为主要内容的“五心”教育,内涵丰富,它把传统的“三爱”教育、理想教育等具体化,开拓了学校德育工作虚功实做的新领域,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拓宽了育人渠道。

《人民日报》和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东方时空”节目等,都曾报道过“五心”教育经验。

《“五心”教育简明读本》在全国发行数十万册。

以“五心”教育活动为蓝本的话剧《托起明天的太阳》,在全国各地巡回演出3000余场,获得了“五个一”工程奖和“文华”奖。

1999年5月,新华社记者、佳木斯一中校友邵云环在南斯拉夫牺牲后,徐秀珍校长抓住这个契机,组织全校师生大张旗鼓地开展了向校友邵云环烈士学习,发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系列活动。

命名“云环班”,建立云环校史档案,竖立云环纪念塑像,编写《云环教育读本》,慰问云环父母……通过这些具体生动的教育方式,取得了震撼灵魂的效果。

朱镕基总理在复信中提出的“希望邵云环同志的母校,佳木斯一中,培养更多邵云环式的跨世纪人才”,更是极大地鼓舞了一中的师生们。

他们认真挖掘云环精神体现的爱国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结合点,制定了“学习邵云环,做跨世纪人才”的具体教育内容。

而且,每年举办一届“五心杯”和“云环杯”德育研讨会。以云环教育为研究内容的课题“佳木斯一中德育云环模式校本化研究”,已经成功地申报了“十一五”省级重点课题。

这所学校把师德建设作为包括校领导在内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问题,用先进的理念鼓舞人,用高尚的师德感召人,让一中人教育一中人,让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学校通过举办“敬业爱生铸师魂”系列教育活动,请身边的教师做师德报告,向灾区人民和贫困群众奉献爱心,向学校春雨助学基金捐款,“一对一”关心帮助宏志班学生,评选优秀师德论文等,鼓动全体教师树立奉献意识和为人师表的风范。

学校还编写了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五有二十条”,让教师的职业道德有章可循,易于操作,细化到教育教学的每一环节。

“教书育人,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佳木斯一中提出的这个方针,将德育有机地融入到了学校的整体工作之中。

而“学校无闲人,人人都育人,学校无小事,事事都育人,学校无空地,处处都育人”和“人人都是德育形象,时时都是德育时机,事事都是德育资源,处处都是德育阵地”的口号,使思想道德教育工作在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管理体制方面迈出了新的步伐。

不仅学校抓德育,他们还邀请社区、家庭的代表参与学校的德育工作,共同研讨育人策略,这一做法受到时任省委副书记刘东辉的赞赏。

举办校园体育节、校园艺术节、校园科技节;

举办“北京大学爱科学夏令营”“哈工大冬令营”“绿色小卫士”“朝晖伴映夕阳红”等活动;

与外国学生互访交流、为校园内的场馆和楼阁等建筑设施征名、征集草坪警示牌口号、校园风光摄影和征文大赛、评选校园十佳中学生和云环式中学生……

这一系列生动活泼、符合青少年特点的活动,犹如润物细无声的绵绵春雨,对学生的思想道德起到了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力求让全体学生把一中人精神雕刻在心灵上,落实在行动中,从而实现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的完美统一。

校办公室副主任肖宏介绍说,佳木斯一中有个“阳光先锋志愿服务队”,近20年来,有6000多名学生成为志愿者。

他们本着“奉献社会,精彩自我”的宗旨,以“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为指导思想,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开展了与孤儿老人联谊、组织助学捐款、参与社区服务、绿色环保、健康卫生宣传等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志愿服务活动,赢得了社会上的一片赞扬声,被评为“黑龙江省十佳支援服务集体”。

2003年春天,这所学校的学生自发参加由《读者》杂志倡导的为黄河植树捐款活动,共捐款两万多元,创全国中学捐款数额之最。当年夏天,一片以“佳木斯一中云环林”命名的树林在黄河岸边扎根。

校党委副书记王铁英说,佳木斯一中有120多名党员、11个党支部。由于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发挥得好,无论是在教职员中还是在学生中都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学校创办的青年业余党校,10年来培训学生近千人,其中有80余名学生在校园内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4】教学篇:孜孜探索,活水源源

“以人为本,服务学生,追求发展,追求卓越”,这是佳木斯一中的教育理念;

“上好每一节课,关爱每一名学生,负责每一个家庭,让优秀的学生更出色,让特长的学生更拔尖,让普通的学生有提高,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发展”,这是佳木斯一中的办学原则。

为什么要提出这样的理念和原则呢?徐秀珍是这样诠释的:对于学校来说,一个学生只占学生总数的百分之零点几,而对于独生子女家庭来说,一个学生就是百分之百啊!

