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研是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活动,是推动学校发展的“内燃机”,是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吸铁石”,也是落实课堂教学改革的重要载体。但有的学校本教研出现了一些问题,以致校本教研效果不佳。
一、校本教研效率低下的原因分析
校本教研对于提高教师素质和教学质量,推动教育改革,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可现实中有的学校的校本教研活动往往流于形式,存在许多误区。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问题。
01
教师认识不足。
有的教师对校本教研提升教师业务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只要升学成绩好,教师的教学水平就高,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就好。校本教研的价值取向模糊,指令性、应检式和跟风型教研在有的学校有较大的市场。在一些教师眼中,教研就是一种对行政命令的执行,是完成校长布置的“任务”。一些教师视教研活动为“负担”,缺乏主动性、持久性、创新性,不是“我要求参与”,而是“安排参加”、“被迫参加”。校本教研内容若不是发自教师的内心需求,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只是流于形式,缺乏实效,甚至还会演变成教师的一种新的负担。
02
教师课务负担过重。
农村小学多是规模较小,多数教师要兼任两个班的语数教学,并担任班主任。好一点的要包班,或一个人要教跨年段的两个班数学或语文,还要担任班主任,每周平均课时数超过18节。每天要上课、备课、批改作业、编写教案、处理班级中琐事,接待家长或家访,还要填写各种的表格,制定相关的工作计划,应付各种检查,准备各项活动等。每天基本是“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一天下来,大多教师感觉身心疲惫,没有心思去静静地学习理论,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何谈什么教学改革与创新。而校本教研,真让人有些“雾里看花”的感觉。
03
缺乏研讨专题。
校本教研要立足于解决问题,是以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而问题是校本教研的起点,解决问题是校本教研的归宿。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成为校本教研的重点目标。校本教研的问题应该具有普遍性、代表性、典型性等特点。笔者认为,每个学期学校的校本教研最好先要确定研讨专题,让每位教师都有明确的目标,预先收集一些相关材料,研讨时有东西交流。若每学期校本教研都能侧重一个主题进行研究,增强研究的针对性,避免盲目性,教师就能愿意参与,共同探究,可能会解决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只有抓住问题的症结,把身边问题解决好,校本教研才是真正的研究。但是,有的学校开展校本教研往往缺乏实质地问题与研讨专题,从而造成教研效率低下的一种原因。
04
缺乏主体参与。
校本教研的主体是教师,没有教师的主动参与,就不可能存在真正意义上的校本教研。当然,主体参与并不拒绝学习理论,也提倡向名师或骨干教师请教。在有些学校,教师因行政命令而不得不参加校本教研。有的学校为了节省研究时间,只指定几个骨干教师进行发言,其他教师没有发言机会,只能旁听。这样,就会影响教师参与教研的热情。校本教研能否取得一定效果,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积极参与教研活动。首先要调动教师的研究热情,应让每一位教师都带着问题和任务去参与研究,杜绝旁观者。其次教师要深入课堂,认真听课,做好听课记录,并做好评课准备。再次要让每一位教师都能发表自己的见解,从而调动每位教师参与教研活动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05
缺乏专业引领。
目前在不少农村学校的校本教研中通常是低水平重复的现象,多是采用“萝卜炒萝卜,炒出来的还是萝卜。”缺乏科研部门的指导,许多学校的教研仍然是凭着经验、凭着权威,教研内容形式单一,模式固定,集体备课、观看录像课,或开展听评课活动等,这些形式上的校本教研都亟待进一步探讨,而校本教研缺乏专业方面的引领,使得教研效率偏低。
06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校本教研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但许多学校对什么才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应体现在什么地方,存在着一些的困惑:是不是教师在上级举行的各级业务比赛中获奖就算成长,或者把班级学生的成绩教好就是成长,或者能撰写几篇教育教学论文以及能承担课题实验研究就算是成长。在学校教师群体中往往出现这样一种现象,体现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比赛、论文、课题,往往与其所教学生的成绩不能成正比, 这样按照业务素质评比的好教师得不到学生与家长的认可。这些表明在教学管理中存在着教师的专业成长如何评定问题,如何认定校本教研活动效果的问题,这导致学校管理者在校本教研评估的困惑, 出台的制度也难以激发教师参与教研的积极性,造成许多教师对校本教研存在应付心理,教研效率之低也是情理之中。