抓教学质量,抓学生素质,是徐秀珍所有工作中的重中之重。她常说,如果一个校长不把主要精力投放在教学质量的提高上,那就不配做校长!

佳木斯一中理直气壮、聚精会神地抓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把教学质量当做学校的生命线。

围绕学生的进步、学生的提高、学生的发展,这所学校制定出符合校情、目标明确的改革和发展行动纲要,提出了“确立一个目标,突出两项建设,实现三个转变,深化四项改革,创建五个一流,落实六项措施”的发展战略。

就拿“三个转变”来说——由单纯的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变,从单一的升学型人才培养模式向多渠道可持续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从传统单一的知识传授式课堂向开放民主的互动探究式课堂转变,哪个转变不是围绕学生转?

学校制定教学规范,夯实教学常规,严把教学环节,将教学着眼点落在细实处。

每一个教职员都熟记他们校长的一句话“落实是生命”,谁的工作不落实谁就挨批评,谁就面临着危机。所以,佳木斯一中的行动纲要也好,教学规范也好,可不是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就拉倒,必须钉是钉卯是卯地落实到位。

第一学区高二学年主任辛永学、文综教研室主任刘文阁说,徐校长要求我们把每一次教学活动都当做第一次。而教学质量正是由一节节课组成的,所以教师们认认真真地对待每一节课。

在佳木斯一中,可以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有的教师利用休息时间,在空荡荡的教室里一个人练习讲课;晚上八九点钟了,办公室里还有老师在备课或者研讨教学问题。

课堂教学,学校提出了“愉悦性、自主性、发展性、主体性、创造性、层次性、激励性和主导性”八项原则,积极探索并实践“互动、体验、感悟、创新”的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学模式。

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他们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教学模式,加强课程改革,促进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率先成为全省课改实验校和示范校。

这变那变,就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不变。他们从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用教科书教而不是教教科书”,既研究老师的“教”,又研究学生的“学”,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教师的主导作用不再体现为知识的“讲述者”,而是成为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和“引路人”,起激励、组织、点拨、引导的作用。

在采访中,记者感触颇深的是,以严格管理著称、一向注重升学率的佳木斯一中,却生怕学生变成“小绵羊”“书呆子”,而是侧重激励他们的创造思维,教会他们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有一个班级的学生曾经联名上书,给任课老师提意见。徐秀珍看了,不仅没感到不快,反而感叹“我们的学生好阳光啊”,有意见不是写匿名信,而是堂堂正正地署了名字。

学生自主管理委员会的同学自主创办了一张《小脚丫》报,一些老师和外界人士认为这个报名不好听。可学生却说“我们就是要用小脚丫闯出自己的路”,不愿意改变报名。徐秀珍宽容地默许了。

上行下效。这所学校的教师们在课堂教学中变注重教法为注重学法,变注重学会为注重会学,变讲堂为学堂,变“一刀切”为因材施教,积极探索和构建以“互动、体验、感悟、创新”为核心思想的新模式。

他们把“以人为本”的理念落实在课堂上,积极创造民主、平等、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情感。

例如,有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激励学生做到“三个敢于”,即“敢于对老师的观点质疑,敢于提出大胆的假使,敢于在课堂上进行争论”。

而有的教师在课堂上则向学生公开“四个允许”,即“错了允许重答,不完整允许补充,不同意见允许争辩,老师错了允许提意见”。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语文教师牟其格在讲一堂作文课时,用貌似石子的巧克力为引子,培养学生细心观察、用心体验的作文方式。

化学教师周俊龙在讲解苯和氯化碳混合溶液中加入水之后出现的现象时,有的学生提出参考资料上写的是分三层,于是周老师倡议大家自己动手做实验,结果学生们观察到只分两层的现象。

化学教师李军一在课堂上让学生们做“手拉手”游戏,以此来理解分子结构和化学键的形成……这些都引起了学生的浓厚兴趣,产生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还有,数学组的“变结论教学为过程教学”、语文组的“整体感悟,中心导引”、外语组的“话题、结构、交际”、理化生学科的“实验探究教学”、地理组的案例教学、历史组的“情景、问题、反思”等等,都突出了学科特点,优化了课堂教学结构。

从20世纪90年代起,这所学校开始设置几十门丰富多彩的选修课和活动课——如《唐宋词鉴赏》《饮食风俗史》《常用家电维护》《社交与礼仪》《健美操》《FLASH网络技术》等等。

这些课程为学生构建了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了多渠道获取知识的途径,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

学校还积极鼓励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关心社会和科技进步、关心地球和生存环境、关心可持续发展,形成思考问题、认识社会、探究社会问题的基本能力以及人际交往、组织协作、适应环境等生存能力。

《中学生的网络使用》《含磷洗涤用品对环境污染的研究》《城市生活垃圾的回收与利用》《商品广告对消费者购物心理的影响》等上百项研究成果,凝结了学生们的智慧和汗水。

刘玉同学课题组的《透过华北看佳木斯,沙尘暴离我们还远吗?》,获得了第六届全国青少年生命和环境科学实践活动优秀项目三等奖。

教育科研是改变陈旧教育思想,走出辛苦低效的误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

佳木斯一中提倡全体教师做科研型教师,不做“教书匠”。

学校在教师中坚持开展“每学期学习一部教育专著,聆听一次科研讲座,参加一项课题研究,执教一节科研公开课,撰写一篇科研论文或教育教学案例”的“五个一”活动,促进教师努力实现由“经验型”向“科研型”的转变。

“十五”期间,学校承担了国家、省、市的科研课题11项,涉及到德育、教学、教育现代化、教师队伍建设等多方面。

由这所学校教师参加编写的教学用书、实验教材和校本教材有50多本,出版专著20余部,每年获得国家、省、市奖励的论文和科研成果达200多项。

学校自办的信息交流杂志《教育科研》和报纸《教育信息快递》,为教师们提供了思想争鸣和学术交流的园地。

教职员和学生们全员参与的教学改革和教育科研,大大地促进了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出类拔萃的学子脱颖而出。

在2005年的高考中,佳木斯一中考生高考成绩在600分以上的达到282人,刘诗泽和程相源同学双双成为全省理科状元,25人达到北大、清华录取线(其中15人被录取)。

注重学生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也是这所学校的传统。

退休老教师云长祥自豪地说,早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就有学生在冬季亚运会上夺冠,还有在世界冰球赛中获得“最佳守门员”称号的。

多年来,因体育特长在高考中加分的学生有近千人。每年都有特长生考入中央音乐学院、沈阳音乐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高等专业院校和综合性重点大学。

为了扩大视野,借鉴国内外先进的办学理念、教学经验,佳木斯一中近年来的国际交流活动日益频繁,已经与美国、韩国、乌克兰、新西兰等国家的友好学校建立了稳定的姊妹校关系。

目前,他们与美国西雅图市的华盛顿中学已成功实现三次互访,与韩国汉城佛谷高等学校互访四次,接待了来自美国、比利时、意大利三个国家的国际AFS项目的留学生。

学校还保持着与省内外百余所知名中学的交流和沟通,根据教育部支援西部的扶贫计划,与宁夏宣和中学建立了“手拉手”的联系,定期派遣领导和教师前往讲学和授课。

【5】师生篇:春蚕不倦,芳草萋萋

令许多一中人感到自豪的是,这所学校师资力量雄厚,藏龙卧虎,人才济济。

早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上各方面的人才都比较缺乏,然而佳木斯一中却汇聚了一批来自全国各地的精英。