二、开展校本教研的对策
针对上面存在问题,我们应该采取以下几种措施,促使教师乐意参与,愿意参与,也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一)营造教研氛围,激发教师乐意参与
氛围具有神奇魅力,它可以熏陶人,影响人和激励人。我们注重营造教研氛围,作为激发教师乐意参与校本教研的一项重要工作。
1.舆论氛围:要发动教师人人参与校本教研,就要让教师明白教学研究与自己专业成长的密切关系,这样他们参与校本教研的内驱力就会被激发出来,就能意参与。
2.实践氛围:我们要积极引导教师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学习,把研究与平时教学实践紧密结合,树立“问题即课题,教学即研究”的意识,学校还要经常性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研活动。目的在于引导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从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3.制度氛围:抓好建章立制,形成参与机制,是加强校本教研的制度保障。我们制定了一系列有关校本教研的规章制度,促进校本教研顺利开展。
(二)减轻教师负担,促使教师愿意参与
教师每天都在忙个不停,哪有时间与精力去参与校本教研。为此,学校应少一些无意义的检查,让教师多一些时间进行学习与研究;少一些形式的东西,让教师从大量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走上科研之路。只有学校减轻教师不必要负担,才能促使教师积极主动地参与校本教研。
(三)提供科研平台,引领教师主动参与
校本教研必须充分考虑教师的感受和内在需求,突出教师在教研工作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尊重教师个体,使校本教研充满生机和活力,使教师真正进入研究的状态,在教学中研究,在研究中生活,教学、研究、生活融为一体,密不可分。为此,我们要引导教师树立科研意识,引领教师主动参与,明确教师业务水平的提高离不开学习与研究。
1.开展听评课活动。同年段同学科教师每个月都要开一节互听课,通过互听互评活动,坦诚交换意见,认清自己的不足,促进共同提高。
2.呵护“小教研”。教师自发地进行教研活动,是一种自觉行为,教师在“聊一聊”、“议一议”中探讨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或困惑。针对问题,大家谈感悟、讲困惑、议策略、找办法,从而你一言我一语地进行互动式的探讨。这种小教研往往针对性强、气氛浓、教师愿于参与、乐于探讨,学校要给予鼓励,精心呵护,保证小教研正常开展。
3.举行“集备”。在教师个人认真备课、编写教案的基础上,采取同年段同学科教师进行集体备课,让所有的教师都动起来,预先要安排好中心发言人,确定研讨课题,中心发言人进行说课,其他教师进行议课,无论是共性或个性的问题均可以拿出来研讨、争议。鼓励教师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意见,把“研”与“教”紧密结合起来,真正实现“会课”的价值。
(四)加强专业引领,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所谓专业引领,是指专家为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提供必要的帮助和指导。这里所说的专家,既包括教研员,市名师工作室的教师,也包括学校市级以上的骨干教师与学科带头人。首先,学校要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充分发挥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的专业引领作用,采用结对子、专题讲座等形式给一线教师进行引领,让这些土生土长的“实践专家”现身说法,对一线教师来说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运用于教学实践。其次,学校要积极争取市进修学校教研员的支持,给一线教师进行指导,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平台。同时学校还要提供给教师学习资料,鼓励教师多读书,读好书。即注重理论学习,自觉接受理论的指导,努力提高教学理论素养,这是从“教书匠”通往“教育家”的必经之路。(本文在《教研文化》2015.2刊上发表)
来源:教研文化
关于版权、合作和投稿,请联系现代与经典客服微信xdyjd2005 或邮箱xy@xdyjd.com
名师在线课程点击左下阅读原文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