1952年来校的李浙潮,家住上海,是华东师大毕业生。他和同学们踏上支援东北边疆的列车时,陈毅市长亲自到火车站欢送,叮嘱他们要努力工作,别给上海的老百姓丢脸。

同时来校的徐钲毕业于原国民党空军学校,是起义投诚的有功人员,到一中后担任物理老师。

俄语教师王光杰是新疆大学的高材生,1949年成为这所大学被中央军委挑选的三名苏联专家翻译之一。

还有朱基、任达、朱学凯、苏思广、刘凌志、祖跃录……

在这块培育人才的沃土上,老教师们倾注了毕生的精力和心血。在比较艰苦的条件下,他们激情满怀地投身于工作中,呕心沥血地培养学生。

李浙潮老师没有辜负陈毅老总和上海家乡人的期望,他在佳木斯一中工作期间被评为省劳模、省人大代表、市人大常委、特级教师。

徐钲老师曾经因为所谓“历史问题”蒙难,蹲了8年监狱,又当了3年“二劳改”,妻子被迫害致死。

平反后,他重返课堂,起早贪黑地备课,一头扎进教学工作中,拼命地把由于自己遭难而耽误的时间抢回来。

有一次,他的腿受伤了无法走路,让别人把自己抬到课堂,继续讲课。

按政策规定,徐老师补发了1万多元钱,他慷慨地拿出6000元捐给学校,作为家庭困难学生的助学金,成为这所学校绵延至今的“春雨助学基金”的源头。

王光杰老师自1954年来校后,在这里辛勤工作了40多年,屡经坎坷,痴心不改。

在那场运动中自己受难的情况下,他甘冒风险保护学校的图书资料;之后,他重新焕发了青春,业绩突出,1984年成为全国高考俄语学科试卷命题者。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当这些老教师看到自己培养的学生取得好成绩时,忘记了自己所经受的苦难,感到由衷的欣慰。

赵菊香是一中的学生,大学毕业后又回到一中教学。她饱含深情地说,这些老教师德高望重,让人敬佩。记得我刚教俄语课时,王光杰老师言传身教,不仅教我怎么备课、讲课,连进课堂时怎么走路都告诉我。

她满脸真诚地说,他们的精神就是佳木斯一中的魂,一直延续着。学校领导现在还在继续挖掘这些闪光点,视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谈及这一点,许多老师都有同感。第一学区高一学年主任邹迎春说,老校长刘文华逝世7周年时,徐校长组织召开了座谈会,追思他的敬业精神。这对于我们中青年教师来说,就是一堂最生动的传统课啊!

校工会主席胡迎秋说,徐钲和王光杰老师80周岁时,我们把老人接到学校,隆重地为他们举办了生日宴会。老人激动,大家感动。学校的传统也好,学校的氛围也好,都在激励着每一教师奋发进取,无私奉献。

徐秀珍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老师是学校的上帝,校长是老师的公仆;学生是老师的上帝,老师是学生的公仆。”

她这样说,也身体力行地这样做。

有一名女教师在回家的途中受伤住院,徐秀珍把热腾腾的饺子送到了她的病床前;

教师杨慧范午休时在收发室吃盒饭,徐秀珍看见了,立即给后勤人员打电话,让他们赶紧给送两杯热水来;

数学教研室主任马长君领着老师贪黑批阅试卷,徐秀珍知道了,拿起电话就吩咐食堂给准备夜宵……

而最让教师们、特别是青年教师感动的,如前文所述,是学校千方百计给他们搭建专业发展、施展才华的平台。

徐秀珍有时候半是歉意半是自豪地对他们说,由于资金有限,跟许多兄弟学校相比,咱们的生活待遇不是很好的,但是学校最大的福利是让教职员更优秀,能够适应社会的发展。

第三校区副校长王宇辉说:“徐校长关爱大家,大家也发自内心地敬重她、关心她。

“记得徐校长上北京看病时,有多少师生念叨想念她啊,有的学生甚至用打工赚来的钱买车票去看望她。

“她回来那天,正值“非典”期,特地打电话叮嘱“不准进站台接我,不准靠近我,不准跟我握手”,可还是去了那么多人远远地望着出站口。”

中国传统的知识分子笃信“士为知己者用”,看重“良禽择木而栖”。

副校长崔忠杰说,这些年来佳木斯一中的校园越来越美丽了,有目共睹。但是我认为更重要、更深刻的变化,是把继承传统与创新探索结合起来,积淀了更优秀的校园文化,形成了更和谐的校园氛围,培养了更浓郁的精品意识,建设了更忠诚的教师队伍。

副校长张玉波、校长助理张莉说,大家都感觉学校的风气非常正,无论是评先进还是评职称,没有“暗箱操作”的,一律通过公示或者述职,公众认可,大家服气。所以,人人都自觉地往工作上用劲儿。

如春蚕吐丝,似蜡烛燃烧,佳木斯一中的教职员把自己的智慧和爱心献给学生,留下了一串串如晶莹珍珠般的爱教爱生的佳话:

全国优秀教师、市级优秀班主任崔虹,三十年如一日,爱生如子,情系教坛。学生犯了错误,她循循善诱;学生有病了,她嘘寒问暖;学生家境贫困,她慷慨解囊。同事们说:“学生在她的班里是一种福份啊!”

全国模范教师余宏,大学毕业后心系母校,回到一中一干就是19年。老父亲病逝,她近在咫尺却没时间在身边尽孝;儿子手术,她顾不得在身边照料……可是对学生,她总是在他们最需要体贴和关怀的时候,出现在病床前、寝室里或者远在郊区的家中。

副校长刘德宏说,在佳木斯一中,究竟有多少教师曾经默默地为贫困生捐钱捐物,有多少教师将住宿生接到自己的家中吃住过,又有多少教师把病假条悄悄放进口袋里而饱含激情地走上讲坛,已经无法统计,因为这样的事情人们司空见惯了。

据介绍,这些年来佳木斯一中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生活贫困而中途退学,没有一个学生因为生活贫困而上不了大学。

学校为首批国家级宏志班配备了最好的老师,每个党员包扶一名贫困生,尽力帮助其解决困难。去年高考时,全班50多名学生都考入了本科院校继续深造。

音体美教研室主任王志贞、数学教研室主任马长君说,学校还给特困生减免学费。20年来,全校教职员共为本校“春雨助学基金会”捐款近百万元。

例如,余宏老师捐出了全国模范教师奖金3000元;夏光明副校长在世时不仅捐出了6000元奖金,还把获奖的一部新手机卖了1500元捐献给基金会。

如今,“春雨助学基金会”已经资助500多名生活有困难的学生完成了学业。

春风化雨,芳草萋萋。60年来,先后有16任校长殚精竭虑,带领数以千计的激情敬业的文化先贤和才俊之士,在这块沃土上辛勤耕耘,为国家培养了近5万名优秀学子。

他们之中有政界的显要,有科技界的精英,有经济界的能人,有文艺、体育界的尖子,更有在平凡的岗位上尽职尽责的普通劳动者。

虽然他们的职务不同,佳木斯一中扎扎实实的德、智、体、美教育同样给他们留下了深刻的烙印,同样使他们终身受益,激励他们以各自的方式报效祖国。因此,母校永远值得他们怀念,他们的成长也令母校欣慰和骄傲。

傅志寰,中国工程院院士、原铁道部部长,现任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主任委员;魏敏学,原吉林省副省长,现任吉林省政协常务副主席。

他们是佳木斯一中的早期毕业生,虽然身居要职,公务繁忙,可是每当一中的老师到北京、吉林办事时,他们听说母校来人了,都想方设法抽时间热情接待,关注着学校的发展。

刘晓程,全国著名心血管病专家,放弃在国外所能享受的优厚待遇,回国创办心血管病医院,曾经被评为“全国十大杰出青年”。

邵云环,新华社优秀记者,在自己所钟爱的工作岗位上为祖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栾国明,著名功能神经外科专家、北京三博复兴脑科医院首席专家,博士生导师,是我国功能区顽固性癫痫外科治疗的创新者。

王世金,中科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空间环境探测研究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曾经与同事们共同承担了我国神州系列航天飞船的空间环境探测任务。

他说,我之所以能够从事现在这个专业,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佳木斯一中徐钲老师的课讲得好,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张佳华,大学毕业后投身于经济领域,现任深圳市好家庭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裁,这是一家由仅有5名员工的小企业逐步发展成为现有1600余名员工的大公司,在全国拥有40余个自营专卖店和近300个“店中店”。

最近,他向母校捐赠了十余万元的体育测试仪器和训练器材。

……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年年岁岁,都有许多毕业生以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母校的眷恋之情。

在佳木斯一中喜迎60周年校庆之际,校长徐秀珍说,她真诚地“三致谢”:

一是衷心感谢60年来在这所学校里工作、学习过的教职员和校友们,无论是在他们的履历表上还是记忆中,都抹不去对佳木斯一中的思念;无论是岁月流逝还是远走天涯,佳木斯一中都是他们温暖的家。

二是衷心感谢全校教职员的家属们,他们因为深爱着“不愿意回家的人”,让园丁们能够后顾无忧地工作,承担了更多的家务劳动、家庭责任,佳木斯一中的辉煌凝聚着他们的心血。

三是衷心感谢曾经给予和正在给予佳木斯一中无私关爱的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人士,无论是捐赠给贫困学生的一笔笔钱款、一件件衣物,还是对于学校发展壮大起到重要作用的优惠政策,一中人都铭记在心。

徐秀珍表示,她和她的同事们决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决心以“高质量、有特色、严管理、现代化、国内一流、国际上有交流”为目标,为把佳木斯一中办成适应学生未来发展的人民满意的全国知名中学而做出新的贡献!

(原载2006年4月27日《佳木斯日报》。文中图片源自网络,由衷感谢摄影者)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平台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阅读 ()
大家都在看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